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留学生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1:48:40
   民国十年(1921)6月,蒋介石的母亲王太夫人采玉女士病逝,享年58岁,事母至孝的蒋介石悲痛欲绝,写下了《先妣王太夫人事略》,简要清晰地恭录了其母一生行谊,其中有一段颇为感人,也可以侧面看出蒋介石的成长历程和他为何孝顺高堂的社会原因:

“中正年十三,出外就傅时,先妣垂泪而教之,曰:自汝父之殁,吾辛辛苦苦,使汝读书者,非欲攫显宦拥厚资也,所望为国自爱,以保先人之令名足矣!平居燕语,亦屡以是相勗。有清之季,举国士夫盛倡留学救国之说,中正年十八,蓄志东渡习陆军,人有尼之者,先妣则深为嘉许,筹集资斧,力促就道。然先妣自是益勤俭逾平时,盖将以其所余资中正学费也。辛亥民军起义,中正督战沪杭间,戚党闻之,多骇愕失色,而先妣则曰:男儿报国,死则死耳,何足为虑!及捷报至,亲友皆欣喜相庆,而先妣则又处之如素,且时以书加警惕焉。民国肇造,中正练兵海上,思迎养,而先妣仅许为旬日留,濒行特训之曰:汝须念念勿忘穷约时,且须谨慎将事,为国尽力,勿令先人积德,堕于汝身,则吾虽家居,意之适,犹愈于迎养也。归里后,蔬食布衣,但闻佛偈机声,常相和答,了无欣幸之色,里党间翕然敬之。癸丑义师败衄,中正亡命海外,戚里惊惧,以为大祸将临,而先妣仍处之如素。”

考诸史料,蒋介石并非虚构事实,甚至没有溢美之辞。他在“辛亥民军起义”前后的故事,笔者已经在《辛亥革命之杭州克复:蒋介石的第一场战争》中有所介绍,而本文则是就其中“年十八蓄志东渡习陆军”的事迹做一下简单描述。

江浙人算的是“虚岁”,“年十八”也就是1904年,按照蒋介石的年谱,此时他正在奉化凤麓学堂接受相当于初中程度的教育。也许“蓄志东渡习陆军”仅仅是他内心的想法,当时的言行并没有展现日后的宏愿。第二年,按照台北政府的官方史书,蒋介石“赴宁波,于箭金公学从顾清廉先生读周秦诸子,并研究性理之学”,顾先生还“讲述民族大义,盛道革命领袖孙总理救国志事,辄用神驰”,于是蒋“始有出国学陆军之志”。这位顾先生的确曾劝导蒋介石“一个国家想要独立生存,就不可以缺少军事力量;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担当捍卫国家的任务,就得要学习军事”,于是主动为他讲解孙子兵法,并且还强调:“要想懂得兵法、获得新的知识、保卫自己的国家,就应该到外国去留学”,不过对于究竟何时立志出国,蒋介石的自述却略有不同。

1944年1月,蒋介石对军政部教导团的从军学生做过如下训话:“我在19岁的时候,是在我本县的龙津中学肄业的。因为当时痛愤乡里土豪劣绅的横行,目击我们国家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尤其是那时看到日本以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奋发图强,战败帝俄,予我精神上以最大的刺激。所以我在龙津中学肄业不到半年,就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学军事,来尽到我国民一份子的义务,来促成我们国家的雪耻自强。”蒋介石进入龙津中学已经是1906年,这即是他真正下决心东渡,还应该在20岁,也就是说,正在此时,他主动放弃了高中学业,决定留学救民、从军报国。

可是留学的决定招致了家乡的亲戚朋友们的反对。在保守的家乡人看来,如果是去上海或北京的话,倒也还无可厚非,然而远渡到东海彼岸的日本,则未免是一个不计后果的鲁莽行动。为了要表示决心,唯有采取非常手段,蒋于是毅然剪下发辫,托人转交给溪口的母亲。然而王太夫人对于周围的反对声音,竟毫不在意,主动地“益勤俭逾平时”以筹措费用,让他达成留学日本的心愿。

1906年4月,蒋介石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日俄战争中日本得胜,因而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本得到了俄国的“南满铁路”和南库页岛。才经过了不过半年多的时光,充沛的活力,便已经洋溢在整个日本国土上——近代建筑陆续出现,象征工业化程度的烟囱冒起黑烟。同样是一个东方国家,但日本却能不为西方列强的压力所屈,而循着自立途径迈进的民族力量,使人有一种深刻的印象和紧迫的感受。

在充满着活力的东京,孙中山先生已经于前一年的8月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历史的巧合就是,蒋介石于此时结识了同为浙江人的陈其美,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陈也是在同年来到日本留学,先后学习警察和军事,同时为发动中国革命而在日本展开活动。他在当时已经和很多革命志士有所接触。蒋留日期间虽然短暂,但是却能够认识了很多的革命家,就是因为有陈其美的关系,并在第二次去日本时参加了革命党。而且,蒋能和孙中山结识,也是出于陈的引见。总之,蒋由于和陈其美的遇合,得以投身于实际革命运动,可见此次东来确实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然而,蒋介石满怀学习陆军的热望,遭遇到了挫折。蒋“到了日本,就想进日本的军队,但当时日本规定中国学生要入日本军队受训,必须由中国陆军部保送”,他“既非政府保送,自然不能入伍”。无可奈何,只有进入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习了一些日语之后,就在本年的冬季返回到国内。

料想不到,在故乡却有得偿夙愿的机会在等待着。“到了第二年(1907年),陆军部要在保定创立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各省分别招考,规定每省考选40名。而浙江省的40名,大多数的名额已由武备学堂与弁目学堂等处保送了,所留余额只有14名,全省青年千余人在杭州报名投考,我就是在这14名额内考取的一个学生。于是我在20岁的夏季,就进了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但是我的目的仍是要东渡日本,去学他的陆军。因为在保定这个军校,才有机会可以希望保送到日本去学习陆军。”

“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就是俗称的“保定军校”,是因为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冲击而体会到建军之重要性的清廷,在日俄战后的第二年(1906年)所设立,是中国最初的军官学校。当义和团之乱刚过去的1901年,慈禧太后诏命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着手编练新军。其构想是:在每一省各设武备学堂等训练机构,负责军事学生的养成教育。保定军校则是由各省选拔优秀人材,集中在中央实施干部教育,毕业后,任用为陆海军干部,分发各地,作为建设新军的骨干。基于这个需要,清廷每年支付经费10多万元,自欧、美、日聘来许多教官任教,并建立了向各国派遣军事留学生的制度。

保定军校固然符合了清廷的期待,训练出毕业生造就成优秀的军人,但在同时,孙中山所提倡的三民主义革命运动,也开始通过留学生们渗透到军队的内部。后来在配属为军队干部的军校毕业生之中,挺身而出推翻满清暴政的,却是大有人在,所以军校对于革命势力的培养,也发生了相当作用。

进入保定军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方面如前所述,竞争者太多,录取率甚微;另一方面民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轻视军人的偏见,根深蒂固,所以应考军校者往往被旁人嘲笑、或是被迫打消念头。而且,在蒋介石来说,还有一点困难,就是在临考之前,突然染恙,必须勉强抱病参加。考试的当天,又因为年龄未满20岁,口试官员便以这个理由不考虑予以录取,但经蒋说明虚岁已经到了而体力已够充足,可以胜任为一个报效国家的成年军人,才终于说服了考官,突破了难关。

蒋总统到了保定军校,进入炮兵科,他的大学预科生涯开始了。炮科在当时的陆军中,是需要具备有最新知识和技术的兵种,而且对于战争的胜败,具有能够发挥决定作用的威力,是百年前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给予清军的致命打击,是在1895年1月胶东半岛的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是清军北洋舰队的军港,有以24cm克虏伯大炮为主的十几座炮台为之防卫,因此,日军乃从要塞背后的陆地发动攻击,先将炮台占领,反过来利用夺取到的大炮集中火力轰击港内的北洋舰队,将之歼灭。

又如日俄战争时,在最关键的旅顺攻防战中,日军两次总攻击,都被俄军的优势火力所遏阻,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日军为谋增强火力,乃将安装在国内海岸要塞的18门旋转式28cm榴弹炮拆卸下来,运到战场,用作攻城大炮,这才转为优势;所以在第3次的总攻击时,占领了203高地,俯轰旅顺港内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致战局逆转。清廷方面,也按照其“船坚炮利”的口号,急切考虑充实炮兵。蒋介石之所以选择了炮科,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决定的。

蒋在保定军校入学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是因为剪掉了辫子,而受到学校当局和满人同学们的特别注意。于是,对于日常的言行举止,他自我剋制,极力慎重,即使是受到侮辱,也忍气吞声,装作毫不介意的样子,表面上和一般同学的态度毫无不同。因为,万一接受挑衅,就很可能断送了去日本留学的希望。这和我们通常了解到的他的性格大有不同,我们发现,蒋虽然刚毅果决,但每逢大事就会气定神闲、忍辱负重,为了长远事业好谋而成。蒋的怨气大多发泄在日记里,但是现实政治中依然戒慎自持、雍容通达。因此,据同学回忆,蒋特意留起了辫子,直到去了日本才再度剪掉。

1907年冬季,陆军部公布自保定军校学生中选派留日陆军学生,但是规定应考资格以在该校日文班学日文的人为限。于是,日文班以外的学生都不得其门而入。这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蒋介石并非属于日文班,因此他便越级向总办赵理泰直接呈送了一个报告,要求“去年在日本学过日语,所以没有参加日文班,请特准给予应考资格”云云。报告送上去之后,直到考试的前一天都还没有批复回来,直到深夜,忽然就像在梦中一样,有一个手里提灯自称是“赵总办派来的人”,通知蒋被特准参加考试。于是第二天,他和日文班的同学们一起堂堂正正地进入考场,结果被录取了。

蒋介石回忆说,“这一次被录取的,连我在内共有40人,张群同志也是其中的一人,我们都被保送到日本振武学校。” 蒋和张群成为最好的朋友,就是从这里开端。张群自从进入保定军校,到留学日本振武学校、高田联队实习,其后参加辛亥革命的青春时代,一直是和蒋生死与共;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还是蒋的好助手。两个人的友谊,被认为是超过了兄弟感情。张群曾说:“蒋总统和我,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自保定时代以来就很投契;我最初的志愿是学习步兵,但因为受到他的影响,中途改学了炮兵。”张群后来住在台北市士林,和蒋介石的官邸比邻,两家可以从庭院里面通过栅门往来。一位政治领袖拥有如此长久友情的,世所罕见,令人动容。张群比蒋小两岁,1990年逝世,享年102岁。

1908年初,22岁的蒋介石匆忙启程东渡日本,行色匆匆,没来得及向家乡亲友们告别。张群事后回忆当时和蒋偕行的情形道:“留日考试合格的学生,好像有60人左右。能够畅通日本话的人,由保定起程直接前往日本,我们虽然能够阅读日文,但因为说得不好,暂且先到东北的陆军部集合,然后由大连乘船前往神户,换乘火车到达东京……”

到了日本,蒋介石进入“振武学校”这个清廷为派遣留日军事学生而专门设立的陆军预备学校,其教官大都由日本士官学校教官兼任,相当于日本大学预科学历。蒋是第11期学生。在这里大约受训3年,毕业之后,以见习军官身分,分发日本国内各联队实习。

振武学校是日本方面将座原为日本士官学校所有的东京都新宿区河山町二十一番地的临时校舍,于1903年提供满清政府所设立的。除了给予激增的军事留学生以方便之外,也兼有便于当局对留学生管理、约束的目的。这是因为孙中山的大力鼓吹,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开始在留学生群中流行起来,这种情况,在清廷方面乃至在日本政府方面都不以为然,所以有必要把留学生集中在一起加以管理。蒋介石于1908年进入振武学校的时候,正是日本当局越发加强取缔政治活动的时期。

当然,不涉及革命的留学生活是紧张而愉快的。张群回忆道:“当时,我每个月总要抽3块钱的香烟,但是蒋总统却烟酒不沾,生活规律非常严格”。蒋的节俭并不是由于囊中羞涩,当时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之一,是自己做饭吃。在那个时候,日本人还没有吃猪内脏的习惯,一头猪的内脏全部买下来,记得只要8角钱,非常便宜”,而这些留学生“每人每月可以领到日元13块钱,在一顿早餐只要花4分钱的时代,相当宽裕。用炭炉生上炭火烧饭,大伙吃在一起。”

当然,这种酣畅的聚会只能一周一次,因为“在振武学校留学的时候,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外出”,他们“租了一间只有在星期天才使用的房子,有12个榻榻米那么大,大家都在那里聚集谈话”。至于谈论什么,从现在史料来看,就是“革命”二字。在到达日本之后,蒋介石立即和陈其美重逢,因他的介绍加入同盟会,真正地投入他舍身为国,长达60年的国民革命事业。并且和张群都加入了在同盟会会员中的军事留学生们所组成的一个秘密团体“丈夫团”。这个团体,是由后来在辛亥革命中担任沪军参谋长的黄郛所组织。团名取“丈夫”两个字,是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来。

“不过,在畅谈革命之馀,也会抽暇乘电车在市内游览,或是到江之岛一带游泳,也曾度过欢畅的学生生活”,除开这些,蒋介石的课余时间便是阅读。在这一段时间,蒋经常携带在身边一本小册子,就是邹容烈士在1903年所撰写的《革命军》。邹容认清了使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是满洲朝廷。他激昂地呼吁“要使中国为中国人的中国”、“打倒满洲人所树立的北京野蛮政权”、“诛杀满洲皇帝”、“把满洲人从中国赶出去”、“以杀报仇”、“创立中华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的国家”……就是因为发表了这些文字,邹被捕下狱瘐死。这本小册子虽然已经发行几年,但其论点仍然新颖。蒋介石对于全文都熟读到能够背得出来,连在梦寐之间都好像是和邹容一起在对满洲专制政权作战。这样高涨的民族意识,当时寄託于一首七言绝句,写在寄表兄单维则的照片上﹕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当蒋介石进入振武学堂之后,共和革命志士们发动了广东的钦州、上思之役(3月)和云南河口之役(4月),这是孙先生所策划进行的第7次、第8次的革命起义行动,但都归于失败。其后,大约有两年,是进入蓄积革命活动力量的时期。在同盟会会员之中,浙江和邻近的江苏两省人士颇多。蒋介石每逢星期日和他们聚首交谈,言语相近、意气投合,议论所及的范围,经常是痛恨清廷压迫汉人,以及被列强夺去主权的中国现状。

1910年6月,在振武学校求学的最后一年,蒋介石第一次和孙先生见了面,这也是由陈其美所介绍。中山自檀香山来到日本,清廷指他为危险人物,要求日本政府将他驱逐出境;因此,只停留了两个星期,便离开日本前往新加坡,在极其匆忙之中腾出了一点空档约见了蒋。蒋和孙的第一次见面,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其时日、场所、谈话内容等情况,无从稽考,唯一的纪录,是孙中山在接见之后,向引见者陈其美表示初步对于蒋的印象是“我们的革命运动,实在需要像这样的人,在同盟会来说,是很难得的人材,他一定会成为革命实行家”,从后来的史实来看,中山先生的眼光应该是想当长远精准的。

40多年以后,蒋介石提到过第一次听到孙先生对党员训话的内容:“我还牢牢地记得总理说:‘革命党的青年,应该不计名位,而要为革命任务牺牲奋斗。美国建国英雄华盛顿,也并不是由他一个人的力量造成的,而是由于千千万万无名的华盛顿共同奋斗,为他们的领袖华盛顿牺牲而造成的。我们革命者,不是要成为有名的华盛顿,而是要成为无名的华盛顿——无名的英雄。’我听了这个训示以后,就立定了志愿,要实践这个训示,决不辜负总理对党员的期勉。”

由于和国父的见面,蒋介石走向革命的路线,更加明确地做了决定,尽管等待着革命时机成熟的心境已经到了非常焦灼的程度,但仍然在这一年的12月,进入了新泻县高田的野炮兵第19联队,开始了他正式的军人生活。翌年辛亥革命爆发,蒋慷慨赴义,回国参战,从此用他的意志、忠诚、智慧和仁爱,改变了整个中国乃至东亚的命运。


2008年10月18日
纪念蒋公121岁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