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版图(清晰美图)及首都、人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6:08:43

中国历代版图(清晰美图)

 

夏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周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东汉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南北朝(宋魏)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南北朝(陈齐周)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 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

  



  隋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唐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五代十国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 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元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明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 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清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中国历代首都、疆域面积、人口一览表  一、中国历代首都: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梅里(今江苏无锡)、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番禺(今广东广州)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新』(公元8年~公元2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3年—公元24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5年—公元19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220年--公元221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9年--公元265年
武昌(今湖北鄂州)公元265年--公元267年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67年--公元280年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蒲子(今山西隰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国(今河北邢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今辽宁朝阳)、蓟(今北京城西南)、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84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龙城(今辽宁朝阳)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肃榆中东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今甘肃兰州永登)、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姑臧(今甘肃武威)
『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肃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
『夏』(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今宁夏固原)、统万(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今辽宁朝阳)
『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南)
『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公元502年--公元552年
江陵(今湖北江陵)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
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西京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904年
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57年-公元736年(与西京并重时期)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少数民族政权】
『吐谷浑』(公元4世纪初---公元663年 约350多年
伏俟城(今青海湖西22.5公里)
『吐蕃王朝』(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877年)约300年
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
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市)
『渤海』(公元669年--公元926年)
东京龙泉(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
『南诏』(公元738年---公元902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长和』(公元902年--公元928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义宁』(公元928年--公元937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
『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8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38年—公元946年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
[十国]
前蜀   907---925年    都城 成都。
后蜀   926---965年    都城 成都。
南汉   907---971年    都城 广州。
北汉   951---979年    都城 太原。  
扬吴   907---937年    都城 江都。
南唐   937---976年    都城 江宁、南昌。
吴越   907---978年    都城 杭州。
马楚   907---951年    都城 长沙。
王闽   907---945年    都城 福州。
南平   907---963年    都城 江陵。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少数民族政权】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今云南大理)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即唐代碎叶城)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大都(元冬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上都(元夏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南)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南京 (今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1年
辽阳(今辽宁辽阳)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
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中华民国】
南京 公元1912年1月1日-公元1912年4月2日
北京 公元1912年4月2日-公元1928年6月8日
南京 公元1927年4月18日-公元1932年1月29日
洛阳 公元1932年1月29日-公元1932年12月1日
南京 公元1932年12月1日-公元1937年11月17日
重庆 公元1937年11月17日-公元1946年5月5日
南京 公元1946年5月5日-公元1949年4月23日
台北 公元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 公元1949年10月1日-至今

二、中国历代疆域面积:
夏:210万平方公里;
商:300万平方公里;
周:320万平方公里;
秦(公元前210年):347万平方公里;
西汉(公元前150年):210万平方公里;
西汉(公元前120年):267万平方公里;
西汉(公元元年):610万平方公里
东汉(公元85年):425万平方公里;
东汉(公元100年):570万平方公里;
东汉(公元140年):580万平方公里;
曹魏(公元260年):292万平方公里;
蜀汉(公元260年):108万平方公里;
东吴(公元260年):145万平方公里;
西晋(公元280年):545万平方公里;
东晋(公元400年):280万平方公里;
刘宋(极盛期):278万平方公里;
南齐(极盛期):260万平方公里;
南梁(极盛期):260万平方公里;
南陈(极盛期):132万平方公里;
北魏(极盛期):520万平方公里;
隋(公元581年):275万平方公里;
隋(公元612年):470万平方公里;
唐(公元628年):430万平方公里;
唐(公元660年):1210万平方公里;
唐(公元700年):930万平方公里;
唐(公元750年):840万平方公里;
吐蕃(765年):510万平方公里;
北宋(公元1120年):283万平方公里;
南宋(公元1200年):200万平方公里;
辽(公元1100年):490万万平方公里;
金(公元1150年):360万平方公里;
元(公元1300年):2270万平方公里; 
明(公元1426年):1000万平方公里;
明(公元1440年):950万平方公里;
明(公元1585年):750万平方公里;
明(公元1640年):350万平方公里;
清(公元1690年):975万平方公里;
清(公元1760年):1310万平方公里;
清(公元1820年):1300万平方公里;
清(公元1910年):1131万平方公里;
中华民国(公元1920年):1131万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0年):960万平方公里;

三、中国历代人口统计: 公元前5000    出现原始农业      493 万
公元前340    战国初期        3000 万
战国末年:
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
西汉: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5959.4978万。汉书-地理志下
东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427.9634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586.0573万,总人口3412.5021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745.6784万,总人口4335.6367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923.7112万,总人口5325.6029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总人口5647.6856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三国: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66.3423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
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
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52.3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
西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984万,总人口1616.3863万。晋书-地理志
南北朝:
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90.687万,总人口468.5501万。通典-食货七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
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
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
隋: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890.7536万,总人口4601.9956万。通典-食货七
唐: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   通典-食货七。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6141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841.2871万,总人口4814.3609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有户906.9154万,总人口5288.0488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309万。通典-食货七
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通典-食货七
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15年,全国有户237.54万,总人口1576万。旧唐书-穆宗纪
五代:
公元959年,周世宗显德6年,全国有户230.9812万。 册府元龟-卷486
宋:
公元996年,宋太宗至道2年,全国有户457.4257万。太宗实录卷79
公元1053年,宋仁宗皇佑5年,全国有户1079.2705万。续资治通鉴长编
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6年,全国有户1722.1713户。续资治通鉴长编
公元1122年,宋徽宗宣和4年,全国有户2088.2258万。宋书-地理志
公元1162年,宋高宗绍兴32年,全国有户1113.9580万。玉海卷20
金:
公元1187年,金世宗大定27年,全国有户678.9449万,总人口4470.5086万。金史-食货志
元:
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元28年,全国有户1343.0332万,总人口5984.8964万。元史-世祖本纪
明:
公元1381年,明太祖洪武14年,全国有户1065.4362万,总人口5987万。明太祖实录-卷140
公元1502年,明孝宗弘治15年,全国有户1041万,总人口5090.8672万。明孝宗实录-卷194
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全国有户983.5426万。总人口5165.5万。明熹宗实录-卷4
清:
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9年,全国总人口1448.3858万。清实录世祖卷61
公元1713年,清圣祖康熙52年,全国总人口2358.7224万。清实录圣祖卷257
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6年,全国总人口14341.1559万。高宗实录卷157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14年,全国总人口40100.8574万。宣宗实录卷261
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绪13年,全国总人口37763.6万。光绪会典卷十七
中华民国:
公元1913年,民国2年,全国总人口43200万。民国二年世界年鉴
公元1928年,民国17年,全国总人口47478万。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
公元1947年,民国36年,全国总人口46100万。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中华人民国和国:
公元1954年,全国总人口60266万。
公元1969年,全国总人口80671万。
公元1981年,全国总人口100072万。
公元1995年,全国总人口120000万。
公元2000年,全国总人口130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