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侃红了上海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3:12:17
 周立波侃红了上海滩    


周立波(资料图片)

  作者:金娜

  在中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红了,马路边卖廉价光碟的小贩最有说服力。某天,突然看到写的歪歪斜斜的“周立波 笑侃三十年”的小纸板挂的到处都是,你就知道,这个男人火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是在草根阶层中火爆,周立波本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的票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售罄。380元的内场票更是紧俏,早在演出正式开始前,一些新型“黄牛”已经在淘宝上炒高了票价。本来我很想去凑热闹,谁料,那天遇到票务公司的朋友,问有没有周立波的票?人家连连摇头,说:拜托,出钱你现在也买不到啊。果然,登陆票务公司网站,别说赠票了,真是买也买不到,只能候下一季。朋友还说,最牛的是他没有媒体票、公关票,整个一爱买不买、爱看不看的心态。对照他说自己不要上春晚,要拿春晚“郎在一边,让伊昆着,就叫郎昆”的经典段子(晾在一边,让它睡着,戏谑春晚总导演郎昆),其牛气是完全相通的。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近年来却一直困惑自己在文化事业上的平淡表现。和金融业迅猛发展鲜明对照的是文化产业不进反退。要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在经济、文化领域都占据傲人地位,大量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导演、艺术家居住在上海,为这个城市留下了丰厚的宝藏。那时的上海领风气之先,不敢说的话,不能发表的作品,最时髦的影像,最时尚的潮流都从上海蔓延至全国。然而,如今上海的文化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大量文艺家北迁,电影中心更是直接从上海移至北京,虽然影视剧中仍有不少当红上海藉明星,如陆毅、孙俪、黄奕等,但其大多隶属于北京的经纪公司。近年来,北京出了个郭德纲、东北的二人转在“赵家班”的带领下红遍全国,上海本土的滑稽戏还在靠姚慕双、周柏春的名字撑场面,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再不出来,真让人怀疑这个“土特产”会不会也渐趋没落。周立波出现后,尽管从通常意义上讲,此人的历史并不算清白(曾因伤害罪入狱),要知道上海对于艺术家的“德艺双馨”历来是有要求的,他仍然被上海的高层领导接见,并被寄予厚望。

  周立波的特点是说上海话的,故而所有的段子也是给上海人听的,当然包括久居上海的江浙人。本质上,他的段子中充满了作为上海人的自豪感,即便是自嘲,也是带着优越感的自嘲。他说不跟郭德纲同台演出,因为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搞不到一起去;他说东北人不见得比上海人彪悍,因为流氓出在上海,上海人不高兴了,就说一句“拿伊做忒”(把他干掉),去“做”的都是东北人。这些段子现在被奉为经典,压抑许久后,上海人终于有人代言了,委屈终于有出口了。要知道,在中国,上海人的口碑并不像这个城市的楼那样高。赞美一个上海人的通常说法是“你真的一点也不像上海人!”这个在周立波的段子中也出现过。所以,上海人喜欢周立波那真是太合理了。

  周立波更有着狡黠的智慧,他的演出并不像通常的滑稽表演,全靠练熟一些经典段子,他善于从当下热辣的时事生活中找素材,指点江山,替百姓说话,同时把握了很好的尺度。这点是有难度的,在公众场合,模拟领导人、评点暴跌的股市,角度新鲜,尺度大胆,故而让倍受金融危机折磨的市民直呼过瘾。

  中国何其大,各地方言民俗各不相同,上海语言因其独特性在向全国传播时有着天然屏障,故而我特别问了一个山东朋友看了会不会笑?她表示在字幕的帮助下,依旧觉得相当有趣。所以,不必担忧,周立波能不能征服北方观众之类的话题,一来,周立波本人并不在意这个,事实上,他用普通话演出的同一段子效果往往相差很远;二来,中国一地有一地的文化,只有让这些异质文化同步成长,所谓的中华文化才有足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全球化的今天,这已经成为相当奢侈的事了,但愿周立波能用沪语继续表演,更不要因为火了,就忽视了创新,毕竟滑稽的根本在抖包袱,玩悬念,再精彩的段子第二遍听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點擊進入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