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艺苑清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3:59:38
艺苑清赏

《艺苑清赏》序


  吾友宁海童君衍方,今日海上之篆刻名家也,早年以若瓢和尚之荐,得列海上艺坛宗匠来楚生、唐云二公门墙称高弟,故君于摹印、书法二者尤为精到,予曾见沙孟海题其印谱曰:“得然犀室指授,走安吉高浑一路,既有守,亦有为,范我驱驰,展卷色憙。”于是心仪其人,而以未得奉手,一亲风采为恨。前数年,一日君忽枉顾寒舍,为之喜出望外。晤谈之顷,始忆上世纪90年代初,当沙孟海艺术院在宁波东钱湖落成时曾经与君一面,以在稠人广座中乏曹丘生其人,致失之交臂耳。

  近年于《新民晚报》“夜光杯”中,得数读君所撰之《艺苑清赏》佳作,举凡金石书画以及文人雅玩靡不有记,记必详其物之形制大小尺寸,写作年月,印鉴款识,作者生平,流传渊源以及遇买过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且每记一物,必附一图,图文互参,益收鉴古之乐。此则时代为之,科技进步之大效,使起有清乾嘉大老于地下而视之,必将拍案惊奇,激赏不置矣。

  夫历来藏家于其心爱之物有重闭固 钅矞 ,不肯出以示人者,亦有罗列几案,如獭之祭鱼,尽出之以供人同赏者。后者之用心,合乎圣人与众乐乐之崇高原则。求之恒人,实属罕见,而君有焉。

  集中诸品乃君耗数十年之心力,竭劳动所得之资而得之者,既无倘来之物,更无骄人之心。君尝自谓,每得一物有历无数波折而终为我所有者,亦有历无数波折而终不为我所有者,冥冥之中一若有一“缘”字存乎其间,诚属不可思议之事。故君于得失之间,极为坦然。君子坦荡之风,有足多者。君又谓多收古物,意在借鉴前修,使古为我用。故收瓦甓以供摹印;收法书以助临池。君之好学深思复若是,诚非世俗夸靡斗富、徒事收藏之徒所可与之同日而语也。

  君既富收藏,自多珍品,如丁敬之隶书册,殆已为天壤无第二之品。他如金农漆书册、散氏盘、智鼎、三老碑之拓本,均属名家精打、题志累累、流传有绪之品。看似寻常,却得之维艰。诸如此者,不胜枚举,读君集者,按图索骥,将自得之,不烦老夫喋喋为也。
仆读书无多,老益多忘,自谓凡事收藏,必借前贤之著录以当佩觿,始得迎刃而解。试举一例言之。予有旧拓汉《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一轴,内有藏者“凤纶”藏印,却无法得知其为谁何。一日,偶阅梁章钜之《退庵题跋》,于某卷中竟然得之。始知此君梁其姓,丹压其字而凤纶其名,其人为梁茝林抚桂时之属吏。此著录之有助于稽古之用如此。吾知他日必有奉君《艺苑清赏》作为赏奇析疑之用若梁氏之书者,岂徒供荼余谈助已哉。

  君生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 946),至今年丙戌,适逢花甲一周,揽揆之辰,又恰逢《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创刊六十周年,可谓喜讯骈阗。际此良辰吉日君以所撰之《艺苑清赏》若干篇寿之梨枣,嘉惠士林,洵可谓之太平盛事。日昨君以兹事告予并索一言为喤引。仆衰年闻喜,为之距跃三百,虽耄荒不学,又安敢辞。宛就吾与君交往之过程,以及君藏彝之概况择要言之。所憾在,于君之平生行谊与乎君之学术专长未能有所发挥,实不足以言序也。亟书之以复于君,未悉大雅以为何如。

                                 岁次丙戌春分四明周退密于安亭草阁时年九十又三

清超静穆 浑然天成——文徵明的书法艺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明代中期的书画家中,文徵明是一位诗、书、画均有独特成就的艺术家。在绘画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大家”,亦称“明四家”。在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占据明中期书坛主导地位,号称“吴门三家”。因享高寿,其艺术生涯达六十年以上,至晚年仍神明不衰,笔墨犹勤。尝自日:“余年八十有七矣,而背未鲐,发未黄,灯下犹能为蝇头书,作画犹能为径丈势。殊不自觉其为老。”笔者有幸获文徵明八十九岁时所书的五古杂题二首,清超静穆,浑然天成。虽历时近四百五十年,仍神采奕奕,甚可珍也。

  文徵明行草扇面,泥金笺,纵20厘米,横52厘米,书五古杂题二首:“稍稍凉思集,依依炎景流,西风吹木叶,秋色满蘋洲,伊人何所怀,掇棹自夷犹,青山在蓬底,白云宿船头,沧波渺然去,仰见天汉浮,飞尘暗岐路,回首正悠悠。”“寒流啮山足,嵌空似凌跨,仓藤蔽深窦,细路通隙罅,幽人已神驰,意行自闲雅,徘徊出木末,复在绝壁下,大江渺无津,万顷自天泻,中有娥眉青,白云共容冶,何当凌绝顶,涵景有虚榭。”款日:“右杂题二首,戊午秋日书,徵明。”钤白文印“文徵明印”,朱文印“停云”。

  此行草扇面一百四十字,贵能小中见大,一气呵成。用笔细劲灵动,锋颖显露。结体道丽从容,于醇古雅逸中寓洒脱之姿。作小行草,笔势难以舒展,机神难以流贯,此扇却收放得宜,逸趣横生。其“景、自、棹、人”等字起笔的展势,“凉思、沧波、二首”等字的上下映带,及各字的笔意顾盼,穿插争让,均使此扇虚夹分明,气脉相通。

  此扇存字多,年份高,书写精,亦颇为少见矣!

  文徵明(1470—l 559),初名壁,以字行, 更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曾屡试不第,五十四岁以岁贡生荐试吏部,仕翰林院待诏。刻有《停云馆法帖》,著有《甫田集》。《明史》有传。

  文徵明一生勤于书法,其青年时,《书林记事》记日:“初在郡学时,学宿以严厉束诸生,辩色而入,张灯乃散。皆饮噱啸歌,壶弈消晷,徵明独临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至九十岁,仍大书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满江红》词以赠张凤翼。二月二十日,为御史严杰之母书就墓志,掷笔而逝,翛然若蜕者。文徵明学贯九流,艺穷三绝,而最有情缘者的还是书法矣!

篆刻家沈风的绘画册页 

  这是清初著名篆刻家沈凤以柳宗元诗“江雪”为题而作的册页“寒江独钓”图。水墨纸本,高23.5厘米,宽27.5厘米。作者以简练老劲的枯笔皴擦出右侧山壁,下部山石略加皴染。行笔纵姿爽利,逸笔草草,不拘绳墨。画正中只寥寥数笔即勾勒出渔舟和渔翁。层次分明,条理俱在。上部曲劲的枝桠和下部微动的芦草,在凛凛寒风中透出生机。大片空间,以淡墨渲染而衬托出石壁霁雪,凝寒空旷的气氛。为求空灵,画面只题四字钤一印而已。整幅画面简洁空灵,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余地。

  沈凤(1685-1755),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字凡民,号补萝,别署凡翁、谦斋、樊溟、桐君、补罗散人、补罗外史等。受业于王澍。淹通博鉴,精于六法。山水菩用干笔,潇洒静逸,颇近倪云林。袁枚极重之,其随园联额皆其手书。雍正六年著成《谦斋印谱》六卷。他的篆刻亦为郑板桥所赏识,板桥曾钤成《四凤楼印谱》,四凤即潘西凤、高凤翰、高凤冈(翔)和沈风,因四人名中皆有凤字,故名。

  笔者偶得的沈凤册页共六开,除上述山水外,另有桃花、荷花、菊花、白菜、木瓜各一开,或拟沈石田、或拟恽南田,均滋润明洁,逸气横生。沈凤的书画篆刻作品流传较少,而此册的流传聚散经过更值得一叙。

  清代光绪癸未(1883)年,此山水花卉残册为嘉兴篆刻家韩鸿序收藏,后应胡、沈二君恳请,慨然分去五帧,自己只留一帧,在自留册页中题明分赠经过。韩君之重谊,可见一斑。光绪丙戌(1886)年,文人吴畴荪恐名迹长期散离,不利保存,至三君处乞归。使六开册页又聚合在一起,并在册尾跋日:“余得沈凡民画册六页,中有山水一帧,谅此册未全之故则然耳,前据韩君书明六页分人鼎足各藏其迹,幸有费友梅先生审其底,故至三处,询乞仍归原数。嗟物之聚散自有早晚,倘他日得之者,我愿勿散为幸也。光绪丙成年菊月廿有八日,偶然欣至特志于得古室灯下,心是僧吴畴荪自记。”余生丙成(1946)年,距吴君题跋正好一个甲子六十年。噫物之聚散,真有数乎?既有如此缘分,此残册,余当百倍珍护之!

纪晓岚的砚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播出后,纪昀之名可谓家喻户晓了。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河北河间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达。纪昀贯彻儒籍,旁通百家,任四库全书总纂,一生精力,备注于此。曾日:“吾自校理秘书,纵观古今著述,其自谓过之者,皆不自量力甚也。”故平生未尝著书,惟《阅微草堂笔记》一部而已。纪昀性诙谐,尝自作挽句总结其一生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纪昀四岁至老未尝一日离砚,惟一嗜好即蓄砚、铭砚,集有《阅微草堂砚谱》,此谱共收砚百余方,所收之砚,制作精美,铭文隽永,书风端庄,1916年有石印本行世。

  笔者偶得纪昀藏瓦当砚拓片及名人题咏一册。此册共五页,每页纵21厘米、横27厘米,计有“长生无极”瓦当拓片二页、纪昀铭刻二页,伊秉绶、梁章钜合题一页。

  乾隆丙午(1786)年,金石家王昶于未央宫旧址得汉瓦当数枚,即贻纪昀二枚,文同为“长生无极”四字,纪昀将一枚之底凿为砚,一枚之底制为盖,自视此砚虽朴拙,但颇具古意,因撰文将得砚之始末以楷书刻于砚盖。又在砚池上方以隶书刻一铭,文曰:“铜雀瓦,世所珍,后乎此,四百春。晓岚。”此铭文沿瓦形而书,方整峻洁,疏瘦劲练,既有汉碑之韵,又自具新意。“所”字的左半部,“乎”字上下两横的变化,都极具装饰性。此残弃之瓦,经纪昀铭刻,等同珠玑玉屑者矣。

  最后一页有伊秉绶与梁章钜之跋,伊跋日:“河间纪文达师所藏汉瓦砚,持赠长乐梁茝林仪部,同门弟伊秉绶观”。此小隶书稳练朴茂,别具道润之姿,跋书虽小却是名品,曾印入《默庵集锦》中。

  梁章钜(1775-1849),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七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书兼欧、董,尤擅小楷。其熟于掌故,著有《楹联丛话》、《退庵随笔》等。纪昀是他嘉庆七年会试的座师。

  纪昀闳览博学,文情华赡,却自认不善书,简函著述多由门下代写,或由书吏誊录,故其墨迹流传甚少,他在砚匣上作诗自嘲日:“笔札忽忽总似忙,晦翁原自笑钟王,老夫今已头如雪,恕我涂鸦亦未妨。”“虽云老眼尚无花,其奈疏慵日有加,寄语清河张彦远,此翁原不入书家。”幽默隽语,颇可玩味也。

上海大金石家王昶
 

  “竹榻临疏牖,藤窗对小池。漆书明古木,石墨校残碑。”这是著名金石家王昶《村居杂咏》诗句,生动而自然地描述了他临池校碑的闲情雅致。

  王昶(1724-1806),字德甫,一字琴德,号兰泉,晚号述庵,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工书法,湛深经学,而尤精金石考证。其历时五十年,完成《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自周代迄金代,以建碑年月为序,共收碑志一千零五十二件。每一碑目下,列碑石形制、尺寸、行字数、额字、所在地。并刊碑志全文,又附考证,为金石著录之集大成者。

  由于王昶长期寝馈于金石文字中,其书自然有古秀蕴藉之趣。行书对联“迟日浓于酒,高山美有邻”,可谓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联为淡笺纸本,纵89厘米,横19厘米,上款“苏斋道兄属”,题款“琴德王昶”。款下钤白文印“青浦王昶”,朱文印“左副都御史”。

  此联书雍容丰美,能于静穆中寓流动之势。字的大小、斜正、阔窄极富自然,常欹侧取势又不失端稳。用笔精到,起迄分明,转角处如金剖玉,简洁明快。其结字颇多二王和唐初诸大家的余韵。

  王昶学书特勤,探赜钩沉以求真谛,其学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即常至碑下摩挲再三,又请拓工拭去碑上积尘,以蝉翼法拓归临习,由于他见识高超,故论书也自有真知灼见。曾日:“凡学书先学点、画、勾、剔及结字之法。久之手与古化,心与手化,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忘古法,亦忘我法,是为圣不可知。”从中可窥见他的善学、善化。

  此联不惟书佳,受书者亦非寻常,“苏斋”即大金石家翁方纲之号也,一联之中载两位金石大家,实属罕见。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客学士,书学欧、虞,法度严谨。楷书工整厚实,颇有静穆之致。

  与同时代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世称“翁刘梁王”。精于鉴赏,对著名碑帖考证题跋甚多。

  王昶不但书赠翁方纲,在其著作《湖海诗传》中对翁也有评述,文日:“覃溪书法初学颜平原,继学欧阳率更。隶法‘史晨’、‘韩敕’诸碑,双钩摹勒旧帖数十本,北方求书碑版者毕归之。”非同心相知者,焉能详此。

  此联钤有起首印一方,文日“金玉品联”,若以此四字移作对两位大金石家联璧之对的赞语,那真是再妥帖不过了。

 

桂馥、吴熙载铭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砚的鉴赏,大凡有三,即砚质、雕工及铭记。笔者素慕金石家书画作品,故蓄砚也偏重于有铭之砚。

  桂馥、吴熙载铭砚,长11.6厘米,宽7.5厘米,厚2.4厘米,水坑端砚,石呈天青微带紫色,质坚密而细润,有白玉点、青花,砚体雕琢规矩,线条挺拔。砚背有隶书铭,文日:“墨云不收,吾与子游,雩谷行笈研,桂馥铭。”镌印“冬卉”。

  桂馥(1736-1805),字未谷,号冬卉,晚号老落,别署渎井复民,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土,官云南永平知县,擅金石考据,篆刻、书法雅负盛名。著有《缪篆分韵》、《续三十五举》等。

  此砚铭结体严整稳妥,运笔挺健精到,长横起笔的回锋和收笔的波磔都朗润浓重。高低不同的两行落款,插在两行正文之间,使整幅铭文显得和谐典雅。“云、雩”二字“雨”部的合理变化,表明作者深谙变化之理。此铭书镌刻精到,字画的粗细轻重,都自然流畅宛如笔书,即是“冬卉”小印亦圆劲生动,具金石意趣。

  此砚较小便于携带,应为雩谷随身用砚。孔继擀,字荫泗,号云谷,又号樗谷、雩谷,山东曲阜人,孔子裔,乾隆时孝廉,l784年任江都知县,后为松江知府。擅画亦能篆刻。1779年左右,罗聘为雩谷画梅,铁干繁花,雅逸芳香,风神俱足。裱边有翁方纲近二百字的长跋,另有吴锡麒、宋葆淳、沈心醇等名人题咏。1788年印坛巨匠邓石如为雩谷刻了“阚里孔氏雩谷考藏金石书画之记”朱文田黄印,为邓氏精意之作。由此可见雩谷与当时的书画篆刻名家的交谊颇深。

  此砚之侧,还有晚清著名篆刻家吴熙载为岑仲陶的铭记。岑镕,字仲陶,又字铜士,江苏江都县人。收藏金石颇富,有“商周吉金之馆”雅称。l860年,苏、常两地文人汇集泰州,岑仲陶、姚仲海、张午桥、黄琴川等朝夕相聚,谈论金石书画、吴熙载则为他们刻印,数年中为岑仲陶刻印最多,达一百二十余方,其中颇多精品。熙载治印颇多,铭砚却少,邻国东瀛几经收罗,也只得一方。

  文人雅士历来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铭砚蔚然成风。有佳铭者更朝夕相随,不忍释手,笔者此砚竟载四位金石书画家之名,宴属罕见。在快节奏的当今时代,偶静坐书斋,赏析前贤铭砚,复着水研墨,观墨云在佳砚上缓缓泛起,闻满几阵阵墨香,尚未动笔.已息心静气,百虑俱忘矣!

宽裕明秀 格韵超绝——饯坫题艨遗像铜碑小楷

  刻印之余,翻阅箧中僧六舟旧藏的“唐造像铜碑题字册”。册中除有唐开元十年、天宝五年等七枚造像铜碑拓片外,另有钱坫、黄易、汤贻汾、徐楙等二十余人的题记,其中钱坫的两页小楷题跋,宽裕明秀、格韵超绝,最为显眼。钱坫为乾隆时篆书名家,其所遗墨迹,以篆、隶为多,小楷题跋甚少,故甚珍希。

  钱坫小楷唐造像题字两页,纸本,纵10厘米,横l1厘米,计有题语二百余字。钤朱白文印“臣坫”。作者时年四十三岁。此题语赞“唐开元尉行妻造像铜碑”字迹精妙,颇似魏周时书体。此造像铜碑乃其好友、金石家赵魏(晋斋)得之于长安市肆,因断裂不可平置就依旧势截成碑碣形,并以金像配之,改制龛室永为供奉。题语称:“晋斋、小松趋向本同,而所得又能隐合,稽古之深者,冥冥之中殆有所以报之也,长安市中不少奇物往往为俗眼所弃,晋斋精于访求,故所得始能如是,洵非心气粗浮者所能为矣。”文物之好,赏心乐事,董其昌谓有却病延年之助,但须用心专一,慎审精思方有得矣。

  此小楷笔随意到,自然从容。结体清劲圆转,起伏向背、俯仰照应,均宽展有余。用笔丰腴灵动,其字虽小,却点画舒展,锋颖秀拔。其横画及捺笔纵意所如,长而有势,钩则轻灵快捷,得势而出,十分含蓄,一纵一敛,对比颇为强烈。其中“像、龟、趋、深”等字庄而雅、润而华,皆各有其特异之处,颇可玩味,可谓小中见大矣!

  诸书体中,小楷世用极博,凡尺牍、诗文、题跋、写经,靡不用之,故清书家钱泳曰:“工书者不精小楷者,不能称书家。”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十兰,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三十九年副榜,以副贡游吴中,官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居毕沅幕,常与方子云、洪亮吉、孙星衍讨论训诂舆地之学,工书尤精篆书,得汉人法,清孙渊如评为本朝第一。亦擅隶书,兼工篆刻。间作兰竹、枯树、丛石,海棠尤超妙,又善写梅,颇显寒瘦清古之姿。晚年右手偏枯,以左手作书更有一番异趣。著有“说文解字斠诠》、《十经文字通正书》等。

  钱坫对己书自负不凡,尝刻一印日“斯冰之后直至小生”,正与唐李阳冰之“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同出一辙。

左图为:钱坫篆书“蓬莱·碧落”联,纵126厘米,横28.3厘米


钱坫题《唐造像铜碑》
(节选两开、附何绍基、翁大年跋两开)
纵10厘米
横11厘米

珠联壁合——黄易集司马相如、卓文君印册


司马相如、卓文君印题咏册,纸本,共22开,每开纵20.5厘米、横14厘米

  “名士从来多博古,惯搜旧迹补遗文,秋庵印出鸳鸯册,从此词林播创闻。”这是清代书法篆刻家高垲题黄易集司马相如、卓文君印册诗。可作此册之引言也。

  司马相如、卓文君印题咏册,纸本,共22开,每开纵20.5厘米、横14厘米,内有黄易、陈豫钟、高垲、汪鋆、张鸣珂、吴昌硕、费念慈、郑文焯、吴湖帆等十九位名人题咏。红木面裱本,赵叔孺于1924年得后重裱,并题签曰:“琴心如印,司马相如及卓文君印真拓本,黄小松手集并跋,甲子中秋重装,叔孺答。”钤白文印“叔孺”。 乾隆丁酉(1777)年,清代书画、篆刻家黄易以家藏“司马相如”印蜕,配得“文君之印”,印蜕,遂成合璧,又作考记,并遍邀名人雅士题咏。在以后一百五十年中,几位继藏者又竭力广征题辞,使此册内容更为充实。册中辞、书并美。如陈豫钟之“珠联璧合,,篆书题额,精气内敛,苍雅圆劲,其书存世甚少,颇可珍也。吴昌硕于光绪丙申(1896)年为此册题七绝四首,笔墨凝重,韵律生动。据款中记载,此册曾为收藏家徐子静购得。昌硕先生此诗颇为得意,收入其“缶庐集”中。吴湖帆先生书法婉丽劲健,词翰渊雅,1927年应赵叔孺先生之请,以行楷集片玉词句调两同心题此册,湖帆先生时年三十四岁。

  司马相如、卓文君事迹之主题即永老无别离,W吉常完聚,流传甚广。司马相如,字长卿,为西汉辞赋家,赋文华丽雕琢,武帝时,因献赋被任命为郎,《史记》、《汉书》皆有记。相传临邛大富商之女卓文君寡居在家,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结为夫妇,同归成都,因贫又返临邛,与相如卖酒,文君当炉,相如和佣保杂作。至今四川省邛崃县城内文君公园内,还留有相传文君当炉,相如涤器时的水井。长于考证的黄易首创以印蜕巧合双鸳,真可谓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时吟!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别署秋庵、秋景庵主等。浙江杭州人。善画山水墨梅,工书,娴熟隶法,尤精篆刻,刀法浑厚,线条道劲,为“西泠八家”之一。雅好金石文字,官山东济宁府同知时,广搜碑刻,自绘“访碑图”十二帧,以记其事。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洛访碑目记》、《秋景庵主印谱》等。

  此册历经黄易、徐子静、严筱舫、赵叔孺等递藏,至今完好如新,今有幸归笔者所藏,当益珍之。册中书件虽小,却体备诸家,妙兼六法,劳时展册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使之忘倦矣。

一支湘管健挐云——人会石家张廷济

  “公是琅环福地仙,每于金石有奇缘,不论钟鼎尊彝属,总要商周秦汉前。”这是海昌周梅坪题清大金石家张廷济诗句,赏梅归来不久,即得见张氏隶书斋额“小梅花馆”,岂不是与梅花有缘耶?

  张廷济隶书“小梅花馆”,纸本,纵39.5厘米,横104厘米。款文日:“彦宣吴兄先生鸿笔洒藻之选也,裁诗则宗梅村祭酒,作画则师梅花庵主,皆世其宗学,为扁以赠,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九秋,嘉兴弟张廷济时年七十六。”款下钤白文印“眉寿老人”、“张廷济叔未甫”。引首钤朱文印“清仪阁”。

  此四字隶书斋额的最大特点是能熔篆、隶、楷为一炉。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用笔稳健,清穆有韵。“小”字有篆意平直而不板,“馆”字有晋隶书之异趣,疏朗自然,“花”字又颇具楷法,其横长画呈弯弧形,粗壮的竖笔与其他细笔的对比,有相避相形,相乎相应之妙。总之,此额字字神完气足,酣畅自然,既合古法,又有独到之处,此额中“华”即“花”字,“扁”即为“匾”字也。

  张廷济(1768-1848),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别署眉寿老人、海岳庵门下弟子等,浙江嘉兴人。嘉庆三年解元,后屡试进士不第,遂结庐高隐,以图书金石自娱,工诗词,精金石考据校勘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富。工书法,篆、隶、楷、行俱能。兼作墨梅,饶有古意。阮元督学浙江时对其极为推重,订为金石交。著有《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清仪阁金石题识》、《清仪阁古印偶存》等。

  此额受者为吴廷燮,字彦宣,浙江海盐人,诸生,工倚声,著有《小梅花馆词》三卷,亦善山水。此斋额不但隶书有一“梅”字,款中也有“梅村”、“梅花庵”二位带“梅”字的吴姓大艺术家相衬左右也。前者为吴伟业,号梅村,乃清初大诗人,早期作品风华绮丽,明亡后则多激荡苍凉之音矣。后者为元四家中的吴镇,号梅花道人,擅水墨山水,善用温墨表现山川林木郁茂景色,笔力雄劲,墨气沉厚,故能别树一帜。张廷济赠友人佳额,又誉友人诗画源于同宗大家,古人日“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文人相亲,其乐融融也。

  张廷济效仿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常在他所藏的器物拓片上注明,某器物购于何年、何地及种种遗事轶闻,最妙的是所付银两,竟也一丝不苟地笔笔记录在案,此亦为清代收藏界一大奇闻也。


张廷济题金文拓片册(节选一开)纵 30厘米横  55厘米

有缘相会——包世臣的《砚史》序真迹
  
 

  收藏鉴赏字画之乐,莫过于企盼已久之物一朝蓦然而至。笔者所得的清包世臣《砚史》序册页一本,即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有缘珍品。

  十多年前,我偶得高凤翰《砚史》原拓本两大册,拓工精良,装裱讲究。我即携至唐云先生书斋,请他赏析。观卷首的包世臣《砚史》序,唐老认为此序书小中见大,气势雄浑,是包书的精品。漫谈中我信口戏言,先得《砚史*拓本,再觅序书真迹,唐老听后也付诸一笑,认为是大海捞针,很少有此可能。不料世上真有巧事,有缘相会,好梦成真,包世臣的《砚史》序真迹与《砚史》拓本,天合地造地列吾书案,这岂不是冥冥中有唐老之助?还是应了序中首句“天下事,爱之挚者,所爱必可致,求之诚者,所求必有成”?

  包世臣《砚史》序册页,仿古织锦面裱本,宣统庚戌陈韶华题笺,纸本经折装,乌丝栏格,行书。每开纵23厘米,横21厘米,内有序六开,题款“江东布衣包世臣书”,时年包氏七十五岁,钤白文印“倦翁”、“慎伯词翰”二印,另有包世臣致摹刻砚史的策划者王相信札二开,清诗词名家、书法家冯煦跋一开。

  此《砚史》序共五百余字,包氏濡毫疾书,一气呵成,字里行间颇有颜真卿争坐位帖遗韵,亦蕴有碑意。此书结体微欹而宽博,字形稍丰而健劲,揖让顾盼,布局妥帖。此书字形虽小,却小中见大,沉着浑厚。册中“砚”字的末笔,“事”、“可”等字的横画,及最后的落款,均使转灵活,提按得当,横画三折而过,转折圆劲有力,心手交融,自然而生动。

  包世臣(1775-l855),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世称包安吴。嘉庆举人,官新喻知县,为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致力北碑,颇得金石气,书常以侧锋取势,提按多棱侧,有生拙之趣。提倡北碑,对晚清书风的变革颇有影响。清何绍基日:“包慎伯翁之写北碑,盖先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重于江南。”包氏一生勤奋,才华横溢,著作颇丰,其所著的《艺舟双楫》下卷就是一部书学专著,考订碑帖,评骘百家,在书坛影响深远。

  读序册中的冯煦跋,知此册1910年尚在驻边官员果亨先生处,宝若性命。其“三宰边邑,出没豺虎之丛,而珍此世藏,拳拳勿失,比于赵氏之简,范氏之研……”作为后藏者,只有加倍珍爱此册,方不辱此佳缘也。 
 

风神超逸 骨格秀灵——董其昌的山水画

 清秦祖永《桐阴论画》日:“董香光其昌画法,全以北苑为宗,故落笔便有潇洒出尘之概,风神超逸,骨格秀灵,纯乎韵胜。真抉董米之精,淋漓浓淡,妙合化工,自是古今独步。”今年是晚明画坛领袖董其昌诞辰450周年,特奉董其昌山水画“山居图”以志纪念。

  董其昌山水画“山居图”,水墨纸本,纵116厘米,横45厘米,图上左右各题一款,左款曰“吴江周敏仲以元商集贤画幅见赠,因拟为此图。集贤与四大家同时,世罕传者,其气韵萧散,非柯敬仲辈所敢望也,玄宰丁巳立秋日识。”钤朱文印“昌”。是年董氏六十三岁。右款日“前憩春阳家园为写小景,惜纸素小劣,未尽笔思,因检箧中得此图寄之,庚申花朝,玄宰重题。”是年董氏六十六岁。此图左下角钤细朱文收藏印“宋致樨佳收藏图书”。

  读此图题跋知董氏得元商琦山水画,感其气韵萧散而作图,据董氏之评,商琦之笔墨远胜柯九思矣。

  董其昌此山水画层次丰富,分为三景。近景设大小数坡,坡上杂树错列穿插,颇具生机。中景之左,峭岩壁立,下之丛树中,屋宇数栋,掩映其中。其右则峻壁高垒,一瀑倾泻而下,直入平静无波之江中。远景为崇岭巨嶂,连绵远岫。画中笔墨苍劲洁净,皴擦融合水墨渲染,更觉浑厚苍润。此图能寓险峻沉厚于清简淡远之中,滋润静穆之气毕现。

  董其昌(1 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思翁、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才华俊逸,好谈名理。善鉴别书画,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为重。创以禅论画,分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正脉。谓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书法绘画,书初学颜真卿,继学虞世南,后由唐上溯魏晋,遂法钟繇、王羲之。另参李邕、徐浩、杨凝式笔意,自谓于率意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疏宕秀逸,自成一家。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家”。山水渊源董源、巨然、二米(米芾、米友仁),以黄公望、倪瓒为宗,讲究笔致墨韵,画格明秀,神气具足。对于晚期及清代三百年画坛有极大影响。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其昌书画精品存世尚多,赝品也不少,故有“赝董塞宇内”之叹。其中既有作伪者谋利,也有董氏请人代笔。清周亮工《读画录》曰:“董文敏最矜其笔墨。有请乞者,多请他人代笔;或点染已就,僮仆赝笔相易,亦欣然为之题署,都不之计。家多侍姬,各具绢素索画,稍倦则谣诼继之,购其真迹者,得之闺房为多。”赝董种种,从中可略窥之。

金石僧达受
 

  在清代名僧中,精书画篆刻、擅雕刻竹木、又善摹拓古器者,大概只有达受一人而已。

  达受(179l-l858),字六舟,又字秋楫,自号万峰退叟。别署寒泉、际仁、慧曰峰主、南屏退叟、西子湖头摆渡僧等。浙江海昌(今海宁)人。俗姓姚,为白马寺僧,喜云游,不受禅缚,后主西湖净慈寺。工篆、隶书,所作花卉得徐青藤纵逸之致。又善墨梅,其所作《墨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达受擅摹拓彝器全形,此技始于嘉兴马傅岩,能传其技者,惟六舟及阳湖李锦鸿诸人。六舟所拓彝器,阴阳虚实,无不逼真,堪称一绝。曾为新安程木庵冼剔精拓汉“竟宁元年雁足灯”铭文,使原残蚀漫漶之文,清晰可读,因作剔灯图,征海内名家咏之。

  达受又精鉴别、富收藏。稀世珍品唐代怀素的“小草干字文”真迹,曾为其所藏。另外,还藏有华虽的“锦鸡竹菊图”等。而更多的收藏则为金石、碑版、拓片,故阮元以“金石僧”呼之。


晋永宁二年砖砚 长10.5厘米 宽6厘米 高4厘米

  友人知我有金石砖甓之好,赠我晋砖改制的小砚一方,一看,竟还是六舟上人的文房用物,余欢喜无量。此砚长10.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乃砖砚中之袖珍品也。此砖砚呈青黑色,质地坚细,砚池作顺水淌流式,前又开小深池蓄墨。砚为六舟亲自镌琢,琢工规范台度,线条挺拔,形式素雅大方。砚左侧有“永宁二年”四字,“年”字小损。永宁二年为公元302年,距今已1700多年了。此铭刻,隶中含篆,稳健自如,字画诨穆苍劲,气势充沛,呈现出斑斓古朴的金石意趣。

  此砖六舟颇为珍爱,配以上佳红木天地盖,盖上亲自刻铭日:“晋永宁二年砖,道光辛卯夏五月,游山过泽事,得于永福寺桅垣中,六舟制并记”。以古砖改砚,清代金石家颇为风行,一因古砖铭文高古隽永,二是古砖质地坚细耐磨,不损笔,不渗水。其质与澄砚同。

  此铭书取法汉代金文,又参以缪篆,形体方正匀整,意在篆隶间。此书体六舟特擅,常以此法书写对联立轴,从中可窥见他对砚甓、瓦当、金文的广采博取,融会贯通。道光辛卯为1831年,距今正好175年,由于六舟及递藏者的爱护,此砚盖至今完好如新,且由于历年摩挲,色泽更为古雅凝重。

  明代松江大书家陈继儒日:“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余置此砚于案头,凡扇面、印稿之属,皆非此砚莫属也,相看不厌,其乐融融也。


黄龙四年砖插 长5.9厘米 宽5.3厘米 高14.5 厘米

阮元题真子飞霜镜拓  

 
  在书法家、金石考据家中,能早被知遇,历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在学术上又能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泰斗者,除阮元外,恐无他人矣。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颐性老人、石匠老人,江苏仪征人。清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阮元在经学、史学、金石、书画诸多领域,均有相当造诣,他探究各种书体源流,强调宗法北碑,为清代力主尊碑者。善篆、隶、行、楷,均醇雅清古,郁盘飞动。主编《经籍纂诘》、校刊《十三经注疏》,著有《北碑南帖论》、《石渠随笔》、《积古斋钟彝器款识》等。

  阮元手拓真子飞霜镜及题跋卷,纸本,纵115厘米,横3l厘米。卷首为拓片,后为行书考跋及长歌,乌丝栏格,三十五行,约六百余字。题款:“冶山上公内弟鉴正,兄阮元初稿。”钤白文印“阮元私印”。此镜为八瓣菱花形,背自如水银,镜背浮雕拓片图分四区。左方四竹三笋,一人披衣坐狨置琴于膝,前有几,几置剑炉及他物,右方一凤立石起舞,下方为池,池中有一莲叶,叶上一角,龟置镜之中,虚其足,下即为镜之背钮也。上方有山云衔半月,下有田字格,格中有“真子飞霜”四字。

  此镜内涵丰富,刻画入微。阮元考定为晋镜,并继而以意推之,认为擅鼓琴,能书画,又精雕塑及铸铜技者,惟东晋名士戴逵一人能兼任之,故真子即戴逵,飞霜即其操名也。跋文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足见阮元治学之勤。但随出土铜镜之增多,我们可确知,真子飞霜镜为唐镜。此类镜有菱花形、葵花形两类,构图也小有异,但大多数镜上方无铭文,而作祥云托月,飞鹤翱翔状。

  铭文“真子飞霜”四字之义,也有多种解释,有专家认为“真子”即真孝子,飞霜是古琴曲调履霜操的别称;另有专家以郑嵎《津阳门诗》中“飞霜殿前月悄悄,迎风事下风飓风巨”推论,飞霜真子可能是杨贵妃;而日本学者则称此镜为伯牙弹琴镜。还有不少专家,据镜内仙人、祥云、凤凰等图案来判断,认为是流传较广的民间故事。

  阮元作详细考证后,余必未尽,又继作真子飞霜长歌一阌日:“真子坐当春夏时,一弹天地箱秋气,莲叶惨淡游神龟,再弹长空转寒月,凤凰夜叫双梧枝,三弹四弹清霜飞,秦娥青女颦娥眉……”其展开的丰富想象力,加之神逸气满,洒脱自然的行笔,真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了。

陈介棋与毛公鼎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是我国青铜器中的稀世之宝。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是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重器。器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毛公鼎为世所宝,非其器形、纹式,乃是鼎腹内的铭文。此铭为长篇巨制,分两段三十二行,共四百九十七字。古彝器自著录以来,铭文多且美无逾此者矣。

  毛公鼎的释文,历经各学者钻研考释后,全文已经通读。内容叙述宣王以天下四方大纵不静,策命毛公屠参预执掌国政。屏王位,敷命敷政,并赐以酒食、兵器、玉饰、仪杖等物,毛公厝为感恩而铸此鼎纪事。

  数年前,笔者赴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在青铜器馆中,毛公鼎与另一重器散氏盘对应陈列,毛公鼎两耳、三足,口饰重环纹一道,鼎为深茶褐色,间有绿色粉锈,形制朴素简单,铸造并不精细,但俯看此器铭文则立体之美顿现,铭文依形而饰,气势宏伟,极为壮观,细察诸字,结体庄重,笔法稳健,又具参差错综之美,贵能追险绝于平正之中,寓神明于规矩之中。观后方知此鼎铭文之奇。因铭文在鼎腹之内,下及底部,拓纸不能平正,观鼎内铭文纵横有序,舒展平服,拓后取出即成凹面,并呈下侈上敛状。返家后即取出所藏旧拓毛公鼎拓片,追忆比较,愈觉椎拓之不易。清末著名书家李瑞清跋此鼎日:“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毛公鼎是金文中之瑰宝,是学习篆籀范本,则无疑也。

  毛公鼎出土后,即为著名金石家、收藏家陈介祺以重金购下,秘不示人,达半个多世纪。从此陈介祺的名字与毛公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簠斋博雅好古,藏富鉴精,因藏有古钟十器,颜其室日“十钟山房”,又藏有秦汉玺印精品七千余钮,故名其楼日“万印楼”。簠斋不但收藏彝器、玺印,凡文字精美之诏版、铜镜、陶文、泉范、封泥等都收藏集拓,笔者所存其一百八十面铜镜拓片,及拓赠大收藏家吴云的六段泉范拓片等,均为至精之品。

  陈介祺书法取意钟鼎,糅合篆、隶、楷为一体,笔致古雅,独具风貌。笔者藏有其六十八岁时以小篆所书的七言律诗扇面,坚劲秀拔,功力扎实,足证簠斋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探索是有坚实基础的。

胸襟潇洒墨花飞——蒲华的书画艺术 

   

   “胸襟潇洒墨花飞,漠漠风清与露菲,消得尘氛医得俗,从知吾道入精微。”这是晚清画家蒲华在其《父苏余韵》墨竹册中的即兴诗题。胸襟潇洒,笔墨淋漓,确是蒲华为人为艺之特色。

  蒲华(1832-1911),原名成,字作英,号种竹道人、胥山野史等,浙江嘉兴人。幼为庙祝,刻苦自学,能诗工画,侨居上海卖画为生。早年花卉学蒋廷锡,灵动松秀,晚取法徐渭、石溪、石涛、李觯,笔意放纵。意笔山水,潇湘烟雨,得之自然。花卉墨竹,尤为所长,常湿笔直扫,烂漫而浑厚。书法则晚学张旭、怀素,曾曰:“学大草者,防阁帖而寝馈旭、素,则必有所得。”书法落笔不经意,妙入秋毫颠,真草相间,有奇崛之气。著有《芙蓉庵燹余草》。

  蒲华写竹酣畅恣肆,一片天机,最具特色。笔者所存墨竹图,纸本,纵l50厘米,横40厘米,款日:“长恐南固风雨夜,尽生鳞甲化为龙,蒲华。”钤朱文印“秀水蒲华”。此画下部,巨石苔点,笔墨简括,一气呵成,小竹聚散欹侧,轻灵秀拔。石上长毫饱墨写出淡墨竹竿一枝,向右斜出,中部浓淡竹叶,重迭错落,笔情纵逸。正如昌硕先生所评:“墨渖淋漓,竹叶如掌,萧萧飒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

  蒲华山水画也莽莽苍苍,蔚为大观。仿古山水图,设色纸本,纵142厘米,横37.5厘米,款日:“砥行碧山石,结交青松枝,仿大痴道人本,作英。”钤白文印“蒲作英”。此画下方左右坡石,皴擦浑厚,苔点浓重,其上有成林巨松。少具赭石色,劲直挺拔,气慨轩昂,松针宽大苍拙,颇具金石气,松枝俯仰正斜,似飒飒有声。松之掩映中,有屋二椽,一高士俨然坐而听松。其上,重岩矗立,雄伟险峻,山石皴法,以书法笔意为之,侧锋、逆锋兼用,皴擦相合,浓淡相间,苔点醒目。可谓笔筒、墨淡、意远矣!

  蒲华居所日“九琴十砚斋”可见其蓄琴砚甚多,蒲华遗砚,笔者只见一影印拓片文日:“掘土二十尺,得瓦二千年。自陕至浙七千里,瓦当取以为研田。长生无极秦文字,令名不朽准其然?作英铭,远亭刻。”笔者亦访得—蒲华铭砚,石为端质淌池,红木天地盖,盖纵20.3厘米,横14厘米,铭文日:“问其年,吾不知,问其地,知在端溪湄,偶出小西洞,结交书画痴,烟云供养,尚其与我共之。作英铭,远亭刻。”铭文隽永,书刻俱佳,唯刻者“远亭”为谁,俟今后考之矣!

朴厚沉雄 空灵遒劲——何绍基的书法艺术


何绍基篆书“立新·柳绿”联
纵133厘米,横 28.5厘米

  “悬臂势如破空,搦管惟求杀纸,探求篆隶精神,莫学钟王软美,写字亦如做人,先把脊梁竖起。”这首何绍基的自作诗,道明了其执笔、运笔之法,及其艺术追求,为人准则。

  何绍基(1799-l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小学,笃嗜金石碑版文字。书宗颜真卿,参以北魏《张玄墓志》,朴厚沉雄,空灵道劲,自成一格。其小真书尤精,虽小若黍米却有寻丈之势。晚年专攻篆隶,圆劲精浑,成就颇高。

  何绍基行楷联“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为茧纸本小书房联。纵68.5厘米,横14.5厘米,上款“嵩仙一兄属书”,题款“蝯叟醉后书”,钤白文印“子贞”。此联书沉稳凝重,清和肃壮,结体和谐平整,点画精到自然,其“知”字左右两边的轻重变化,“乐”、“安”两字横画的逆势涩进,均能寓流动于平正,藏精巧于古雅,此联乃酒后所书,至落款处更为跌宕,“嵩”字的稍稍倚倒,“属”字的意到笔不到,颇有超妙入神的天趣,有趣的是此联“足”、“自安”三字因笔墨特重而尤为醒目,笔者臆测,此三字或许也是书家的座右铭吧!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得力于刻苦力学,为了使自己能笔笔悬腕作书,独创了回腕悬臂的执笔法,作书时必手攒笔端,高悬肘腕,而且手掌向内回转,这种不合生理的执笔法,其作书未半,已汗流浃背矣,但凭着他惊人的毅力,竟然以此错误的方法,获得神奇的效果,成为书坛逸闻,他的书法基本功坚实,始学颜鲁公,悬腕临池,日课五百字,字大如碗,晚岁遍临汉碑,其中如《张迁》等名碑,竟达百通以上。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还在于他善学善化,富有创新精神。曾日:“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其学颜字,不斤斤于形似,而从其浑厚圆劲的笔法中悟其真谛,其临汉碑也贵能得其神骨,而将行草之法融入其中,故面貌特新。

  何绍基注重人品修养,并贯彻于家庭中,据传他爱女临嫁,他托寄一个密封木箱至乡里,并附一函日:“箱内之宝,足抵千金,世世代代,用之不尽。”家人打开一看,无金银财宝,仅有一木匾,乃一斗大的“勤”字,此“勤”字既为示儿辈的传家格言,也是何绍基从艺一生,得以成功的诀窍!

气象骏迈 使刀如笔——吴让之的篆刻艺术

  晚清篆刻大家吴让之的印作,贵能于道劲凝练中见流畅,气象骏迈、使刀如笔,展促有姿,而无矫揉造作之感,识者誉为“神游太虚,若无其事”,吴让之以邓石如篆法治印,而能发展创新,是缘于善取汉魏六朝之经典也。笔者所存的攘翁手刻自用印“攘之手摹汉魏六朝”,即是他师法前贤名迹,刻励精进之标志也。

  吴让之白文自用印“攘之手摹汉魏六朝”,为昌化鸡血石,印面纵3.3厘米,横2.1厘米,印高5.5厘米。此八字印分作两行,每字的章法依字形之长短、肥瘦,随形而布,当疏则疏,当密则密,不强作异态,而突出一个“写”字,布局平稳,气静神闲。此印粗看平正无奇,细审则妙处颇多,“摹”字的占位是“之、手”二字之和,却仍匀称妥帖,“朝”字的左右两部分,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各得其宜。但此印的最妙处还是运刀,攘翁运刀以冲为主,辅之披削,粗细轻重随心所欲,此印“手、摹、魏、朝”等字的转折处、接续处,其刀只轻轻一转,锋颖特显,故能去华丽而显静穆,去峭厉而显浑融。

  吴让之镌刻的自用印多不署款,后之得者每请印坛名手考订补款,此印即由高野侯刻款,文日:“攘之刻自用印,未署款,节盒得于姑苏秦氏、书征、醉石审定属记之,庚寅孟冬,七三叟高野侯仿汊西狭颂笔法刻于梅王阁。”款中提及的葛昌楹、唐醉石皆印坛名家也。

  款中题及的节禽先生,亦为西冷印社早期社员,方节盒(19l3-1951),名约,又名文松,号节盒,浙江温州人,为著名篆刻家方去疾先生的胞兄。1935年创办宣和印社,专事研制印泥,又酷嗜印刻,收集名人精品至富,并与当时著名印家讨论审定,出版原拓印谱多种,遴选严谨,钤拓精美,颇具影响,其为印学事业不辞劳瘁,可谓印坛之功臣。

  笔者另存多方吴让之篆刻名品。朱文印“熙载平生珍赏”,无款,桃花芙蓉石,此印让翁一生珍爱,钤在他所藏的八大山人册页及其他藏品中。朱文印“石佛龛”为让翁有年款印中之最晚者,系为苏州太守李笙鱼所刻。而“包诚私印”、“兴言”封门青覆斗钮大对印,则更为难得。此二印顶款均为吴昌硕七十五岁时所刻,誉为让翁得意之作。而两印之侧,吴涵跋日:“二石刻均为让老杰作,家君训示用刀之法,臧堪注。”刻铭俱佳,两印为铭心绝品,则无疑也。

陈曼生所刻的青田灯光冻

 

  在我国的印章石料中,浙江青田石以其色泽温润、易于镌刻而备受篆刻家们喜爱。

  而青田石中尤以灯光冻最负盛名,历代印家均有记述,如明代篆刻家甘旸在印章集说中云:“石有数种,灯光冻为最,其文俱润泽有光,别有一种笔意丰神,即金玉难优劣之也。”由于灯光冻见者不多,不少人就望文生义地加以描述,如“照之灿若灯辉”;“莹莹如玉,以灯照之,通体晶莹透剔”。等等。据此,笔者所藏陈曼生镌刻的青田灯光冻,无疑是一方珍贵的灯光冻实样。

  陈鸿寿的篆刻作品,用刀英迈爽利,章法变化极多。他的切刀法比浙派诸前辈更为纯熟丰富,因此后人学习浙派常以他为楷模。笔者所藏之印,高6.8厘米,印面1.8厘米见方,刻“林报曾印”四字,白文加田字栏。由于用刀苍劲浑厚、字法自如灵动,使本来左右对称难以安排的“林”字显得十分耐看。其他三字或粗或细,或连或断,均使刀如笔,饶有佳趣。体现了他不凡的技艺。

  此印的边款最关键,其款日:“此石剧佳,周栎园所谓灯光冻者是。仆作此印纯用汉法,非钝丁、秋庵不能知其妙也。癸亥闰二月,曼生记于八砖吟馆中。”嘉庆癸亥为1803年,时年陈曼生三十六岁。

  在印款中,陈曼生赞此印为佳石,因为在镌刻过程中,印石的硬软、燥润,他是有直接体验的。由于陈曼生不但书画印俱精,而且博学、广见、善鉴,因此,他断定此印石即青田灯光冻是有权威性的。周亮工,号栎固,他所著的《印人传》就记载了文彭于市上偶得灯光冻一批,剖为印材的详情,从此,灯光冻则身价倍增也。

  那么,笔者所藏的灯光冻石是否如传闻中“莹莹如玉,映照如灯辉”呢?非也,此石虽温润可人,但并不全透,以灯光照之则呈半透,颜色微黄,石中有数条如寿山石水坑似的水隔,稍有白点,因年代久远,自有一种静穆之趣。十三年前,曾与叶潞渊先生共赏此石,因他也是首次见到灯光冻,颇为高兴,浏览之际,先生一时兴起,取出部分家藏佳石,与我一起寻找,看看是否也有灯光冻石!此时此景,至今历历在目。

高古大博 绚丽拙朴——伊秉绶的书法艺术

  清乾隆以后,甲骨简牍、金石碑版大量出土,金石学盛行,篆隶名家辈出。他们寝馈碑版之中,正如康有为所谓:“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能成效。”其中伊秉绶即是一位博采众长的隶书大家,其书高古博大,绚丽拙朴,为时人推为第一。他有碑、帖两方面的素养,将其师刘墉圆润丰腴的墨法,与汉碑相结合,得拙中含姿之妙。笔者所藏的隶书横披,即为其典型佳作。

  伊秉绶隶书横披,纸本,纵33厘米,横97.5厘米,文曰:“月华洞庭水,兰气萧湘烟。”题款:“云伯先生极赏余此句,书之以徇知己,壬申仲秋,秉绶。”钤朱文印“墨卿”,起首钤朱文印“柘湖”。时年作者五十九岁。

  此隶书横披,分五行排列,每行二字,结体于平正中巧作疏密聚散变化,以静制动,以拙取胜。起首四字,皆平直而立,“月、洞、庭”的左钩,及“洞”字的三点,皆以含蓄整匀为特色。“水”字的巧妙上提,“气”字右钩的缩小,末笔的拉长,是此横披的点晴之笔。“兰、萧”的草部,持取横势,与上面的二小点搭配,更有对比之效。用笔则沉着稳健,遒劲挺拔,长笔横画常逆势而进,善用“涩”笔,因此,字画凝练多姿颇多动感。波磔也不作寻常燕尾,只稍作姿态,意到即止,含蓄而静穆,其行书撷篆构之奇,瘦挺劲健,金石之趣盎然。

  伊秉绶(1754-l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宁化人。乾隆进士,官扬州知府。为官勤政爱民,贤良方正,是清代名吏,书坛巨擘,被誉为乾嘉八分之首。其片楮只字,二百余年来为世人争宝,即便是1933年以珂罗版印刷的《默庵集锦》三册本,至今乃是书家争购之品。清赵光《退庵随笔》日:“墨卿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清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皆为确评。

  墨卿先生的书法能驰誉书坛,除有超俗绝世之才外,是基于他对传统碑碣的深厚功底。凡举名碑,若“衡方”、“礼器”、“张迁”、“裴岑纪功”乃至“五凤二年刻石”、“嵩山三阙”他都心摹手追,熔炼精华。

  古人矩蠖贵在活用,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墨卿先生总结出一套独有家法。他曾给儿子念曾(字少沂),写下伊隶诀窍日:“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短短三十二字,字字珠玉,真可作为一篇精深的书法创作名篇来读。





隶法道穆超蹊町——丁敬的隶书册

  “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书法作品存世甚少,大多为行书诗稿及信札。其隶书作品仅见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五言律诗、浙江博物馆所藏的七言律诗,及几副对联。笔者幸得丁敬隶书册一本,展读再三,敬为志之。

  丁敬隶书册,楠木面裱本,纸本,共26开,每开纵21厘米,横11.8厘米,题款“丁敬书”,钤朱文印“丁敬身印”、“砚林亦石”、“砚林丙后之作”,此册为著名篆刻家高络园先生旧藏,前又经傅节子,俞序文递藏,是流传有绪的名品。存旧笺两条,收藏印四方。

  隶书册正文记丁敬挚友敏庵的行状逸事,后有挽诗一首,全文三百七十余字,纵意所如一气呵成。此书瘦劲如铁,变化若龙,结体端庄又具萧散飘逸之姿,结字妙合古法又颇有新意。如“轩、何”等字的左右对比,“中、遗、系、陶”等字的新奇变通,使通篇更具神采。用笔则更具特色,内含筋骨,外耀锋芒。其中锋用笔,波磔修长俊美,细笔如锥画沙,“孙、怜、然”等字的粗细笔对比,颇可玩味,“山”字则若篆若隶,笔笔皆舞,最后出人意外的一上挑,真是神奇不可思议。丁敬的隶书取法汉《曹全碑》,但又能博采广蓄,孕育变化。求新、求变、求自我。乃是丁敬的一贯艺术思想也。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又号钝丁,别署梅农、玩茶叟、丁后士、龙泓山人,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工诗,擅书法,篆刻取法秦玺汉印,参何震、朱简之长,以切刀法刻印,方中寓圆,苍劲质朴,一洗矫揉妩媚之态,为“浙派”、“西泠八家”之首。

  丁敬书法,向为艺坛所重。清代大书家何绍基在其《东洲草堂诗钞•书丁敬身隶书诗后》中赞日:“龙泓金石学诣精,八法篆书有法程,……闻泉漱雪出世情,隶法道穆超蹊町,如其诗多声外声,始知琢印余技鸣。”何氏为实力派书家,对丁敬书法如此钦佩,足见丁书之高妙也。

  古无摄影,丁敬之像赖“扬州八怪”中的罗聘(两峰)法绘,方得以流传。此像丁敬拄杖端坐石上,光顶高额,须髯飘拂,隆鼻微笑,目光炯炯地伸颈直视。上有清著名诗人袁枚题诗日:“古极龙泓像,描来影欲飞。看碑伸鹤颈,拄杖坐石矶。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似寻蝌蚪字,苍颉庙中归。”妙哉,罗聘画中有诗,袁枚诗中有画,诗画交辉,相得益彰,皆以通神之笔,写出了这位孤洁奥博艺术家的心声。


体势欹侧 笔力千钧——金农的漆书

  活跃于清乾隆时代的“扬州八怪”,不但在绘画艺术上破格创新,写意传情,将文入画推向新的境地,在书法领域里也极富创造力。郑燮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黄慎的草书,均争奇斗胜,各显灵性。其中金农的书法更见重于艺坛。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又字司农,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金吉金等。浙江杭州人,长期侨居扬州。嗜奇好古尤喜金石文字,精鉴赏,收汉唐金石拓本数百种,凡古书画过目即辨真伪。有《冬心先生集》、《冬心斋研铭》,以及各种绘画题记等著作传世。

  金农的书法匠心独运,精妙入神,隶、楷、行俱精。隶书中的“漆书”,更富创造性,苍古奇逸,魄力沉雄,在帖学盛行的时代,他能独辟蹊径,创立“漆书”新格,真可谓是书坛豪杰。

  金农“漆书”册,乾隆黄织锦面裱本,纸本,乌丝栏格,共十九面,每面纵31.5厘米,横32厘米,录陈仲子等人佚事。题款:“乾隆十四年岁在己巳五月十有五日,稽留山民金农书。”钤朱文印“金衣印信”,肖形印“龙虎丁卯”。签为来楚生先生所题。

  此书册共五百四十三字,通篇气势雄浑,有一气呵成之势,笔画横粗竖细,棱角分明,用笔犀利挺劲,正锋、侧锋兼施,起笔收笔处着意直切成形,颇有楷书之味。字形以方长为主,但贵有长短参差,大小错综变化,“贱、子、拂、薪、哉”等字的长笔,凝练道劲,果断灵动,使通篇充满活趣。此书墨色极浓,以拙为妍,以重为拙,计白当黑,常常以浓黑的墨色与字间空白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尤显精神.册页因字多且小,写“漆书”结体易平板,笔势颇难展开,但金农有深厚的汉碑功底,高旷的襟怀,精深的学养,故书时能心手相应,不板不涩,时显精彩。如“热、墅、臣、继、鸾”等字均风神各异,变化多端,十分耐看。

  金农的“漆书”体势欹侧、笔力干钧,前人传说是截去毫端来刷写的,观此原迹,其起落笔均丰富多变且有锋芒,横画也粗细不一,尤为明显的是第十五页的“者”字长撇,下重笔后提收,至末部细若游丝,却圆劲有力,以截毫之笔是难达到如此细微自然的效果。

  金农的挚友郑燮赠金农诗早曰:“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可谓是对金农书法艺术的最高最恰当的评价。

意境深广 气势宏大——石涛的水墨山水画

  清初画坛,石涛是卓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即便是与他审美趣味迥异的正宗派巨子王原祁也不得不推许谓:“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第一。”笔者偶得石涛水墨山水一帧,笔墨精到,风格明显,且题藏者皆为鉴赏大家,颇可赏玩。

  石涛水墨山水横幅,纸本,纵27.5厘米,横61厘米,右上角钤朱文印“瞎尊者”,左下角钤朱文印“匏公珍赏”。另一印不明。此裱幅原为书画合璧,上为题诗,有落款,尺寸与画同,惜已残损。侧有张大干题签,文曰:“大涤子书画合璧,大干张爰。”

  此山水画,奇峰矗起,几占纸四分之三,山中有坳,有屋数字,山之主峰上下及右有松,蟠曲多姿,枝叶繁茂,墨色或浓或淡,五彩俱显,用笔迅疾,极有风致。山外则江水浩淼,大片空白,江中有两叶轻舟,渔父垂钓,人舟虽小却细劲沉厚,生动自然。对岸远山以淡水墨染出,尤显深广层次。此图近山,高崖巨石,起伏奔赴,皴擦渲染,元气淋漓,用笔或徐或疾,浓淡得宜,苍秀得体,自有一股苍莽之气流溢纸上。此图意境深广,气势宏大,允为豪纵浑朴之作。

  石涛(164l-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面目独具。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

  此作曾藏李国松处,李国松(1877-?)字健父,又字木公、匏公、号槃斋,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孙,擅古文,曾游陈三立(散原)之门。其“博雅好古,藏书积数万卷,并多蓄碑版旧拓、书画名迹,自商周彝器及印玺、泉币、权量、镜鉴之属,下逮六朝造像,所收彝尤富,皆鉴别精审,不杂赝物”。所藏《瘗鹤铭》水前拓本,钤印累累,现藏上海图书馆。

  此作又经张大干赏玩题签,签条纵28厘米,横2.1厘米,几与画幅同高。虽为早年题字,却欹侧起伏,参差错落,字小而势大,于苍劲中姿媚跃出,于豪迈中天趣溢发。天成铸就,妙台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