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心灵幽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10:13
冥想:死亡与再生2009-06-19 13:20

当你视野清晰而心开放时,会发现活在不断开始和结束的过程中。孩子长大离家,婚姻开始又结束,卖了房子,开始新生涯,退休。新的一年,每一天,每个刹那,都在放下过去、开始新生。灵性修行使你与这种奥秘有最亲密的接触。静静坐着,你的呼吸、感受、念头和心中得影像会不断生起又消逝。在更深入的寂静中,你发现意识本身会改变,会产生上千种视野和观点。最后,所有你认为是自已的部分(独立的身体、心智和个体性),都会在你面前拆解,直到你发现:自己有限得认同并非你的真实本性。

伟大的佛典《中阴闻教得度》,是指引人通过死亡再生得过程的,是认识真实本性的绝佳指南。这本书是用来读给刚过世的人听的,但因为生死之间基本上没有差别,所以适用于一个肉身生命转为另一个肉身生命的教导,也适用于这一生的指导:从一天、一刻、一个呼吸到另一天、另一刻、另一个呼吸。我曾为垂死的朋友、面临离婚的朋友、寻求异象的朋友、密集禅修的朋友,朗读这本书。

你可以静静坐着,读给自已听,也可以来音播放或要求朋友慢慢念给你听。当你听到这些字句,让它们沈入你的意识;倾听它们,以整个生命接受、打开,它们会带领你回到自已的真实本性。

记住明亮的光,纯净明亮的光,宇宙万物由此而来,也回归此处。你自心的最初本性,就是宇宙未显现的自然状态。放下一切,进入光中。信任它,与它融合,它是你的真实本性,是你的家。你经验到的影像存在于你的意识中,它们的形式取决于你过去的执著、过去的欲望、过去的害怕及过去的业。在你的意识之外,这些影像便不再真实。不论有些影像好像多么可怕,它们都无法伤害你。让它们通过你的意识,它们迟早会离开,不需要卷入其中,不需要被美丽的影像吸引,不需要厌恶可怕的影像,完全不需要执著它们,只是让它们通过。假如你卷入这些影像,可能会迷惑地排徊很久。所以,让它们通过你的意识,有如云飘过晴朗的天空,基本上,它们的真实性也不过如此。如果你变得害怕或困惑,你可以请求任何你信赖的开悟者保妒你,指引你。

记住这些教导,记住明亮的光,你自身本性中纯净、明亮、闪耀的光,它是不朽的。当你能观看经历过的影像,认出它们如同宇宙中所有其他事物一样,是由相同的纯净、明亮之光所组成的,你就得到了解脱。不论你徘徊到何处或多远,这光都只离你一瞬间、半个呼吸的距离,认出逸这纯净的光,永远不嫌太迟。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四)2009-06-19 12:26

暗夜

根据南传佛教上座部对洞察阶段的指引,我们放下腐化的洞察力时,整个修行会完全转变。我们的意识现在暂时不再抓取任何灵性的认同,就如早期的近行定阶段使我们暂时放下世俗的思想和认同。这种开启代表了自发而深入的“死亡和再生”过程的开始。在每一种传统的灵性修行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死亡和再生的形式,本书描述的所有过程都能以此方式被经验。疗愈、通过纠结而扩展、充满能量的觉醒、异象和脉轮的开启,都牵涉到放下过去的认同和崭新自我感的重生。不过,在内观禅修超越类似涅槃境界的层次中,死亡和再生的过程是包含一切的,包括我们的整个存有。我们放弃对灵性的认同后,禅修会引导我们经历自我感的完全消融,有如经历“暗夜”——就像经历死亡一样。有自觉地进入这条道路,会挑战我们所知道的所有认同,然而这是通往自由的道路。禅学老师卡弗瑞德•冯•杜肯谈到这个过程的必要性,他写道:

真正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在世间的艰难时刻跌倒时,不会转向提供避难处、安慰和鼓励旧有自我活下去的朋友,而是寻找某个愿意忠实而无情地帮助他冒险的人,如此他才能忍受困难,勇敢地经历困难。唯有一再让自己面对毁灭,才能找出自身内在无法被摧毁的部分。在这种勇气中,蕴涵着尊严与真正觉醒的精神。

将灵性上的死亡和再生描述为“暗夜”,源于伟大的神秘主义诗人、十字架上的圣约翰的著作,他生动地形容暗夜为长期的无知、失落及绝望,这是灵性追寻者必须度过的阶段,才能让自己放空和谦卑到足以接受神圣的感召。他如此描述道:“只要灵魂仍有所依恋,无论其中有多少良善,都会让灵魂无法达到神圣的自由。”

暗夜通常只会在我们获得某些初步的灵性开启后出现。修行首次闪现灵光时,会产生喜悦、清明、爱和神圣感,使我们体验到灵性进展的强烈兴奋感。然而,这些状态必然会消逝,它们的出现好像是修行最初的礼物,我们接着便发现要维持和活在这些境界中,需要许多训练和臣服。在内在世界,我们常在接触到光后就失去它,又落入分裂、绝望和潜意识。这种情形也许会发生许多次,不断重复开启和放下、死亡和再生的循环,这就代表了我们所走的灵性道路。但也就是这种死亡与再生的过程,引导我们走向自由。

在内观禅修中,我们曾放弃生灭的光明状态,而向消融、死亡和再生的深层循环开放。当觉察力放下原本坚持的腐化洞察力之后,就变得更准确、精细,然后觉察力就像专注的显微镜,开始以敏锐的清晰度看见整个生命经验的消融。我们马上会感到每一刻的消逝、每一个经验的结束,生命变得像流沙一般,我们观看或感觉到的一切都正在消融。在这个阶段,我们周遭的事物没有一件是坚实和可靠的。在所有层次上,我们的意识开始了解结束与死亡,我们注意到对话的结束、音乐的结束、人与人相会的结束、日子的结束、身体细胞层次的感官经验的结束。我们感觉到生命一刹那又一刹那地消融。

现在暗夜更深了,当外在和内在世界都消融时,我们也失去了依恃感,从而产生巨大的不安和恐惧。“哪里是安全的呢?”“无论我看着何处,事物都在消融之中。”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在自己身体中经验到这种消融和死亡。我们也许会往下看见一片片身体似乎慢慢融化、腐败,仿佛我们是一具尸体。我们可以看见自己以上千种方式正在死去,或是已经死亡,原因可能是疾病、战争或不幸。这时可能会出现其他强烈的异象,你可能会看见他人的死亡、战争的景象、垂死的军队、火葬堆和埋尸的坟地。意识似乎向死亡的领域开放,向我们显示所有在循环中变化的万物的结局都是死亡。我们会经历到世上每一部分如何存在,又如何不可消逝。

这种恐怖与死亡的境界会产生深入的领悟,了解生命中固有的苦难:疼痛之苦、失去乐事及更大的痛苦——任何我们创造或钟爱的人、事、物的消逝之苦,我们由此对世界的悲伤生出极大的同情。不论我们望向世界任何一处——我们的社区、家人、挚爱,我们的自我和肉身, 似乎全是脆弱的,都有消逝的一天。

随着恐惧的加深,有时可能会出现妄想。在这个阶段,无论我们望向何处,都会害怕危险。我们会觉得如果走出门,就会被什么东西辗过,如果喝水,水中的细菌可能会害死我们。在这种暗夜时期,每件事物都会成为潜在死亡和毁灭的来源。人们经验这些感觉的方式可能很不同:压力、幽闭恐惧症、压迫、紧张、烦躁、挣扎,或是一个接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无尽的重复经验,始终在垂死挣扎。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卡在无意义的生命循环中,生存似乎平淡、枯燥、死气沉沉, 好像没有出口。

你可能会预期很难以禅修度过这些阶段,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清明和接纳的态度,持续不断地感受意识的这些新阶段。我们必须为每一个状态命名,让它生起又消逝,其他任何反应都会让我们卡住。当我们学会承认每一个状态,为它命名,专注地觉察它,就会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死去。我们要傲的就是向死亡敞开,成为进入死亡领域的人, 在面对它时觉醒。

穿越这些痛苦的阶段后,接下来会出现一种追求自由的深切渴望。在这个状态中,我们会渴望脱离持续出生与死亡所造成的恐惧和压迫。我们了解必然有一种自由是不受看、听、嗅、味、触五官的限制,是某种超越我们的计划和记忆、超越身心、超越自我认同的东西。其实, 在暗夜的每一个层面中,增强的觉察力会逐渐削弱我们的认同感,松开我们在生活中紧紧抓住的一切。

即使我们想要自由,却常会出现不可能的感觉,觉得再也无法前进,因为我们就是无法放下更多,于是进入大疑的阶段,我们想要停止, 变得烦躁。有部经典把这个阶段称为“打包回家的阶段”,因为世界在此变得太困难,灵性修行对我们的要求太多,我们希望自已退出,回家睡觉或寻求母亲的安慰。

因为害怕和消融的强烈阶段触及我们内在痛苦的情绪,所以我们很容易卡在其中或失去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否则我们会迷失或因无法承受这些状态而放弃。如果在迷失、死亡、消融、恐惧的阶段放弃禅修,这些状况会持续纠缠我们,很容易和日常生活中个人的迷失和恐惧纠结在一起,成为我们意识的暗流,而未解决的感受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直到我们釆取行动回到这个过程, 并完成它。

巫术的修行或非常深入的治疗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形。如果过程未被完成,影响会深藏起来,渗透到表面,我们可能会长期忧郁、恐惧和愤怒,直到我们回到最深层,解决它为止。解决事情意味着我们必须直接进入,直视它们说:“是的,我也能打开这个部分。”用既不紧缩也不抗拒的开放心灵面对它们。

当我们终于能以平等的心和开放的心智看待恐怖与喜悦、生与死、所有事物的得与失时,就会出现最美丽和深度平静的状态,进入意识完全开放、觉醒且完美平衡的领域,这是极美妙的平和阶段。我们能自在地静坐几小时,在意识的广阔空间中,不再有任何干扰,意识变得非常明亮,超越类似涅槃的阶段,因为此时一切都已解开、自由, 也不会紧抓任何东西。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世界宛如光和色彩的演剧,如晨星,如彩虹,如云,如海市蜃楼。每件事物都唱着同一首歌,就是空无和圆满的歌。我们体验到现象界和意识界、光亮和黑暗的世界,演出一场合一的舞蹈。

南传佛教上座部将这种深度平衡的状态称为“崇高的平等心”,我们的心智变得有如水晶杯,或像清朗的天空,万物在其中都不被遮蔽。我们变得完全透明,仿佛每个现象只是经过我们的身心,我们只是空间, 整个认同感完全打开,呈现出意识的真实本质,这是我们认同身心之前的本来面目。

许多传统都描述过这种状态。禅宗及西藏传统中的某些佛教修行,通过打坐、大手印和其他高级的密续方法,直接培养这种宽广的视野。印度教里的吠檀多哲学称之为不二的状态,包含一切与空无,也称为高等自我。基督教的神秘主义传统把这种状态称为“神圣的不动心”,这种意识与上帝之眼相连,以拥抱一切的心如实观看世界的创造与毁灭、光明与黑暗。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会看见自已是无一物,也是一切事物。从这个平衡的位置出发,我们会尝到世间的滋味,却不被任何事束缚。

觉醒的境界

不论是经由禅修还是其他深层的灵性历程,每当我们安住于这种完美的平衡状态,就会遇到更不寻常的意识状态、自发的觉醒及深刻的体悟,这些状态会自动出现在开放的心与平衡的心智中,有如神圣的恩典,甚至像灵光乍现。这些体悟会以许多形式出现,有时由崇高的平等心进入虚空,从寂静的空无生起一切事物,整个宇宙会消失, 不久又再度出现。从所有自我感和形相感中释放,会带来极度的平静, 也向我们显示超越所有形式和有限存在的自由。有时这种关于虚空的体悟非常安宁而平静,有时却如雷电般令人震惊。有些学生向虚空深入开启后,会茫然数周之久,不确定如何回到日常生活。停止和虛空的经历有时会有绝对虚无的味道,有时却有充满奥秘而意味深长的丰富感。经历空无时,可能有许多不同的面向。

在这种完美平等心的阶段,学生会了解所有认同形式、所有存在本然的苦难和痛苦。我们在较早的阶段中体验并看见苦难,却不了解它。在平等心中,我们的了解和接纳使我们直接理解超越所有存在、形式、限制的自由和不朽。每当出现这种体悟,就会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喜悦,了解万古以来我们在生命中的流浪、纠缠,而现在我们已经解开执著, 终于尝到自由的滋味。

其他同样具有启明作用的体悟也会出现,向我们显示全然的自由和解脱就在生命本身之中。当我们的心能体悟所有事物本然的完整与完美时,就会产生清晰的视野。就像艾略特所说的“变动世界里的静止点”,我们能在自己与他人之外,在所有努力之外,达到整体而完全的感觉、超越与爱。就如神秘主义者所说的,我们就在这里觉醒,在佛陀的身内、在基督的体内,即使是世上的有限事物,都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甜美与纯净。

在修行的深入阶段,深刻的顿悟和神秘的觉醒会持续展现。生命不断改变的本质,显示意识如何被我们经验为万物的创造者和容纳者。我们发现自己就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实相。意识能被体验为明亮的光, 或是经验的丰富容器里满溢而出的宝石,像银河的群星散发出光芒。我们清澈的心可以照亮人为的时空。我们能直接看见当下的一切如何存在,看见整个时间感和创造感只是意识所玩的把戏,其中的个人认同只是镜子制造出来的,而“时间只是上帝不让所有事情同时发生的方法”。在每个刹那,我们能体认分离错觉的生起,生活在隐藏了一切之下的伟大平静中。

这时,过去支持我们的旧方式逐渐死去,产生惊人的生命新视野。这种死亡与再生的过程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在此之前可能需要几星期、几个月或几年的禅修和祷告,也可能会突然发生,在手术台上、经由强大的巫术仪式或其他特殊的情境。有些人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发现人的心有可能达到完美的平衡与伟大。不论在什么环境下,每当它被发现,它就开始转化我们。虽然我们无法一直保持在这种状态中, 但就像我们曾经爬到山巅,尝过内在自由的滋味,它能渗透并影响我们日后的整个生活。我们再也不会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因为我们巳经死过,所以不再害怕以旧有的方式死去。这被称为“死亡前的垂死”,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妙的整体感和平等心。

最后,这个过程的礼物就是了解宇宙最基本的“法”,也就是法则、道的教诲。我们看见佛陀的教诲,所有生活中的苦都来自于贪求、恐惧和有限的认同。我们在其中发现自由,脱离个体的纠结使我们放空, 又与一切联结。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心都有可能解脱,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我们终于看见灵性修行真的非常单纯,整个过程就是打开和放下的道路,觉察而不依恋单一事物的道路。这个教导使我们越过所有诱惑和魔鬼,经历死亡和再生的整个过程,就如我的老师阿姜查所说的:

如果你放弃一点点,就能获得一点点平静,如果你放弃许多,就会得到更多平静。所以,无论你执著何处,放下它,回到中心。学习以平衡和开放看待生命的变动。

结束本章时,容我提醒你,上座部提供的这个引导,只是众多灵性开启的路径之一。即使是天生就有能力进入这些领域的人,也会发现这些经验有其益处和限制。无论开启的程度多么巨大、开悟的经验多么强烈,也必定有下滑的时候。当你一层一层下滑时,会再度面临旅程中的所有困难。

当我们回到日常意识状态时,会发现自己有时被这些状态深深地转化,有时却没有!这些状态顶多留给我们较大的平衡感和无畏感,以及自在、柔软的心灵与心智,但我们终究只能放下它们。如果这些课题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会学到的。

一位中国老禅僧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位禅师在多年宁静的禅修之后,发现自己并未真正开悟,于是去见师父,说:“求求您,我可否到山顶找间小屋,待在那儿直到完成修行?”师父知道他已经成熟,便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位禅僧在上山的路上遇见一位扛着大包袱下山的老人。老人问他.:“出家人,你要去哪里?” 禅僧回答:“我要到山顶打坐,若不开悟,就宁可死在那里!”由于老人看来充满智慧,禅僧就问他:“老先生,请问你知道什么是开悟吗?”这位老人其实是文殊师利菩萨,传说他总是在即将开悟的人面前出现。老人放下包袱, 包袱落到地上。就像所有美好的禅宗故事,禅僧就在那一刻开悟了。“你是指开悟就这么简单,只要放下,不执著任何东西!”接下来,刚开悟的禅僧回头看着老人,问道:“那么现在呢?”老人的回答是弯腰再拿起包袱,朝镇上走去。

这个故事显示出灵性修行的两个面向:放下我们对所有事物的执著和认同,我们只是暂时借用这个躯壳而已。一旦了解这点,我们又必须以关怀的心再度进入世界。我们必须拿起包袱,背着它回到人间的生活。我们现在可以像菩萨般游走,如同已跨越生死领域的人,以崭新的方式自由地活着。我们在这种自由中,为世界带来它最需要的、一颗了解与慈悲之心。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27)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三)2009-06-19 11:51

消融自我

消融自我是上座部修行地图描述的禅修意识的第二个主要领域, 它是许多内观禅修方法的核心。这个领域并没有把自我扩展到极度精微的禅定状态,也没有在六道中旅行,而是带领意识观看自我的本质和分裂的身份认同。即使达到天神的境界、体验无界限的光明和平静, 仍不能得到自由,因为各个境界不论有多么特别,都有结束的时候。

出入每一个境界后,会出现一个疑问:“这种剧码发生在谁身上?”这就好像银幕放映出我们不断变化的经验(我们由此经验各种从天堂到地狱的剧码),开始了解这些经历就像电影一样,我们转身发现放映机、光和影片,整个剧码的来源就在眼前。

有个佛教寓言说明:对所有外在形式不抱幻想,会使我们的心智转向创造本身的过程。

一些孩子在河边玩耍,他们用沙造了城堡,每个小孩护卫自己的城堡说:"这是我的!"他们壁垒分明,不许混淆各人的所有权。城堡都完成后,有个小孩踢倒另一人的城堡,将它完全摧毁。这座城堡的主人极为愤怒,抓住那个小孩的头发,用手打他,大声吼叫:“他毁了我的城堡,来啊!你们都来,帮我惩罚他!”其他人都来帮忙,把那孩子打倒在地……之后他们继续玩自己的沙堡,每个人都说:“这是我的,不是别人的!走开!别碰到我的城堡!”但夜晚来临时,天色渐渐黑了,他们觉得该回家了,这时没有人再关心自己的城堡。有个孩子踩扁自己的城堡,另一个用双手把他的城堡推倒,转身离开,各自回家。

同样地,在某个时候,我们能看出所有形式的禅修经验都有其限制。这种体认如同标明了道路上的分岔点,我们不再把意识扩展到任何经验领域,而是转向,引导注意力去解决我们的本质问题,这就开始了消融自我之路。

灵性传统提供了许多消融或超越自我(不同的认同感)的方法。有一种修行方式是不断自问:“我是谁?”其他方式包括通过祷告或奉献达到超越的臣服,或通过深刻的仪式或寻求异象而消融自我。在内观禅修中,消融自我的共通道路是从近行定的阶段开始,就像扩展自我一样。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像先前所描述的逐渐发展近行定的阶段。那些已经进入更高禅定阶段的人,必须从那些阶段出来,开始自觉而小心地把专注力引导到生命本身的过程。

从近行定开始,此时的注意力必须放开所有禅修对象,开始不受干扰地检视当下的感官经验,如此做时,平静、安定、欣喜、平衡(轻安、定、喜、舍)的心就会自然地加入清明的觉察力、精进力和探究的心理特质(念、精进、择法觉支)。这些特质合起来称为“开悟的七个要素”,随着在禅修道路上的进展,这些要素的稳定性与清晰度会渐渐增强,这已详细记载于我的上一本书《寻找智慧之心》对消融的道路而言,重要的是使原本平静和安定的心智,结合相等分量的探究精神。

我们运用定力开始探究自我时,禅定和注意力不再像望远镜般扩展意识,而更像显微镜。我们把注意力转而检视呼吸、身体、感官经验、心和心智,我们仿佛在无声地询问:整个生命历程的本质是什么? 它如何运作?当我们这样做时,不论明亮的注意力转向任何一处,身体和心智都会开始展现不断变化的本质。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与强大的定力结合在一起,所以身体上的任何感觉都不再有坚实感。我们好像突然能以细胞或分子的层次,感觉到身体的持续变化。同时,感官知觉也不会分散,我们能直接感觉到生命的如实本质,感觉到一刻又一刻的感官、声音、味道和感受的知觉,不再有复杂的思想,也不会被我们平常的认同感遮蔽。

这种身心的开启,就是南传佛教上座部描述的消融的内观禅修道路的开端。这张修行地图有十几个以上的阶段,会随着我们注意力的稳定、深入而自然产生。这些情形发生时,我们对身心的洞察就会随之增加,也会出现不同的意识状态,每个状态各有独特的面向。这些阶段常在洞察的灵光中一起闪现,但有时是逐渐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

近行定之后,第一个关键的洞察阶段生起,我们称之为“身心的洞察力”(名色分别智)。当注意力的显微镜,集中到足以剖析身心不同的个别差异的过程时,就能看到和经验到整个生命有如单纯的物质元素和心智元素的复合物,只有刹那的声音和听到它,刹那的感官和伴随它生起的念头或影像,刹那的味觉、记忆,仅仅只是感官经验和我们对它们的刹那反应,再没有别的了。

虽然这些描述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单是经验这些就已经非常特别, 因为我们能在其中看见平常连续的生命感及其计划、记忆和行动本身, 都是由想的层次建构而成的;若没有思想,剩下的只是一刹那接着一刹那的感官经验,以及伴随每个感官经验而有的意识知觉的刹那过程, 如此而已。

注意力进一步深入时,下个层次的洞察力会显示这些身心元素,各自会如何以因果的关联出现,以及一刹那的思想、影像和声音会如何成为下一个刹那生起的条件。在这个新阶段,身心会显得相当机械化,无论我们注意何处,宇宙都显示出因果条件的过程,好像种子一样,在这一刻看到它被种下,在下一刻就看到它萌发出来。注意力更深人时, 就像更高倍数的显微镜,带我们进入意识的另一境界,生命在此消融成更多、更细微的经验刹那,好像点描派画家秀拉的画。只要我们注意,看似坚实的存在都更明显地一直在改变,如感受、肉体、自身等。我们的身体变成只是感官的河流,我们的感官、感受、思想都开始显现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是它们的短暂无常,如同沙的图案不断变动。第二是它们不可靠和不满足的基本性质,因为我们的经验一直在改变,无论眼前这一刻是多么愉快和美好,都不能带来安全感和持久的满足感。第三是无我的性质,所有现象都会自行迁移和改变,没有任何部分能保持坚实和独立的性质,我们无法拥有和控制,也无法指着什么说这是“我”、“我的”或“你的”。

接下来,会出现更深人、更稳定的觉察阶段,南传佛教上座部称之为“生灭的境界”。我们的注意力在此变得相当平衡,体验到生命只是短暂经验的律动,如雨滴一般。这个领域有几个特质:首先,我们在其中清楚地感到生命只是生灭的过程,每一刹那都在新生,也都在结束。第二,在这个阶段,注意力和定力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心和心智会变得极为清晰与明亮,七个开悟要素的所有力量都会自然出现:欣喜、精进、清楚的探究、平静、安定、觉察力、平衡的心。在这个状态中,觉察力会自动而轻易地出现,无论发生什么事,心智都好像自由而没有障碍地流动,出现极大的喜悦,我们会感到美妙的自由和平衡感。当我们更清楚地看见生命的本质,随着这种幸福感,会产生不可思议的信心与清明。由于心与心智的开启如此巨大,睡眠会减少到每晚只需要睡一两个小时。有时神通力也会在这个阶段自然开启,梦境变得强烈、清晰而自觉,也常有出体的经验。从这个阶段开始, 甚至可以在梦中自觉地发展禅修。

这个阶段的出现常让学生以为自己已经开悟,这是所谓“暂时的觉醒”或“类似涅槃的境界”。为什么说它是类似涅槃的境界呢?因为这种奇妙的禅定状态出现时,我们会觉得自己从日常的身份认同中解脱了,但我们仍不自觉地紧抓住这些境界,创造出一种新的灵性自我感。类似涅槃的境界令人觉得好像得到了自由,但这也是禅修的阻碍点,学生可能会长时间受困其中。在类似涅槃的境界中,喜悦、清明、信心、专注和觉察的真实特质很容易转成“洞察力的腐化”。

洞察力的腐化是指我们执著和误用修行时出现的真实正面的现象。唐望谈到力量和清明的危险,会发生在每一个有知识的人身上。在类似涅槃的境界中,学生会卡在正向的状态里,试图维持它们,紧抓着清明、力量和安详,用它们来强化自己已经觉醒、成功、自由的微妙感觉。若要脱离这种层次的执著,唯一的方法就是彻底放下,了解这一点是修行道路上最伟大的洞察之一。无论出现多么卓越不凡的境界, 都必须学会让它自由来去,体认它并不是禅修的目的,然后通过自已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即使是喜悦、平衡的心、清明的状态,我们也能视之为只是另一部分的觉察,注意它们会如何生起、消逝。此时, 我们会产生深刻的体悟,知道真正的自由之路是“放下一切”,即使是修行本身的状态和成果,也要放下,向超越所有身份认同的境界敞开。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21)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二)2009-06-19 11:49

各种禅定状态

要扩展自我并进入禅定的八种高等阶段(八定),必须要自觉地让自己更完全地投入禅修对象。从近行定开始,必须一直保持专注,直到禅定更为增强。这么做时,许多令人平静而觉醒的正向特质都会开始自动充满我们的心与心智,南传佛教上座部称之为五种禅定的要素(五禅支),包括引导的注意力、维持的注意力、欣喜、快乐、安定(寻、伺、喜、乐、一境性)。每当心与心智专注、纯净、不受干扰时,这些特质就会出现。

一再专注于禅修对象,并以五禅支温柔地集中注意力,就能让它们充满我们的意识。借着细心的专注,就能学会让五禅支在我们心中保持平衡。然后通过内在的决心,自觉地把心引导到完全入定的第一阶段(初禅),就能让意识产生分离而强烈的转变,让自己安住于全新而稳定的第二种禅定状态[南传佛教上座部称为三摩地或禅那]。这些都是非凡的状态。当我们达到这种状态之后,感觉好像逐渐脱离感官的知觉,沉浸于崭新、全然而寂静的宇宙。禅定状态充满欣喜、快乐、光明和自在,身体会体验到每个细胞都充满欣喜,产生巨大的安详感和幸福感,有如海洋般的整体感和安住感围绕着我们的意识。禅定是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禅修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我们的意识坚强、清晰、稳定而平衡。安住在禅定的第一阶段,心灵必然感到清新而广阔,充满欢喜与快乐。

经由修行,我们能学会在第一阶段的禅定中安住一段可长可短的时间。如果我们愿意,就能继续稳定注意力和深入集中力,使所有禅定的要素更加强化;我们的意识会更加广阔,进一步充满光明和幸福感。根据南传佛教上座部的道路,禅定的第一阶段是进入更高等、更精细的禅定状态的入口。要从第一阶段转换至第二阶段,必须刻意放下引导的注意力和维持的注意力,只留下欣喜、快乐和安定。进人更精细的禅定阶段时,又必须放下欣喜,然后放下快乐。每当我们引导禅修安住于更高、更精细的平静和明亮的意识时,就会出现下一阶段的禅定。当我们继续前进,各个禅定阶段会愈来愈宁静、广阔与安详。这个过程开始时,可能需要几天或几星期,但熟练之后,只要一次禅坐就可以经验到了。

前四个禅定阶段可以通过专注于数十种禅修对象而达到:观想佛陀及保护神的形象、色彩、爱的感觉,观呼吸、身体、脉轮,甚至光本身。各个禅修对象发展出的基本禅定状态都有其独特的性质,但合一和扩展意识的根本经验是一样的。

从这些固定的禅修对象培养出前四个禅定的技巧后,就有可能向更精细的阶段开放。南传佛教上座部称后四个禅定阶段是“超越物质的专注阶段”(无色界禅定),在这些阶段中,意识放下所有禅修的对象,扩展到精致的宁静和纯粹觉知的无边领域。体验这些状态会让人感到惊奇,传统上将它们描述成与神合一。

到达前四个禅定阶段后,要进入更高的四个禅定阶段,就必须有自觉地放下先前所有的快乐和平静,引导意识沉浸在没有边界的空间中。无边界的空间(空无边处)是进入“无色定”的第一阶段,从这里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觉察,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地前进,直到融入遍布整个宇宙的无限意识之中,专注于一种完全空无的状态,以达到完全超越知觉认识的阶段(识无边处)。向每个更高的阶段开启时,自我的感觉会融入更精细而广阔的意识之中。这些“无色定”是强而有力的瑜伽成就,需要相当的技巧才能达到并精通。精通各种禅定阶段的人, 也能引导禅定的力量去培养各种神通力量,包括心灵感应、心灵致动、看见过去世,以及许多其他能力。虽然这些能力偶尔会自然发生,但南传佛教上座部关于这种力量的系统化发展,要以戒律和禅定的修行为基础。

佛教文献有许多关于禅定要素(禅支)、禅定阶段、发展神通力量的详细描述。最伟大的文献之一是觉音尊者他站的《清净道论》,这本厚达千页的经典详述了四十种专注的修行方法,说明每一种方法如何达到完满的禅定。它详细描述了通往八种高等扩展意识阶段的途径,描述了各种禅定的益处,并解释伴随意识发展而来的神通力量。觉音尊者也对消融与洞察的道路作出了精确的描述。

这些禅定阶段产生的合一意识虽然有许多益处,包括深刻的安详、疗愈与幸福,但必须记住同时也有各种危险。我们开始尝到这些阶段的滋味时,可能会渴望更多高深而不寻常的境界。如同之前讨论过的, 我们有时会紧紧抓住自已的洞识和经验,以此增强自傲、意志和自欺。我们也可能对这些境界着迷,认为它们如此有力而令人信服,因而一再返回那些经验,认为它们就是修行道路的终点、内在生活的实现。但它们其实只是合一和安住的深层状态,并未完全与生活的其余部分整合。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必须将它们导向理解和智慧,否则它们的价值就非常有限。

存在的领域

关于扩展自我的部分,除了八种禅定状态,佛教的意识地图还包括“六种存在领域”(六道)的经验。提升意识,进入各种禅定的境界,大部分是欣喜、美妙的经验,但专注的力量也会让某些学生经验到生命六种重大原型的领域。当意识扩展到这种层面时,无论是经由专注还是自然产生,都会出现各种异象:伟大的天神或女神、过去世、圣殿或宗教仪式、战场或战争的景象,或是前世的生与死。不仅佛教, 印度教、道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传统也都描述了这种异象的经验,并认为这些美妙与恐怖、天堂与地狱的领域,是这个宇宙的真实部分。

佛教和上座部的地图描述了这六种领域的生活是可以被意识经验的。这六种领域中最痛苦的就是各种无尽的地狱道,那是充满痛苦、火、冰冷及折磨的境界。最高的领域是天道,充满喜悦、天使、狂喜、属天音乐、欢喜和安详。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两种可见的领域,就是畜生道和人道。畜生道的特征是恐惧(吃或被吃)和迟钝,人道则是快乐和痛苦的恰当平衡,最适合灵性的觉醒。最后两个领域是幽灵的领域,一个是权力斗争的领域,被称为嫉妒和争斗之神的领域(阿修罗道)另一个是强烈欲望的领域,被称为饿鬼道,特征是具有针孔小嘴和巨大腹部的饿鬼,它们有永远无法满足的追寻和渴望。简单说来,这些领域都可视为人类此生经验中神话而诗意的描述。愤怒和狂怒使我们进入地狱道,强烈的上瘾让我们落入饿鬼道,美妙的感官享乐或优美的思想让我们到达天道。我们甚至可以看出这些领域在人世间的地理位置:南沙群岛的乐园也许是天道,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饥饿和战争是地狱道。同样地,我们可以在华盛顿首府遇到象征权力和嫉妒的阿修罗,在拉斯维加斯遇到饿鬼。

但这些并不只是隐喻,重要的是了解这六种领域会在灵修生活中充分发展,成为真实而引人注目的经验,就像我们在所谓日常世界中的经验一样真实。当意识扩展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落入了地狱道,或喜悦地进入了天道,也能体验畜生道的意识或饿鬼道的无穷欲望。某些灵性修行的力量会将我们投入这些领域,要求我们学习以自觉穿越其中,作为我们发展灵性的重要部分。

我有一位年轻的美国朋友是住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僧侣,他以幽默而意外的方式发现禅定状态的限制。经过几年隐居的禅定训练后,他决定到印度向其他老师进一步学习,随身只带着僧袍和钵,简单地上路, 靠化缘为生,就这样拜访了几所不同的道场。最后,他来到印度著名大师主持的一处大型道场。由于是西方人,他获准觐见上师,愉快地交谈后,大师责备他靠别人的施舍过活。在这位上师的传承中,每个人都必须工作谋生,而以此作为平衡的灵性生活的一部分。僧侣回答, 乞讨在印度是古老而光荣的出家传统,在佛陀之前就已在印度流传许久。他们争论了一会儿,没有任何结论。

最后,这位美国人问大师是否仍愿意教他这一派的禅定修行,大师答应了,指导他一种观想的方法和一句神圣的咒语,并告诉年轻的僧侣,如果他能适当地修行,这些指示能带他进入神圣的领域,远远超越人类生存的悲苦。

这位美国人被安排在一间小屋中,由于他是勤奋而有经验的修行者,于是决心精通这个方法。他运用自己早先培养的专注技巧,只过了四天就发现身体和心智充满第一个禅定阶段的狂喜和宁静。进一步修行后,如同大师所预期的,他的意识打开,进入了精细有如天堂、充满光明的领域。接着他看见大师的影像坐在不远处,于是他恭敬地靠近大师。大师报以微笑,向他打招呼,仿佛对他说:看吧,这就是我告诉你的境界。大师开口说话:“顺便提一下,我也精通出家的生活。做和尚已经过时了,而且也是错误的修行方式,你应该把僧袍扔掉。” 美国僧侣听了这句话,极为恼怒,便尖酸地回嘴,你来我往,两人在这光明的领域中,继续争执了一段时间。

这个故事说明,即使是这些高超的层次:它们本身也不是智慧的来源。即使达到这种成就,我们心中仍存在许多分歧的意见,而最高的意识状态可能被明智地运用,也可能被误用。如果误用了专注的修行, 就只能以暂时停止恐惧和欲望的方式压抑我们的问题,离开这些状态时,背后的困难又会再度出现。

要进入专注的境界和异象的领域,需要理解和指导。无论我们发现它们是迷人的还是令人害怕的,都必须以觉察和智慧来看它们,视之为意识本身的演剧。在禅宗传统中,超常状态和所有异象的经验都被称为魔障或错觉。最高的天堂和最低的地狱都是短暂无常的,如同四季和群星的位置。不论我们在这些境界中得到什么修行成就,都是短暂的,不能在所有生活领域中带给我们自由。因此,佛教传统主要把禅定当成进一步认识的准备工作,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这些境界并不是必要的,但对那些能达到这些境界的学生而言,它们的作用是使身心洁净、和谐,使意识平静、净化与合一。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 禅修接下来就必须从自我的平静和扩展,转移到探索意识如何创造自我和自我的所有经验形式。从禅定的平静出来,我们必须回到近行定,引导注意力回到呼吸、身体、感官经验及心智。我们由此开始,进入消融自我和洞察自我本质的道路。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