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提出“长波”理论 技术创新应对金融危机_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1:31:55
中科院提出“长波”理论 技术创新应对金融危机
时间: 2009-03-11            文章来源: 《科学时报》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学“长波”理论由于其对过去资本主义经济大繁荣和大萧条更替规律的经典概括而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那么世界经济当前处于“长波”的哪个阶段?未来的走向如何?我国如何在世界经济的衰退中找到转机,甚至成为新一轮“长波”的领头羊?通过“长波”理论和一些典型案例,本文将分析历史上技术革命在推动经济增长、帮助经济摆脱衰退的经验,就我国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以及如何在新一轮的国际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等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技术革命和经济周期的关系
1. 历史上的五次“长波”。
“长波”是指一个由科学技术创新引起的经济周期,也叫“技术革命”。20世纪前的两次著名技术革命分别是“纺织和蒸汽机时代”和“蒸汽和钢铁时代”。资本主义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正是“电气、化学和重化工业时代”的衰退阶段。二战前的一个“长波”大约有60年时间,二战后“长波”周期有缩短的趋势。1948~1991年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第四次“长波”,只维持了43年。而1992年起步的“信息技术时代”如果以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为终点来划分的话,估计只有20~30年。技术革命未必一定来自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而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的产业化浪潮。其间可能伴随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例如蒸汽动力和电力的发明),生产工艺和流程的创新(如福特汽车发明的流水线作业)、企业经营和管理方法的革命(如19世纪末的“科学管理”革命)、金融和经济制度创新(如美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风险投资)等变革。
2. “长波”不同演化阶段对经济的影响。
“长波”通常可以分为:复苏期(新技术孕育)、繁荣期(技术产业化)、收获期(经济空前繁荣)、衰退/萧条期。上一轮萧条期中积累的经济矛盾激励生产部门寻求新突破而初露的技术端倪,在复苏期经济企稳的环境下进一步发展,而新技术的投入本身也会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加快经济的恢复。繁荣期,往往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阶段,这一阶段新技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以下几类: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产业,例如互联网;新技术大幅降低成本,令过去的奢侈品进入百姓家庭,例如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发明的“流水线”作业和泰勒的“科学管理”革命使得小汽车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进入美国百姓家庭。技术革命下的龙头产业会继续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辐射到整个经济系统。收获期,通常是在繁荣期基础上出现的经济低通胀、高增长的景气时期,但往往也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美国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收获期(1920~1929)出现了1926年的房地产泡沫和1929年的股市泡沫,美国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收获期(上世纪60年代末至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规模5年暴增20倍的大泡沫。经济萧条期,新技术对经济的积极影响逐渐削弱,产品过剩,经济面临着沉重打击,例如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上世纪70年代的“滞涨”等。
历史上在“长波”衰退阶段的一些经典应对策略
1. 美国以往在“长波”衰退阶段的应对策略。
1898年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美国政府为了维系美元和黄金的比价,紧缩国内流动性,导致危机迅速扩大。1933年罗斯福上任后,废除金本位制,释放流动性,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需求管理政策走上了历史舞台。但这些需求管理政策并没有将美国真正带出泥潭。随后,美国抓住了二战这个超级因素才真正获得了复苏,并利用战争中孕育的很多新技术引领了第四次技术革命。第四次技术革命在上世纪70年代遇到了石油危机,美国政府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并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令美元大幅贬值,这次不仅没有拉动经济增长还引起了通货膨胀,史称“滞涨”。1981年里根上台后,推行放松管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理念,鼓励金融创新,施行“星球大战计划”,令信息技术在军工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为随后的新经济奠定了基础。从美国以往的应对策略看,金融货币制度创新(国际货币体系的推倒和重建)、宏观调控政策等都只能救一时之急,真正使经济摆脱泥潭还需要技术革命的推动。
2.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实验技术的策略。
20世纪50和60年代,日本在对美贸易的拉动下,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当时日本的制造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引进的技术大多是欧美半新半旧的技术专利。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日本低附加值的产业严重地遭遇了石油涨价的侵蚀和美国需求疲软的双重打击。这迫使日本政府大力重塑产业结构,技术引进方式的变革成为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侧重于购买仍处于实验阶段的技术,这类技术引进的占比从20世纪60年代的不到5%,到70年代迅速提升到了30%。这期间,日本企业大力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吸收并改良实验技术,抢先投入生产, 返销国外, 占领国际市场。这一战略成功地令日本制造业在70年代末重新崛起,在欧美经济萧条期间,反而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其企业管理体制也一度成为80年代西方学术界研究的典范。
本轮“长波”的特点及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经济衰退期后的主要对策
1. 信息技术革命在美国的诞生、发展和挑战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被认为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五次技术革命。其互联网技术在197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开始诞生,后来该校一大批人才和有关技术被纳入了80年代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推动了互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在9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一次短期经济衰退,在1992年经济见底后,克林顿政府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于1993年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加大了政府对信息技术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并在企业创新的推动下,令军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了民用化和产业化,新经济登上了历史舞台:1992 年到2000 年期间,美国私人对信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平均增速高达18.0%,引领着私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1995~2000年间,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GDP的实际增长平均贡献高达22.4%,信息技术产业带动下的扩散效应对美国社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至少达50%。2001年新经济泡沫破裂,表明了这一轮技术扩张以产能过剩而告终,然而2003年以来美联储低利率刺激生成的房地产泡沫再度令美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前期技术扩张效应带来的收获期。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海啸标志着美国进入了本轮“长波”的衰退期。
值得注意的是,支撑这一轮“长波”的美国经济基本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口周期。美国47岁人口是消费的高峰,这一人群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了长达30年的长周期,这也助长了美国不断推动赤字消费的经济拉动模式。美国的信贷总额与同期名义GDP 的比重从1981年的160%,上升到1990年的240%。2003年开始的房地产大发展和金融创新对信贷扩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这个比例在2008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60%。然而,在当前美国信贷市场的崩溃以及即将到来的一个长达10年的消费人口下降周期的情况下,美国撬动一次类似2003~2007年的消费扩张来推动一轮中短周期的经济增长已经变得很困难。因此,目前美国面临着背水一战:短期救经济要靠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复苏甚至繁荣要期待技术创新。
2. 本轮“长波”衰退期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对策
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除了过去惯用的财政货币扩张手段以外,更是推出了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和“阿波罗”新能源计划等立足于经济长远发展的计划。这一举措甚至比克林顿政府所采用的更为激进,因为美国资助信息技术产业是在经济见底之后,而奥巴马新政府计划将鼓励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和抵御经济衰退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推进。这显示美国已经汲取了过去宏观调控只能救经济于一时的教训,将短期宏观调控政策和寻找技术创新结合起来。2009年1月15日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公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计划”草案,已将奥巴马最初的经济刺激政策进行了细化,预计经济刺激计划的总规模为825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6%左右。其中,能源、教育、医疗、互联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五大主要投资领域。
教育支出占了最大比例,约为1416亿美元,其中410亿美元用以修建地区学校;790亿美元用来支持州政府,以避免州政府由于资金不足削减教育开支;为联邦助学金Pell Grant注资156亿美元;高等教育“现代化”投入60亿美元。
能源政策方面,奥巴马把美国能源的希望寄托于新科技及新能源上。他反对开放沿海石油的开采权,主张增加应用太阳能、风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但反对取消对美国近海石油勘探和开采的禁令。通过向新能源经济转型来带动经济增长,特别是提出建立15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研发基金”,希望借此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而根据美国众议院公布的经济刺激方案,政府将向一批能源项目投入逾500亿美元的资金,旨在实现民主党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能效的两大目标。其中最大的一笔投资金额为110亿美元,用于改造老化的美国电网。根据此项方案,国会还将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输电项目提供8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该方案为企业研发高级汽车电池提供的贷款担保和直接拨款也有望给汽车产业带来提振。此外,该方案计划向碳俘获和储存技术的相关项目投入24亿美元。资金紧张的州将获得用于投资节能项目的69亿美元拨款。政府将向大学、企业及国家实验室拨款20亿美元,以鼓励节能及可再生能源研究。其余62亿美元将用于帮助低收入家庭通过翻修住房降低能源开支。
全国宽带网计划将给美国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等带来的促进作用也许会持续几代人的时间。奥巴马特别重视宽带网建设和创造就业之间的相关性。有关研究表明,在宽带网基础设施上每投入50亿美元,短期内将创造近10万个就业机会;长期来看,美国宽带网普及率每提高10%,将会创造200多万个就业机会。对网络宽带升级和建筑节能改造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特别是其贡献不仅在眼前,更可为美国在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继续保持科技竞争力优势奠定基础。
新一轮技术革命或技术创新,在美国诞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目前美国仍旧拥有全球最充裕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在2007年,美国经济已经初现颓势的时候,其劳动生产率却出现了周期性的上升,其中科技人才的引进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股市2008年创造了1930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跌幅,然而生物技术却成为了唯一上涨的板块,显示了资我国应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金对高科技的追捧。
3.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应对策略
欧盟委员会的经济刺激计划主张成员国在采取短期应对措施时应着眼于长期的结构性改革目标,将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和节能环保等有助于提高欧盟经济长期竞争力的领域。
德国执政联盟在2009年1月12日一致通过了为期两年的500亿欧元新经济刺激计划,被称为二战后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项新经济刺激计划具体包括:对每个孩子补助100欧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7664欧元上升至8004欧元,起征税率由15%下降到14%;健康保险税率由15.5%下调至14.9%;各级政府投入170亿欧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该计划是德国政府继2008年11月份的31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后推出的第二个经济刺激计划。
美国居民低储蓄、高消费的生活模式以及美国政府过度举债的经济政策一度使美国成为世界消费的龙头,带动了全球性的经济繁荣。但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恰恰打击了美国这种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源头上引发国际产业链的再平衡和世界各国资产负债表的再平衡。
奥巴马在当选美国候选总统后果断地推出了新能源计划,其中一个重要政治原因是对竞争对手麦凯恩背后代表的石油利益集团的遏制,同时也表明了用技术创新去平衡以往美国过度举债消费模式带来的弊病。美国居民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也在继续:2008年11月份个人收入支出报告显示,消费者已经连续第5个月减少支出。居民储蓄率上升、消费意愿下降,已经令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出现了明显下降。总之,美国经济调整的大方向是用技术创新替代过度消费,依靠净出口的修复来平衡美国政府的外债。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在配合全球经济的再平衡,特别是协同美国一起加大对新技术和教育领域的投入。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如果我国不能及时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那么将来在世界经济复苏时就难以夺取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
目前看来,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存在着很大的挑战与困难。2003年以来在“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国际产业链模式拉动下,以及国内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国内快速发展起来的几个重要支柱性产业如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在本轮世界经济衰退中遭受的重大打击恰恰是由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过程在不断朝着对它们不利的方向演进。但是,这些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吸收就业多,受到打击后的社会影响大,迫切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救助。结果是,大部分省市在应对策略上还是做以前最擅长做的事,例如浙江省继续发展民营经济和鼓励出口,上海则是利用世博会等来拉动大规模投资,而广东省因为力推产业升级而备受部分利益集团和社会人士的责难。从去年11月份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等政策来看,主要还是着力于保增长和促就业。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对那些部分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的投入过多,而对新技术、新产业投入的相对不足而出现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局面,令国内经济布局调整的进度难以适应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进度,在利用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可以汲取的经验和对策建议不利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长波”的更替还往往伴随经济发展模式的更替。例如第四次技术革命伴随着国家干预主义的盛行,而第五次技术革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和举债消费的发展模式。美国即将走完的第五次技术革命以次贷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告终结,正是对自由放任的金融创新和过度举债消费发展模式的否定。美国虽然难以立刻扭转这一模式,但一定会在未来重新寻求管制和创新的平衡并更多地倚重出口而不是消费来拉动经济。美国消费主导型经济的被迫转型,以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使得我国未来面临的不仅仅是欧美的需求下滑,更可能是一个与这些发达国家通过科技创新争夺新的国际市场甚至就是我国本土市场份额的新阶段。为了在新一轮国际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建议考虑以下对策建议:
1. 将政府投资主导下的扩大内需和推动技术进步结合起来。
技术创新推动的是供给方面的革命,但其产品市场却需要一个平稳经济环境下的消费需求来支撑。对新技术的投入可以在短期起到引领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的作用,例如对核电的投资就首先会带动相关的零部件和一些大型设备的生产。我国政府可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把扩大内需和技术创新同步推动起来。这样既可以加强技术创新的科研基础,也为未来新产业的繁荣奠定经济基础。在创新方向上,宜重点支持那些能够扩大内需的技术应用,鼓励降低成本的创新,拓宽对旧有产品的需求,例如改良家电产品功能和设计,研发适合农村消费水平的产品,推动更多的产品进入农村市场等。
2. 鼓励自主科技创新。
尽管一些技术欧美早已掌握,但短期内我国难以购买,导致若干创新技术因为制造业配套技术的落后而无法实现产业化。有关管理部门可拟定一个框架,研究筛选出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或领域,推动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政府资助技术攻坚。
3. 广开渠道引进处在实验阶段的技术。
我国一些制造业还没有掌握生产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因此在不少领域还需要继续引进和消化欧美的旧有技术。而在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考虑采用日本上世纪70年代引进西方实验技术的战略。这将会使得我国在未来欧美经济复苏时能迅速抢占新的市场份额,甚至有可能重新造就类似2002年我国加入WTO的拉动经济增长的“超级因素”。鉴于技术引进通常会遭遇欧美各种壁垒,建议技术引进的手段要多样化,除了正常的贸易渠道以外,其他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际租赁等引进技术的方式也都值得研究。在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国如何学习日本经验的情况下,今后的技术引进应更加隐蔽,可以考虑通过加强国内外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规避欧美政府的视线,拓宽间接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
4. 促进科学技术、经济金融、企业管理等领域创新的协调推进,加快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进程。
一个新技术的产业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发明,最重要的是要能引领大量资本的跟进,才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很多配套政策与措施。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速度;鼓励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激励私人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探索新技术产业化中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为私人资本的介入和退出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利用人民币区域结算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推进PRC模式(即生产国——资源国的贸易循环)开拓新兴市场对新产业、新技术的需求;增加科技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完善对科研人员创造发明的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弥补我国技术人才的不足;进一步制定政策鼓励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5. 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和城市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投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政府加大对以下两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可以较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是,资助大学生去农村等教育落后地区任教,补贴其工资待遇;二是,对大学等科研教育单位,可以加大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研究项目的投入,同时鼓励学校和科研单位短期聘用应届毕业生,在住宿、工资、餐饮等方面提供补贴,延缓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工资支付来源上,可以考虑科研项目课题结余的经费用于人员费。多年来,政府资助的绝大多数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中没有人员费或人员费比例过低,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中一半以上可以是人员费用的通常规定相去甚远。
6.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投入来推进产业升级。
奥巴马将短期救市政策和促进技术革命结合起来的经济刺激计划,之所以说是激进,最重要的是因为技术革命将打击旧有产业的利益。但奥巴马新政府在执行时将教育放在首位,使得任何利益集团都无法反对这一举措的正义性。我国也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通过加大对产业升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教育科研领域的投入,以及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来间接地推进产业升级,规避来自旧产业利益集团的阻力。
7. 适当考虑调整16个科技专项的实施计划。
2006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16个科技专项的实施将对我国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业的升级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部分科技专项的论证难免受当时“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国际产业链分工格局的影响,而目前这一国际分工面临着重大调整,相应的部分专项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增加一些对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并且经费投入的强度和进度安排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部分科技专项涉及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
中科院提出“长波”理论 技术创新应对金融危机_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 中科院提出“长波”理论 技术创新应对金融危机_ 互联网协会协调腾讯360纷争 双方达成初步共识—中国扫图联盟CSA 王松:中国互联网技术创新带动模式创新 中国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关联主义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探讨-教育理论-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龙凯锋:美国金融危机,世界如何应对?_对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经济衰退,中国处境极为... 中国互联网协会确认推进博客实名制 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 康迪拉耶夫长波理论,大波浪周期 中国提出五年规划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公共电子邮件服务规范》(试行) 中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第二步 中国如何应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 中国如何应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 中国互联网Web2.0 100 大联盟 生命奥秘_中国科普博览 太 阳--中国科普博览_天文馆 从网卡出发 教你如何提高网络连接速度 _中国网管联盟_bitsCN.com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亚洲金融危机后 中国首次提出从紧货币政策 :: 中国技术创新青岛网 :: 胡启恒:中国互联网正发生深刻变革 //奚国华: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是互联网发展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