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03:59

金融危机的教训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 2009-07-03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金融崩盘后,经济也会受到重创吗?历史在评判国际社会对金融市场危机的回应方面可能会不吝赞誉。或许有些乱打乱撞,但各国政府确实应付了过去。如今,紧急时刻已经过去。决策者似乎将各走各路。

过去一年,我们已看到大量政策失误和灾难。协调的安排连出破绽,甚至在合作的习惯本应根深蒂固的欧洲也是如此。尽管如此,合作的程度还是令人意外,特别是富国和新兴国家之间的合作。特别是,中国当之无愧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20国集团(G20)不灵活且不完善,但它已证明,比起旧式西方俱乐部,它更好的反映了全球经济力量的分布格局。八国集团(G8)如今正竭力得到认真对待,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的轮值主席身份并没有让该组织的这项任务变得轻松一些。

当然,经济危机尚未结束。最近几周人们过早的欢愉,更多的归因于人们对于危机得以避免感到欣慰,并非有实际证据表明经济正在复苏之中。理智的决策者正发出警告,全球经济可能会再次下滑,然后才能走强。

尽管如此,市场重新恢复平静,预示各国在下一步动向上行将出现分裂。各国政府在金融监管上正各行其是。有关他们可能因为打击而着手解决全球经济失衡根源的希望正在减弱。

今年秋季,20国集团将再次聚首。这一次地点位于匹兹堡,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将担任会议主席。尽管这位美国总统在政治上极具影响力,但几乎无人预期,全球经济治理将出现突破。

问题在于,各国在诊断和处方上各执一词,国家利益也各不相同。例如,美国和很多欧洲国家正在实行不同的银行监管策略。6月中旬,奥巴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举措,这些措施似乎更多的带有华尔街的印记,而非顾及老百姓。欧洲大陆希望对昔日的金融巨擘严加约束。按照习惯,英国可能最终会在欧美之间进退两难。

上述差异超越了金融市场的适当规则手册,以及美欧关于自由资本主义中自由主义的分量所必然存在的分歧。

前几天,在聆听了美国政府一位高级经济顾问的讲话后,我明白了这点。这位官员是在一次国际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私人聚会上说这番话的,此次会议由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德国的Alfred Herrhausen Society以及总部位于伦敦的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主办。

这位顾问提出,可能威胁全球持续复苏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拯救金融体系所需的巨额财政和货币刺激,可能令全球重新陷入上世纪70年代的通胀局面。第二,政府过快撤消刺激措施,这将导致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的经济滞胀。

这两种威胁都应严肃对待,但就美国政府而言,风险更多的在于第二种威胁。在经济增速或大宗商品价格没有出现飙升的情况下,担忧通胀失控显得有些夸大其词。否则,人们将不得不相信官方讽刺性的“纯洁通胀说”(immaculate conception inflation)。

至于各方要求合作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众所周知,这是指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和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的呼声,美国政府相对轻松一些。美国赤字已从峰值水平大幅下降,美元贬值将继续令该国资源转向出口部门。    

这位官员认为,如果中国及其它国家做出更多努力,扩大消费,那么这肯定会受到欢迎;无疑,这些问题将成为国际会议上激烈讨论的主题。但在一个以弹性汇率为主的世界里,达成正式协议并非当务之急。他表示,“如果有人要穿蓝色衬衫,而其他人要穿白色”,这不成问题。

对于这一分析,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美国以及美国以外的许多人会就此展开大量辩论。认为美国不断飙升的财政赤字是未来通胀预兆的,不止是美国共和党人。同样,在担心美元疲软方面,中国政府也有很多同道。至于欧洲人,他们中的很多人确实相信纯洁通胀一说。

然而,这位官员的说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种对其它政府想法的冷漠感——闯入我脑海的另一个词是满不在乎。中国可能对美元进一步贬值对于中国2万亿美国国债的影响感到烦恼。欧洲人可能担心美国将试图通过通胀,摆脱其负债。美国政府将继续制定自认为适宜的经济政策。

说的粗略一点——我加上了自己对于这位官员言论的解读——如果盈余国家没有扩大国内需求,就失衡这个问题而言,美元不断贬值将发挥作用;同时也不会造成很大伤害。

这种经济单边主义——在这里我不想为中国或德国开脱责任——与理应成为奥巴马外交政策核心的多边接触策略不协调。

奥巴马政府的另一位高级官员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如果中国、德国以及其它国家被劝说分担起调整失衡的责任,那么他们或许需要面对另一种选择。危险在于,如果不再同处患难之中,各国政府又将争吵不休。

我认为,我们应谨记此次金融危机的两个经济政策教训。它们可能显而易见,但也值得重复一下:市场不会自动修复;毫无疑问,尽管耗时且乏味,但国际协调是互相依赖的重要对策。

译者/梁艳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