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怀疑统计局造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3:39:27
王福重的博客 http://622000598.qzone.qq.com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著有《人人都爱经济学》等。
为什么我怀疑统计局造假
2009年06月17日 19:42
本文地址:http://qzone.qq.com/blog/622000598-1245239049 

  中国经济哪里有一点危机的影子?你看,国家统计局说,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赫赫增长了8.9%,绝对世界第一。果真如此,中国经济可真是独领风骚了。
部分专家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不对称中,怀疑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国家统计局已经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个别专家”,不过是“简单的对比、随意的猜测、主观的估计”而已。可是,你的数据太离谱,只要简单的对比一下,就知道不是真的。
不单是5月份,包括金融危机之后的所有数据,都值得怀疑。
我首先坚决不相信中国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中,在失业不断加剧(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居民收入不断下降(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企业利润不断下降(企业投资的基础),出口(净出口是GDP的一部分)更是两位数持续下滑时,单靠政府迄今只有8000多亿的财政刺激性投资,GDP就可以增长6.5%。其次,我更不相信,随着危机逐渐渗入实体经济,我们的日子反倒一月比一月好。好像危机对中国真的不算“危”,而只剩“机”。
注意,我们只是GDP增速在下降,而不是GDP在下降,也就是说经济还在增长,比没有危机时还要好。从一季度到4、5月份,是越来越好,比如5月份比4月份好。可以“预计”,统计局会告诉我们,第二季度一定比第一季度好。
我的感觉是,统计局在造假!
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增加值法”,这个方法,发达国家多不采用,人家用的是“支出法”。“增加值法”要准确,必须做到每个统计单元严格独立,否则就会产生重复计算。这一点,我们暂时还做不到呢。
五月份的8.9%肯定有问题。我不从能源消耗角度讲,看财政部的数据就知道。财政部刚刚公布了5月份的财政收支情况。财政收入增加了4.8%。这是财政收入从去年10月连续7个月下滑之后的第一次增长。而财政部也详细说明了增长的来源:消费税增长了91%,营业税增长了14%,非税收入增长了1.3倍。这里边根本没有增值税的事,也就是说,增值税是负增长的。
增值税可是中国第一大税,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0%以上。而增值税的课税依据就是增加值。如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8.9%,规模以上又是全国增加值的大头(“规模以上”这个看起来不符合语法的怪怪的词,意思是达到规定的销售规模以上的企业,当然不同行业企业的规模不一样,具体标准由统计机关规定。按照现在的统计办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在工商局的登记注册类型为"110"的企业,也就是达到统计局规定的规模的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含)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如果规模以上企业增长这么多,就应该反应到增值税的增加上来。
按照统计局的数据,中国GDP并没有下降,而只要GDP还在增加,增值税就不应该不增加,因为GDP基本就是全部增加值的和,同时,其他的流转税也不应该不增加。而中国的税制是以流转税为最大主体的。只要GDP还在增长,税收收入因而全国财政收入就不至于下降。但是,连续7个月的财政收入下降,反过来说明中国经济远没有统计局说得那么好。
一个看似乌龙的消息颇耐人寻味:上海的《东方早报》6月14日报道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金融协会春季会员大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发言预计,今年我国GDP增速可能仅能达到6.54%,而全球经济2010年复苏的可能性也很小。同时,他对车市繁荣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
而时隔不久,银监会新闻处就发表声明,称这种言论报道不实,“刘明康主席在年会上表示,今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在8%左右”。呵呵。
让人怀疑的重要的宏观数据,除了增加值和GDP,还有失业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的失业率只有4%左右。这谁能相信?现在,城里几乎家家都有下岗的,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0多万农民工丢失了饭碗。失业率居然一点也不变?跟10年前、20年前、30年前一样?!简直是开玩笑。
统计系统虽然有10万之众,素质如何且不说,单是它是政府序列,没有独立性这一点,其数据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更不用说,统计部门造假,有着“光荣的传统”。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秘密。国家统计局前任局长李德水就公开表示过,不少统计人员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造假行为。
中国的统计数据,来自于自下而上的汇报,全国的数据,是地方数据的加总(当然不是简单相加,上级也要适当调整一下)。一旦上级制定了目标,哪个地方政府敢不完成?层层加码,超额完成任务,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统计数据是决策的基础,而除了国家统计局,任何人难以知晓宏观经济的真实情况,只能“猜测”,只有统计局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职责。多少不要紧,只要数字真,是统计局最大的贡献和职业道德。
多年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统计数字真实性多有怀疑,除了拉斯基和章家敦这些有些离谱的人,还有更多严肃的学者和经济学家。统计部门也屡次标榜自己清白,可是并没有出示具体的证据。
两个月之前,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明显位置,挂上了一篇名叫Tom Orlik的没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的文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减速时期的GDP统计”,国家统计局长马建堂还特意做了批示。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虽然全国统计数据依靠地方政府上报,可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地方没有造假的积极性,反而有可能低报的动机,以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在我看来,这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不过这同一篇文章提到,199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是8%,最后统计局公布的是7.8%,大家都觉得数据太假,当时的朱鎔基总理就说,“猖獗的弄虚作假”席卷了统计报表。不知道10年之间,无论是统计人员素质,还是统计方法,以及统计机关的独立性,统计意识,可有实质性改变?凭什么说,“席卷”之风已经过去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统计局真想打消绝非“个别人的”怀疑,也还自己一个清白,就把统计的基础数据公布、计算过程公布出来,谁是谁非,不就一目了然了吗。我想这不是什么难事,也不算是国家机密吧。
如果总是认定“没有我们完成不了的任务”,而统计局也“顾全大局”,主动配合政府完成经济增长指标,那一切都将混乱起来。
遗憾的是,我们正在看到统计局“努力工作”的苗头。比如,2009年全年的目标是保8,而一季度只有6.5%,那以后的三个季度就得加把劲,二季度怎么也得8-9%吧。于是,工业增加值真的就有8.9%。
欧美经济一直被我们唱空,可是最近的数据表明,它们的情况正在好转。它们的媒体一贯是报喜不报忧,统计数据也是政府民间一起搞,造假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所以,一旦数据好转就是真的好了。而我们呢,数据倒是不错,大家感觉却是相反的。不知道要增长多少,才能让我们感觉得到。
自己糊弄自己,最终会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