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修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1:57:44
  • 读了网志场交流学习,我了解了环境构成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的技术,主要有网志、共享书签、RSS阅读、Tag标签等。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个人网络场,即个体在应用网志等技术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个人网络身份作用的节点互联空间。

一、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 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播内容的个性化、非结构化、非确定性、不断发展的特点;二是传播形式的场汇聚与场发射的螺旋往复运动的特点。

1)传播内容的性质特点

在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中,传播内容具有个性化、非结构化、非确定性、不断发展的特点。它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中以教材为中心的传播内容,也不同于国内网络学院提供给远程学习者的结构化专业化的教程内容。

网志记载的内容是思想片断,Tag标签所承载的更是反映个人认识、理解与需要的个性信息。即使是同读一本书、同听一个讲座、同观察一个事件发生,不同学习者也因他们已有经验与思维方式不同,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与想法。这些不同的观点与想法,在网志交流学习环境中汇聚碰撞、传播发射,又会诞生出新的观点与想法,此起彼伏,使得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获得不断的发展。

2)传播形式的性质特点

在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中,内容获取与发布的传播形式也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场汇聚与场发射。

场汇聚表示每一位学习者获取信息,都是汇聚来自整个网络场中可能存在的相关信息内容。

场发射表示每一位学习者发布信息,都是面向整个网络场传播发送信息。

每一个内容片断的传播,都是场汇聚与场发射不断螺旋交替往复运动的过程。

举例来说,在《 社会性互联技术与网络学习》课程学习中,组织过一次关于学习型组织的专家讲座,每一位同学在其网志上所发布的听讲座感想记录,都是在向全班成员所构建的网络场发布,并且同学A所写感想传送到同学B之后,可能会激发同学B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同学B就把他新的思考也写在自己的网志上,同学B受同学A激发所思考的内容也面向全班同学所构建的网络场发布。这样的过程不断螺旋交替发展,使得最初同学A发布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获得不断发展,其作用是丰富和深化同学们对于讲座内容的理解。反之,如果要检索这次讲座感想的信息,则是从全班同学所构成的网络场进行相关信息的汇聚。

不同学习环境,为不同学习方法运用,提供了可行的条件和基础。在网志场交流环境中,如何学习才能有效发挥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使得学习成效最大化?

二、网志场交流学习方法

基于问题组织研讨是网志场交流环境的基本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基于问题组织研讨的基本思想是,以具体问题、任务或目标为基础,在明晰问题基础上通过研讨来发展和深化问题,从而获得思想的发展。

基于问题组织研讨,具体过程可以概括为“围绕问题、组织研讨、辨析概念、发展思想、要有结果”,它的基础和核心都是“问题”,目的和结果是深化对问题认识或提升实践行动能力。

围绕问题,也可以说成围绕任务或者围绕目标,也就是基于网志场交流学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具体问题、具体任务、具体目标。这主要是由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特点所决定,网志场交流,无论从传播内容还是从传播形式特点来说,都是多样化、多向化,如果没有一个具体问题、任务或目标为线索导引,学习会由于目标离散而造成成效非常低。

在明确问题、任务或目标的基础上,围绕问题组织研讨,关键研讨环节组织处理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l         如何阅读?

l         如何提问?

l         如何表述?

以上几点相互关联,表述的方式会影响阅读的成效,阅读的方式会影响提问的成效,提问的方式又会影响表述的成效。

1如何阅读?

如何阅读?关键是需要做到联系实践体会进行对比阅读。网志场交流内容主要是每一个个体的心得观点,对于这些心得观点,需要采用对比方式进行阅读,并能够联系自身实践体验,进行思考。对比阅读时,可以尝试去发现同一问题不同学习者表述观点时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努力去把握不同学习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自己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与他们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2)如何提问?

如何提问?建立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

一种提问是帮助表述观点的人进一步明晰观点。比如文章作者在“跨越式教学网志”(www.kuayue.org)与一位学科老师讨论不同文章“结合”点问题处理时,老师日志上有一段话,即“两篇课文的联系教师动了一番脑筋,找到了两课书的结合点。找出了‘体现人物的情感变化’这条线,让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更加清晰”,根据老师日志记录,作者就进一步尝试追问:

l         为什么选择这个结合点?

l         “体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人物是谁?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l         你对作者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这样提问的目的,起到进一步明晰问题作用。

还有一种提问是导向性提问,就是根据问题预设目标,进行引导性提问。比如作者在《社会性互联技术与网络学习》课程教学中,布置作业要求同学们阅读其他同学日志并留言,有一位同学完成作业后写道“深有同感”,老师希望他写得更详细一点,就引导性地提问“你能说出你们‘同感’中的不同吗?具体来说,你读了三篇文章,每一篇中哪一点给你印象最深刻?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再仔细读读,看看你想的跟别人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当然,提问的策略还有很多,不过有两点需要把握。

一是在研讨提问过程中需要辨析概念,辨析概念包括三个层面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把原有问题辨析清晰,第二个层面是参与者要把自己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所基于的角度分析清楚,第三个层面是审视理解别人观点时,需要辨析他人回答问题所基于的角度。辨析概念,能够促进问题研讨的深化,有效地防止泛化与模糊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抓住一些核心概念,辨析关键概念具体指的内容是什么,这样才能围绕有限的问题与内容,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二是提问需要从表述问题的作者已有经验出发、围绕问题目标、从激发思考的角度来进行研讨提问。

3如何表述?

表述直接关系到能否与他人研讨对话。能够激发与引向深入研讨的表述,需要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具体材料与事件描述来进行思想与观点的表述,如果仅仅表述一种抽象概念,很难激发多向研讨。

这一点对于在职教师应用网志进行教学研讨特别重要,如果在教学反思等相关日志中,有具体课堂教学关键事件的记录,或者结合具体课文关键环节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表述容易引发研讨,并获得多样化的观点。同样,在校大学生关于学习策略与方法分享时,如果能够结合相关自己体验的事件案例,这样的分享的价值会更大。另外网志场交流学习环境,重要的学习策略是“要有结果”,即针对每一个研讨问题,从问题提出,到作为问题研讨一定阶段的结束,要进行跟踪,在结束的时候,要把相关研讨过程、研讨内容进行整理,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档。这样有助于建立对问题研讨过程的整体认识,见证到在研讨过程中,问题是如何被分解并一步步引向深入,另一方面,对研讨过程与内容的整理,也有助于将经验知识向着系统化结构化方向积累与发展。

二、目前应用现状与问题

现阶段网志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网志的技术应用层面问题,具体包括:网志应用所带来的站点数量急剧增加,如何有效地管理众多站点的网络地址?如何去访问众多站点的内容?如何从众多个性化日志内容中搜索提取信息?如果以上这些问题在应用网志过程中,不能很好有效地加以解决,必然会影响网志工具的效能发挥。

网志可以用来写录,记录思考的内容,是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组织研讨、发展思想的交流平台。网志工具效能发挥问题的提出,说明网志工具运用不是单一技术运用问题,网志效能发挥与其它相关技术应用密切关联,有效发挥网志工具效能,需要综合运用以下技术:

l         共享书签Bookmark,能够有效解决众多站点的网址管理问题。

共享书签,如http://del.icio.us,是个人管理站点地址、分享站点地址的网络资源交流平台。个人共享书签的应用,代表着学习者在组织与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站点网络空间。

l         RSS阅读,为如何访问众多站点更新内容提供新的阅读方式。

RSS阅读,变革了访问网站内容的阅读方式,同时未来RSS阅读列表的共享机制逐步发展,会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学习网络提供新途径。

l         Tag标签,为来自不同站点个性化内容的互联与检索提供了解决方案。

Tag标签,不仅是对个性化内容的分类,同时也是对个性化内容的认识、理解、作用等信息的分享,它同时具有分类、检索查询与社会互联的功能作用。

由以上网志应用所引发的问题,以及相关技术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应对,从中可以见证到每一位把网志作为学习工具的学习者,在应用网志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网志、共享书签、RSS阅读、Tag标签等技术。

个人在应用网志、共享书签、RSS阅读、Tag标签过程中,代表个人身份的,不仅仅是网志站点,而是个人网络场。个人网络场是个体在应用网志、共享书签、RSS阅读、Tag标签等过程中所构建的以个体网志应用为中心的节点网络空间。

众多个人网络场构成了网志场交流。网志场交流技术环境模型如下图所示:     网志场交流技术环境模型图

图中组成网志场交流的基本单元是个人网络场,个人网络场单元模型即由三条红线连接起来的“Blog网志-BookMark网址管理-RSS阅读”。

上图内圈表示网志与网志的交流,中间圈表示共享书签与共享书签的交流。从未来网络社会性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共享RSS阅读列表是必然趋势。因此,最外圈表示RSS订阅列表与RSS订阅列表的交流。无论是对个人网络场还是对于网志场交流来说,Tag标签对个性化内容都起着互联与检索作用。未来互联网对于个人网络场而言,会产生“个人Tag标签库”,“个人Tag标签库”着关联“Blog网志-BookMark网址管理-RSS阅读”,对于网志场交流来说,“个人Tag标签库”的出现,将会对网志场交流产生更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三 应用案例;网络交流环境的网站:

 

中国教育和科研..

中国教育报

中国招生网

中国基础教育21..

中国基础教育信..

国家教育资讯网

上海教育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

东行记

庄秀丽BLOG

惟存教育网志

因特尔未来教育

平江教育BLOG区

常州教育BLOG

DEEP中国科学探..

量子研究所

科学-历史-文化

中国艺术品网

民主与科学

三思言论集

中小学信息技术..

维基百科

惟存教育

北大讲坛

上海市基础教育..

金红小筑

中学语文网中网

赏心园(物理)

史海泛舟

数学教师驿站

高考复习系统

英语猫

新青年-北大在..

春韵-中国学生..

冬青网

语文方舟

多利羊

世界饥荒问题

小学生教育联盟

上海中学

苏州十中数码校园

苏州中学

苏州地理教学网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优异研究院

中国海洋信息网

中国行网络杂志

中学地理教学资..

中国科普

赛伯时空教育研..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诗人

苏州体育信息网

海江小学

金阊教育文体信..

工业园区教育信..

张家港教育信息网

高新区、虎丘区..

常熟市教育信息网

昆山教育信息网

太仓教育信息网

吴江教育信息网

吴中区教育信息网

平江区教育信息网

沧浪区教育信息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

红缨教育网

南山实验教育集..

现代语文教学网

南京教育信息网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亚太未来教育网

在线教育资讯

苏州职教信息资..

淄博教育网

地球村

中国教育曙光网

WTI网络主题探究

英特尔未来教育..

学术原创

中国苏州

新浪教育网

中国BLOC

上海学前教育网

基础教育跨越式..

北京大学电视台..

现代教育实验网

青岛教育信息网

齐伟教育网

 通过阅读《教育虚拟社区交审视》,我了解了它是教育和交往的有机统一,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统一的软件平台,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交互协作,最终形成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构成教育虚拟社区的物质网络可以是国际互联网,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校园网,甚至还可以是教室网。这里的教育含义应该是广义的,不应只局限于学校教育,社区成员当然不只是在校的学生和教师,凡是所有在网络上为了教育的目的,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的成员都应该是社区的成员。它拥有虚拟社区的所有共同特性,象:虚拟社区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社区成员的主动参与和献身精神;社区的主题与共同目标;社区规则等等。有关教育虚拟社区的网站有中国幼教领袖和亲子教育虚拟网,中国教育新闻网,K12网站(少年网上作文社区),三维教育网等等。

:  一、教育虚拟社区的概念 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下同)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

、教育虚拟社区的特性基于对社区、虚拟社区和教育虚拟社区的概念发展和内涵的理解,教育虚拟社区具有以下特性:

1.教育性教育虚拟社区首先应具有教育性,这是教育虚拟社区区别于其他虚拟社区的标志。在教育虚拟社区内,社区成员因共同的兴趣与需求进行交流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认知结构因同化与顺应而不断从旧平衡达到新平衡,社区成员不仅获得信息与知识意义、研究性学习与交流能力的提高,而且良好的社区文化活动与环境可以使社区成员获得完满个性的发展与提升。这些充分体现了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性。

2.自主性因为社区成员是基于共同的兴趣与需求而参与教育虚拟社区的,他们的行为是内驱的、主动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被动的、迫不得已的,并且,参与讨论的主题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社区成员可以根据兴趣、需求和动机,自主地选择参与探讨的课题内容、自主选择资源支持(包括各种信息资源、教师)、目标导向,自己决定研修结果呈现的形式等。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交流互动不再受传统教育中的种种限制,因此,教育虚拟社区基本上是无障碍社区。

3.开放性教育虚拟社区是高度开放的“小社会”,是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途径之一。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社区面向所有成员,没有外部强加的种种限制,只有自己兴趣、目的和需求的不同,教育虚拟社区的提出与构建尊重社区成员的个性发展和需要,其探讨与研修的目标具有开放性;研修内容面向成员的整个生活经验世界,它将随着社区成员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即研修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具有开放性,随着师生之间即时与延时交流互动的展开,两者的地位可以互换,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学生,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师,这已经不再是空谈,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总之,教育虚拟社区的思想、目标、内容、关系主体、教学与学习的空间等,都可以高度地开放。

4.平等性在传统的社会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在于现实的差异性,往往难以克服“师道尊严”、家庭经济条件的悬殊、城乡差别、语言表达、种族肤色、甚至相貌丑俊等这样一些障碍限制。而教育虚拟社区,打破了地域限制,摆脱了繁文缛节的桎梏,教师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以新的方式,运用新的技术,开启了一个异常宽阔自由的畅游空间,社区成员完全可以不考虑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法回避的矛盾,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交流双方不会产生任何心理上的负担。这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和自身独特个性的充分发挥,从更深的层次上,给社区成员带来了心灵的冲击,除去了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只有无差别的比特流以共同的特征表达着社区成员的内心世界。这从深层次上体现着教育虚拟社区的平等性。

5.生态性教育虚拟社区的诸要素构成的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所有要素的简单、机械、无生命的拼凑组合,里面有生命(社区成员)、有“土壤”(交流平台)、有“空气与阳光”(自由平等的环境与思想)、有“养分”(交流内容)、有“光合作用”(交流互动)等,从而逐渐形成动态的、具有较高级需求的社区文化心理的动态平衡系统。同时系统又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资和能量的交换,吸收新思想、接纳新成员,使这个系统不断超越旧平衡,形成新平衡。教育虚拟社区这一“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壮大,充分体现了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态性。

6.生成性这是由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态性所决定的。教育虚拟社区是动态的生态系统,里面所流淌的是思想、信息和知识的比特流,与现实社会的物质资源只能为少数人所利用不同。作为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信息、思想、知识的价值高低与使用次数与人数呈正相关,而且还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生成新的信息。原有的由部分社会成员(如科学家)创造资源,供全体社会成员享用的模式将被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开发资源、共享资源的模式所取代,如社区成员在共享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社区文化的同时,又是社区资源的积极的创造者和生成者。教育虚拟社区善于捕捉在社区各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生成的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和新的思想,这是教育虚拟社区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三、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纵观社区及虚拟社区的建立及发展情况,借鉴国外构建教育虚拟社区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构建教育虚拟社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虚拟社区还很少)存在的现实问题,如重硬轻软、重单维交流轻多维互动、某些所谓“社区”的重讲轻学等现象,笔者认为,要构建教育虚拟社区,必须把教育虚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与归宿,从方法论层面、物质层面、主体层面等来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他组织与自组织、硬件技术与软件服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他组织与自组织之间的关系教育虚拟社区形成与发展的生成取向决定了必须处理好他组织与自组织之间的关系。教育虚拟社区注重形成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社区成员的机智,善于捕捉他组织之后,在自组织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序参量(如优秀的版主等)、生成性课题的价值。对于成功的教育虚拟社区,优秀的版主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应当采取恰当的措施发展社区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激励和留住优秀的版主,这是他组织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虚拟社区形成的最初阶段,都有教师甚至管理者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这是教育虚拟社区的他组织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如人性化的、宾至如归的交互界面的设计、课题项目的设计、甚至教学目标的设计等。但是,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成性是根本,也即意味着教育虚拟社区的各层面所构成的是一个生态的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构成的无生命的机械装配实体。社区成员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兴趣中心,以此为基础,社区成员进行非逻辑序列的、非线性的构建知识意义的活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感兴趣的各项社区活动中去,在做、探究、体验、创造、奉献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社区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序参量(如社区灵魂人物、版主等)不断成长壮大,同时新的目标、主题不断生成,人与人的关系因生成而逐渐融洽、和谐,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参与程度不断增强,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成性最终导致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这是教育虚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教育虚拟社区的他组织(如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等),不是限制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成性,而是为了在教育虚拟社区的自组织过程中,使其生成性发展得更具有方向感,后劲更加丰盈。

2.硬件技术与软件服务之间的关系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硬件技术如网站平台以及Web server、Asp、Php3、CGI、Dreamweaver等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利用这些技术所构建的吸引眼球的华丽界面与煽动性语言,短期之内或许可以吸引许多浏览者。但是从长期来看,教育虚拟社区的真正优势,在于通过社区成员的交流互动,使得有价值的信息得以积累,经验得以积聚,社区个性(独特的社区文化心理)得以形成。因此,硬件技术不仅需要对社区成员创作发表的信息内容自动进行整理、分类、累积,而且要为成员把握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最新信息提供技术保障,绝非只是提供在线聊天、讨论区与精华版等,这样才能体现硬件技术的真正价值。

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的软件(资源与环境)服务功能是主要的。其主要服务模块如学科快讯、课题研修、教师天地、学习交流、资源中心、学习团队、管理评价等都内在地体现着教育虚拟社区的精神实质(由互动交流而逐渐形成社区文化心理),而不是教师传统授课的简单网络移植。其中学科快讯,主要功能是师生发布最新学科课程发展、新闻通报、成员互动交流、研究性学习、新近资源、新成员加入等方面的详细公告;-课题研修主要是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内容及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既可以由跨学校、跨地域的社区成员组成,也可以由本学校和本地区的成员组成;教师天地,主要是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教师关于教与学的重点、难点、方法、答疑等方面的互动交流,主要是为教师服务的平台,当然学生也可以参与;学习交流是学生之间经验交流、交换心得、策略共享、谈吐心声的互动交流平台;资源中心主要是为学生的课题研修提供资源服务,如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与释疑视频、在线答疑、好书推荐、资源连接等;学习团队是针对社区内感兴趣的学科内容进行协作学习交流的平台;管理评价主要是社区成员之间的监督与评价和成员自己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可见,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硬件技术的支撑是基础,由软件服务提供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步提高、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才是根本。

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育虚拟社区的课题研修与交流活动内容决定着社区的性质,也决定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所以对学生来说,他们对课题与活动内容感兴趣,并且觉得具有深入探讨与交流的意义与价值,那么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与程度就高,就越能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否则,教育虚拟社区的功能将难以发挥,教育虚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缺乏后劲。因此,对教师(包括专家、辅导者、管理者、组织者等)来说,在教育虚拟社区内,他们的角色必须实现重大转变,即需要从专业单一的教书匠、知识内容的“灌输者”、课程逻辑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社区交流互动的指导者、良好社区环境的创设者与组织者、社区内容体系的研讨者、社区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参与者。其中,在教育虚拟社区的最初构建阶段,教师的组织者角色非常重要,这可以保证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不至于变得一切都不可控。并且,教师在课题与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倡导社区团结与互助精神,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

对学生而言,应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体验和需求兴趣为基础积极进行社区活动内容的探讨与互动交流,自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教师资源,决定研讨结果呈现的形式,并最终完成对兴趣目标导向的研讨课题内容的意义建构。从交往的工具来看,应提供界面友好的交流工具(如:E-mail、BBS、视频聊天室等)、协作交流工具(如:角色扮演工具、MOO、虚拟白板等)、成果展示工具(如:个人或小组主页或Blog)、跟踪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袋等)。

因此,在教育虚拟社区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应趋向于自由、平等与和谐,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丰盈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四、应用案例:例如:2001年9月30日,小学生网上作文(http://www.nje.cn/zw)社区正式发布,几年来,组织了一批优秀的小学语文专家和骨干教师担任指导,鼓励和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想,并及时地对同学的习作进行点评和辅导。至今全国各地已经有几万名小学生登录本社区,成为本社区的注册“居民”。逐步培养起学生网上交往的兴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有了质的变化,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不像前一阶段单凭知觉表象考虑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交往主要目的是深层内化交往主题内容,培养理性交往意识。他们可以进行结构组织不良(ill-structured)的内容交往。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选择生成性交往客体,即课题、内容与思想等。并注意让每位学生通过邮件列表上传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或联接自己的个人主页,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存在性,有利于学习交往的进行。教师对于每一个细化的主题,明确提出交往后要达到的目标和最终的水平。对于认知类的主题内容,教师要明确学生通过交往应了解、掌握、应用、发展哪些知识点和知识框架和认知技能,发展怎样的问题解决策略、学习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应如何提高自己的交往技巧·与能力等。对于规范类的主题内容,要使学生明确,匝过交往,如何内化、如何将规范与实际的交往过程结合起来,而不至于陷人空洞的“道德说教”。对于情感态度类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通过交往,应该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如何将这些体验转化为现实的行动等通过分析小学生作文网(http://www.njenet.net,cn/zw)K--12网站,我们发现,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成员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使用方式及原则,据此分享经验与建构意义,其大量使用情绪或其它表意符号,以弥补部分缺失的情境线索,促进良好的互动情境,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交流语言和交往行为。因此,从社区成员的初次登录的热烈欢迎,到整个交往过程中的共同价值规范遵守,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把关和进行最初的设计。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和意识形式在这里交融,应当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自由的“思想场域”和“平等”“真诚”“乐于奉献”“相互尊重与信任”的交往环境。这样既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又能给交往主体以温暖,逐步形成社区归属感。

总之,要保证教育虚拟社区学习交往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及设计者的精心组织与设计,而要保证教育虚拟社区在“社区”层面上存在,不至于出现现实教育的“人灌加机灌”“人控加机控”的“异化”现象发生,教师与设计者又不能“管的太严”,关键的问题是在“自组织”和“他组织”之间保持必要张力。教育虚拟社区的存在意义和文化特性并不意味着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交往可以完全通过学生的“自组织”进行,需要交往前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这是教育虚拟社区的“他组织”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而教育虚拟社区的“自组织”是根本,通过对话、理解与共享的自组织机制,使得在“虚拟生活世界”中,交往主体关系变的融洽、和谐,交往主体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参与程度不断增强,最终导致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这是保证社区能否存在、任务能否完成的根本。因此,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交往设计与“他组织”不是限制“自组织”,而是为了在学习交往过程中,使“自组织”发展的更具有方向感、后劲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