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车补”挥之不去的民众焦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44:16
作为辽阳市第一个进行车改的县区,弓长岭区区委书记和区长从2008年4月开始,就已享受一年8万的车补待遇了。(7月22日新华社)

虽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民众总不吝对改革多一些戒备。

杭州机关公车改革一推出,就淹没在纷纭的口水之中,辽阳的8万元车补也无法逃避被争议的命运。

相对于当地平均工资来说,8万元的车补该算得上是“天价”。一年多过去了,“天价车补”才强势进入公众视野,这与新一轮车改正被推到风口浪尖不无关系。其实,近年来车改的呼声越喊越高,正是缘于关于公车的愤怒与现实。

2003年,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中的数字激发了群众对“屁股下的腐败”的愤怒:一年公车消费3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是公车私用腐败掉的。伴随着这种近成常态的公车腐败的现实是,在职务消费中,车辆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的90%左右,占到全部国家财政支出的38%。

公共财政在公车上的巨大支出与公车私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成了两个相互激荡的矛盾源头。但相对于抽象的财政数字来说,更加令民众难以接受的是随处可见的公车私用。正因为公车私用本质上是一种将公众财富私利化的现象,所以才被称之为腐败。

从这一角度说,用车补来遏制公车私用,本身就是将公车私用的非法化“漂白”的过程。但是,我们却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公车改革。这与新一轮车改的理念有关,本质上讲,新一轮车改试图通过对公车私用的有限妥协,来消除另外一个现实———财政的巨额支出。

因此,从某种角度说,车改的基本思路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将公车的利益以私利形式划拨到官员身上,官员用起来定然不会像花公家钱一样大手大脚。如果相关的制度设计成功,或许能够达成公共财政与官员既得利益的双赢。

但是,政府对官员的既得利益一妥协,民众自然就焦虑,如果这妥协是没有限度的,民众只能更焦虑。

破除民众焦虑的关键在于“限度”二字。操作层面上的限度在于,改革过程中完善的监督和相应配套制度保障,如果在如此敏感的改革上搞暗度陈仓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更加本质层面上的限度,在于设定相应的标准。车改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但脱离当地经济状况的“标准虚无”,除了激起民众更大的焦虑,更可能是给公共财政的流失开了新缺口。

公车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而是一个协调多方利益的过程。8万元到底是多是少,也并不惟一重要,重要的是,别让8万元成了脱离实际的标准和暗箱改革的代名词。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感觉到车改是件靠谱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