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辞职挑战《新华字典》权威 自我炒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16:16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作为权威的语言工具书,曾伴随几代中国人走过学生时代。如今,第十版《新华字典》却遭遇“挑错”风波,还惹上一身官司,再次引发国人对语言工具书权威的质疑;与此同时,在商业社会的浪潮下,知识分子为“三立”(立名、立德、立言)而进行炒作的文人心态也值得我们深思! 副总辞职考据《新华字典》释义
今年五十六岁的陈丁祥(笔名马捷)曾是一家台资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1998年第9版《新华字典》发行后,陈丁祥的女儿和外甥先后对《新华字典》释义提出的疑问,使他开始分析《新华字典》的释义,甚至为此辞职,专职“挑错”。
经过几年的“研究”,陈丁祥写出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义辨析800例》、《<新华字典>释义辨析》等书,并送往北京商务印书馆,然而,两书稿均未能出版。
2005年7月,陈丁祥在上海书城购买了一本第十版《新华字典》后对其进行挑错发现:知识性差错150余处,逻辑性差错三百余处,语法性差错十余处,标点符号差错两百余处,共计660余处;此外,有体例不规范三千余处——总的差错和不规范逾四千处。
同年12月,他将上海书城告进黄浦区法院,要求书城停售此书,并要求后者刊报道歉。而在日前的二审诉讼请求中,陈丁祥又增加了差错数量,认为加上标点符号在内的话,第十版《新华字典》的差错有两万余处。一时间,《新华字典》挑错案令国人眼花缭乱!
工具书的流变需“闻过则喜”
众所周知,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的,语言工具书自然也遵循在一自然规律。因此,中国历代语言工具书都是在不断挑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东汉经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尽管它存在很多“错”,但却依然是语言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又如清朝的《康熙字典》,号称当时世上最大最全的汉语字典,却仍难摆脱字义、句读的错误。可见,工具书在历史的流变中,都是“错在难免”的。
中共建政后,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新华字典》,既然号称“规范”,自然也就是权威。如今,五十年过去了,《新华字典》累计印数已突破四亿册。在此过程中,《新华字典》不断地修订、再出版。
2004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字典》第十版,它对其前身作了较大修改,例如,增补了一百多个新词,还增补了新义等。但,如今的版本仍非“绝对的真理”,它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纠错”、订正。
中国有句成语,叫“闻过则喜”。如今,陈丁祥给《新华字典》挑错,其本身是好事。按照常理,出版方理应“闻过则喜”,并予以重视。然而,陈丁祥打官司却并非以“学术争议”为基由,这就难怪商务印书馆“闻过不喜”了!
其实,这起官司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争论,即陈丁祥“挑错”的标准何在?
 
“绝对权威”没有终极
商务印书馆总编室主任胡中文曾表示:“《新华字典》是本合格而优秀的字典。”诚如某学者所说,合格也好,优秀也罢,并不意味着《新华字典》是完美无暇的工具书。否则,就很难解释该工具书为什么每隔四到五年要修订一次。“修订”,证明每一版的《新华字典》,都是在朝着绝对权威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修订,固然以增删新出现和过时的字词为主,显然,还包括修订错误。
这也证明,《新华字典》虽然是“绝对权威”,却没有终极所在。
那么,陈丁祥对《新华字典》的挑错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他的结论是否就是“权威的权威”呢?以他的“释义”为例。很多时候,对于一字一词的注释,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的衍生义,工具书难免出现缺漏、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
此外,对词语约定俗成的说法,也往往成为人们理解的障碍。例如前不久热炒的“余秋雨读错字”的风波就是一例。事实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读法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不懂,因此,余秋雨错了并不打紧,但可笑的是他知错而不认错!
打官司实为炒作
商务印书馆对陈丁祥事前所采取的“不作为”是聪明的,此举是为了陷入无休止的纠纷中,损己而利他,毕竟,商业社会的自我炒作现象已司空见惯。
因此,他们在法庭辩论中很少做答辩,诚如他们所说:“我们欢迎任何读者对于《新华字典》的挑错,因为这说明了他们对《新华字典》的爱护。但是陈丁祥的行为已是一种以损害《新华字典》为目的的自我炒作。”
上海书城和商务印书馆代理律师还说:“陈丁祥在某些论坛中向一些媒体公告此案的每步进程,对《新华字典》这本全国优秀图书横加指责,称其为不合格图书,对于他的行为,我们保留通过法律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事实上,今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已认定《新华字典》符合图书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出版总署不可能再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承认陈丁祥的“正确”。由此可见,这场官司的意义并不在于“更正”《新华字典》,而在于自我炒作!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