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之路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41:14
沃伦巴菲特之路② 

蓝齿票据公司


  巴菲特在收购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后不久,又购买了一家零售公司的股票。该公司是一家经营多种零售业务的控股公司,在巴尔的摩拥有一家名叫豪克斯德一科恩(hoc hschild-kohn )的百货店和一家拥有七十五个女士服装连锁店的零售店。与当初购买纺织厂一样,巴菲特以低于帐面价值的价格收购了这家控股公司。该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用巴菲特的话说,是第一流的。但不幸的是,与纺织厂一样,低廉的购买价格和顶尖的管理素质并没有解救这家公司的困境。由于经营一直不景气,且难有起色,在收购零售控股公司的三年后,巴菲特卖掉了豪克斯德百货店。1987年,又卖掉了女士服装连锁店。但正像收购贝克夏.哈斯维公司使巴菲特获得了投资保险业的机会一样,购买零售控股公司又使巴菲特掌握了三项新业务。

 

  除了百货零售店外,零售控股公司还拥有一家名为蓝齿票据(blue chip stamps)的公司,该公司为超级市场及加油站的客户提供所需的交易票据。将这些票据收集成册即可用来换取商品。因此,蓝齿票据公司实际上管理了一个由超级市场和加油站创造的现金或硬通货仓库。60年代后期,蓝齿票据公司手中所持有的没有变现的交易票据价值6000多万美元。巴菲特充分利用这笔资金继续收购其它公司,包括一家糖果公司、一家报社和一家储蓄与贷款机构。

 

  早在60年代末,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就通过下属子公司收购蓝齿票据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本人也购买了蓝齿票据公司的股票。零售控股公司并入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后,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拥有蓝齿票据公司半数以上的股票。1983年,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最终通过与蓝齿票据公司的合并获得了该公司剩余的股份。
  
  希斯糖果公司

 

  1972年1月,蓝齿票据公司购买了希斯糖果公司((see's can-dy shops)。希斯糖果公司是西海岸一家制造并经销盒装巧克力的零售商,拥有1000万美元现金。希斯糖果公司起初公开的卖价是4000万美元,实际价格是3000万美元。巴菲特出价2500万美元,卖主最终接受了这个价格。

 

  希斯糖果公司长期不俗的经营业绩应归功于查克.哈金斯。自从被蓝齿票据公司收购后,哈金斯仍然负责公司的管理工作。哈金斯目前负责了225家糖果店的经营和每年2700万磅糖果生产和分销工作。1993年,希斯糖果公司的收入为2.01亿美元,上交贝克夏.哈斯维公司2430万美元。鉴于当时美国巧克力消费处于低谷时期,这个成绩相当优秀。希斯糖果公司的成功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1982年,有人向巴菲特出价1. 25亿美元购买希斯糖果公司,这是巴菲特1972年购买该公司价格的五倍。巴菲特接受了这个买价。在过去的十一年里,希斯糖果公司上交给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税后现金收入达2. 12亿美元。而同一时期,希斯搪果公司的资本支出只有4400万美元。若考虑到贬值和分期付款的因素,大约只相当于3900万美元。
  
  《布法罗新闻报》

 

  与希斯糖果公司一样,《布法罗新闻报》(buffalo news)也是通过蓝齿票据公司加盟贝克夏.哈斯维公司阵营的。1977年,蓝齿票据公司出资3300万美元从爱德华兹.巴特勒女士手中购买了《布法罗新闻报》。巴菲特小时候就曾与他童年时代的伙伴编辑了一份名叫《马仔精选》的赛马内情通报。当时,他只能梦想拥有一份重要的都市新闻报纸。今天,巴菲特炫耀《布法罗新闻报》的成功就像一个骄傲的父亲夸耀子女的成功一样。他的确有理由自豪。渗透率和新闻度是用来衡量新闻报纸成功的两个统计指标。渗透率是指在当地居民中购买某报纸的百分比。如果按渗透率来评价,《布法罗新闻报》是都市新闻报纸中的第一大报。新闻度是指报纸版面用于新闻而非广告的比例。1990年,《布法罗新闻报》的新闻度达到了52.3%,这使《布法罗新闻报》成为全美最“富于新闻”的报纸。

 

  新闻度与净收益的关系密不可分。一份新闻度高的报纸会吸引类型更为广泛的读者,从而提高市场渗透率。而渗透率高又会使报纸成为一种更有价值的商业广告媒介。加上《布法罗新闻报》一直保持低成本,因而能够承受把一半的版面用于新闻报道的非常规作法。

 

  《布法罗新闻报》成功的一半功劳应归功于编辑默里.赖特与出版人斯坦.利普瑟。自从蓝齿票据公司购买下该报以及后来蓝齿票据公司又被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收购以来,他们二人一直在《布法罗新闻报》主事。斯坦.利普瑟与默里.赖特令人钦佩,因为是他们把《布法罗新闻报》发展成了报业中的佼佼者。
  
  寻找新的公司

 

  从1982年起,巴菲特开始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年报上刊登公司收购广告,寻找新的并购对象。条件是:(1)税后收入能力至少不低于1千万美元的公司,而且能够在股权资本基础上而非运用大量债务获得这一收入,<2)所经营的业务必须简单和容易理解。巴菲特通常不会购买高科技类型的公司。他承认自己不理解高科技业务。<3)希望被并购的公司能提供管理班子。巴菲特通常不派任新人。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公开了一封信,这封信是巴菲特写给一位想卖掉本家族业务的人的。信中揭示了巴菲特的思想。巴菲特在信中指出,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没有专设公司并购部,也没有聘用经过工商管理教育训练的业务人员。巴菲特购买公司时,基本上不更换管理班子,因此,这些被收购的公司运作起来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一般由收购前负责该公司经营管理的家庭成员继续管理。实际上,巴菲特总是要求对经营管理尽心尽责的人继续留在公司。由于税收原因,贝克夏.哈斯维公司一般收购目标公司半数以上的股份,这样可以合并收入。而公司原股东通常只保留少数股份。巴菲特唯一控制的是公司的资本分配和高层经理人员的薪金。除了这两点以外,经理人员尽可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经营。据巴菲特说,有些经理人员乐意与他讨论经营管理问题,而有些则不乐意,巴菲特认为这只是个人性格间题。

 

  在一次企业拍卖会后,巴菲特写了一封信给未来的卖主。巴菲特在信中明确指出:你可能不会比先前更富裕。但你将拥有一种不同的财富。你可以把你直接掌握的公司股份的百分之一兑换为大量的现金。这些现金最终还会投到证券市场上。不过,你对证券市场的理解可能不如你对原来的业务那样透彻。

 

  由于直接掌握公司经营的家族成员们对资产和经营问题经常产生相互冲突的要求,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提供的经营关系看来是比较理想的模式。既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重新分配财富,同时还能保留一部分他们珍爱已久的业务和资产。巴菲特则得到了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包括公司收入的相应份额和一支久经考验、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

 

  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年报上的公司收购广告确实起了作用,一系列公司陆续归并到巴菲特的见克夏?哈斯维公司帐下。1993年,贝克夏.哈斯维公司非保险业务的销售总额为20亿美元,贝克夏.哈斯维公司从中获得的税后利润份额为1. 76亿美元,占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93年全部经营收入的37%。


  
  内布拉斯加家俱店

 

  座落在奥马哈市的内布拉斯加家俱店是全美国最大的家庭用品商店。1983年,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收购了该家俱店90%的股份,余下10%留给那些继续管理家俱店生意的原家俱店家族成员。路易.布兰肯继续担任总裁职务,他的三个儿子—--罗、艾瑞和史蒂夫都为公司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路易的母亲罗斯.布兰肯,既是家族的女家长又兼家俱店的董事长,人们常亲切称她为布女士。她在1937年以500美元的资本创建了这个家俱店。巴菲特收购该家俱店时,布女士已经九十岁高龄,但仍然每周工作七天。

 

  从创办家俱店的第一天起,布女士的营销策略就是“价格便宜、实话实说”。巴菲特收购她的家俱店时,这家营业面积200,000平方尺的商店每年的销售额为1亿美元。十年之后,年销售额增至2.09亿美元,属于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税后利润份额为7800万美元。

 

  有趣的是,内布拉斯加家俱店的销售增长比奥马哈市的人口增长还快。当布兰肯家俱店的年销售额达到4400万美元时,巴菲特猜想,这家家俱店似乎已经抢到了奥马哈市所有的生意。那么家俱店怎样才能继续增长呢?显然需要扩大它的营销范围。几年前,一份来自130英里以外的德莫勒斯市的消费者调查报告表明,在该市20家家俱零售商中,布兰肯的内布拉斯加家俱店受消费者欢迎的程度评为第三名。
  
  博施艾姆

 

  布女士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后不久,她父母及五个兄弟姐妹也陆续过来了。她的一个妹妹丽贝卡嫁给了路易斯.弗里德曼。1948年,他们一起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收购了一家名叫博施艾姆(borsheim)的小珠宝店。弗里德曼的儿子艾克1950年开始参与经营,接下去是艾克的儿子和两个女婿。

 

  布兰肯的家俱经营策略基本上照搬了弗里德曼的珠宝经营策略:“价格便宜、实话实说”。博施艾姆珠宝店的营业场地比较大,因此,博施艾姆珠宝店的费用比率要比绝大多数同行低好几个百分点。博施艾姆珠宝店的销售额也比较高,弗里德曼非常注意降低费用,并努力使珠宝店的销售额在购买旺季每天超过4000美元。可以说,弗里德曼掌握了成功的决窍。

 

  与布兰肯的内布拉斯加家俱店一样,弗里德曼也注意把珠宝生意扩展到奥马哈市以外的地区。一些消费者甚至不惜远行数百英里专程到博施艾姆珠宝店购物。博施艾姆珠宝店还提供寄售服务,这有助于维持低经营成本。博施艾姆珠宝店的经营成本—只占销售额的18%,而大多数竟争对手为40%,零售业巨头沃尔一马特(wal-mart)的经营成本则为销售额的15%。巴菲特认为,对尿布行之有效的经营之道对钻石同样有效。通过保持低成本,博施艾姆珠宝店能够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珠宝并扩大市场份额。据巴菲特评价,除纽约的tiffany珠宝店外,奥马哈市的博施艾姆珠宝店的业务额超过了全美其他任何珠宝商。

  
  费切海默兄弟公司

 

  1986年1月,费切海默兄弟公司(fechheimer brothers)的董事长鲍勃.海德曼(也是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股东)给巴菲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读了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公司收购广告后,认为费切海默兄弟公司符合巴菲特要求的收购先决条件,愿意归并到巴菲特门下。巴菲特与海德曼在奥马哈进行了会晤。同年夏天,巴菲特的靡下又增加了一家公司。

 

  费切海默生产和销售制服。公司历史可追溯到1842年,海德曼家族1941年才加入其中。与布兰肯和弗里德曼家族一样,海德曼家族两代人都在公司任职。鲍勃.海德曼和乔治.海德曼兄弟俩与他们的三个儿子一一加瑞、罗杰和弗雷德都在公司任职。海德曼家族希望继续管理公司,但更需要重新分配公司的财富。能从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得到现金并能继续拥有一部分所有权是十分理想的。

 

  迄今为止,巴菲特还从未参观过费切海默公司在辛辛那提的总部,也没参观过它的任何工厂。公司的经营很稳定,海德曼家族已经为公司提供了下一代管理班子。1986年,巴菲特投资4600万美元收购了该公司84%的股份。此后六年间,费切海默兄弟公司的销售额从740。万美元增至1. 22亿美元,而资本支出平均每年不到200万美元。在这期间,费切海默公司向贝克夏.哈斯维公司上交了48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平均每年的净收入是股东期初投资额的14%.

  
  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

 

  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scott &. fetzer)经营十七种业务,拥有好几种一流的产品,包括柯尔比真空吸尘器、百科全书、韦恩燃烧炉、矿井用公用水泵及污水泵、坎普贝尔.霍斯费尔德空气压缩机、气动工具和喷漆系统等,年销售额7亿美元。公司的总部设在俄亥俄州的西湖.由拉尔夫.斯克伊管理。

 

  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收购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时,巴菲特把它分成三个分部-一柯尔比真空吸尘器、百科全书和斯柯特?费特泽制造公司,三个分部均由拉尔夫.斯克伊掌管。

 

  1986年1月,巴菲特花了3. 1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斯柯特-费特泽公司,这是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最大的公司收购业务之一。这次收购的结果之好甚至超出了巴菲特本人最乐观的期望。目前,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三个分部的收入大约占贝克夏.哈斯维公司非保险业收入的35%。

 

  1992年,斯柯特-费特泽公司创造了1. 1.亿美元的税前收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公司是运用1.16亿美元的权益资本和极少量的债务赚取这一收益的。巴菲特认为,如果按净资产收益率排序,斯柯特-费特泽公司可以轻而易举地排在《幸福》杂志500家公司的前列。在过去的七年中,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成功地减少了在固定资产及存货上的投资,并且,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把比它收入还多的财富分配回了贝克夏.哈斯维公司。贝克夏.哈斯维公司通过购买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巴菲特认为这笔投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拉尔夫.斯克伊领导有方。
  
  布朗鞋业公司

 

  1991年7月,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用现金收购了布朗鞋业公司。该公司从事鞋类制品的制造、进口和经销。1992年,布朗鞋业公司的税前利润为2500万美元。巴非特认为,无论怎么看,鞋业经营都是一桩困难的生意、鞋业公司要想成功必须有杰出的管理者加盟。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幸运的是,布朗鞋业公司作价的一部分包括该公司经验丰富的总裁弗兰克.鲁尼。1929年,一位名叫雷.赫夫曼的企业家出价1万美元收购了布朗鞋业公司。不久以后,弗兰克.鲁尼娶了赫夫曼的女儿。婚礼之日,他被岳父告之:请不要打进入布朗鞋业公司工作的主意。弗兰克因此到麦尔维尔鞋业公司工作,后来成了麦尔维尔公司总裁。雷.赫夫曼九十岁那年病倒了,临终前,他请求弗兰克接管布朗鞋业公司。雷?赫夫曼去世后,赫夫曼家族决定卖掉鞋业公司,加入贝克夏.哈斯维公司阵营。

 

  尽管鞋业经营是桩很棘手的生意,巴菲特还是决定买下布朗鞋业公司。第一,公司确有利润;第二,弗兰克.鲁尼同意继续管理公司;第三,布朗鞋业公司有一套不寻常的奖励制度,布朗鞋业公司管理人员中的关键人物将获得?800美元的基本薪水并分享一定比例的再投资收.益。巴菲特指出,这种奖励制度能使经理人员强烈地意识到权益资本不是免费的。公司经理人员不顾利润损失和再投资状况而获得高报酬的事情太多了。在布朗鞋业公司,经营者与股东真正穿着同一双鞋走路。
  
  吉利鞋业公司

 

  巴菲特喜欢用现金购买公司。不过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得到的内在价值可以抵得上它所放弃的价值的情况下,巴菲特偶尔也会通过发行贝克夏.哈斯维公司股票来交换另一家公司的股权。1993年秋,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发行了25,221股(价值4.2亿美元)股票购买了吉利鞋业公司,从而扩大了自己在鞋业经营上的投资。

 

  立足于缅因州的吉利鞋业公司是全美最大的独资鞋类制造商。由于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在购买布朗鞋业公司方面的成功,因此,巴菲特熟悉了鞋业经营。巴菲特认为,吉利鞋业公司是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所欣赏的那种公司。该公司有一份长期获利的历史记录。巴菲特宣称,吉利鞋业公司具有一种独特的特许经营权,吉利的新英革格鞋类制品似括薯名的鹿皮和船形鞍。最后。巴菲特赞同吉利鞋业公司注重长期目标的经营管理哲学。巴菲特表示他既可以用现金也可以用股票来收购吉利鞋业公司,之所以采取股票交换方式是因为吉利鞋业公司的股东想得到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股票。
  
  查理

 

  如果不谈及查尔斯.门格(又称查理)的话,任何有关巴菲特及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论述都是不完善的。查尔斯.门格是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副董事长。在巴菲特眼中,他也是共同管理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伙伴。

 

  巴菲特与查理的友谊早在30多年前就开始了。查理也是奥马哈人,但他所学的专业是法律而不是工商管理。查理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在洛杉矶与别人合伙开办了一家名叫门格一托利斯一奥尔森的法律事务所。1960年,查理到奥马哈旅游时,与巴菲特相遇。他们谈话自然而然转到了投资。巴菲特试图说服查理富裕之路是投资而不是法律。看来巴菲特的一番论述是有说服力的,因为此后不久,查理就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巴菲特的合伙投资公司。

 

  1962年到1975年,查理管理的投资公司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尽管有1973年一1979年的熊市,他的投资公司还是取得了年均19.8%的收益率,大大高于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5%的水平(参见图1. 2)。

 

 

查理的股票投资组合种类少但数量大,因此收益结果变动十分剧烈。但他的方法与巴菲特十分类似,他们的目标都是寻求购买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

 

  查理的投资公司也购买了蓝齿票据公司股票。与巴菲特一样,查理于60年代后期开始购买蓝齿票据公司的股票。最后,查理担任了蓝齿票据公司董事长,他的职责包括管理蓝齿票据公司的有价证券组合。

 

  60年代和70年代,查理和巴菲特一直有联系。1978年,当零售控股公司并入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时,他们的合作关系才正式确定下来。当时,查理入选贝克夏,哈斯维公司董事会。蓝齿票据公司并入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后,查理升任为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副董事长。在蓝齿票据公司收入的高峰期,巴菲特和查理不但获得了希斯糖公司和《布法罗新闻报》,1973年,他们还收购了韦斯柯财务公司80%的股份。
  
  韦斯柯财务公司

 

  查理任职蓝齿票据公司董事长期间,路易斯.温森特担任韦斯柯财务公司总裁。蓝齿票据和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合并后,已经七十七岁的温森特退位,由查理继任韦斯柯财务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韦斯柯财务公司下属三个子公司:精密钢铁公司、韦斯柯保险公司和互助储蓄与贷款银行。


  精密钢铁公司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弗兰克林,19?9年被韦斯柯财务公司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精密钢铁公司与任何一家普通公司无甚区别。只是它在供应特殊的螺纹钢方面声誉良好。他们的价格合理而且服务上乘。在几次供应短缺的时期,精密钢铁公司以一家可信赖的供应商形象在全美赢得了赞誉。1980年以来,精密钢铁公司从未亏损过。1993年,它的税后利润为200万美元,占韦斯柯财务公司全部税后收入的10%。

 

  1985年,韦斯柯公司投资4500万美元与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合资建立了韦斯柯保险公司。建立该公司最初只是为了对消防队员基金的保险进行再保险。1988年,韦斯何保险公司开始经营财产保险业务。它现在已经在内布拉斯加州、犹他州及依阿华州注册。查理十分赞同巴菲特立足长远、规避拥挤的保险经营策略,尽管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经营策略是不赚钱的。目前,韦斯柯保险公司与贝克夏.哈斯维公司一样也开办了长期资本和短期货物保险业务。1993年,韦斯柯保险公司的经营收入为1240万美元,占韦斯柯公司全部税后收入的60%。

 

  虽然查理在每年写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中都要评价保险业务的经营状况,但保险业务其实是巴菲特的兴趣所在,查理最大的兴趣是储蓄与贷款业务。

 

  查理介入互助储蓄与贷款公司业务可追溯到二十年前。互助储蓄与贷款业是一个风雨莫测的行业。这个行业经常被缺乏判断力的管理人员采取的极端行为有时甚至是犯罪行为所败坏。而监管方面常常感到人手不够,而且财力匾乏。查理在储蓄与贷款业务方面的经历与巴菲特在保险业的遭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存贷危机开始出现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或能够采取规避行动来躲付仗场而层n.的全融胡_而杏钾却有勇气击回斗路。把互助储蓄与贷款公司引到一个新的方向。1979年至1985年期间,由于吸引储蓄的成本较高,加上未来利率不确定,查理的互助储蓄与贷款公司没有发放新的贷款。1980年,查理卖掉了15个分支机构,只保留了公司总部和一家位于总部马路对面一条购物街上的分支机构。另外,他还卖掉了3.07亿美元的存款帐户和相同数额并且是公司收益最高的抵押贷款。留下的是到期日最短、收益最低的抵押贷款。

 

  总之,查理一旦看到危险信号,就会处理船舱的货物,封闭船舱,充分做好应付咫风的准备。1981年,尽管经营利润有所降低,互助储蓄与贷款公司的股东权益与所有到期存款和承担利息的负债的比率在同行业中仍然是最高的。互助储蓄与贷款公司还有更高比例的一部分资产投在短期货币市场工具、免税债券和公用事业优先股上,这些投资在减少纳税方面创造的收入是存款与抵押贷款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
  
  “巴特利斯与杰米斯”

 

  查理与巴菲特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与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巴菲特本人把他们俩称为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巴特利斯与杰米斯”。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股东年会上,他俩一起坐在奥福姆剧场舞台上的直背靠椅上回答股东的问题。几年前,查理曾嘲笑巴菲特购买协和式喷气飞机一事。查理觉得购买协和式喷气飞机过于奢侈。为此,他把巴菲特的协和式喷气飞机戏称为“越轨号”。巴菲特则反唇相讥,取笑查理对豪华旅行的理解就是乘坐带空调的客一车。实际上,查理经常乘飞机旅行,但总是把座位保持在二等舱水平。由于在使用协和式喷气飞机上二人互不妥协,于是查理和巴菲特把协和式喷气飞机命名为“不妥协号”。

 

  查理的节俭并不仅仅体现在旅行方式的选择上。例如,查理每年撰写韦斯柯公司年度报告时,不愿意聘用注册会计师,也不使用彩色图表。他常常在年报中年复一年地使用相同的叙述性词汇,只是改变一下有关数字而已。与巴菲特不同的是,查理很早就在公司年度报告中附上了一张韦斯柯公司总部的黑白照片,而且多年来一直使用这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汽车还是60年代的。直到股东们嘲笑照片太古老时,查理才不得不妥协,换上了一张韦斯科公司总部的新照片,但仍然是黑白照片。查理对大家说,他从新照片中所能看出的唯一区别是公司办公楼前的树长高了。韦斯柯公司股东应该庆幸的是,这些年来,他们的投资也同样增值“长高”了。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73年收购韦斯柯公司时,韦斯柯公司股票每股只有6美元。到1993年末,增至每股129美元。除去这些年来支付的一小部分股息外,1973年一1993年,韦斯柯公司股票年均收益率为16. 6 %。

 

  1991年,肯?切斯退休,他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董事会中留下的空缺由巴菲特的妻子苏姗接替。苏姗是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如果她比巴菲特更长寿的话,她将继承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股份。假如巴菲特去世了,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股东们也不必惊慌。因为巴菲特所拥有的任何一张股票都不会出售。巴菲特曾教导苏珊,不要单纯因为一个好价钱而出售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任何一个子公司。更为重要的是,巴菲特曾经对查理谈过,希望他将来能全权担负起管理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重任。巴菲特曾幽默地对股东们说“只要我一死,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就会立刻增加一百万美元的收入,因为查理一定会完全不顾我想与“不妥协号”协和飞机共同下葬的愿望,第二天就会迫不及待地把它卖掉。”

 

  在经营原则上,查理和巴菲特二人都奉行不妥协的态度。巴菲特在经营保险业务时,曾经历过投资收益低微的窘困时期,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拒绝签发保险单。而杳理在面对动荡的储蓄及贷款环境时也曾拒绝发放贷款。他们二人都具有成熟和优秀的经营管理素质,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能赚取收益。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的股东们应庆幸有这样优秀的管理搭档来管理自己的财产。
  
  巴菲特和他的公司

 

  想要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巴菲特的个人形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外表来看,巴菲特貌不惊人,具有祖父般和蔼慈详的面容和天才般的智慧,简朴、直率、坦诚,深奥冷竣的智慧与乡巴佬般的幽默完美组合,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对那些内在逻辑合理的事物有着深深的敬意,对无知则极为厌恶。他喜欢简朴的处世之道和生活方式,尽量规避复杂。

 

  任何一个人在阅读巴菲特撰写的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年度报告时,都会深切地感到他对圣经、凯恩斯等的引用非常娴熟!每份报告有六、七十页,密密麻麻写满了信息,没有照片、彩图或者表格。那些有足够的素质能把报告从第1页一口气读到尾的人得到的回报将是一剂兼具金融味道、轻松幽默、坦诚实在特点的良药。巴菲特在报告中非常坦白,他同样强调贝克夏.哈斯维公司经营的有利之处与不利之处。他认为那些拥有贝克夏.哈斯维公司股票的人都是公司的股东。因此,他总是设身处地,从股东角度思考问题。了解股东们想知道什么,然后就告诉他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