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大”走了 字母们在哭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41:27
“马老大”走了 字母们在哭泣 2009年5月21日 12:04

 

 

 

    “字母们在哭泣”——这是古巴报纸报道乌拉圭头号大作家和诗人马里奥·贝内德蒂(Mario Benedetti)辞世时所用的标题。5月19日,贝内德蒂在蒙得维的亚中央公墓隆重下葬。作为乌拉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朋友们乐于叫他“马老大”(Don Mario)。虽然半辈子流离,但他十分多产,著书逾60种,包括诗歌、小说等,其小说以描写城市中产阶级生活见长,诗歌则在整个西班牙语世界被广泛传诵。

  哀悼 属于全世界的诗人

  5月17日,贝内德蒂在蒙得维的亚家中去世,享年88岁。乌拉圭政府宣布第二天为全国哀悼日,并将其遗体移入国会大堂,开放瞻仰。巴斯克斯总统亦到场致哀,并称:“马里奥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死!”

  乌拉圭文化部长玛丽亚·西蒙也表示:“我不认为我们失去了他,因为他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也向贝内德蒂的家人发去唁电,最后一句是:“在西班牙,带着痛苦思念他。”

  古巴的《格拉玛报》使用了更为感性的标题:“字母们在哭泣(Las letras lloran)。”

  “痛苦和悲伤不会很快平复。”病体虚弱的葡萄牙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说,“这位伟大的乌拉圭诗人赠予我们的,不只是人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对世界、国家、城市或乡村中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他说,或许继续阅读贝内德蒂的意义就在于此。“噢,是的,一位属于全世界的诗人!”他说。

  贝内德蒂5月6日才从医院回家,此前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受到呼吸系统和肠道疾病的折磨,并数度入院。

  立场 一生支持古巴革命

  贝内德蒂政治立场左倾,终其一生坚定支持古巴革命。1959年,他前往美国旅行前,不得不对当局签署承诺,保证不刺杀美国总统。

  1973年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开始反动而黑暗的军人独裁统治,贝内德蒂逃离祖国,从此开始长达12年的流亡生活,辗转于哈瓦那、马德里、利马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人生如机器/没有答案/不得空闲……”贝内德蒂的诗歌句子短,容易读,有许多被谱成歌曲,传唱最广的一首,当属流行歌手华安·曼努埃尔·塞拉特作曲并演唱的反美歌曲《南方也存在》(El sur también existe)。

  他膝下无子女。与他相守整整60年的太太露丝·洛佩斯·阿莱格雷已于2006年先他而去。

  路透社说,到了晚年,贝内德蒂以其花白的小胡子和友善的圆眼睛,依然在乌拉圭广受欢迎。

  他经常与艺人一起外出表演,坐一把摇椅,捧一本大书,大声朗读。美联社的报道也写道,几乎每到午餐时间,贝内德蒂都会和兄弟劳尔、秘书阿维拉一起,到离家几步远的一家饭馆用餐,此地遂成蒙得维的亚一景点,仰慕者不断携书前来,看贝老,索签名。

  作品 《情断》大放异彩

  1920年9月14日,贝内德蒂生于乌拉圭帕索·德·洛斯托罗斯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由于贫困,只念过几年中学,而后便打工谋生,做过速记员,一直坚持在业余时间写诗,1945年出版诗集《难忘的前夜》(La víspera indeleble),四年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今天早晨及其他故事》,成为乌拉圭文坛“四五一代”(Generación del 45)的中坚分子。1959年的短篇集《蒙得维的亚人》(Montevideanos)和1960年的日记体长篇小说《情断》(La tregua)令他大放异彩,一举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情断》也成为贝内德蒂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品。

  他的出现,尤其是对蒙得维的亚城市生活的深刻描写,改变了乡土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视为乌拉圭现代文学史上意义重大的转折。他早年写蒙得维的亚中产阶级的道德虚伪和犬儒主义,流亡时写他们的乡愁、屈辱与对死亡的恐惧,晚年则继续以痛苦的回忆揭露独裁时期的黑暗,同时不忘嘲讽新一代的唯物质主义。

  国内出版的贝内德蒂著作有《情断》(刘瑛译)、《马里奥·贝内德蒂诗选》和《让我们坠入诱惑:马里奥·贝内德蒂作品选》,其短篇小说亦在国内文学杂志中多有刊载。




选稿:一尘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康慨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