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正在侵蚀全球央行的独立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53:14

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在封面上刊登了一句令天下耸动的名言:“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格林斯潘继续当美联储主席就行。”


曾几何时,美联储主席被尊奉为美国经济总统、经济沙皇、华尔街教父、美元帝国掌门人……在格林斯潘全盛时代,只要他跺跺脚,整条华尔街都会地动山摇;只要他打个喷嚏,全球汇市、债市、股市、期市、黄金市场都将作出强烈反应;只要他准备讲话,全世界都将竖起耳朵,试图从他那含混不清的只言片语中探察风向。从里根到老布什到克林顿再到小布什,铁打的白宫流水的总统;而期间美国国会更不知道改选了多少届,惟有格林斯潘屹立不倒,美联储的独立性由此也可见一斑。


然而,当2006年1月年格林斯潘自以为功德圆满地卸下美联储重任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两年后会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遭到各方口诛笔伐、群起攻之,而2008年10月美国国会的尖锐质询和格林斯潘的被迫“认罪”更令其彻底从神坛上跌落下来,一世英名从此付诸流水。


但与其继任者本•伯南克比起来,格林斯潘的日子实在风光多了,至少在其任内如此,很少有人敢于公开对美联储主席指手画脚。而学者出身的伯南克,由于不擅忽悠之道,从上任之初,就摆出一副低眉顺眼的小媳妇状,浑然忘了自己就是这个国家最权威的研究通胀和大萧条的专家之一,刻意保持低调和谦逊。但这样一来,反而起了反作用,加速了人们对美联储主席“去神秘化”的运动。



2008年7月雷曼兄弟出事之日起,伯南克便很不幸地沦为了强势财长保尔森的小弟;好不容易熬到了2009年1月保尔森随小布什一起退出历史舞台,财长换成了自己昔日的下属盖特纳,该轮到伯南克大展拳脚、实现抱负了,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却逼迫他不得不配合新总统的庞大财政刺激计划,在今年3月正式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尽管伯南克如此卖力,但奥巴马在被问及在明年1月伯南克任期届满前是否会继续提名他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奥巴马除了说声“本干得不错”外,便选择了王顾左右而言他。


不错,就在一个月前,奥巴马曾宣布要加强金融监管,将更多监管权力赋予美联储。不过外界普遍猜测,这些权力并非为伯南克准备的,很可能是为奥巴马的核心智囊、下届美联储主席萨默斯提前预留的;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央行,最根本的职责和权力在于稳定物价,而非其他,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其独立性根本无从谈起。从目前情况看,美联储在决定何时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以抑制即将到来的通胀方面,显然已基本丧失了自主权,不得不服从总统经济工作的大局。


在伯南克上任之初,人们曾猜测他或许会将通胀目标制引入美联储,即美联储的主要职责将简化为将通胀率局限在一个明确的区间(如2-3%)内,正如新西兰、加拿大、瑞典等许多国家央行已实行的一样。但伯南克就任三年来,美联储仍顶多只有一个亦真亦幻的通胀目标;更多时候,美联储不得不配合政府,将就业目标置于低通胀目标之上。截止6月份,美国2009财年前9个月的赤字已扩大到1.086万亿美元。人们担心,如果美联储无法保持其独立性,则美元将再次上演全球泛滥的情景。不仅如此,若将来萨默斯取代伯南克入主美联储,考虑到其与奥巴马的密切关系,则美联储的独立性更加令人怀疑。


不仅如此,国会方面也早就对美联储所谓的“独立性”看不顺眼;如今奥巴马提出要扩大美联储金融监管权限无异于更是激发了国会的强烈不满和忧虑。最近一个月以来,美联储一、二号人物伯南克和科恩先后到国会“过堂”。伯南克要解释的是去年决定拯救贝尔斯登和AIG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对银行有过胁迫行为;而科恩所要做的则是为美联储保持独立的必要性做出辩护。科恩在强调保持美联储独立性的好处时,提出了几点理由:第一,阻止政府因屈从于财政赤字而要求中央银行为此买单;第二,使货币政策决策者在权衡物价稳定和就业两大目标时,能够超越的短期利益考虑;第三,对于金融市场和公众来说,美联储决策会议采取闭门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审计总署(th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审计和调查部门,并不等同于中国的审计部门,我觉得翻成“政府问责局”似乎更佳)公开披露对美联储有关货币政策考量和计划的审查结果,使美联储决策独立性受到威胁,信用评级机构将调低对美国政府的评级,这会加重政府的借款成本。


应该说,科恩的解释也是言之成理的。但国会议员们可不这么看。共和党议员Ron Paul直接将“美联储独立性”比作一个黑箱,要求其增强透明度。但美联储担心,一旦容忍审计总署这类国会御用的东厂组织对美联储的决策频频提出审计要求,则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将荡然无存。(试想一下,会有人老是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提出质疑、或提出要调查最高法官的判决动机吗?)


《华尔街日报》近日对一些经济学家的调查表明,超过68%的被访者认为,美联储的独立性正在收缩(diminished)或受到损害(damaged)。


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独立性被侵蚀的又岂只是美联储一家呢?对于此种现象的集中爆发,FT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给出了三点解释:第一,在官方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界限正变得模糊;第二,各国政府,特别是英美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对货币体系稳定性构成威胁;第三,(美欧)掌权者希望推卸造成灾难的责任。除此之外,笔者还要加上一条,就是央行与政府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


在英国,布朗首相打算绕过英格兰银行,出台金融服务白皮书。由此也引发了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的强烈不满。


在欧盟,欧元区主席和法国等都对ECB的政策表示了公开不满。萨科齐不断施压,要求欧洲央行下调利率,以改变欧元坚挺对出口带来的不利局面。


而日本央行的独立性更令人怀疑。自1998年《日本银行法》正式授予央行有限的独立性以来,由于过高的国债利率负担,日本央行每次加息都不得不看政府脸色行事。而去年10月危机升级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和财务大臣中川昭一也紧急施压日本央行,要求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


至于中国央行,目前还远远谈不上独立性。央行基本上就是国务院下面的一个部委。君不见,虽然6月份信贷发放额度超过1.5万亿,楼市逆势暴涨,通胀隐患已隐约可见。众多有识之士呼吁,由于货币政策存在较长的滞后性,应尽快对其进行微调,或制定出有计划、有步骤的退出战略。


不过,7月13日,中国各大媒体忽然刊登温总理讲话,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算起来,这是温总理40天内五提财政、货币“双政策”不动摇。本人对温总理心怀敬意,但人民银行独立性天生不足,“两个不动摇”或将导致其在压力之下彻底失去专业判断也是一个事实。


那么,世界上还有真正所谓的“央行独立性”吗?当然!以新西兰为例,政府与新西兰联储签定一个《政策目标协议》(PTA),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具体目标。作为央行行长,其引咎辞职只能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无法实现协议中的通胀目标。除此之外,哪怕就是“洪水滔天”也与他毫无干系——那应当是总理和财政部长等人操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