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火入魔的封基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28:12
走火入魔的封基创新  [原创 2009-06-09 15:41:57]

 

    封基市场最近一直在议论基金同庆,很有趣的现象是,原本和瑞福进取相似的同庆B,并未象瑞福进取那样得到投资人的青睐,而是快速踏上折价之路。截止昨天,其折价率已经突破10%,而同庆A的溢价率,也仅仅不足5%。

     同庆的遭遇跌破了所有“砖家”的眼镜,而民间草根的分析,却似乎更令人信服。比如,有人把瑞福进取和瑞福优先的合同关系比喻为“合作伙伴”,而同庆A和B,则是冷冰冰的纯商业借贷;既然同庆的发行采取捆绑销售,有人就指出,可以把两者合并起来当做一个封基看待,给它10%的折价率,然后扣减同庆A的预期净值,从而得出同庆B的合理折价率;也有人指出,同庆规模上的“笨象”特征,是造成同庆B快速折价的重要原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如果说瑞福进取在二级市场的长期溢价,还能勉强说明它的“创新”尚有新意的话,基金同庆的东施效颦说明,这样的所谓“创新”并未得到市场认可。

     封基市场的创新之路何以如此艰难?为什么越来越偏离市场实际?

     记得封基改革的提法原本是“基改”,后来才被“创新”替代。“基改”的产物是大成优选和建新优势。大成优选上市之日,本博就预期它将难逃大幅度折价的命运(详见:“1个新娘和38个冤魂”http://3014224.blog.hexun.com/12784666_d.html)。历史证明,无论是大成优选还是此后的建新优势,它们的所谓“改革”都无法改变封基大幅度折价的顽疾,而瑞福进取却长期溢价着,于是,偶们似乎可以推断,管理层此次发行同庆,也是奔着改变封基大幅折价而来的。

     瑞福进取的溢价基础是什么?是杠杆效应,这在本质上是融资所致。封基偏爱者恰恰又是一群偏向于保守的、追求稳健增值的投资人,因此,诸如杠杆效应的所谓“创新”,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市场基础。如果说,一个规模不大的瑞福进取尚能满足封基市场极少数风险承受能力相对更强的投资人的需求的话,规模巨大的同庆B的出现,似乎供过于求了。更何况,融资炒股、放大风险,这在风险原本就很大中国股市里,是否适合推广和提倡,这就值得大大质疑了。

     从大成优选直至基金同庆,偶们可以窥视管理层基金改革创新政策的基本思路:为了有效缩小封基的折价率,从而发展封基市场,居然摈弃了稳健原则,打着“创新”的旗号走上了风险之路。

     封基折价交易本来实属正常,但是,象中国封基的如此奇高的折价率,就看似很“离谱”了。这是持有人对基金公司的不信任在价格上的体现,根本原因在于基金公司不信不义。虽然这种现象尚不普遍,但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却始终弥漫在整个市场。贪婪原本就是人类的本能,偶们似乎无须过多责备基金公司的在“合法”的幌子下损人利己,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作为管理层,你是姑息迁就呢,还是严厉约束?

     有两个一直被持有人诟病的典型:基金银丰和基金天元,在它们的契约中都白纸黑字地写着“救生艇条款”,而且,根据其折价率,它们早在几年前就突破了底线,尽管这一条款的实施阻力重重,但是试问:管理层是否开诚布公地向两个公司和整个市场提示过该条款的实施可能性呢?最近几年来,中小持有人已经多次呼吁两个基金履行契约,且曾经付诸行动,但是,管理层始终保持沉默。对弱者诉求的冷漠,就是对强权霸道的纵容。试问:在如此管理层“监管”下的基金公司,在市场对管理层和基金公司普遍缺乏信任的状态下,难道还指望市场给予封基更低折价率吗?

     封基离奇高折价率的根源,在于场内老封基的信用缺失,且没有迹象证明管理层会站在中小投资人的立场上采取果断措施。须知,基金的本质是委托理财,而委托理财是建筑在信用基础上的,管理层试图绕开信托责任这个本质问题,去追求杠杆式的所谓“创新”,这分明就是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