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已经很客气了 阅读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40:13
文/刘彦伟
  
    韩寒不喜欢茅盾巴金冰心的文笔,这事本来没啥可说的,罗卜青菜各有所爱嘛。但韩寒不仅不喜欢,还说是“文笔很差”,那你实在想讨论,就去论证他们的文笔到底差不差即可,而现在的那些批评,显然既不是想做论证,也不见得是巴金迷们对偶像受批而表达抗议,大多看起来倒像是因为讨厌韩寒,所以借此机会表达一下厌恶。
    

  这些拼命叫嚷“大师不可辱”的人,真的了解这些“大师”吗?他们看过巴金的作品吗?我很是怀疑,若不是出了这件事,还真不知道巴金有这么多粉丝,在我的自身体会与听闻里,好像几乎没有人还对巴金感兴趣,你看看,媒体都发出《今天,你在读巴金吗?》的呼喊了,按记者的调查结论:被称为文坛巨匠的巴金,在当今年轻人心中,似乎只剩下“巴金”二字了。


  为什么要特别说巴金而不是另两位呢?因为文革后文学圈钦定的boss是巴金。对于巴金,我看到比较平和公允的说法是:49年以前是文学大家;反右之后基本靠一些歌功颂德的散文卑微生存,谈不上什么文学成就了;晚年因为写了《随想录》,成了“说真话”的代言者,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这样的评价,不知那些“大师不可辱”的人可接受否,但我知道有很多人是不能接受的,他们的看法是:这种评价抬高了。


  先说是不是文学大师。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巴金的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也许还不属于那种可供反复推敲咀嚼的创作。”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李辉先生说:“巴金的好处在于他的激情,然而,这也正是他的大缺点,他的激情是一种缺乏节制的激情,这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大作家,也造成了他的作品思想深度的缺位。”九十年代成名的作家和批评家,如文化批评家张闳先生和文学评论家葛红兵先生,也认为巴金徒有“文学大师”之名,作家朱文的评价更低:“巴金一钱不值。”记得我高中语文老师,就对《随想录》颇为不屑。


  看看,是不是相比之下韩寒已经够客气了?但要我看,韩寒的客气还不是体现在这方面,因为我本人就批评过巴金,用语要激烈得多。我比较痛恨虚伪,实在不堪忍受巴金被冠以“说真话”的美誉,更别提什么“20世纪中国的良心”。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巴金说过多少真话呢,可事实上呢?


  我们知道,我们这里说真话是很难的,偶尔说一些还能做到,时时真、句句真就不大现实了,因此有人称某些以“说真话”见长的人是“两头真”,即年轻时和退休后,但即便是“两头真”,这些人在“两头”时的确拿出了“干货”,对得起“说真话”的荣誉,而巴金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巴金病危在床,说话吃饭都困难了,《收获》杂志赫然还印着“巴金主编”(实际负责人是巴金之女)。中国“说真话”的代言人,不先把这个“小泡沫”挤掉,说不过去吧。


  实际上,巴金不是“说真话”的践行者,而是倡导者,但仅仅是倡导就能配得上“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以“倡导说真话”见长的,显然应该是幼儿园阿姨。


  我在想,若巴金不与政治挂钩,他会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也许在他前半生,他会因为可以算是佳作但不是经典的作品,成为有影响力而非文学巨匠的作家。之后,时过境迁,人们不再有易于欣赏他作品的环境,他和作品也会被逐渐遗忘,可以说,改革开放后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当然很快被遗忘,“年轻人”们早就不看那些小说了;钦定的荣誉根本抵不住市场化的冲击,只能局限于“圈子”里的人互相尊捧。属于文学的那一页早已翻过,而体制内的“大师”称号和作协本身一样,日渐式微,在作协连底裤都快丢没了的时候,所谓“大师”称号早已是纸老虎、死老虎,现在呼风唤雨的是韩寒们。试想,若韩寒不是批而是赞巴金,那估计记者们又要搞出个《韩寒赞巴金文采好》,也能炒作一番。所以这件事本质上是属于“名人韩寒的八卦花边”,快别扯什么文学了,要较那真干吗不去找钱群理们,他们不是更靠谱吗?


  老实说,巴金应该感谢韩寒给他拉来了这么多粉丝,以前批评他的人多得是,可惜这些人一来名望不及韩寒,二来当时信息传播和今天没法比,因此都是波澜不惊。这一次,算是05年巴金逝世后的又一次“巴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