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58:11
2007-8-15
干燥综合征(简称SS)是病因病机均较复杂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一,往往伴有多系统损害,目前认为SS系一异质性疾病,即由于患者发病原因不同,遗传素质不同,因之发病机制也不完全相同,从而临床表现的病程、轻重、类型、治疗反应、预后也各不相同。此外,本病常以系统性损害为首发症状,而唾液腺和泪腺受累所致口干、眼干则常易被病人或医师忽略,不仅造成西医误诊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使中医对其研究趋于复杂化。
分期论治  四药合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首先应明确诊断,要以2002年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为依据。疗效判定不但要观察患者自觉症状的缓解,同时也要有实验室指标的改善。对于仅有口眼干燥症状,尚未发生系统性损害或不伴有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病情较轻的患者,单用中药治疗就可取得较好疗效。如果发生了多系统损害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可以在使用西药的同时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不但有助于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减少西药用量,还能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大量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SS,尤其在缓解口眼干燥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优势在于:1.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口眼干燥症状,中药疗效虽缓慢却作用持久,安全性高,副作用相对较小。2.可以减轻西药副作用或毒性,减少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用量和维持量。3.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SS要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分期论治。例如某些患者有反复的腮腺肿痛、发热、舌红苔黄燥等,治疗就应以清热解毒、生津润燥、软坚散结为主,笔者常用升降散合普济消毒饮、增液汤等加减。如以双手遇冷变白变紫、疼痛或麻木不仁、舌淡脉沉细等为主要见证,治疗常用当归四逆汤加鸡血藤等。也有的患者有血液系统损害,化验白细胞或血小板明显低下,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应用西药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不佳,此时应考虑血细胞低下的原因并非造血功能不良,而是与过亢的免疫病理有关,因此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用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另外可以在不违背辨证的原则下,选择某些经现代药理证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用于临床。如沈丕安教授自拟芦根润燥汤,重用生地含甾醇类、苷类和多糖类等,具有抑制免疫功能和提高激素水平,抑制血管炎,促进腺体分泌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四药合用,共奏养阴生津清热化淤之功,并根据病情选用能抑制免疫、血管炎的中药,以及能促进唾液腺、泪腺腺体分泌的中药如玄参、知母等,同时选用一些清热解毒药以消除继发感染。
治疗多系统损害的经验
协和医院的资料统计,原发性SS患者至少40%有1个器官的损害,25%有2~3个甚至4个器官损害。SS肾脏受累发生率为25%~50%,SS病人中消化、呼吸、神经、血液等系统受累屡见报道,在少数病例中还可出现胰腺炎、甲状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点应放在中药是否能够防治本病早期的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方面。钟起诚、吴国庆等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SS肾小管损害38例,治疗组38例用六味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配合强的松治疗,对照组26例单用强的松治疗,疗程2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有效率为76.9%,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我们提出过治疗SS系统性损害的经验,如皮肤黏膜损害:属血虚寒凝证,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属血热淤阻证,方用滋燥养荣汤加减。呼吸系统:属虚热肺痿,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属虚寒肺痿,方用升陷汤加减;属痰热阻肺,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消化系统:属阴虚气滞,方用益胃汤加味;肝胆湿热,方用逍遥散;若淤血发黄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肾脏损害多属脾肾不足、气阴两伤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加减,可供临床参考应用。
SS系一慢性疾病,有的患者需终身服药,长期用药治疗有局限性和依从性问题。近年从抗风湿中药中提取某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有效成分如雷公藤多甙、青藤碱、白芍总甙等,均有较好的抗炎镇痛和免疫抑制作用,已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病的治疗中,但是属于单味药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脱离了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只能说是中药西用而已。
为此建议,应重视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整理总结名老中医和著名专家的经验,选择对治疗风湿免疫病行之有效的中药复方或单方制剂,进行拆方或药理研究,探讨其作用方式、途径、环节和靶点,为SS治疗拓展新途径和新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董振华
在患有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当中,可见到多数病人的血清中存在抗SS-A、抗SS-B抗体,此两种抗体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皮病等多种结缔组织病。但是阳性率不如干燥综合征高。有这两种抗体时,应首先想到干燥综合征的可能。抗SS-B抗体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具有抗SS-B抗体的患者常常同时伴有抗SS-A抗体。二者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另外,这两种抗体更多的出现在伴有内脏损害的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最常见的风湿病种之一。RA是由于病人的免疫系统紊乱 ,将自身的免疫球蛋白分子误认为是异己 ,而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反应。免疫复合物的存在 ,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与免疫应答有关。这些免疫复合物与补体结合 ,最终导致滑膜、软骨和骨损伤。目前最保守估计我国有RA患者 400万 ,患者年龄多为 40岁以上 ,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 3倍以上。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一般都是测类风湿因子 (RF)的抗变性IgG抗体 ,RF的定量测定 ,对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抗风湿治疗效果有一定价值。
临床意义
升高见于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系统性硬化、巨球蛋白血症、肝炎、肝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参考值范围
类风湿因子 0.00- 30.00IU /ml(单位 /毫升 )
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为了测定这种能中和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含量,就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若高于5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认为就是患了风湿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但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确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所以,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
据研究,柯萨奇B病毒、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均可呈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滴度不是很高,类风湿关节炎也是如此。
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核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 2007-7-12 浏览次数: 174 次
陈芳   《实用医技杂志》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测手段有多种,如类风湿因子(RF)、抗核周因子(APF)、抗核抗体(ANA)、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等。本文就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RF、APF、ANA)进行一下分析。
[关键词] 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核抗体;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属Ⅲ型变态反应,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所以给其实验诊断上带来一定难度[1]。RA的诊断常依赖临床症状及X线为依据,但无早期意义,易失去早期的治疗时机,所以其实验室检验是非常重要的。由于RA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所以其实验室检验主要是测定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如:RF、APF、抗R54抗体,给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1RF的检测
大多数RA患者血清中含有巨球蛋白类抗体,称RF。RF是抗变性IgG自身抗体,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现实验室测定RF的方法主要是胶乳凝集法,此方法特点:经济、简便、快速。约70%~90% RA患者血清中可检出RF阳性。RF在RA中的检出率和效价高于多种其他疾病,RF阳性支持早期RA倾向性诊断。尽管RF在RA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但并不具有特异性,如红斑狼疮、风湿结节、病毒性感染、细菌感染等体内均可测出低效价的RF,给RA的诊断带来困难。因此RF对预测发生本病的价值不大,RF的检测不适合作为筛选本病的一个检验项目。但高滴度的RF对RA的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即随着RF滴度升高,RF对RA的诊断特异性增强。
2抗核周因子(APF)
由于RF的检测对RA的诊断不具有特异性,近年来研究者在这方面进行许多探索,发现RA患者血清中具有很多较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如APF、抗RA33/36抗体等,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2]。测定APF方法主要是间接荧光免疫法。研究者发现,APF在RA患者血清中检出率高,且特异性强,达72.7%~90%,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诊断指标。研究者还发现APF阳性与RA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3]。由此可见,APF不仅可以作为RA早期诊断的一项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病程发展及预后的标准。但由于APF作用底物材料不易获得,其抗原成分也不清楚,因此该抗体的检测未能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3抗核抗体(ANA)
ANA泛指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自身抗体,其性质主要是IgG。ANA主要存在于患者血清中,其检测方法主要是免疫印迹法,它是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的一门新的检测手段[4~6]。现已证实免疫印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及易操作性,适应于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7]。近年来,研究者发现,抗RA54抗体对RA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国内有文献报道[8],抗RA54抗体仅见于RA患者的血清中。但由于其检出率较低(阳性率约为14%),所以,虽然其特异性高,但作为RA的筛选项目在各实验室还很少被采用。
以上讨论了RA的三种实验室检测手段,各有利弊,但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作为诊断RA的特异性实验,所以现在临床诊断RA患者时,仍以其临床症状为主,实验依据为辅助性诊断。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HLAⅡ类基因与RA发病及临床表现的相关进行了研究,发现HLAⅡ型基因中的oR基因与RF阳性率有关。研究者进一步发现,RA的发生主要是与HLAⅡ型基因中的HLADR4有关,尤其是HLADRB 1等位基因第三高变区的氨基酸主序列有密切关系。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又没有一种特异性的实验诊断,给RA早期诊断带来一定难度。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着眼于这类疾病基因工程的研究,寻求一种更好的实验诊断方法,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尿常规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的检查意义:对泌尿道感染、结石、胆道阻塞、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变症状群等疾病有预报性作用。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编辑本段]
尿常规(尿检)——“三大常规项目之一”
去医院看病,免不了要作一些检查,其中三大常规:及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最常用。
那么,三大常规检查有何意义呢?
1. 血常规的主要项目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总数及(DC)分类;此外还有(p t)血小板计数。
2. 尿常规主要项目有:尿的颜色,尿的酸碱性(PH值),尿的比重及蛋白定性和镜检测定尿的沉渣计数。其主要内容有:镜检尿中的白细胞、脓细胞和红细胞(正常红细胞、皱皮红细胞、及影细胞)上皮细胞、复粒细胞及其它精子。以及在病理情况下各种管型相似物质。
3. 大便常规主要内容有:大便颜色,硬度粘液度。以及镜检大便者有无蠕虫病(钩虫卵、蛔虫卵、鞭虫卵)等各种寄生虫检查。
在无病理情况,三大常规值都处于正常范围,但当患了疾病,或身体受到某种(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机械的)不良刺激和创伤时,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条件受到破坏,其正常值就发生变化了。
当你患了流感、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感染等征灶时,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就升高,分类细胞已因此而增高或减少。甚至因不小心,染上肝病或其它,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会减少。再若不慎,发生尿路感染,或阴道炎、肾炎之类;你的小便就会变红、变黑、褐或乳白色。发生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肉眼血尿等症状。经化验检查就会发现小便里有红细胞、白细胞,或其它透明管型、蜡样管型、可粒管型或结晶盐之类。当你感染寄生虫病时,化验检查可发现,大便里有蛔虫卵、钩虫卵等寄生虫宿主你身。当你患了消化系疾病,肛裂、痔疮,查大便定会发现大便色黑,形状各异;且潜血阳性。
总之,三大常规(血、尿、粪)已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鉴别病患必不可少的重要检查方法。也是检验师向临床医生提供可靠诊断的依据之一。也是我们观察生理、病变的情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