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13:54

高考生物复习: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第一章 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分析近年高考试题 展望2009命题趋势

  湖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 汪训贤

  2009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理科综合测试中规定的生物学科,无论是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还是考试范围,与前两年基本保持不变,以利于实现由传统的“一本(教本)两纲(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向“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平稳过渡。

  一、近年高考试题特点及变化趋势

  近三年全国理综卷Ⅰ中生物学试题涉及的考点及分值分布见表1。

  表1

  续表

  1.内容分布情况

  (1)从上表看,近三年高考考查内容基本稳定,不少内容是连续两年甚至三年都考了。如2006年和2007年考查了免疫;2006年和2008年分别考查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在选择题中考查了生物种群、非选择题中考查了遗传的基本定律,且不约而同地都是第31题。

  (2)近三年试题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很少考查,可能是因为这一内容中的生殖方式和减数分裂与植物组织培养、遗传和变异、育种等联系紧密,其具体知识点的考查渗透到了这些内容中去了,因此,并不说明这一内容不重要,更不意味着今后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力度会减弱。

  2.试题变化趋势

  (1)选修本内容在增多。近三年考查选修本的知识内容见表2。

  表2 近三年考查选修本教材知识内容的题号及占分比例

  (2)文字表达量在减少

  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生物试题非选择题的标准答案,字符数分别是650个、300个、260个。2006年几乎是长篇大论的答题模式,2007年以填空和简述的形式考查,2008年几乎只有填空形式了。总的趋势是要求学生书写的文字在逐步减少。

  (3)主干知识仍是重点

  三年来,考题涉及的内容虽然几乎涵盖了高中生物全部知识内容,而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和免疫,遗传、变异和进化三大主干知识的考查却是稳定的,且所占比例很大,具体分布见表3。

  表3 近三年考查三大主干知识的考题分布及占分比例

  2007年之前的全国卷Ⅰ的生物非选择题以“代谢+遗传”或“调节+遗传”两种模式轮流考,而2007年、2008年的非选择题模式为“(代谢+调节)+遗传”,且两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差距变大,综合性更强。

  (4)考查角度有所变化

  在考查内容基本稳定的同时,考查的角度在变化。如近三年都对种群数量变化这一内容进行了考查,但2006年考查角度侧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007年侧重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008年侧重种群数量变化及种间关系。近三年都对遗传的基本定律进行了考查,但考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2006年侧重于遗传方式及验证,2007年侧重于遗传图解的应用,2008年侧重于植物的遗传和育种。

  (5)试题情境基本平和

  其一,近三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生物试题情景,总体感觉是“回归课本,重视基础”,每一道题的素材几乎都源自教材。其二,部分试题与近几年其他省份的高考试题情景相似或相同,如2006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第30题与2003年江苏卷的第3题;2007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第4题与2005年江苏卷的第23题;2007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第31(Ⅱ)题与2005年广东卷的第41题,都有一脉相承之感。试题情境平和,这有利于减缓考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促进生物课改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展望2009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1.展望2009命题趋势

  (1)试题整体上应体现稳定、新颖、基础、能力等特点

  由于2009年高考考纲与2008年考纲基本相同,所命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命题范围、考点分布等,总体上也应该基本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有新的突破的话,应该不是知识难度的突破,而是新情境试题量的突破、基础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的突破。

  (2)突出主干知识,加强科内综合

  新陈代谢、遗传基本定律、生命活动的调节等主干知识仍然是命题重点,但试题可能由对某个单一知识点的考查向多个知识点综合考查转向。复习时要注意必修、选修教材间的知识联系,要加强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3)能力要求应主要体现在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教材中的插图隐含了大量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高考试题以教材图形为背景考查过程与方法的比较多。这一特色在2009年高考命题中还会得到强化。

  (4)题干取材新颖,关注社会、生活、经济和环境

  背景取材于社会、生活、经济或环境等试题,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常有体现,也可能在2009年高考试题中延续。因为此类试题的命题背景源于生产实际,便于综合考查相关联的生物学科内知识。

  (5)实验与探究,高考必考

  近三年来,全国理综卷Ⅰ中的实验题分值在逐渐减少,答题时的文字书写量也逐渐减少了,2008年只以填空的方式出现。2009年高考,实验与探究试题仍然是必考题。命题方式可能有对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进行评判;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等,而繁杂的实验设计类试题应不会出现。

  2.备考2009复习建议

  (1)挖掘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在解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适应高考要求,提升学科能力

  高考强调以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能力范围很广,主要是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新材料新情境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图文信息转换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包括图、表等)表达能力等等。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把知识教活、把发展能力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复习时或小考后,都要有针对性地总结,尤其是那些易错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题考了哪些知识点?题目是怎样综合这些知识点的?题目又考了哪几方面的能力要求?等等。

  (3)突出生物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试题中的必考内容,复习时要鼓励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章 理科综合下生物科

  考试大纲导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以下考试内容。

  (一)能力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试题举例】(2008年重庆卷)

  下列有关番茄代谢或调节的变化趋势图,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条件、矿质代谢和激素调节等知识,难度中等。番茄在迅速生长期由于叶面积增大,故在密植情况下,叶面积大(呼吸消耗多),但重叠程度大,光合作用的面积增加量并不大,故光合作用强度尤其是净光合作用强度反而比稀植要少;在根部完全水淹情况下,根吸收的矿质元素少,故光合作用强度应降低,甚至根细胞死亡导致植物死亡。钾在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可转移和再度利用,故在缺钾时老叶中含量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少。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故在果实形成到成熟过程中,乙烯的含量应不断增加。对光合作用强度指标不理解,不能通过水分供应与矿质元素供应的关系及其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是本题易错的主要原因。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见下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试题举例】(2008年北京卷)

  水华可因蓝藻暴发所致。科研人员尝试利用某种细菌限制蓝藻数量,相关实验的示意图如下。图中①~⑥表示实验步骤。

  请回答问题:

  (1)从细胞结构的特点与复杂程度上看,蓝藻属于 细胞;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蓝藻处于 ;蓝藻的代谢类型通常是 。

  (2)引发水华的蓝藻可产生蓝藻毒素。蓝藻毒素 (是、不是)蓝藻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蓝藻毒素对人是一种致癌因子,可使原癌基因 ,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3)图中②、⑤通常使用的是①、④中已培养至 期的蓝藻和溶藻细菌。

  (4)图中⑤实验组在每个培养皿中,如果做三个重复实验,可采取的做法是:

  (5)蓝藻通常呈蓝绿色。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培养皿中出现褪色空斑,说明蓝藻 。

  【答案】

  (1)原核 第一营养级 自养需氧型

  (2)不是 从抑制状态变成激活状态

  (3)对数

  (4)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菌液

  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的、不含溶藻细菌的溶藻细菌培养液

  (5)被溶藻细菌裂解(死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点有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癌变原理、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微生物代谢、培养等相关知识。同时注意获取知识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和相关原理等。同时又和当前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1)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中从生产者开始为第Ⅰ营养级,依此类推Ⅱ、Ⅲ营养级。而蓝藻自己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Ⅰ营养级(不能填生产者,因为生产者属于生态系统成分)。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

  (2)蓝藻产生的毒素为次级代谢产物,所以不是蓝藻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

  癌变原理:原癌基因(抑制状态)―→外界因素刺激 激活状态(癌变)

  (3)微生物培养用对数期的菌作为菌种用于接种。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试题举例】(2008年天津卷)

  莠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

  (1)莠去津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阻断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影响NADP+形成 ,进而影响在 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最终抑制杂草生长。

  (2)从使用莠去津的农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莠去津杂草,将它与敏感型植株杂交,结果见下表:

  请回答问题:

  (1)从细胞结构的特点与复杂程度上看,蓝藻属于 细胞;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蓝藻处于 ;蓝藻的代谢类型通常是 。

  (2)引发水华的蓝藻可产生蓝藻毒素。蓝藻毒素 (是、不是)蓝藻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蓝藻毒素对人是一种致癌因子,可使原癌基因 ,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3)图中②、⑤通常使用的是①、④中已培养至 期的蓝藻和溶藻细菌。

  (4)图中⑤实验组在每个培养皿中,如果做三个重复实验,可采取的做法是:

  为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应增设对照组,可采取的做法是:

  (5)蓝藻通常呈蓝绿色。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培养皿中出现褪色空斑,说明蓝藻 。

  【答案】

  (1)原核 第一营养级 自养需氧型

  (2)不是 从抑制状态变成激活状态

  (3)对数

  (4)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菌液

  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的、不含溶藻细菌的溶藻细菌培养液

  (5)被溶藻细菌裂解(死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点有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癌变原理、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微生物代谢、培养等相关知识。同时注意获取知识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和相关原理等。同时又和当前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1)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中从生产者开始为第Ⅰ营养级,依此类推Ⅱ、Ⅲ营养级。而蓝藻自己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Ⅰ营养级(不能填生产者,因为生产者属于生态系统成分)。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

  (2)蓝藻产生的毒素为次级代谢产物,所以不是蓝藻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

  癌变原理:原癌基因(抑制状态)―→外界因素刺激 激活状态(癌变)

  (3)微生物培养用对数期的菌作为菌种用于接种。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试题举例】(2008年天津卷)

  莠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

  (1)莠去津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阻断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影响NADP+形成 ,进而影响在 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最终抑制杂草生长。

  (2)从使用莠去津的农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莠去津杂草,将它与敏感型植株杂交,结果见下表:

  由表推断,控制该耐药性状的基因位于。

  (3)莠去津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为修复被其污染的土壤,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已知莠去津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莠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

  据图回答:

  ①由于莠去津的 作用,在长期使用莠去津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

  ②下图是A~C瓶中三类细菌的最大密度柱形图。由图推断,从A瓶到C瓶液体培养的目的是 ;甲类细菌密度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从A瓶中应选择细菌生长处于 期的菌液加入到B瓶中,培养效果会更好。

  ③在固体培养基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答案】 (1)NADPH 叶绿体基质

  (2)细胞质中

  (3)①自然选择

  ②初步选择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并提高其密度

  培养液中缺少甲类细菌可利用的氮源或(和)有氧条件抑制了甲类细菌的生长 对数

  ③氮气 莠去津

  【解析】此题是一道较难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从题干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莠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其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莠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这些都是题干给出的信息,要根据这些信息去解题。在第(3)题中筛选目的菌时,在固体培养基中有透明带的菌落,还有无透明带的菌落,根据题干可知有透明带的菌落能分解莠去津,其利用的氮源主要是莠去津,而无透明带的菌落,不能分解莠去津,其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氮气。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试题举例】(2008年宁夏卷)

  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容易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所需的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等有关知识。铁矿的肆意开采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土壤资源严重不足,回填土壤是必要之举,同时应多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外来物种的引进容易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实行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如果考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随意作答,很容易选错。

  (二)考试范围

  1.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试题举例】(2008年上海卷)

  核糖与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

  A.N B.O C.P D.S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为容易题。核糖为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核酸只含C、H、O、N、P五种元素,而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糖类与核酸中均不含有。

  (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

  【试题举例】(2008年广东卷)

  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则( )

  A.甲运输被促进 B.乙运输被促进

  C.甲运输被抑制 D.乙运输被抑制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中等难度的综合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考查考生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创设新情景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也就是没有载体蛋白的膜,所以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都受到抑制,而对自由扩散是没有影响的,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所以选D。

  细胞质基质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

  【试题举例】

  甲、乙两图是红枫叶肉细胞和根尖生长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是图 ;若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30%蔗糖溶液中,则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是图 ,图中结构[ ] 起重要作用。

  ([ ]中填标号)

  (2)图中标号6所示结构的主要成分是。

  (3)甲、乙两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名称是。

  (4)对标号4和标号5所示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理活动中都产生水 B.前者有片层结构,后者有嵴

  C.黑暗条件下,生理活动中都消耗O2 D.前者不产生ATP,后者产生ATP

  (5)细胞进行下列各种生命活动,正常情况下图甲细胞 ,图乙细胞 。(填入编号)

  ①不增殖 ②能继续增殖 ③细胞核DNA只转录不复制 ④出现染色体结构 ⑤有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答案】(1)乙 甲[1]大液泡 (2)纤维素 (3)线粒体 叶绿体 (4)A (5)①③⑤ ②④⑤

  【解析】根尖生长点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无大液泡,所以乙是根尖生长点细胞。甲图有大液泡,其液泡膜、细胞膜及细胞质构成的原生质层是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和外界蔗糖溶液有浓度差,能发生质壁分离。6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线粒体、叶绿体是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4和5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能产生水和ATP;黑暗条件下,只有线粒体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图甲叶肉细胞已分化,不再增殖,所以细胞核中DNA不复制,但有蛋白质合成,有DNA转录和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图乙是正在分裂根尖生长点细胞,能增殖,出现染色体,有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说明:包括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义

  【试题举例】

  为了研究酵母菌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3H标记的亮氨酸后,观察相应变化。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

  A.细胞核内不出现3H标记

  B.内质网是首先观察到3H标记的细胞器

  C.培养一段时间后,细胞膜上能观察到3H标记

  D.若能在高尔基体上观察到3H标记,表示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

  【答案】C、D

  【解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故放射性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首先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细胞中首先出现3H标记的细胞器是核糖体;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有的是内在蛋白、有的是分泌蛋白。若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那么该蛋白质合成后将进入细胞核,细胞核中会出现3H标记;若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那么细胞膜上也会出现3H标记。由于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转运有关,所以若高尔基体上出现3H标记,则表示合成的是分泌蛋白。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试题举例】

  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答案】D

  【解析】考查细菌的结构、生物进化和免疫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结核杆菌为原核生物,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不具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故排除A;结核杆菌抗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是自然发生的,是不定向的,不是抗生素诱导的结果,排除B;在特异性免疫中,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排除C;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感染结核杆菌后,突破了机体的前两道防线,主要依靠特异性细胞免疫将其消灭,故D正确。

  (2)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

  【试题举例】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答案】B

  【解析】考查观察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90%~95%,分裂期大约占5%~10%,所以在视野中观察到的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要远远小于中期,故排除A;在中期,染色体的结构清晰,但是赤道板只是一个虚拟的位置概念,而并非结构,细胞板才是结构且后期才出现,所以在中期可以清晰看到染色体而看不到赤道板,故可排除C;在该实验中,将洋葱根尖在解离液中解离时就已经把细胞杀死固定了,要观察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只能从视野中寻找处于不同时期的各个细胞,而并非只观察一个细胞,故可排除D; 在整个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不同的,后期染色体数目就是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末期的二倍,故B正确。

  无丝分裂

  (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

  【试题举例】(2008年海南卷)

  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

  B.癌症病人染色体上无抑癌基因

  C.经常食用腌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

  D.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

  【答案】B

  【解析】考查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特点。腌熏制品是致癌因子,易导致细胞中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

  【导读】这部分内容是生物学的基础和重点,在整个生物学科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等都是考查重点。另外,以选择题和图表题的形式考查的可能性很大。

  (4)植物细胞工程

  【试题举例】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花药、胚不能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

  B.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外植体是指用于培养的植物组织或器官

  D.外植体可诱导出愈伤组织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法获得新植株,理论上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或组织都可以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植物组织培养必需在离体条件下进行,我们把离体的植物组织或器官称为外植体,外植体经脱分化可形成愈伤组织。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

  【试题举例】

  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幼苗时,下列条件中不需要的是( )

  A.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B.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

  C.离体状态 D.导入指示基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的细胞必须是离体的,否则不能表现细胞的全能性;必须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因为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如果细胞核不完整,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等活动;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入一定的营养物质如水、矿物质、蔗糖、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培养过程中不需要导入指示基因,只有基因工程中需要。

  植物体细胞杂交

  (5)动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

  【试题举例】

  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通常要在培养基中补充一定浓度的某些物质。下图是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影响的实验结果。从该图提供的信息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有( )

  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的影响

  A.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增殖速率相同

  B.有无血清对正常细胞培养的影响不同

  C.培养基中补充血清有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

  D.培养基中是否补充血清对癌细胞的培养影响不大

  【答案】BCD

  【解析】考查分析曲线图的能力。通过分析曲线图可知,无论是添加血清,还是不添加血清,对癌细胞的增殖影响都不大,同时也可看出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增殖速率是不同的;而添加血清后,正常细胞的细胞数量大增,故补充血清有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

  动物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

  【试题举例】

  利用细胞工程方法,以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B.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将等量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再用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若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不仅产量低而且抗体的特异性差,纯度低,反应不够灵敏,不是单克隆抗体;而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形成的细胞群,有可能产生出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但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一个B淋巴细胞是不可能无限增殖的,也就不可能获得大量抗体;若将等量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类型有多种,不可能均是杂交瘤细胞,故A、B、C均是错误的。利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优越性制成单抗诊断盒,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这在临床上已得到应用,故正确选项是D。

  3.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

  新陈代谢的概念

  酶和ATP

  【试题举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 )

  A.解旋酶

  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

  D.RNA聚合酶

  【答案】C

  【解析】选项中仅有限制性内切酶具有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特性,可用其检测碱基序列的改变。

  【试题举例】

  ATP转化为ADP可表示如下:式中X代表( )

  A.H2O B.[H] C.P D.Pi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ADP和ATP的相互转化条件:ATP+H2OADP+Pi+能量。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植物的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合理灌溉

  (3)植物的矿质代谢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试题举例】

  某植株成熟叶正常,部分幼叶出现病态,用Ca(NO3)2根部施肥后幼叶恢复正常。下面是施肥后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收Ca2+、NO和H2O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施用Ca(NO3)2后幼叶的病态恢复正常,可知植物缺乏的矿质元素在体内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因此该植物开始缺乏Ca2+,施用Ca(NO3)2后对Ca2+的吸收会明显增加。施用Ca(NO3)2后,细胞外液浓度上升,根细胞吸水能力下降。随着Ca2+的吸收量的增加,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吸水能力又逐渐上升。因此,总体变化是对Ca2+的吸收逐渐上升,对水的吸收能力先下降后上升,对NO的吸收变化不大。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合理施肥

  (4)光合作用

  【导读】近年来生物高考命题思路及类型,主要有:一是注重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二是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实践、生活中植物生理现象的联系;三是考查有关光合作用研究经典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

  光合作用的发现

  叶绿体中的色素

  光合作用的过程

  说明:包括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试题举例】(2004年高考江苏卷)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C.叶绿体基质中可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D.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及叶片结构的特点

  说明:C4途径不作要求

  【试题举例】

  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照光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 被染成 ,被染色的原因是 。由此可知,玉米属于 植物,小麦属于 植物。

  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出: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 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 CO2 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 种,即 。

  【答案】叶肉细胞 蓝色

  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反应变成蓝色

  C4 C3 C3与C4 2 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解析】C3植物的叶绿体分布在叶片的叶肉细胞中;维管束鞘细胞中无叶绿体,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粒只出现在叶肉细胞中,C4植物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叶肉细胞进行光反应和C4途径,不进行C3化合物的还原,维管束鞘细胞进行C3途径及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在C4植物淀粉粒只出现在维管束鞘细胞中。某植物的淀粉粒同时出现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说明它具有C3、C4两种植物的特点,其CO2固定的最初产物有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两种。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5)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自生固氮微生物

  说明:生物固氮的途径不作要求

  生物固氮的意义

  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

  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

  【试题举例】

  下列关于动物新陈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正常情况下,肝脏细胞可以将多余的脂肪合成为脂蛋白

  B.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肌肉细胞可以将葡萄糖合成为糖元

  C.糖类分解时可以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

  D.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不含氮部分可以合成为脂肪

  【答案】D

  【解析】有8种氨基酸人体内不能自己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和缬氨酸,乙可以在人体内合成,说明乙种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7)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试题举例】

  酵母菌发酵产生CO2的摩尔数为N。在安静情况下,人消耗同样数量的葡萄糖可以产生的CO2量是( )

  A.1/3N mol B.3N mol

  C.6N mol D.12N mol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的区别和联系。酵母菌发酵是无氧呼吸,1摩尔的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2摩尔的二氧化碳,若产生N摩尔的二氧化碳,则消耗葡萄糖1/2N摩尔;在安静状态下,人进行的是有氧呼吸,1摩尔的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产生6摩尔的二氧化碳,若消耗1/2N摩尔的葡萄糖,则产生6/2N=3N摩尔的二氧化碳。

  细胞呼吸的意义

  【导读】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直都是历年高考对生物学部分考查的热点内容。新陈代谢的概念和实质,酶的概念与特征,ATP的功能及其与ADP的相互转化,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其的因素,渗透作用的原理,矿质元素的吸收等更是考查重点及难点。

  4.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导读】以考查知识运用、考查能力的形式出现。试题内容主要集中在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对减数分裂的考查也不仅仅限于本章节的内容,时常与有丝分裂、遗传规律等内容综合考查。

  (1)生物的生殖

  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减数分裂的概念

  【试题举例】

  人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21三体综合征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遗传标记可理解为等位基因)。现有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请问:

  (1)双亲中哪一位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未发生正常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假设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正常的,请在图中A~G处填写此过程中未发生正常分离一方的基因型(用+、-表示)。

  (2)21三位综合征个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在表达时,它的转录是发生在 中。

  (3)能否用显微镜检测出21三体综合征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请说明其依据。

  【答案】(1)父亲,并正确填出图中A的基因型;正确填出图中B、C的基因型;正确填出图中D、E、F、G的基因型。

  (A、B、C圆圈中括号内、外的内容相对应)

  (2)细胞核

  (3)能。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形。

  【解析】(1)患者的基因型为++-,父亲的基因型为+-,母亲的基因型为--,由此可知患者从精子中得到了两个21号染色体,同时也能判断出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时,21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单体分开后,未分到两个精子中,而是留到了一个精子中(见答案图解)。

  (2)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的转录都发生在细胞核中。

  (3)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呈镰刀形的红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受精作用

  (2)生物的个体发育

  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导读】有性生殖的概念及意义,无性生殖的概念及意义,植物胚和胚乳的发育,减数分裂等是考查重点。

  5.遗传、变异与进化

  (1)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试题举例】

  已知某DNA分子含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1∶2∶3∶4。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 )

  A.600个 B.900个 C.1 200个 D.1 800个

  【答案】D

  【解析】根据双链DNA分子中A=T,G=C的规律,该DNA分子中,A+T/G+C=2/3,G-C对为1 000×3/5=600对,G=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形成4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这4个DNA中保留有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故复制过程中共需鸟嘌呤核苷酸600×3=1 800个。

  基因的概念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试题举例】

  下图为一个真核基因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对该基因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编码区是外显子,编码区是内含子

  B.非编码区对该基因转录不发挥作用

  C.编码区是不连续的

  D.有三个外显子和四个内含子

  【答案】C

  【解析】考查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真核生物基因由非编码区和编码区组成,这点与原核生物相同,但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由内含子将外显子分割开,故外显子数比内含子数多1,该图中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非编码区存在调控编码区表达的序列,如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试题举例】

  下列关于细胞基因复制与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密码子可以编码多种氨基酸

  B.基因的内含子能翻译成多肽

  C.编码区增加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

  D.DNA分子经过复制后,子代DNA分子中(C+T)/(A+G)=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结构、复制和表达,基因的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区又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其中的内含子不编码氨基酸,编码区增加一个碱基对时,若增加在内含子部分,则不影响所编码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及排列顺序,若增加在外显子部分,则改变了该碱基对之后所有碱基对的位次顺序,可能会影响其转录后形成的很多密码子的排列顺序,所以B、C都是错误的,信使RNA上每三个相邻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除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外,其余61种密码子,每一种只编码一种氨基酸,故A也是错误的。而DNA分子以及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T一定等于A+G,其比值一定等于1,所以本题答案选D。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人类基因组研究

  (2)基因工程简介

  基因操作的工具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试题举例】

  在培育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常作为标记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细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生长。下图为获得抗虫棉的技术流程。

  请据图回答:

  (1)A过程需要的酶有 。

  (2)B过程及其结果体现了质粒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3)C过程的培养基除含有必要营养物质、琼脂和激素外,还必须加入

  (4)如果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对再生植株进行检测,D过程应该用

  作为探针。

  (5)科学家发现转基因植株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传递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①将转基因植株与 杂交,其后代中抗卡那霉素型与卡那霉素敏感型的数量比为1∶1。

  ②若该转基因植株自交,则其后代中抗卡那霉素型与卡那霉素敏感型的数量比为 。

  ③若将该转基因植株的花药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作离体培养,则获得的再生植株群体中抗卡那霉素型植株占 %。

  【答案】(1)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2)具有标记基因;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3)卡那霉素

  (4)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标记的抗虫基因

  (5)①非转基因植株 ②3∶1 ③100

  【解析】A过程为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B过程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需检测标记基因,在培养过程中,质粒能进行复制并能稳定保存;C过程中加入卡那霉素对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细胞进行选择;D过程用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虫基因做探针检验植株中是否含有抗虫基因;转基因植株相当于杂合子,与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后代两种性状比例为1∶1,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比例为3∶1,花药中含抗卡那霉素基因和不含抗卡那霉素基因的比例虽然为1∶1,但在卡那霉素的选择下,后代均为抗卡那霉素的植株。

  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3)遗传的基本规律

  【试题举例】

  人类的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性慢性肾炎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女人与直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男人婚配,生育一个直发无肾炎的儿子。这对夫妻再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孩子的概率是( )

  A.1/4 B. 3/4 C.1/8 D. 3/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综合应用和计算能力。涉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根据题目可初步推测卷发慢性肾炎女人的基因型为A-XBX-,直发慢性肾炎男人的基因型为aaXBY。由于他们生育一个直发无肾炎的儿子(aaXbY),则可确定双亲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其子女中卷发者为Aa,比例为1/2;无慢性肾炎为XbY,占1/4,慢性肾炎患者为1-1/4=3/4,所以卷发慢性肾炎孩子出现的概率为1/2×3/4=3/8。该题选D。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4)性别的决定与伴性遗传

  性别的决定

  伴性遗传

  【试题举例】

  已知猫的性别决定为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有一对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猫的毛色,B为黑色,b为黄色,B和b同时存在时为黄底黑斑。

  请回答(只要写出遗传图解即可):

  (1)黄底黑斑猫和黄色猫交配,子代性别和毛色表现如何?

  (2)黑色猫和黄色猫交配,子代性别和毛色表现如何?

  【答案】(1) XBXb × XbY

  雌性黄底黑斑 雄性黄色

  XBXb XBY XbXb XbY

  雌性黄底黑斑 雄性黑色 雌性黄色 雄性黄色

  (2) XBXB × XbY

  雌性黑色 雄性黄色

  XBXb XBY

  雌性黄底黑斑 雄性黑色

  XbXb × XBY

  雌性黄色 雄性黑色

  XBXb XbY

  雌性黄底黑斑 雄性黄色

  由题干信息推知,猫毛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下表

  (1)黄底黑斑猫一定是雌猫,黄底黑斑猫和黄色猫交配,亲本杂交组合基因型为XBXb×XbY。

  (2)黑色猫和黄色猫交配时,因黑色猫和黄色猫均有雌、雄,亲本杂交的基因型为XBXB×XbY和XbXb×XBY。

  (5)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

  【试题举例】

  藏报春的叶片有绿色、白色、花斑三种类型,属于细胞质遗传;花色由一对核基因R、r控制,基因型RR为红色,Rr为粉红色,rr为白色。

  (1)白花、花斑叶片植株①接受花粉,红花、绿色叶片植株②提供花粉,杂交情况如图a所示。根据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特点,①向③传递 ,而②向③传递 。③的叶片类型可能是 。

  (2)假设图b中④个体自交,后代出现绿色叶片植株⑤∶花斑叶片植株⑥∶白色叶片植株⑦的比例是 ,这是因为细胞质遗传物质的分离具有 的特点;后代出现红花、花斑叶片植株∶白花、花斑叶片植株的比例是 。

  【答案】(8分)(1)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物质 细胞核遗传物质 绿色叶片、花斑叶片、白色叶片

  (2)不定的 随机不均等 1∶1

  【解析】(1)母本产生的卵细胞既能为子代提供细胞质基因,又能向子代提供细胞核基因;父本产生的精细胞几乎不含质基因,只能向子代提供细胞核遗传物质。③的叶片类型由母本决定,可能出现三种表现型:绿色叶片、花斑叶片和白色叶片。

  (2)由于藏报春叶片的颜色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故杂交后代性状不会像细胞核遗传那样出现一定的分离比;④自交遗传图解为 :

  P Rr×Rr

  ↓

  F1 RR Rr rr

  红色 粉红 白色

  1 ∶ 2 ∶ 1

  后代花斑叶片植株中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1。

  说明: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不作要求

  (6)生物的变异

  基因突变

  【试题举例】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普遍性、随机性、稀有性、不定向性和有害性。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发生突变,符合“普遍性”的特点,B答案错在“特定”时,C答案错在“只能定向”,D答案错在“有利”,故选A。

  基因重组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试题举例】

  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显然a图属于前者变异类型,c图属于后者变异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b图属于染色体片断的增添造成的重复,而d图属于染色体片断的缺失。故C正确。

  (7)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人类遗传病

  【试题举例】

  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核酸杂交技术进行早期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已知红细胞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基因型为bb。有一对夫妇被检测出均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为了能生下健康的孩子,每次妊娠早期都进行产前诊断。下图为其产前核酸分子杂交诊断和结果示意图。

  (1)从图中可见,该基因突变是由于 引起的。巧合的是,这个位点的突变使得原来正常基因的限制酶切割位点丢失。正常基因该区域上有3个酶切位点,突变基因上只有2个酶切位点,经限制酶切割后,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片段,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正常基因显示 条,突变基因显示 条。

  (2)DNA或RNA分子探针要用 等标记。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原理,根据图中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写出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

  (3)根据凝胶电泳带谱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会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对夫妇4次妊娠的胎儿Ⅱ1~Ⅱ4中基因型BB的个体是 ,Bb的个体是 ,bb的个体是 。

  【答案】(1)碱基对改变(或A变成T) 2 1

  (2)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 ---UGCACAA---

  (3)Ⅱ1和Ⅱ4 Ⅱ3 Ⅱ2

  【解析】(1)对比突变和正常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可知,该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A变成T引起的;由图示可知,正常血红蛋白基因显示出2条带谱(位于下侧的两条),突变基因显示出1条带谱(位于上侧的一条)。(2)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应能与被检测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进行互补配对,在RNA中,与A配对的碱基为U。(3)由于正常基因(B)的带谱是两条,突变基因(b)的带谱是一条,故基因型为BB的个体基因检测带谱是2条,Bb的是3条,而bb的个体基因检测带谱只有1条,依据题中带谱即可确定不同被检测个体的基因型。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优生的概念与措施

  (8)进化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试题举例】

  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答案】B

  【解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根据自然选择学说,使用杀虫剂之前,害虫种群个体中就存在抗药性差异,有的具有抗药性,有的无抗药性。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之后,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使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所以杀虫效果下降。

  【导读】遗传、变异和进化是生物学考查的重点和难点。DNA的结构与复制,基因分离定律,基因型和表现型,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特点、成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等更是重中之重。

  6.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其他植物激素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试题举例】

  在菜豆的幼根处作上标记如右图。置于适宜条件下,几天后,能正确表示该根生长情况的是

  【答案】B

  【解析】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根的生长,根表现出向地性,排除A和D。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伸长区细胞伸长,向下新产生的部分应该没有标记物质。易错点在找不到产生B和C两种结果的原因。备考提示:掌握根尖的结构(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的特点以及与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的关系。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主要与细胞分裂素有关,伸长区细胞伸长主要与生长素有关。

  激素分泌的调节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兴奋的传导

  【试题举例】

  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是对细胞结构知识和细胞内主要生理活动过程的综合分析,同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细胞内分泌蛋白首先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再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初步加工,通过具膜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包装,最后通过分泌小泡运输到细胞膜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细胞外。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合成分泌蛋白的原料(氨基酸)后,它所先后经过的细胞结构就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高尔基体→分泌小泡→细胞膜→细胞外。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激素调节与行为

  神经调节与行为

  【试题举例】

  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运动员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能加速冲刺,应该是通过调节,促进有氧呼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为神经调节,所以应选A。

  (3)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试题举例】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A

  【解析】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的调节等内容。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淋巴细胞既存在于淋巴中,也存在于血浆中。人体血浆的pH稳态是依靠各缓冲对来维持的。

  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说明: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不作要求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试题举例】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K+的含量能够维持相对稳定。

  (1)尝试构建人体内K+离子的动态平衡模型(①在图形框中用箭头表示②不考虑血细胞、血管壁细胞等特殊细胞)。

  (2)消化道中K+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 。

  (3)K+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出,其排出特点是 。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

  【答案】(1)

  (2)主动运输

  (3)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或不吃也排)

  【解析】(1)根据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可在图中填上相应箭头,构建出人体内K+离子的动态平衡模型。(2)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3)K+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5)血糖的调节

  血糖平衡及其意义

  血糖平衡的调节

  糖尿病及其防治

  【试题举例】

  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 g葡萄糖后,在180 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答案】B

  【解析】考查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和获取信息推理判断能力。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含量,而曲线a表示血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故排除A;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应为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供能,故排除C;血糖的正常范围为80~120 mg/dL,故c表示正常人的血糖含量,d应为低血糖患者,故排除D;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是由于肠道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故B正确。

  (6)体温的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

  体温的调节

  (7)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说明:包括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试题举例】(2007年高考全国Ⅰ卷)

  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解析】考查两种免疫的联系。病菌一旦侵入细胞内,体液免疫暂时不起作用,只能先进行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其裂解,然后由体液中抗体消灭之;外毒素不是抗体,抗毒素才是。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说明: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说明:免疫学的应用不作要求

  【导读】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体温的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知识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7.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1)微生物的类群

  【试题举例】

  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

  ①噬菌体 ②颤藻 ③酵母菌 ④水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颤藻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菌。水绵属于植物。易错点是误认为颤藻属于藻类,是一种植物,属于真核生物。注意典型例子与特殊例子(带菌字而不属于细菌,而是属于真菌的,如酵母菌、霉菌,各种食用菌)结合记忆。蓝藻不是一种,而是一类,属于原核生物。

  细菌

  说明:放线菌不作要求

  病毒

  (2)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试题举例】

  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同。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答案】B

  【解析】考查微生物的营养。由于该微生物是以二氧化碳为唯一碳源的自养生物,故其能源来自于光能或分解无机物释放出的化学能。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培养基的种类

  (3)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

  (4)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试题举例】

  在细菌的连续培养过程中,要以一定速度不断添加新的培养基,同时以同样速度放出老的培养基。右图表示培养基的稀释率(培养基的更新速率)与培养容器中营养物质浓度、细菌代时(细菌数目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细菌密度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稀释率很低的情况下,稀释率的增加会导致细菌密度增加

  B.稀释率从a到b的变化过程中,细菌生长速率不断提高

  C.稀释率超过b点后,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细菌死亡率增大,细菌密度降低

  D.为持续高效地获得发酵产品,应将稀释率控制在b点附近

  【答案】C

  【解析】从图象上看,随稀释率的增加,营养物质的浓度提高,细菌代时缩短,数目减少,这是由于培养基更替太快,带走了大量的细菌,这样,营养充足,细菌繁殖快,代时缩短,并不是死亡率增大所致,所以C是错误的。

  (5)发酵工程简介

  说明:酶工程简介不作要求

  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

  说明:以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为例

  【试题举例】

  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

  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pH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答案】C

  【解析】考查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溶氧充足时,利于好氧菌生长繁殖,不利于代谢产物积累;碳源和氮源比例为4∶1时利于该菌生长繁殖,3∶1时利于代谢产物积累;谷氨酸的排出可降低对谷氨酸脱氢酶的抑制,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6.5~7.5(中性)。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发酵工程的应用

  【导读】对病毒的增殖、发酵工程的应用要多加重视。

  8.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试题举例】

  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答案】A

  【解析】考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能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某些昆虫的趋光性,但并非所有的昆虫都具有趋光性。温度能影响生物的形态。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并不是单独地起作用,而是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但在其中有一个或几个起综合作用。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试题举例】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答案】D

  【解析】考查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在自然界有限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率先升高后降低,K/2值时最大,K值时为零。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的结构

  【试题举例】

  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答案】D

  【解析】考查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及种间关系。此图垂直分层现象很明显;三种鱼在各层都有共同食物种类,因而存在竞争关系;三种鱼的主要数量集中区域反映了其食性和捕食状况;如果存在共生关系,则二者数量变化曲线必定完全平行。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试题举例】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D.整个地球上的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离开人的作用,就会退化消失。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试题举例】

  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

  (1)为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请尝试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在所给坐标上规范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

  (2)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5种生物)。

  【答案】(1)


 

  (2)

  【解析】汞和杀虫剂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在食物链中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逐级富集。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两种物质的含量越高,反之含量越低。从图表给出的汞、杀虫剂的含量以及各种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等信息即可判断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试题举例】

  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C

  【解析】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理解分析能力。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故A正确;鸭子吃红萍为初级消费者,鸭子又吃有害昆虫为次级消费者,故B正确;水稻和红萍占据不同空间,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故D正确;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一般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除水稻、红萍、鸭子和昆虫外,还应包括多种微生物等分解者,故C错误。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试题举例】

  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从引进外来物种的角度来看,答案A、D没有考虑到引进外来物种会给当地原有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的现象。答案B保护草场、减少沙化,不能采取灭绝某种生物的方式。答案C是正确答案,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中的迁地保护。

  【导读】本部分内容也是生物学科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种间关系的类型,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作用,食物链与食物网,抵抗力、恢复力的稳定性,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等更是常考的知识点。大家复习时还要加强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区别各主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9.实验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试题举例】

  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图。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

  A.向右上方

  B.向左上方

  C.向右下方

  D.向左下方

  【答案】A

  【解析】显微镜中呈倒立的像,看到的淋巴细胞的像在右上方,实物应该在左下方,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才能将像移至视野正中央。易错在不明白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备考提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像)方向为逆时针,倒立180°,实际上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也是逆时针。显微镜放大的不是面积,而是长度或宽度。

  (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试题举例】

  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蔗糖被水解成非还原糖

  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

  C.淀粉酶活性在60℃比40℃高

  D.淀粉酶对蔗糖的水解具有专一性

  【答案】BC

  【解析】考查教材实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同时考查实验分析能力。据该实验结果:①、②、③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④、⑤、⑥试管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说明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说明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具有专一性。对比①、②、③试管中砖红色沉淀颜色,说明生成的还原糖最多,酶活性最高。

  (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试题举例】

  做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实验材料用鸡血而不用猪血的原因是( )

  A.鸡血的价格比猪血的价格低

  B.猪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易提取到DNA

  C.鸡血不凝固,猪血会凝固

  D.用鸡血提取DNA比用猪血提取操作简便

  【答案】B

  【解析】提取DNA的前提条件是实验材料DNA含量丰富,易提取。由于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线粒体,所以基本提取不到DNA,因此在该实验中不能用猪血代替鸡血。

  (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试题举例】

  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③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

  ④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其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答案】C

  【解析】人类遗传病的调查步骤是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设计记录表格→分组调查→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导读】对上述17个实验都要有所了解。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更是需要大家掌握的。

  Ⅲ.命题要求

  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三、题型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解答题等题型。

  四、内容比例

  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比例约为40%、36%、24%。

  五、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六、组卷原则

  试题主要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附 2009年与2008年考纲差异

  【导读】2009年与2008年考纲内容基本一致。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细胞是生命单位

  (1)对细胞结构、功能的认识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器)/细胞核(核膜/染色质与染色体)。

  细胞膜的特性与功能/细胞质基质及某些细胞器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细胞增殖与受精作用动态/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的解释。

  (2)生物膜系统

  ①概念

  ②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功能上的联系

  ③生物膜研究给人们的启示

  *模拟生物膜技术:海水淡化、污水净化、血液透析、人工膜技术用于药物导入。

  *改造生物膜的设想:作物的抗性与膜的性质有关……

  (3)细胞全能性

  *“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使其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全能性表现的条件:细胞具有个体发育的全套基因;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不同分化水平的细胞全能性不同;要在离体条件下,满足营养、激素、温度等适宜条件。

  (4)细胞工程

  ①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整体或细胞器水平上人为改变细胞遗传物质,以获得新型生物或细胞产品的技术。

  ②细胞工程的手段有: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与细胞拆合技术;染色体导入与基因转移技术;胚胎移植与核移植技术(试管婴儿、克隆动物)。

  ③细胞工程按材料分为两大类: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5)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技术

  ①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常用技术有组织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①基本过程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

  ②培养条件要保证无菌,保证矿质元素、水、蔗糖、维生素及激素等的需要。

  (6)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用途

  ①植物体快繁。

  ②培养无病毒植株(植株脱病毒)。

  ③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

  ④制作“人工种子”。

  ⑤利用愈伤组织生产植物细胞产品。

  (7)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①基本过程要经过3个步骤: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使细胞壁溶解,露出有活力原生质体。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物理法(离心、震动、电刺激等);

  化学法(聚乙二醇——PEG)

  ②主要意义是可培育出远缘杂种新类型,突破了有性杂交生殖隔离的限制。

  (8)动物细胞工程的常用技术

  ①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②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③单克隆抗体技术。

  ④胚胎移植技术(如试管婴儿)。

  ⑤核移植技术(如克隆动物)。

  (9)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①基本过程要从原代培养到传代培养。

  ②培养条件——培养液中常要有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和动物血清。

  (10)动物细胞培养的主要用途

  ①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②生产蛋白质生物制品。

  ③培养组织移植材料。

  ④检验药物毒性及其他病理、药理、生理学研究。

  (1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用途

  ①诱导剂除PEG外还常用灭活的病毒。

  ②主要用途是生产单克隆抗体。

  (12)制备“单抗”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用途

  1)基本过程:诱导融合→培养、筛选单克隆细胞→提取抗体。

  原理:杂交瘤细胞已具有“双亲细胞”的特性——既能分泌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2)单抗的主要用途是:

  ①诊断——单抗试剂盒。

  ②治疗——抗癌“生物导弹”。

  ③预防——传染病易感者。

  单抗的突出特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

  *新陈代谢的概念

  *酶和ATP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pH值

  ATP简式:A-P~P~P

  ATP形成途径: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植物水分代谢

  ①吸收水分的两种方式

  *吸胀吸水未成熟植物细胞,依靠蛋白质、淀粉、纤维素亲水性物质吸水

  *渗透吸水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浓度差,当细胞外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渗透失水;当细胞外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渗透吸水。

  *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②水分运输的途径和动力

  途径:成熟区表皮细胞层层渗入,成熟区表皮细胞间隙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片―→蒸腾作用 外界

  动力:蒸腾拉力;根表皮细胞间细胞液浓度差。

  (3)植物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大量元素:N、S、P、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

  矿质元素的吸收:离子形式吸收,主动运输

  矿质元素的利用{离子状态:K+可再度利用。 化合物{不稳定:N、P、Mg可再度利用,稳定:Ca、Fe只利用一次

  *合理施肥

  (4)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场所及光合色素 光合作用场所为叶绿体,它含有光合作用有关酶和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可归纳如下:

  光合作用过程

  C3植物 以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为主线,全面阐述能量变化过程、物质变化过程,以及二者之间关系。C3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如下:

  C4植物 从比较C3、C4植物叶片结构为切入点,重点阐明CO2固定途径,C4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如下:


  CO2固定途径:C4植物固定CO2途径是通过C4途径和C3途径共同完成的。

  淀粉形成部位:C4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只有维管束鞘中形成淀粉而叶肉中不形成淀粉。

  与CO2亲和力:C4植物的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高,是C3植物的60倍。

  能量:C4植物在传送CO2的过程中,要消耗能量,来自ATP提供的能量。

  *比较C4植物与C3植物。

  *下图示意光合作用的强度与空气中CO2的含量的关系。

  *观察活动:C4植物与C3植物叶的横切结构等特点。

  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概念

  *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红光和蓝紫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改善CO2供应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通常植物处于CO2饥饿状态。

  *农田注意通风、增施农家肥及温室采用CO2施肥

  *必需矿质元素供应。

  *适当提高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5)生物固氮

  ①生物固氮作用是固氮微生物将大气氮还原为氨的过程

  ②生物固氮作用是“氮素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③利用生物固氮能使作物增产

  (6)人和动物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

  1)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

  ①糖代谢

  ②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

  ③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

  *提供能量代谢的能源物质。

  *提供构建和修复组织的原材料。

  *提供合成激素和酶的原材料。

  *提供维持正常代谢必需的维生素。

  (7)细胞呼吸

  生殖与发育

  (1)生殖是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两大类生殖方式对后代的遗传影响不同(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简述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生殖方式)。

  *生殖使生物的种族得以延续。

  *生殖以遗传物质的复制合成、细胞的分裂增殖为基础,实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生命的连续。

  *生殖规律的某些应用(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人工种子、杂交育种等等;动物的杂交育种、试管婴儿、克隆哺乳动物等;微生物的培养与诱变育种等等)。

  (2)发育是个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程序性变化过程

  *高等生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简要概述动植物的个体发育)。

  *发育以细胞的分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为基础。

  *发育使个体从不成熟变为成熟。

  (3)植物的个体发育

  1)种子的形成和萌发

  ①胚的形成和胚乳的形成

  ②种子的萌发——胚发育成幼苗。

  *胚的各部分变化: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胚轴伸长——子叶出土(或留土)

  胚芽出土——发育成幼叶和茎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内因:活的完整的胚

  外因: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2)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4)动物个体发育

  *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个体发育的基本过程

  遗传变异与进化

  (1)遗传的物质基础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RNA有时是遗传物质;

  真核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发现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证据:

  1928年格里非斯(F.Griffith)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年艾弗里(O.Avery)和他的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做的大肠杆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1956年弗伦克·康兰特(Fraenkel·Conrot)]。

  ②*中心法则图解

  DNA 转录 逆转录

  RNA―→翻译 蛋白质

  *比较DNA与RNA的主要区别。

  *DNA 双螺旋模型的要点:

  两条链、反平行,双链双螺旋;

  磷酸-戊糖连在外,碱基对在链间;

  A…T、C…G配成对,互补成氢键。A+G=C+T。

  *DNA的“半保留”复制。

  *RNA的转录合成方式。

  *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

  基因、遗传信息、信使RNA、密码子、转运RNA、反密码子、核糖体、肽链。

  ③基因的本质

  *有遗传效应的DNA(RNA)片段。

  *遗传效应——表达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遗传的基本规律

  ①基因分离定律

  *显性与隐性、表现型与基因型、纯合体与杂合体、稳定遗传与性状分离。

  *杂交、自交、测交、遗传图解。

  *基因分离定律的表述和实质。

  *分离定律能够解释:

  纯合体自交的稳定遗传;

  纯合体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

  杂合体自交子代发生3∶1或1∶2∶1的性状分离;

  杂合体测交子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

  近亲婚配子代发生隐性遗传病的几率较高;

  若无选择作用,连续多代自交会使种群纯合体比例逐代增加。

  预测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概率,要先判断亲代基因型,再考虑子代类型概率。

  ②自由组合定律

  *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定律的表述和实质。

  *自由组合定律能够解释:

  遗传多样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基因重组;

  对于多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子代表现型与基因型作出预测(要先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概率,再应用概率的乘法法则)。

  (3)变异的本质是什么?

  ①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②可遗传变异的3个来源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杂交育种、转基因生物、诱变育种、多倍体与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价值如何?

  *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导致新基因型产生,所以,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

  *致变因素的类型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突变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有害性、不定向性。

  *举例说明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含义。

  *秋水仙素在人工诱导多倍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植物单倍体育种的价值、常用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4)常见遗传病类型

  (5)优生措施

  (6)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有两个突出特征

  *母系遗传

  *子代性状分离比例不确定

  ②遗传特征的发生有3个基本原因

  *质基因的存在是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

  (线粒体、质体——包括叶绿体基因的存在)

  *精子未向受精卵传递质基因。

  *有丝分裂分配质基因随机性强。

  (7)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示意图:

  ①都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编码区——含有编码蛋白质序列。

  *非编码区——有调控序列和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②主要区别是:

  *“真核”编码区有内含子与外显子间隔;

  “原核”编码区是无内含子的连续结构。

  (8)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含义

  *按人的需要,体外进行DNA加工——改造或重组基因。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之得到表达,实现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的目的。

  2)基因工程的工具

  *限制性内切酶——基因剪刀。

  (识别序列、粘性末端)

  *DNA连接酶——基因针线。

  *运载体——基因运载工具。

  运载体条件: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常用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3)基因工程的步骤

  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重组DNA过程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利用运载体的侵染及重组DNA在受体细胞中扩增。

  (受体细胞是细菌时,用氯化钙细菌的目的是增加细菌细胞壁通透性)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利用运载体的标记特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已被导入;

  *根据目的基因控制的特殊性状出现与否,证实目的基因表达与否。

  4)基因工程的应用

  例:①应用工程菌的药品生产;

  ②应用DNA探针法的基因诊断;

  ③应用基因导入法的基因治疗;

  ④应用转基因方法改良生物品种。

  (9)XY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①通过染色体组成分析,了解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正常男、女染色体分组:

  男44+XY 女44+XX

  *XY性别决定与ZW性别决定的特点不同。

  ②伴性遗传是由于异形性染色体之间存在“非同源区段”

  伴X隐性遗传——人群表现男多于女。

  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X显性遗传——人群表现女多于男。

  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

  (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以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成果为主要依据,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进化理论。

  1)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4个要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是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基因库的发展观点)

  ②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观点)

  ④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生殖隔离是种间的分界线)

  *什么是物种与种群?

  *什么是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什么是隔离与生殖隔离?

  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1)向性运动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①向性运动及其实验设计。

  *植物的向性运动

  ②生长素的发现及其调节作用。

  *胚芽鞘向光性实验。

  单侧光照、切去尖端、局部遮光,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结果、引出什么结论?

  *琼脂块接触实验。

  *如何证明吲哚乙酸是植物生长素?

  *具有哪些性质的物质可称作植物激素?

  *怎样证明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分布和运输的特点?

  *怎样证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何规律?

  *怎样证明顶端优势与生长素调节作用有关?

  *整枝、扦插、无籽果实、防止落花落果、杀灭田间杂草,应用了生长素调节的哪些原理?为什么常用生长素类似物?

  2)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是多种激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①兴奋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

  ②突触的结构与联系方式。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什么是神经冲动?

  2)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

  *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特点:皮层代表区大小与功能复杂程度有关,交叉支配。

  运动性失语症及听觉性失语症。

  3)体液调节及其主要内容

  ①体液调节是指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递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反应速度慢、范围广、时间长。

  ②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主要激素的作用。

  *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

  *性腺(睾丸与卵巢)及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脑垂体前叶及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后叶及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胰岛(A细胞、B细胞)及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肾上腺及肾上腺素、醛固酮。

  *胸腺及胸腺素。

  ③反馈调节机制

  ④激素间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4)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①如何区分行为的类型?

  *动物行为:动物个体对体内外变化(刺激)作出有一定适应意义的反应。

  *按特殊意义区分:生殖行为、育幼行为、防御行为、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等。

  *按形成的基础区分:先天行为(趋性、反射、本能等)、后天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判断、推理等)。

  ②动物行为的主要生理基础

  *性行为与育幼行为,主要与性激素调节有关。

  *先天行为主要由非条件反射控制。

  *后天行为主要通过条件反射形成。

  (3)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如下:

  ——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血糖、渗透压、体温、pH值等。

  ②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血糖调节(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肾糖阈的意义;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下丘脑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对糖尿病“三多一少”的解释)。

  *水平衡调节

  机体内水保持平衡,主要通过如下图途径调节

  影响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有饮水、机体运动状态、机体健康状况等。

  *无机盐平衡调节

  无机盐平衡机体对Na+、K+等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维持动态平衡。机体代谢不但需要水,而且需要无机盐,一般情况下,人体摄入量和排出量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人体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如下:

  机体内无机盐平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以Na+、K+平衡的调节为例):

  无机盐平衡主要与饮食、机体的运动状态、机体的健康状态有关。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主要通过肾脏完成的。

  *体温调节

  人的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体温恒定是机体内部温度的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恒定的体温则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需的。人体体温的恒定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来实现的。人在寒冷和炎热环境条件下体温恒定调节途径如下图:

  影响体温恒定的主要因素有机体代谢状态及外环境因素的影响。

  *激素的相对稳定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激素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机体有害。人体激素含量的稳态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中,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通过反馈调节途径,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相对稳定。

  (4)免疫

  1)免疫的概念

  *抗感染的免疫概念(病原体、感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现代免疫概念——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排除非己成分,从而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过程(4个方面的表现:免疫防御——以病原体为非己;免疫监视——以肿瘤细胞为非已;免疫稳定——以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组织成分为非已;免疫排斥——以异体移植物为非己)。

  2)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

  *免疫反应(应答)的3个阶段——感应、反应、效应。(如下图)

  *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反应的特点(快速、强效、持续时间长。这也是预防接种的原理依据)。

  *免疫反应的“特异性”是怎样决定的?

  (抗原、抗原决定簇、抗体、效应T细胞表面受体)

  *T、B淋巴细胞的产生

  3)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组织(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抗体、淋巴因子等)。

  4)免疫功能失调的主要表现

  *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过敏原、组织胺、常见过敏反应的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缺陷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S—艾滋病、HIV及AIDS的主要传染途径与预防措施)。

  5)免疫学的应用(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器官移植)

  *获得特异性免疫的途径。

  *预防接种(原理)。

  *疫苗、抗毒素、类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给病人注射抗体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注射胸腺素促进T细胞分化、成熟,增强T细胞功能。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1)微生物类群

  ①微生物种类

  ②微生物代谢类型

  同化类型:

  自养型:如硝化细菌、蓝藻……

  异养型:如大肠杆菌、乳酸菌、放线菌、真菌、草履虫……

  异化类型:

  需氧型:如硝化细菌、草履虫……

  厌氧型:如大肠杆菌、乳酸菌……

  ③微生物的生殖类型多样

  无性生殖:

  分裂生殖:如细菌……

  出芽生殖:如酵母……

  孢子生殖:如真菌、放线菌……

  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如衣藻……

  (2)细菌、放线菌、病毒

  ①细菌

  形态结构:球形、杆形、螺旋形。

  细胞壁——与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不同。

  细胞膜——生物膜结构。

  细胞质——有核糖体、质粒及贮藏颗粒等。

  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决定细菌的遗传特征。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

  繁殖:二分裂方式增殖。

  (生长→核区DNA复制→形成隔膜)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从单个菌体开始,分裂增殖形成的细胞群。

  ②放线菌

  形态结构:原核单细胞的分枝状菌丝体。

  繁殖方式:产生孢子。

  生产抗生素的主要来源

  ③病毒

  结构:

  复习“噬菌体”:

  无囊膜病毒——核衣壳

  噬菌体的增殖:吸附→侵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3)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物质——维持生物体生命所必需的外源物质。

  *营养——生物摄取营养物质的过程。

  ①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

  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

  碳源——提供C元素的营养物质。

  自养型——利用无机C源(化能自养,光能自养)。

  异养型——必需有机C源(也是能源)。

  氮源——提供N元素的营养物质。

  *常用N源——NH、NO、尿素等。

  [含C、H、O、N的有机物,是碳源也是氮源;硝化细菌以NH3或NO为氮源,也是能源;固氮微生物能以N2为氮源]

  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自身缺乏合成能力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某些氨基酸、维生素、含氮碱基等)。常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酵母膏、蛋白胨等提供。

  ②培养基配制原则

  目的明确、营养物质协调、pH值适宜。

  *营养问题:

  高浓度蔗糖能抑制微生物生长。

  C/N比影响代谢:细菌C/N=4时生长较快,真菌C/N=10时生长较快。

  谷氨酸发酵生产,C/N=4时繁殖快、产物少;C/N=3时繁殖慢、产物多。

  *pH值问题:

  细菌适宜pH≈6.5~7.5。

  放线菌适宜pH≈7.5~8.5。

  霉菌、酵母菌适宜pH≈4.5~6.0。

  ③培养基种类

  *加青霉素——抑制细菌、放线菌,培养真菌。

  *高浓度NaCl——抑制多种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

  *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定大肠杆菌(菌落紫黑色金属光泽)。

  (4)微生物代谢

  1)代谢速率高

  主要原因是:相对表面积很大(表面积/体积),物质交换速率很高。

  2)代谢产物

  3)微生物代谢调节

  酶合成的调节(基因水平的调节):

  例:大肠杆菌利用碳源的调节(实验)。

  组成酶:只受基因控制表达合成,总存在。

  诱导酶:诱导物诱导基因表达合成。

  意义:保证不合成多余的酶,避免浪费。

  酶活性的调节(酶水平的调节):

  例:谷氨酸杆菌合成谷氨酸的调节:

  组成酶:只受基因控制表达合成,总存在。

  诱导酶:诱导物诱导基因表达合成。

  意义:保证不合成多余的酶,避免浪费。

  酶活性的调节(酶水平的调节):

  例:谷氨酸杆菌合成谷氨酸的调节:


  意义:调节精细、快捷,不积累多余产物。

  4)微生物代谢人工控制

  ①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例:a.大量生产青霉素的青霉菌。

  b.大量生产赖氨酸的黄色短杆菌。

  c.大量生产谷氨酸的棒状杆菌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可“定向变异”

  ②控制环境条件

  影响微生物代谢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以上考虑如何促进发酵生产?

  *食品保存——考虑如何抑制微生物生长?

  5)微生物生长

  ①微生物生长的特点:

  ②随时间出现4个有序阶段

  [思考:λ=f(t)的曲线特点如何?]

  4个阶段的特点:

  6)发酵工程简介

  1)发酵:通过培养微生物生产各种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过程。

  *发酵方式

  据培养基物理形态:固体发酵、液体发酵;需氧状况:厌氧发酵、需氧发酵;据产物:抗生素发酵、氨基酸发酵、维生素发酵等。

  2)发酵工程: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生产产品,或是直接将微生物用于工业生产的新技术。

  ①发酵工程的技术手段(内容):

  *菌种的选育和扩大培养。

  思考:诱变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处理。

  思考: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灭菌?用什么方法使培养基灭菌?

  *接种、发酵和产品分离提纯。

  ②发酵工程的应用:

  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是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光、温度、水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举例说明种内互助与斗争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说明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如何分析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并确定某种关键因素?

  (2)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植物—样方法)

  *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种群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根据年龄组成的(3种类型)特征。

  (3)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有哪些表现?(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种群“J”型增长的特点、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理想条件,Nt=No·λt式中No、t、Nt、λ的含义,“J”型曲线图)

  *种群“S”型增长的特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S”型曲线图,K值的含义,λ改变的情况;“密度制约”“生存压力”)

  (4)群落

  *群落的生物构成、自然区域性、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5)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在生物圈的演变历程中,最早期的生物类型代谢特点是异养厌氧型。

  *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原理是太阳能是动力;物质上自给自足具多层次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描述食物链的营养级:兔吃草,狐吃兔,生产者草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兔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狐是第三营养级。

  4)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食物链、食物网;总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量。

  *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不能循环。

  *能量流动中,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能量的效率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

  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各是什么?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

  *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

  6)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的子系统

  *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生态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

  ①群落人为化,向人需发展;

  ②抵抗力很差,要人为调节;

  ③“物质外流”突出,要人为补偿;

  ④不良发展造成困难(能源消耗加重、环境污染加重)。

  *“生态农业”的设想是什么?

  (依据生态学原理:多级利用能量、减少物质外流、利用生物制约关系协调构建群落)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度依赖性,同时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干扰。

  ①3个子系统,人起主导作用(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②生产者少,分解者弱,消费者主要是人。

  ③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污染。

  ④物质和能量运转快、流量大,高度开放(高度依赖、强烈干扰其他系统)。

  人类保护环境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3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个方面: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4个方面:生态系统多样、物种丰富、特有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

  *人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4个方面:严重的环境污染、掠夺式的生物资源利用、自然生存环境的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3个方面: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教育与法制)

  ②环境污染的防治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

  现行的高考模式中,不论是广东、江苏的单科生物,还是各地的理综生物中,考查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拓展,题目更加灵活,特别是理综生物,总分72分,而题目只有7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显得尤为重要。解答好生物试题,只是记住或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试题中存在着障碍,障碍将会随着解题步骤的展开呈现出来。试题中有障碍,就应该有相应的排障方法,即解题方法。因此,要解答好生物试题,提高表达的准确率,就要熟悉一般的解题程序,学会一般的解题方法。

  一、避免思维定式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命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学生平时做过的试题、接触过的某些提法稍作变动后给出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犯思维定式的错误。

  例:在蕃茄中,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将紫茎马铃薯叶和绿茎缺刻叶植株杂交,F1都表现为紫茎缺刻叶,在F2的重组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

  A.1/8 B. 1/3

  C.1/5 D. 1/16

  有很多同学误选了B。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审题时的思维定式,即原封不动地套用了高中生物教材中,亲代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这一典型的遗传实验的内容,而确定出的答案。如果在审题时能认真一些,不凭经验办事,就可以弄清题干中列出的“F2的重组性状”(相对于亲代的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应该是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这两种重组表现型。答案为:C。

  二、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由于设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障碍,如果没有试题中会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或者审题不仔细,就会导致无法选出正确答案。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试题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二是审题时要仔细,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

  例:人的一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为( )

  A.23个 B.23~26个

  C.大于46个 D.46个

  有很多同学错选了D,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将DNA等同于染色体。实际上,除了染色体上含有DNA以外,线粒体中也有。答案为:C。

  三、排除迷惑条件

  有的试题中列出的条件不采用还好,用了反而容易误入歧途,得出错误的答案。这类条件就叫做迷惑条件。“排除迷惑条件”是指在审题时,认真仔细地将题干中的迷惑条件找到,并予以舍弃的一种方法。

  例:将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在暗室中从左侧光照,胚芽鞘将( )

  A.向左侧弯曲 B.不弯曲

  C.向右侧弯曲 D.无规律弯曲

  这道试题题干中的“然后在暗室中从左侧光照”这一短语就是一迷惑条件。事实上,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长。答案为:B。

  四、找出隐藏条件

  “找出隐藏条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试题时,既要注意发现题干中列出的明显无用的迷惑条件,予以排除;又要善于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的一种审题方法。

  例: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条?

  该试题题干中“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是迷惑条件,用这一条件来推算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只能得出错误答案。“人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是教材中的特殊知识点,是在审题时应该发掘出来的藏而不露的条件。答案为:0条。

  五、找到简捷条件

  “找到简捷条件”是指在阅读题干时,要注意搜寻到有利于使解题的过程变得简单而快捷的条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一种审题方法。

  例:一条信使RNA链中,(A+C)/(G+U)=0.8,则转录它的那个DNA分子中,(T+G)/(A+C)为( )

  A.0.125 B.0.8 C.1 D.无法确定

  题干中的“信使RNA链中,(A+C)/(G+U)=0.8”是使解题变得繁琐的条件,解答这道试题时,只需发掘出另外一个藏而未露的条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模板DNA分子中的碱基T=A,G=C;即(T+G)/(A+C)应该等于1。答案为:C。

  六、简化已知条件

  有些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表述已知条件的试题,或因篇幅较长,或因条件繁杂,在审题时,由于紧张或急切,往往阅读到题干的后面就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对此类试题,如果不解决审题方法的问题,是很难审明题意的。当遇到这类试题时,就要对已知条件作必要的简化。

  例:17世纪荷兰科学家Helmont在一个花盆中放入90公斤的干土壤,浇入雨水,并在其中栽上一盆重25公斤的柳树苗,用一个穿孔的铁板盖在花盆上,只允许气体和水进入。五年以后将树移出称量,增加了75公斤,将土壤干燥后发现仅少了60克。

  (1)这株树从土壤中得到了什么而使土壤干重减少?(2)为什么树增加的重量大大超过土壤减少的重量?

  这道试题冗长的已知条件是出自教材以外的资料。采用“简化已知条件”这种方法审题,可以明确已知条件表明,这株植物增加的重量远远大于它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的重量。

  七、图示已知条件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中,涉及的要素或环节较多,且这些要素或环节之间的关系繁杂,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但是,如果将其转化成图解,就可以将已知条件中涉及的各种要素或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展示得一目了然。

  例:某牛中,基因型为AA个体的体色为红褐色;aa的个体为红色;Aa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红色小牛的性别应该是 性别的。

  有很多同学在解答这道试题时,理不清头绪 ,无从着手。如果能首先将已知条件转化成图解,再根据图解就容易解答了。已知条件可以转化所示的两幅图解:

  八、找到关键词和词组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的词(非生物专用词或生物专用词)、词组或短语,本身的内涵并不深刻,但是,如果审题不认真,忽视了它们,就难以得出正确答案。“找到关键词和词组”是指在阅读题干和供选项时,要注意寻找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与顺利解答试题有关的词。

  例: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

  A.葡萄糖的分解 B.脂肪的分解

  C.肌糖元的分解 D.ATP的水解

  九、全面发现表达形式

  已知条件的表达形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文字叙述;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单独用图来表达的;有些是用图结合图注来表达的;还有一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既有文字叙述的内容,又有图和图注。对于已知条件同时含有多种表达形式的试题,有的同学在审题时,或因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因急躁,对多种表达形式丢三落四,不能全面弄清已知条件,使解题遇到障碍。

  例: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简称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后者是合成DNA的原料,用含有3H-胸苷的营养液,处理活的小肠黏膜层,半小时后洗去游离的3H-胸苷。连续48小时检测小肠绒毛的被标记部位,结果如下图(黑点表示放射性部位)。

  请回答:

  (1)处理后开始的几小时,发现只有a处能检测到放射性,这说明什么?

  (2)处理后24小时左右,在b处可以检测到放射性,48小时左右,在c处检测到放射性,为什么?

  (3)如果继续跟踪检测,小肠黏膜层上的放射性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4)上述实验,假如选用含有3H-尿嘧啶核糖核苷的营养液,请推测几小时内小肠黏膜层上放射性出现的情况将会怎样?为什么?

  答案:(1)小肠黏膜层只有a处的细胞能进行DNA复制和细胞分裂。(2)a处的细胞连续分裂把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推向b处,直至c处。(3)小肠黏膜细胞上的放射性将会因为细胞的衰老、死亡、脱落而消失。(4)在小肠黏膜层的各处都可以检测到放射性,因为小肠黏膜层上的细胞不断进行mRNA的合成。

  十、把握新颖材料

  在平时的训练试卷和各种考试试卷中,往往有数量不等的材料源于教材以外的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叫做新材料试题。新材料试题有利于检验解题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材料取自教材以外,给人以未曾谋面的新感觉,致使部分解题者,接触到这类试题便会感到棘手。

  例:红色酵母与毛霉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生长因子及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下表所示: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一起培养,它们之间构成一种 关系。

  这道试题中列出的“红色酵母” “毛霉” “噻唑”均是在所学的教材中没有接触过的新名词,如果在审题时能对试题进行耐心细致地通读,同时对列出的条件作必要的梳理,就能把握住这样一些问题:“红色酵母”和“毛霉”是两种微生物;“噻唑”既是红色酵母的代谢产物,也是毛霉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这道试题是在要求我们,根据表中列出的红色酵母或毛霉所需的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互为对方的代谢产物和营养成分,进而推断出这两种微生物间的生态关系。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一节 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

  一、考试一半是靠心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20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1位。

  1.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2.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应考心理越好的考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较差,但是高考中却发挥得相当出色,甚至超水平发挥;而有的考生平时成绩还不差,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理在作怪。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最好检验。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应该教育考生,使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诚然可喜,但“榜上无名”也未必就是穷途末路。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才。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考生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正确对待高考。

  二、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高考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与临考时身心状况,尤其是临场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影响考生心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考试焦虑

  大多数考生临近考试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当紧张过渡成为焦虑时,就成了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所以许多考生一到关键性考试前夕就有心神不定、长夜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一旦进入考场,便觉得神志不清,思维停滞,有的连平常很熟练简单的知识也回忆不起,有的老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严重的还会当场昏倒。

  2.心理定势

  影响考试的心理定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习惯定势,二是思维定势。如考试时碰到与平时练习相似或相近的题目,有的考生就会非常高兴,因而不再仔细审题就匆匆下笔,造成许多非知识性失分。

  3.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心里觉得似乎容易解决而一时又解决不了的心理现象。这时考生答题一会儿感到似乎已经茅塞顿开,一会儿又觉得毫无办法,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时间不知不觉溜过去了。

  4.自暴自弃

  有的考生遇到连续几个题做不出来时,立即紧张起来。而情绪一紧张,思路就展不开,觉得整卷题目可能都是难题,于是抱着“反正做不出”的心理破罐破摔。

  5.过分自信

  这类考生与第四种考生刚好相反,他们在顺利完成几道题后,开始沾沾自喜,继续答题时粗心大意,不求精确,导致思维缺乏严密性,答好题后也不进行认真检查。

  以上这些心理因素反映出的非正常情绪状态会导致考试失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适,常用的措施有:

  措施一:考生要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避免过分自卑和盲目自信。成绩优秀、性格外向的考生应多想自己的不足,而成绩不良、性格内向的考生也应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考试信心。考生应该明白,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挥长处,考出最好水平。

  措施二:坚信“我行,我能考好”。信心是高考成功的精神支柱,高考中有没有必胜的信心,取决于能否正确对待自己的考试目标,能否把自己的水平正常发挥出来。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考生一定不能迷信,有的考生考前看到了乌鸦,就觉得自己完了,看到喜鹊则认定对自己是个好兆头。还有许多考生考前爱扔硬币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几率。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会扰乱你的情绪,打击你的自信。

  措施三:掌握答题原则和正确方法,科学分配答卷时间。如“先易后难、先快后慢”的原则,暂时跳过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无把握的选择进行猜测等方法。

  措施四:加强细节训练,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考试时不仅要弄明白题目的条件、内容、范围及其重点,还应注意答题形式、计分方法及分值等细节。认真审题,有助于消除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周密性。

  措施五:重视临考前的充分休息和睡眠。高考前要注意营养搭配,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最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易令人沉迷。

  措施六:考前放松身心。放松身心有如下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深呼吸放松法——闭上眼睛,鼻式呼吸,缓缓吸气,徐徐呼出,这样可以使自己平心静气;想象放松法——可以想象天上下着毛毛雨,感觉雨水淋湿自己的头、胸、背、腿、脚,这样可以使自己清醒,感觉细雨冲刷了自己的紧张和疲劳。

  措施七:保持适当的紧张情绪。考场上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都不能考出好成绩。只有保持适当的紧张才能信心十足,平心静气,精力集中,思维敏锐,答题准确。

  三、紧急情况处理

  考生当听到入场铃声时,难免心理紧张,特别是第一天第一门功课。所以提前准备很关键,物质准备是首要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考生一迈入考场,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紧张。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这种紧张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益处的,只能积极地采用一些调控措施消除这些情况带来的影响。

  1.突然慌乱

  有时,考生可能因为在作答时遇到了难题,或是遇到钢笔坏了之类的意外情况,或是冷不防从脑海里迸出“我要失败了”等消极的想法,便突然慌乱起来。这种情况发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乱的最初征兆,最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在突然慌乱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应该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这样。第三个办法是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可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能中断原来的思路。当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状态。

  2.记忆堵塞

  记忆堵塞常伴随突然慌乱发生,并加剧慌乱程度。虽然感到对某个概念或公式非常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这是记忆堵塞的典型表现。发生记忆堵塞时,首先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调整呼吸;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有用的材料和线索。另外,还可以暂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定会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呢!

  3.身体疲劳

  高考时,连续数小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非常活跃、书写量较大的状态中,考生很容易产生身体疲劳现象。在高考前,考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良好的营养,从而为高考储备足够的精力。在考试当中,要不时给自己一些调整状态的短暂间歇,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腕和头颈,摇摇手指关节,这样,才不至于过分紧张或疲劳,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手指非常紧张,严重时感到握笔和写字非常困难,这是手部疲劳的一种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先放下笔,活动活动手腕,手臂自然下垂轻轻地摇一摇;也可以双手交叉按压指关节,双手举至面部自上而下做干洗脸五至六次,手便会放松许多。

  4.作弊冲突

  高考,要求严格、组织严密,与每个考生的前途有着重大关系。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个人准备不充分、成功欲望过强、道德水准较低等原因,有的考生在高考中还可能陷于作弊冲突之中。作弊是与社会道德相背离、与科学精神相对立、与考试规则相冲突的,应该坚决抵制。然而,高考关系重大,一分之差可能引起天壤之别,所以有些考生在高考中偶而会萌发作弊念头。有了这种念头的考生应立即设法排除,以免影响考试。对于那些试图把意向变成行动的考生朋友,我们想奉劝他们,不要冒险做那些会令你窘迫,甚至断送你前程的傻事,因为监考老师和考场纪律都是严格无私的。

  第二节 考前一周整装待发

  一、决战前的部署至关重要

  1.要保持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节奏,适当减小复习密度和难度,可以收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保持大脑皮层的中度兴奋(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紧张),要避免和他人进行无谓的辩论和争吵。这样,就能在考试前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2.一般来说,高考前几天复习,总的原则是回归基础,形成知识网络,把查漏补缺、解决前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没必要也不可能再把每一科详细地复习一遍。因此,最后七天的复习更应收缩到教材上来。通过看书上的目录、标题、重点等,一科一科地进行回忆,发现生疏的地方,及时重点补习一下,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定理等。这七天的复习,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或适应性练习一样。通过这七天的收缩复习、强化记忆,可以进一步为高考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早起后半小时和晚睡前半小时,这两段时间是最佳的记忆时间。所以这一个小时中,要充分利用。

  3.进入全真模拟状态。全真模拟复习要与高考时间程序表一致,这样才能在高考的那天,顺利进入高考状态。每天做一套卷子,可以在几天后真正拿到高考试卷时不感到手生,能尽快找到感觉。

  4.高质量的睡眠永远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前有的考生可能会因兴奋而失眠。所以,睡前不应喝咖啡、茶之类的刺激性饮料,也不应看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睡觉时间或是稍早一点(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着入睡),躺到床上,全身放松,争取迅速入睡。若一时睡不着,千万不能着急,不要责备自己或胡思乱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采取重复放松技术。其实只要全身非常放松,大脑不兴奋,完全可以获得身心的休息。

  “猫头鹰”式的考生如何应付上午的考试?有些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夜越深精力越好;还有些考生为争取时间,拼命熬夜,以至养成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但考试又都是在白天举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人体生物钟调整,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安排。调整生物钟,从临考前两周就要开始矫正作息时间,坚持晚上9点30分睡觉,早晨6点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6点一定要起床。因为头天晚间没睡好,起床后昏昏沉沉。这时一定不可赖在床上,可以到附近公园、街道上跑跑步,边跑边背些单词。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睡早起的习惯了。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安排作息,早6点起床、运动、吃饭,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中间休息20分钟。最好按考试科目时间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就不会有异常感觉了。

  5.在高考前一两天,考生应该熟悉考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的考生可能要到另一个学校去考试,所以,熟悉考场尤为重要。所要熟悉的内容有:所在考场离居住地点有多远;用什么方式抵达比较迅速和安全;在路上要花多少时间;自己在哪个教室;坐哪个座位;座位是靠近门窗还是贴近墙角;教室是向阳还是背阳;厕所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哪儿;附近有无可以休息和饮食的地方,这些问题在准备时都应该弄清楚。否则,临到考试时由于没有准备,一些意外情况可能会让你陷入混乱和迷茫,影响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譬如出发过晚,气喘吁吁地赶到考场再匆匆忙忙找自己的座位,这样会影响情绪,耽误做题时间;如果开始考试时才发现窗户透进的阳光直射你的座位,这时抱怨着急只会起消极作用。还有在门口附近就坐的考生,易受到巡视员进出的影响。若对这些事情早有准备的话,它们所引起的心理冲击可以减小到最低程度。熟悉考场,早作准备,会给考生带来信心和安全感。

  二、必要的物质准备是高考成功的先决条件

  1.备齐考试用品。考试前一两天,要仔细检查一下高考时必备的文化用品(如手表、钢笔、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等),如果用品不齐或有故障,一定要及时解决。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要将包括准考证在内的所有必备品装在一个袋子里(最好是厚而透明的小塑料袋),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每次考试出发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小事弄不好,有时也会误大事。如每年高考都会有人忘记带准考证,从而无法进入考场,延误了考试时间,凭添一番烦恼;有时,手表未及时更换电池,在考试中途手表停了,很长时间自己也未发现,造成考生不能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还有的考生,只带了一支钢笔,答卷不久,钢笔又不下水了,也十分狼狈;……。总之,高考也应像打仗一样,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

  2.注意养精蓄锐。考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特别是最后的复习,目的就是迎接高考,接受国家的考核和选拔,可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所以,考前要注意“养精蓄锐”,注意饮食起居,预防突发感冒、腹泻等疾病,多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瘦肉、肝、牛奶和豆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营养丰富,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记忆力。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考试前几天不要参加较为激烈、体能消耗过大的文体活动,同时不要到离家太远的地方。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应是考前一周的主旋律。

  3.女生在高考前应充分估计,高考那几天是否是月经期。如果是,应和家长、医生商量一个妥贴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平时月经期身体不适,有痛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考生更应该考虑周到一些,以免到时手足无措,影响考试。

  附 新大纲样卷

  理科综合下生物(参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2.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

  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包括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

  C.光合作用的全部反应是呼吸作用全部反应的逆转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能量转化过程

  4.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材料是指一种称为“纳米”的新物质制成的材料

  B.绿色食品是指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C.生物固氮是指植物通过叶面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

  D.光导纤维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30.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1)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2)实验步骤: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3)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31.回答下面的(1),(2)题。

  (1)下表是豌豆5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据上表回答:

  ①上述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 。

  ②写出每一杂交组合中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以A和a分别表示株高的显、隐性基因,B和b分别表示花色的显、隐性基因。

  甲组合为 × 。

  乙组合为 × 。

  丙组合为 × 。

  丁组合为 × 。

  戊组合为 × 。

  ③为了最容易地获得双隐性个体,应采用的杂交组合是 。

  (2)假设某一种酶是合成豌豆红花色素的关键酶,则在基因工程中,获得编码这种酶的基因的两条途径是 和人工合成基因。如果已经得到能翻译成该酶的信使RNA,则利用该信使RNA获得基因的步骤是 ,然后 。

  参考答案

  1.D 2.C 3.C 4.A 5.C 6.D

  30.(2)实验步骤:

  ①确定1只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②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

  ③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④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3)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1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

  实验结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31.(1)①高茎 红花

  ②甲组合:AaBb×aaBb

  乙组合:AaBb×Aabb

  丙组合:AABb×aaBb

  丁组合:AaBB×aabb

  戊组合:Aabb×aaBb

  ③戊组合

  (2)从供体细胞的DNA分子直接分离基因;

  以该信使RNA为模板,反转录成互补的单链DNA;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