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我们小时候看的香港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17:07
[一种声音]贾樟柯:我们小时候看的香港电影 xilei 发表于 2009-6-9 9:53:00


    小时候只要有香港电影放,县城里基本上是万人空巷。李连杰《少林寺》演的时候我正上小学,我们学校是早上六点钟的包场,你能想象吗?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一队一队的少先队员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县电影院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武打故事。这部片子我看了七遍,还理了光头,弄根棍子每天在巷子里练,弄得我叛逆期提前到来。我们班有两个同学更绝,他们离家出走,要去河南学艺,幸好家长发现得早,从太原火车站把哥俩追了回来。

    最早能看到的香港电影都是由在香港的中资电影公司拍摄的,像凤凰、中原、长城这样的制片单位。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像《巴士奇遇结良缘》这样的时装电影也有,但孩子们最爱的还是古装片。

    “文革”前后有一个政治运动,叫做“破四旧”。在当时的狂热观念里,封建文化都是糟粕。孔庙会被砸破,古籍会被焚烧。政治运动切断了我们这些孩子与中国古代的联系,以及我们对古代的想象。对我这种1970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一睁眼看到的就是城市里无处不在的红旗,被灌输的是“阶级斗争”哲学,学习的是毛主席语录,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这种革命文艺的新世界中,是没有过去,没有古人的。

    但“文革”一结束,就有一些香港中资企业拍摄的古装片被允许在内地发行了。当时有一部黄梅调电影,故事是经典的传奇“唐伯虎点秋香”,片名叫《三笑》。用香港话来说,它是一个“勾女”的故事,讲风流才子唐伯虎和大户人家的貌美丫鬟秋香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内地严肃的话语氛围里,能允许这样的古装喜剧放映,一下子让年轻人从中找到了世俗娱乐的感觉。电影里很多幽默的细节、对白、爱情滋生的情节,都让我们在街头津津乐道。其中有一段唱词在当时家喻户晓,连我们这群六七岁的孩子都会唱:“尊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华安本是块好材料……”

    当时我并不能理性地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香港片,但是今天回想起来很简单,因为世俗生活里的男欢女爱出现在了电影里,而且它跟历史有所连接。它讲述明代的故事,有对古代社会的想象。我们那时候对于古典文学的阅读,仅限于《红楼梦》和《水浒传》。在阅读的过程中,仍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的。所以当我们看到港片中有对古代世俗社会的呈现,甚至会讲述像《三笑》这样的爱情故事时,自然对这种面貌焕然一新的电影有足够的好感。

    后来上映的是《画皮》,之前我们没有机会看到恐怖片,也无法接触到鬼怪传说。因为鬼怪故事也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糟粕,连《聊斋志异》这样的经典小说也被列入不允许阅读的范畴。所以《画皮》一上映,风靡一时,当时,成为男女青年谈恋爱的必选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制造的恐怖气氛往往会让女孩子害怕,在电影院的黑暗中,在恐惧的气氛下,女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去拉男孩子的手,这时候男孩子特别满足于以强者的形象出现,并且突破界线,和意中人有了肌肤的接触,真不知道《画皮》促成了多少爱情。

    共产党提倡无神论,风水阴阳、鬼怪、狐狸精、上帝、宗教、民间传说……所有诸如此类的东西都被严格禁止。但当《聊斋志异》中的一个章节被演绎成电影《画皮》,作为香港电影引进内地之后,却衔接起了我们这一代人与被割裂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当时,另外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香港电影是《审妻》。它以隋朝末年隋炀帝的腐朽生活为背景,讲述隋朝的一个官员王日成与瓦岗寨有所勾连,因为他妻子的美貌被隋炀帝羡慕,他与隋炀帝展开了智慧较量。时间久远,这部电影具体的故事情节我现在已经有些模糊,但却记住了其中的惊险段落、宫廷腐朽生活,特别是其中的性暗示场面。

    我觉得香港电影弥补了我们这一代中国观众知识结构的不足。香港电影让我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同时,学会了尊重世俗生活和人们的娱乐需要,而这些东西正是中国内地电影最为缺乏的。

来源:中国周刊 CHINA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