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牛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39:26
        大冶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金牛客,惹不得”。该话是说世居大冶的金牛人很有生意头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精于算计,一般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清朝末年,有个名叫金泽生的金牛人,在汉口开了间“鼎盛”麻行。凭着经营得法,精明老练,他的麻行一直生意兴隆。一天,某“洋人”到麻行购麻,为了获得不当利益,“洋人”竟然偷偷地向秤手行贿,希望他在过秤时“手下留情,网开一面”。金泽生知道后,当场对他予以谴责,但洋人凭着自己的“特权”,不光不低头,反而搬起木椅要打金泽生。金泽生忍无可忍,将“洋人”痛打一顿。尽管当时朝廷与官府对“洋人”百依百顺,但终迫于金泽生的金牛人势力,被打的“洋人”不光不敢扯皮,还四处找人托保、请客送礼向金泽生赔礼谢罪。
  其实早在清朝初期,金牛商人就在本省的蕲春、浠水、英山、罗田、阳新、武汉;安徽的安庆、霍山、六安;河南的明德、商丘、周口;江西的九江、修水等地经商,并结成金牛帮。于各地设有帮会机构,一呼百应,联成一体。下江一带的上海、南京、镇江、芜湖,河南开封、甘肃兰州等地也不乏金牛客商的踪迹。
  清中叶,金牛人贺舜登在安徽毛坦厂收荒货起家,于下江上海等地设36个半典当行(当铺)。民国初年,金牛巨商“乾元”商号,生意遍及大半个中国,拥有23万多银元的周转资金,成为当时“金牛帮”中最有影响力的商号之一。
  金牛客商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金牛的悠久历史是分不开的。
  北宋《太平御览》称:“金牛镇旁有金牛堆,高九十丈,有数十头金牛出于堆石,遗迹见存”。金牛之名由此而来。镇内有十景:一宝塔,二座桥、三大庙、四古井、五名巷、六名堰、七星过峡、八角亭、九曲河、十字街。镇南街头,更有著名的香炉山新石器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石斧和陶片等文物。
  据《湖北通志》记载:“金牛镇历史悠久,隋唐时,就有集市贸易。南宋宁宗嘉定甲申17年(公元1224年)朝廷曾数次商议升金牛镇为金牛县,未果。明朝初年,朝廷按县制委派百户戍守。清在金牛设立巡检司署。”
  金牛宋属寿昌军,清属武昌县,民国初改属鄂城县,1955年属大冶县。是大冶著名的粮仓,自古就有“一进南城畈,十万八千担”之说。解放前,金牛地区光稻谷一年的吞吐量就在12万石以上。
  从地理位置上说,金牛处于大冶、鄂州、咸宁、阳新等边界处,是商品集散地。周围百数十里的商人纷纷在此行商,素有“小汉口”的美誉。
  过去的金牛市场以粮食、苎麻、竹木、土纸转口贸易为主。商贾云集,市场繁华。有资料记载,民国26年(1937年),大冶地区仅有商户1021家,金牛镇就有554家。日军侵占大冶期间,整个大冶地区仅剩商户300家,金牛镇占了98家。这些数字足以说明,金牛是古代大冶著名的商人之乡。
  除了优越的商业地理位置,悠久的商业历史外,金牛人还十分讲究商业文化,有一套独特的生意经。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俗语:“扳罾(zeng)如守店”(强调坚守岗位)、“抱着算盘过日子”(重视成本核算)、“人无喜色休开店”(讲究服务态度)、“货不停留利自生”(货物快进快卖,加速资金周转率),都是金牛商人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这也是金牛人数百年得以屹立商业市场的公开秘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牛人更是意气风发地走向全国。金牛客的足迹,已经遍及五湖四海。                             (作者: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