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谈传统节日的复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6:02:58

据说,过端午节的,非但有汉民族,最近几年,也听闻韩民族的人也在过,于是免不了生一些“口水”,大约是说韩民族人剽窃了汉民族人的端午节,甚至还涉及到了申遗,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其实这是可以一笑而过的,这就好比耶路撒冷,它既是基督教的圣地,又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更是犹太教的圣地,而耶路撒冷只有一个,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都能去,现在也都不“妨害”了,就是这个道理。一片土地能寄托三个不同种群的人之信仰,因为宗教文化有其各异性;一个日子,自然也能让两个不同民族的人去纪念,而不“妨害”,因为民族文化也尤其各异性。文化原本就是多元的,彼此间完全是可以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各司其职。

所谓民族,自然有其种群和文化的自我辨识。对于汉民族而言,端午节由来传说很多,名称也有二十多个,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为纪念春秋时的伍子胥;一说为纪念战国时的诗人屈原;也有说为纪念东汉的孝女曹娥。这都反映了汉民族对于忠、义、孝等道德的推崇,因为汉民族的文化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而伍子胥、屈原恰恰所体现的正是儒家的忠义,伍子胥和屈原这两个人,对国家的忠(也可以说是对帝王的忠,当时帝王就是国家的象征),对人民的义,在几千年来一直备受汉民族的人推崇,而忠义是汉民族的一个民族性格。曹娥在古代汉民族的人看来,则是孝的象征,儒家文化中讲“教”化,剖析之,就是“孝”和“攵”,“攵”为鞭策、监督的意思,教化或教育的最原本含义就是督导人讲孝道,可见中国人对于“孝”的重视,这是也汉民族的一个民族性格。在以后的漫长历史中,正是由于对伍子胥、屈原、曹娥的推崇和纪念,端午节也就成为了汉民族“忠义孝”文化的一个载体,流传至今,承载着汉民族独特的精神与情感。

可以说,端午节被立为国家法定节日,这是传统节日的复兴,更是民族文化的复兴,这标明了我们的文化意识日益觉醒,尤其在这个“洋节”冲击“传统节日”的年代。中国人可以过外国人的节日,但不代表中国人就承袭了外国文化的本质,我们可以过“圣诞节”找点乐子,但不代表过节的中国人就是基督徒。或许有人说,端午节的形式就是吃粽子,诚然,我们的很多节日已经流于空泛的形式,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和精神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而这才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的内在精神就是对人的生命、对自然的思考和认识,也就是对人应该如何生存发展的思考和认识。各种文化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和实践。如果不理解文化的内在精神,民俗和物质文化仅仅是一种祖宗留下的摆设和花架子,逐渐流于形式而不再得到重视,这不是传统,这是传而不统。所以对待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诚恳”的过,中国人过自己的节日,就要有自己的情怀与追求。而端午节的情怀与追求——现代版的“忠义孝”,有其时代性的含义,即爱国之热情、民族自豪感、文化之自信,以及以孝为核心的亲情观念。

即使在中国,同一个汉民族,各地的端午节也有不同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钟馗像、做“五毒饼”、喝雄黄酒、插蒲艾草、祭五瘟使等等,这些习俗都各有来历,民俗气息浓厚,但是它们体现的都是中国式的文化,无外乎源出儒释道三家,而儒释道三家则是一个融合的文化,中国式的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当你吃着粽子、看到赛龙舟,自然就会知道是端午节,这就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我曾问过一个身在外国的中国人,看到或听到什么时,汉民族的血就沸腾起来,他说是鞭炮,的确,鞭炮声中凝聚着中国人喜欢热闹气氛的情感,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其核心精神是中国人对于人类发展看法和人与自然相协调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说,在阵阵的爆竹声里,蕴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而这一点正是爆竹和其它物质民俗传统能够延续数百年、上千年的根本原因。同样,粽子和龙舟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传统节日的过法,在今天也受到了若干商业化的冲击,让其变了些许的味道,如端午节的天价粽子,这是我们应该摒弃、予以纠正的,因为这违背了端午节本身含义的,更违背了汉民族的另两个美德,“廉”和“俭”,在这里,我提倡一下,有条件的中国人,可以尝试着自己包粽子,或许端午节这样过起来,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