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勤:三元及第——江北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21:15
杨守勤(1570-1630年)也是明代的状元,一字克之,号昆阜。家居慈城察院巷,其父杨世思是饮誉乡里的教师,家虽清贫人却旷达,他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取名为守勤。杨守勤不负父望,勤奋求学,并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宁淡斋”,以表明自己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志向。虽然杨守勤在万历丁酉年(1597年)的乡试中名列五经魁之列,夺得经元,但他也看到自己学识还不够精到,于是并不急于赶考,而是南下漫游。万历三十年(1602年),杨守勤来到遂昌城东的马鞍山,只闻书声琅琅,走进一看,原是一个书院。这时书院老师外出,杨守勤情不自禁,将书童课业提笔删改。不久,教师回来与之畅谈,见杨守勤行装俭朴,谈吐风雅,为之倾倒,当即恳请杨守勤留下执教。杨守勤于是住了下来,边教书边读书,一年过后杨守勤的学识更为丰富。万历癸卯年(1603年)的冬天,杨守勤信心十足地从家乡慈城启程,北赴京城参加第二年甲辰科的会试。一路风餐露宿,来到江苏扬州,千里旅途未尽,身边旅费告罄。困顿之际,杨守勤想到扬州下属的一个县令恰是他的同窗,于是来到县衙前求见。岂知这位县令并不把这位夺得经元的同窗放在眼里,不但拒绝相见,还在杨守勤送上的名刺(如同今日名片)上批上“查名”两字退回。面对如此轻慢的侮辱,杨守勤淡然处之,于炎凉处领略人生的滋味。
第二年春天,满腹经纶的杨守勤力挫群英,在会试中考了第一,在廷试中又夺得第一。在明代近三百年的科举史上,除了黄观、商辂连中三元外,第三人便是杨守勤了。连中两元的邸报传到家乡慈城后,为纪念这一科举盛事,家乡的父老惊喜异常,在县衙的丽泽桥上建起了此状元坊更高大、雄伟的三元坊,以褒奖杨守勤在丁酉乡试夺得经元、甲辰会试夺得会元、殿试夺得状元的佳绩。
经元虽不是解元,但也是五经魁之一,因此杨守勤可称三元及第。三元及第非同一般,那个同窗闻知后,懊悔不及,连忙备礼致歉。参透人情炎凉的杨守勤退回了礼物,并附上一诗:“萧萧行李上长安,此际谁怜范叔寒?寄语江南贤令尹,查名须向榜头看。这位平生以忠恕处世的书生此时也免不了对那位势利小人予以淡淡的讥讽和揶揄了。这首诗也成了中国科举史上著名的公案。
杨状元及第后,按例被授于翰林院修撰。此时其母年老,孝顺的杨守勤告假回乡奉养老母。不久,其母病逝,按例又守丧三年。期满后迁中允,主持顺天乡试。再升为左谕德,专任太子朱常洛的教师。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太子对这位仪表非凡、生性豪放、学识渊博的状元老师非常尊重。每当杨守勤以历史上的事例作为治国借鉴时,朱常洛(光宗)总是恭恭敬敬地“竦听”。不久,杨守勤奉命册封晋藩,事成后被擢升为庶子侍读。但令人惋惜的是,正展才能的杨守勤因病医治无效而逝,时年不满60岁。崇祯皇帝因其是先帝旧臣,加赠少詹事衔。杨守勤还是个寄情报于家乡慈城的诗人、文学家。他下笔千言立就,文采斐然,著作有《宁淡斋集》十卷。他的《阚湖偶题》在历代众多歌咏慈湖的作品中堪称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