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科学天空 功名利禄淡若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0:54:39

仰望科学天空 功名利禄淡若尘

2009-07-20 07:47:58    作者: 王波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功名利禄淡若尘
  
  40岁那年,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先后继承了两大笔巨额遗产。

  “这该怎么办?”他连连说道。面对着大笔财富,这个整天沉浸在实验室里的人,有些手足无措。
  
  遗产是父亲查尔斯勋爵和姑母分别留下的。勋爵生前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重要成员之一,醉心于科学实验,他的儿子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对家财万贯的贵族父子,生活一直很俭朴。大把的金钱,被他们用来购置了昂贵的实验器材和图书。在父亲死后,卡文迪许更是变本加厉。他把自家别墅里富丽堂皇的装饰全部拆去,大客厅变成实验室,楼上卧室变成观象台。在别墅前的草地上,他竖起一个架子,以便攀上大树观测星象。
  
  在实验室里,他发现氢氧化合成水,发现电阻定律,后来又验证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确定了引力常数和地球平均密度。可能再也没有其他地方,能像这里一样令卡文迪许乐此不疲了。
  
  年轻时,他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四年,最终并未取得学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口吃的大学生,害怕面对教授。在他的传记作家笔下,卡文迪许腼腆得“几乎到了病态程度”,跟任何人接触都会觉得局促不安。
  
  他在住所修建了私人楼梯与入口,避免与仆人们频繁打交道。“一只羊腿。”看到卡文迪许在纸条上留下的这几个字后,女仆们便知道该给主人准备什么样的晚餐了。这个从不跟女人说话的主人,跟自己的女仆,常年也只是用纸条交流。
  
  有一次,卡文迪许的仰慕者从维也纳赶来,立在门口台阶上静候偶像露面。卡文迪许一开门,他的奥地利“粉丝”便激动不已,赞美之辞滔滔不绝。扑面而来的赞扬,顿时令卡文迪许不知所措。终于,他忍无可忍,便冲出大门,沿小路飞奔而去。数小时后,他才被劝说回家。
  
  回到实验室里,他则出人意料地大胆。为了测量电流强度,他用手指抓住电极一端,把自己身体当做电流仪,根据手指、手腕和肘关节感受到的电振的情况,估计电流强弱。
  
  参加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每周组织一次的科学界聚会,几乎是卡文迪许唯一的社交活动。不过,班克斯事先总会对别的客人讲清楚,决不能靠近那个“戴着当时已少见的三角帽”的人,甚至看也不能看他一眼。否则,人们便会听到一声怒气冲冲的尖叫,然后会看见卡文迪许飞一般地逃向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
  
  而到卡文迪许家做客的人,会十分尴尬地发现,主人的眼睛常常盯着天花板,一言不发。于是,他们不得不起身告辞,留下主人在那里静静思索他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据说,家族遗留的大量财产,一度让卡文迪许成为伦敦银行最大的储户。但他根本没心思打理这些财产。几十年里,不论涨跌,他都让投资顾问只买一种股票。顾问曾建议他投资另一股票,这惹得卡文迪许勃然大怒,他提醒对方:“不要拿这些事情来烦我,否则我就解雇你!”
  
  转身,他则把一些铂金,送给青年科学家汉弗莱·戴维用来做实验。
  
  能入得卡文迪许法眼的,也许只有书。他把自己相当一部分家财,用来购买收藏了大量图书。在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比奥眼里,卡文迪许“在一切学者中最富有,在一切富翁中最有学问”。
  
  这些图书,被主人分门别类地编上了号。无论是他人借阅,还是卡文迪许自己阅读,都毫无例外地需要履行登记手续。
  
  而他的一个仆人病了,需要花钱治病时,卡文迪许随手便开了张一万英镑的支票。拿到支票的仆人,瞬间目瞪口呆。
  
  慷慨的主人,似乎对金钱毫无兴趣,甚至不知道一万英镑是多大一笔财富,就像不知道他的研究,对人类来说又是怎样的一笔财富。
  
  1810年,79岁的卡文迪许吩咐仆人离开房间,未到规定时间不得擅自回来。仆人在几天之后归来时,老人已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在老人身边,是“近20捆关于数学和电学的手稿”。与此同时,这个长年穿着一件褪色的天鹅绒大衣的人,还留下了大笔财产。
  
  那些“费了很大力气写得十分工整”的手稿,被放进了书橱,没人去动它。遗产中的一部分,则在卡文迪许去世61年后,被他的家族捐赠给剑桥大学创办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麦克斯韦受命负责筹建实验室。
  
  “他几乎预料到电学上的所有伟大事实。”麦克斯韦从书橱里翻出手稿后,不由得惊呼。更令他惊讶的是,所有这些工作,卡文迪许在1774年以前已经完成。随后,麦克斯韦决定搁下自己的研究,着手整理这些手稿。
  
  1879年,手稿整理完毕并出版。只是此时,卡文迪许当年那些极具潜力、超越时代的成就,已经被时代所超越。
  
  面对这个“对研究的关心远甚于对发表著作的关心”的前辈怪才,麦克斯韦也只能感慨一句:“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捂得如此严实,以至于电学的历史失去了本来面目。” (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