平常的股票,不平常的股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2:43:45

平常的股票,不平常的股民


开场白

我现在美国,是多年的职业对冲基金操盘手。从去年初开始交易中国股市,刚巧一年时间,期间经常在网上社区游走,学习,摸索,总结,提高。一年多收获很大,物质上和对中国股市的认识上。

另一方面,在市场策略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国内主流舆论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存在着片面性,很多问题大家还没想清楚,没深入了解分析清楚,就在谈与全球接轨。而这方面,我有一些观感,希望能慢慢谈出来,对大家在大局观,方法论及系统操作层面有所启发。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慢慢吸收外面的精华,而中国特殊的体制有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在个体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外面的人也不能全盘照搬。这或许反映的正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

让我们从自己开始,从自己从事的职业开始。

是为开场白

有人曾列举了一些机构2005年底时对2006年上证指数的预测,结果自然错得一塌糊涂,然后,大家奚落一番,预测的名声似乎也更臭了一些,预测大市也被很多人所唾弃。的确,预测大市很难有比较持续的准确性,这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那么,预测大市为什么这么难呢?【交易之路www.irich.com.cn 收集整理】

技术分析现在在中国股市好象名声很臭,价值投资信徒们经常这样埋汰技术分析派和预测者:‘没有任何人能在每一次的预测中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个的确没错,但价值投资者也别高兴得太早,我可以很容易的说一句:‘没有任何人能在每一次的挑选中都挑出卓越的企业’ 。价值投资登峰造极者如巴非特在挑选中都出现过好多次失误(估计这儿没有几个人能数得出巴非特至少三个失误,这也难怪,媒体和书籍中都很少提及) ,但是,我也承认,以我的观察,价值投资者中出现持续成功者的概率比预测大市者似乎要高那么一点,但仍然是少数成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价值投资法在进化到以未来现金流量估算内在价值的依据后,其实已经将不是纯粹的‘投资’ 了 ,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格某人的初衷,也带着相当大的‘预测’ 成分(这点我将在‘拨开迷雾’ 以后部分中更详细的阐述) 。如果认识并认可了这一点,那么,对开始两段的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些思路了。

预测大市需要考虑多少因素?预测个股的价值和波动需要考虑多少因素?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也许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预测大市需要考虑的因素肯定是比预测个股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很多。当需要考虑的因素大大增加时,结果的不确定性也自然增加,考虑到影响大市的宏观,微观因素那么多,除非是个全才,的确很难有比较高的持续的准确率。虽然需要考虑的因素远小于预测大市,但价值投资中需要考虑的,不定的因素仍然不少,这也就制约了大部分人的结果必然是不理想的。

如果我们的思考仅仅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拨开价值投资的迷雾,我也没有必要已经花了几十个小时码这些字,事实上,如果说技术分析和预测大市是投资的第一版(version 1.0) ,价值投资是投资的第二版(version 2.0) 的话,那么,我这篇要谈的就是投资的第三版(version 3.0) 。

投资第三版是什么?投资第三版就是‘你’(You),就是作为投资参与者的‘你’。

打从时代杂志最近将You选为今年年度人物后,说You成为时髦。我不是在赶时髦,偶是认真的:‘你’是最重要的。也许有人要说了,啊哈,这个没有任何新意嘛,我早就知道了了解自己的重要性,也了解自己。

是不是有新意,有多少新意,下面就让我揭开这个思路,并进入对方法论和操作系统的思考和构建。

有朋友问:‘你自己坚持的投资理念立足于何处?’(见275楼) 。答案是:立足于我自己,也就是大家看我时所说的‘你’ 。

不能说投资界对‘你’ ,对市场参与者没有注意,但这种注意基本上是对市场总体参与者的观察和研究,象现在很时髦的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 ,对个体的关注基本上停留在判别个体如何认知和反应阶段。而一些谈论投资个体心理方面的书,也主要是讲述如何调节心理,适应市场的方法。总而言之,在投资界传统的眼光里,‘你’ 这个个体是消极体,‘你’ 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对外面世界的认识,了解,反应等上,这儿的‘外面世界’ 包括市场总体(比如技术分析) ,上市公司(比如价值投资) 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比如心理分析) 。事实上,这是一条走歪的路。

‘你’应该了解自己,将‘你’ 自己看成一个积极能动的个体。注意‘积极能动’ 这几个字,别小看这一点,这绝对是个质的飞跃。不再只是‘适合自己’ ‘适应市场’ 之类消极的起点。

‘你’是‘你’管理的资金的老板,你可以将这些资金和以后相应的组合也看成一个‘上市公司’ 。作为老板,‘你’得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不仅仅是眼睛光盯着别人管理的上市公司,或者你无法控制的市场。如果缺乏相应自身素质的培养(这里是‘培养’ ,而不是简单的‘发现’ 适合自己的方法) ,就去评估别的上市公司的价值,或者去纵横在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是非常大的。

而且,‘你’得有意识的这么做。这个是被实践所证实了的。

我们大家到论坛来,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我是将论坛看成获取一些自己不方便得到的个股基本面信息的地方。也有些人跑到论坛,就是来要/找个股的。我在华人股坛那么多年,碰到过很多这样的朋友,假以时日,很多人的结果并不好。而现在在华人股坛中投资上进行得比较好的,多是当年重视自身投资素质培养和建设的,将自己当成一个投资对象,不断学习积累提高,才是真正的投资之道。我一个朋友,据他说在2000年崩盘时损失很大,几年前还没多少钱,2002年底他不是最早接受NAZ 2000的,去年早些时候我建议转战中国股市时,他开始也还犹豫,但他都能很快调整,不是最早,也算较早行动,再加上他能兼收并蓄,不断积累,在选股上很有自己一套,这几年总体投资表现非常好,现在已经是个非常好的投资交易者了。

也许有人会说了,'靠,要求还挺高的。’是的,别相信那些说投资很简单,似乎也很容易的言论,不管它们出自谁的口。
 

到现在为止,我们谈的也许有点空,那么具体怎么起步?

要出人头地,必先谦卑在心,理念先行。低调努力是一个普通股民的出发点。

中国股民喜欢将中国股市比照美国股市,中国股市中不少人谈起美股来头头是道,虽然没有几个人有真正的操作经历,更别提经验。而且,很有点将老美宣传的东东奉为金科玉律的味道。

我却感到,老美西方的体系过于具体,什么都想量化。现在这儿很多公司,包括不少对冲基金,还大量引进数理人才,搞什么自动交易系统或交易模型之的。我不知道中国业界的方向如何,如果外资进入A股的限制取消时,国内业界仍然是价值投资横行霸道,跟在美国后面搞交易系统或者交易模型,我看得死一大片:搞同质化的东东,由于规模,实力,薪酬等差异,国内业界,除了少数公司外,别的小公司拿什么与外国大饿竞争?股市又不是制造业,你没法打价格战,就是打,小公司也挺不了多久;股市又不是一般服务业,可以分出高中低端客户,细分市场的策略也没有戏。所以,一定得改进自己的模式,可能还得回归东方文化的一些特质,在高端即采取与西方投资界不同的思维和体系,才是扬长避短,生存发展之道。

比如说,中国的中庸之道在投资交易中有它的作用。并不是说我们不求卓越,而是在投资中,应该本着追求高概率情况,如果碰上运气,就有那些十倍股。而刻意追求顶尖完美,并不一定有好结果。人应该承认自己的能力局限,做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平和的心态反而有可能带来好运,碰到大牛股。其实,巴非特和彼得林奇一生操作过很多很多股票,他们真正碰到的大牛股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十几个,占整个操作数量的比例其实很小,现在只是因为舆论媒体聚光在那几个上,吸引了大部分眼球,给大家造成一种幻觉,以为有什么金科玉律,可以找出十倍,几十倍股,然后大家趋之若箢,当成秘芨。

大家不愿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找到经年大牛股或者所谓的'十倍股’, 很大程度上是运气。

市场上多数人的心态是:我赚了是我牛,亏了是我运气不好 。这是种不太妙的心态。如果保持一个平和,谦卑的心态,就应该是这样的思路:我赚了是我运气好,冷静有理性;亏了是我的教训,回头再来。【交易之路www.irich.com.cn 收集整理】

结合现在的股市,从去年1800,1900点过来,就不断有人叫顶,要当铁口神断的英雄。也许某一天,有人真的成为'英雄’ ,但炒股的实质却因为过分关注'顶’ 或'底’ 而变味了。作为有资金或仓位的股民,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一个整体价位上,收益与风险的比例,这其实也是个概率,是个约数,很难量化,更不是什么利润最大化。

理念上,欲作不平常的股民还得先承认自己的'平常’ ,要想伸,请先屈,承认自己的普通,不求最好,但求对整体的把握,对高概率的追求。老美追求的是个人主义,出人头地,我们不妨追求一下中庸,平和,理性。这是我多年经验的总结,我用这种理念,再加上别的东东,与白人们共事,总体表现与他们比,还是不输给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也许你也可以试一试。

再比如,东方文化讲究写意,西方文化讲究写实。看看国画与西洋画间的区别就知道了。在信息的处理上,美国基金业,特别是对冲基金业及其操盘手们,越搞越细,恨不得一个数字都掰开分成两个,就象我前面说的,什么都想量化,什么都想自动化。这固然有它的道理,一部分人和基金的确现在仍然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赚些钱,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这种思路和方法,可以肯定的说,在可预见的不远的将来,这些人和基金会走进胡同。

东方文化讲究神似,强调对整体的把握而相对忽略细节,这固然有其局限,但也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这些东方人,东方投资交易者,如果能够体会这种写意的精髓,再结合一些西方文化写实的特长,是有可能达到一种相对独特的投资境界的。比方说,对企业的研究,理论上似乎是细节知道得越多越有利,实际上,信息并不是越多越有用的。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研究通常需要知道的是一些对企业大面影响较大的因素,将这些因素了解清楚,就可以掌握企业的'神’ 了。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对每个项目都进行事无巨细的深入研究,从而避免掉进'研究过度’(overanalyze)的陷阱。

又比如,在市场和个股方面,只重大市的研究,轻个股的基本面和自身技术面的研究,已经被证明是很难取得稳定而不错的收益的。相反,现在一些人说的轻大盘重个股,也会误人,最后误己。

以前就有朋友举出中国几年熊市中个别牛股的例子来为自己辩护。这种熊市牛股现象的确存在,除了少数防御板块的股票外,这种股多数是短时间内部分资金由于某种原因聚集产生的现象。举个例子,在1999年底2000年初,我在美国股市买了一个股票KEI,当时还在华人股坛多次推荐。虽然后来众所周知,道纳大跌,但KEI在2000年3月份后仍然狂飙了好几个月,就是资金短暂聚集的结果。虽然象茅台等个别中国市场的熊市牛股,逆市上涨的时间要比当年KEI长一些,但如果2006年市场大跌的话,神话究竟能否永远持续下去,很值得怀疑。

换个角度,用操作系统的观点,信息的收集只是操作系统中的起点(这个以后详述) ,信息的处理也只是一个方面,即便两者相加,也仅占整个操作系统的一半。一味的追求精细和自动化,过于注重局部,很多时候会忽略整个的大画面。一个人受悟性,能力,知识等的局限,都有一个掌握大局与关注细节比例的平衡点,在这个点上,对这个特定的人来说,是既能掌握大势,又能关注必要的细节,可以兼顾两者,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偏离这个点越远,都可能犯过分关注大局或细节的错误,直接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损害投资的长期表现。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个意识,估计极少。也许我孤陋寡闻,我也还没看到过这方面的探讨,中文的或英文的。少数人也许已经无意识中找到这个点,但对大多数投资交易者来说,有意识的寻找这个平衡点可能是达到稳定而较为理想的投资收益的起点。一个判别标准是:你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适应一个市场中各种不同的阶段或者不同的市场。
 

以我进中国市场这一年的经历为例。开始建仓中国A股时,我是从上证50ETF起步的。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并信任自己对中国股市总体的研究和判断,同时,我也知道,如果过于关注个股(细节),并不是我当时的所长,我还需要时间来找到那个平衡点。实践证明,这个步骤是正确的,我现在离那个平衡点也非常近了。为什么?自己的评估。和和。。。在这个论坛上,到目前为止,我基本上只讨论大市,方法论,操作系统,理念等大局方面的东东,等哪一天我在这个论坛开始大量谈论个股,就是我评估自己已经找到那个平衡点的时候了。

绝大多数投资交易者在缺乏这种提高自己内在素质和状态的意识的情形下,眼睛只盯着外界,或者市场,或者上市公司企业。岂不知,如果你连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状态的最佳平衡组合都不清楚,又怎么能保证对企业经营投资组合的分析是那么清晰,全面,和理性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和投资自己是提高并稳定投资业绩的起点。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前面说的,将自己当成一个投资对象,不断学习积累提高,才是真正的投资之道。

东方的东东谈多了,再加上我签名档中有'民族主义’ 这个词,可能有人会以为我是个'国粹主义’ 者。其实不然。

西方思维中有些东东还是不错的。比如说,东方文化中相对缺乏探险风险意识,保险有余,有计划的冒风险的意识较弱。我刚进公司转为职业时,由于以前有经验,作得偏保守,因此,基本上刚开始超短线就能每天赚些,甚至少数交易日,笔笔都赚。当我还自我感觉良好时,某一天被老板叫过去。被告知,过于平稳,虽然成功率高,但利润绝对值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需要增加交易量,适当降低成功率,以提高利润绝对值。因为进行一些有一定风险的,以前不愿进入的交易后,虽然有些会有损失,但如果控制好成功和损失的比例,是有可能成功率稍微降低一些,但总利润却提高的。这个原理与信用卡公司发行信用卡时,总要保持一定的坏帐率,如2%,以提高总收益是相似的道理。所以,我后来的交易目标总是将赚赔比例尽量控制在7:3左右。

这儿说句题外话,时不时看到有人宣传自己极高的交易成功率,一些报道中吹捧起'牛人’ 时,也经常以其不出错而大书特书。不管真假,也不知道那些人是不是有上面我们提到的,有计划的冒风险的意识,我是不太以为然的。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找法子亏钱,而是作为一个投资者,从长远看,是不可能做到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如有,那是真的股神,索螺丝巴非特做不到) ,没有上述主动的风险参与和控制意识,潜在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

所以说,我不是什么'国粹主义’ 者,我自己也从多年西方基金公司从业经验中获益匪浅,又由于这些经历,对美国业界知道得稍微多一点,天下乌鸦一般黑,因此,对西方投资界及其名人,不会为舆论宣传的一些光环所眩眼。少一份仰视,多一种审视。好的东东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选取学习的,对西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推销的,多考虑考虑是没有太多害处的。

作为投资交易者,不能离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相对特长,一味推崇西方,有选择,有目的的学习两种文化中的一部分,加以整合,充实自己,这是认识和投资自己的必要底线。

明白自己背靠什么,然后再去学习,尝试各种方法,即便找到一些技巧和规律,也不以为圣杯在手,仍然要不停的尝试新的方法,这就是从前面所述底线出发后的路径。

就我自己个人而言,经过许多年的历练,我自己也经历过以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心理分析等为主的阶段,一个切身的体会就是:信谁的,都得先信自己。信什么,也别信有圣杯。投资市场不如先投资自己,投资企业也不如先投资自己。

在开这个博客时,我就希望以我身处与经历过中美两国股市起起伏伏的经验教训和感悟达到融汇中西,争取合璧的结果。其实,去年回来进入中国股市是我本人第二次参与中国股市的历程。当年学校出来后,出国前,我曾经工作过几年,94年那阵子也曾经炒作了一阵中国股市,直到95年败下来,伤痕累累,虽然损失的绝对直现在看起来很小,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很痛的。我买的第一只股是长虹,当时什么都不懂,只凭感觉,听到别人说市场在涨就冲了进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是在94年国庆前以接近15块的价钱买的,当时上证应该在1000点多一些。我买后,上证指数一路下滑,最低应该到过300多点,长虹曾经在95年跌到6块多,我是在后来反弹到9块左右的时候割掉的。这期间还买过别的,象江苏春兰,南京新百,外高桥等等,由于时机很差,基本上都是站着进去,挂彩出来。

虽然那时结果很差,但这个过程中,我至少保持了一个东东:独立思考。显然,我现在不是价值投资法的信徒,但我对企业业绩的敏感却是从一接触股票开始就有的,这个可以从我当时买长虹和春兰这两个当时市场数一数二的绩优就可见一斑,而中国股市将绩优股作为一个概念炒作,则是96,97年的事了。而且,不管买还是卖,即便是割肉,只要想清楚了,我出手都比较果断。回过头来看,这些对后来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只可惜当时太嫩了一点,缺乏现在的功底和耐心,否则,再多等上一两年,持有到96,97年时长虹和春兰风光的日子,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在中国市场上我铩羽而归,出国后进入美国股市,却顺风顺水,可能与正好碰到大牛市有关,也可能与保持自己的特质相关。特别是后者,在99年底,00年初,市场一片叫嚣'NAZ赶超道琼斯’ 声中,在4500多点以上开始大幅减仓退出,这样,并没拉掉大牛市,基本跑在顶部,剩的个别股,象KEI的还是超级牛股。后来虽然也有过次把短期阶段亏损,但总体上仍然很好,特别是与大跌的市场比。由于职业便利(当然仍然是经过自己思考后的行动) ,还基本抄到02,03年美国股市的底,更别提一年前进入中国股市的时机之好,持仓之坚决了。

独立思考并不能保证你每次都对,但能让你养成干什么事,建什么仓位,都能想清楚的习惯。再加上不断的试验,使自己不局限于一时,一势,一方(法) ,从而动态的生存成长。【交易之路www.irich.com.cn 收集整理】

举个例子,去年11月底,12月初我为一批新资金建仓时,我就专门做了个实验。过去一年的大牛市,经常被价值投资者们当成价值投资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什么上涨都要扯上什么'价值回归’ ,'价值挖掘’ 之类的贴金,'优质资产’ 之类的不绝于耳。因此,当时我专门避开著名的'优质资产’ 茅台600519,选了一个冷门行业的,P/E比不低的,也基本上没有所谓'价值投资者’ 们关心的股(为什么我以这些为选股标准?)葛州坝600068,我的总进价在3元不到一点,如果当时我进茅台,成本应该在70不到一点。我就要看着两个股,在未来市场上涨时(为什么我如此有信心?请参见本博客前面,当时我写的一些帖子),增幅的比较是如何的。到现在为止的结果是:茅台涨幅领先一个半月,最近的一个月,葛州坝逐渐赶上并超过,到节前收盘为止,葛州坝涨幅领先大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