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是该反思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37:55
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即将开始了,孩子们愁,家长更愁,愁什么?为什么愁?教育决定了国和家的前途和命运,教育有问题,能不愁吗!上学难,毕业就业更难,我国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失败在那里?值得深思! 中国20年来最失败的就是教育!教育不彻底改革,中国就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强国!!!
潇湘一书生
一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学生毫无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最典型的就是应试教育的怪胎,46级英语考试.先不去谈论四六级该不该全民开考的问题,而是根本即便通过了都还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花了两年时间考了四次四级,专业都没怎么学,全学英语去了,如果读研又要求过六级,又是两年抗战,即便我过了六级又怎么样,还不是说不出听不懂,这样的考试还有意义吗? 最惨的是由于工作生活中用到英语的地方极少,苦学十多年的英语又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岂不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文艺界,大陆被港台歌星全面占领,你看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请的代言人, 周杰伦SHE蔡依林潘伟柏,没一个大陆本土明星,外人看了觉得应该是台湾移动的广告,现在我宣布,大陆出不了方文山和周杰伦的人才原因找到了!!!! 因为方文山和周杰伦不用考英语四级! 不要笑!! 现在大陆的艺术院校要拿学位一样要考四级,要读艺术类的研究生也要考英语,真的是佩服教育部的X脑!艺术是要天分的,老外人人会讲英语,有几个是有艺术天分的!!!比如美国的流浪汉,他讲一口流利的外语,他又能有什么作为呢?这说明学英语的好坏和未来的成就没有任何关系,反倒是很多有艺术天分的,或者其他特长的,因为英语不好,考不上研究生,没有机会深造,不知多少人才被埋没了!!
超女的形式值得赞赏的就是只比唱歌,承认某些人的天分,发挥某些人的特长,而不是象大陆的教育是压抑自己的长处,想方设法去弥补自己的短处,要知道,上帝给了你很多不足,但绝对会给你某个方面的过人之处,所以,大陆的教育不改革,就会象建国50多年来,没出大文学家,没出诺贝尔奖,因为天才都在弥补缺点去了,长处没地方发挥! 毛主席当年读书的时候,数学,画画都是零分哦!!!在现代,他估计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 46级只是应试教育失败的一个典型例子,小学到大学有很多课程重复设置,考试偏难怪更是普遍现象,应试教育不改革,中国就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强国。
二是教育产业化,多少贫寒学子而放弃了学业,或者背上巨大债务,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排到了100多位后,联合国都批评中国教育投入太低,还每年给北大、清华几十亿上百亿来创国际一流大学,结果花费巨额财富培养的两校学子大部分移民到了美国,简直是举全国之力为美国输送人才,教育部遗忘的二三流大学毕业生和广大没读过什么书的农民在辛苦建设中国,可不可笑!!!!!!
大陆要做的不是搞什么重点大学,重点高中重点小学,以至甚至有了重点幼儿园,最应该的的是设计标准小学,标准中学,让不论城市农村的孩子们能一视同仁的接受教育,不要说这很难,在信息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举个例子,在知识的普及上电子书的优势是传统书望尘莫及的,环保又廉价 ,本人手机512M的卡上存了上千本书,很多农村中学的图书馆都没这么多书,农村小学就更不用说了,研发一个5寸黑白屏的电子书就够了,大规模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100元人民币以下,小学六年的课本钱足够买几个了,还节约纸张,环保,信息时代在教育上要有新思路,一亿小学生的话,100亿经费就够了. 设立网站,一种专有格式的电子书,只能在学生电子书机器上阅读,每个小学自己下到电脑里,拷给学生,根据下载的次数国家给作者版权费,100亿不过正好是中央电视台重修转播大楼的钱 .还有顺便鄙视下中国的图书馆,数字化叫了很多年,结果就是把书扫描成PDF格式收藏了事,既不能检索又不能引用,还不公开,看看美国,谷歌都已经把美国这几十年的报纸的数字版权买下来,准备放到网上让大家随意检索引用了,你花几个亿几十亿修漂亮的图书馆大楼就是搞好图书馆事业了吗,笑话,不能让老百姓方便查阅的图书馆注定是富丽堂皇的空壳!!希望中国以后不再有所谓重点大学,重点高中重点小学,而只有标准小学,标准中学,真正的学术自由的大学。


教育的尴尬
文/苟文
教育,在迈向世界、迈向现代化、迈向未来的同时,也在迈向尴尬。
留洋的陈丹青回国了,陈丹青又辞职了。原因很简单:他在清华美院几年招不上研究生。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不是英语不达标就是政治不及格,这让他很无奈。他深知艺术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个中国人,基本国文表达良好、遵纪守法、即使画画比梵高画得还好,却会因为英语、政治考试不行而被简单否定,这是什么理?陈丹青绝望了,他不满也不愿适应这种教育体制,黯然离去。
我最近在看曹伯韩的《国学常识》,是解放前的书,“编例”里说:“本书以供中等学校学生课外阅读为主要目的,”引发我一点小感触。现在一个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的国文水平也许比不过解放前一个高中生,这话不为过。现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专业课程被大量的公共课程挤压得透不过气,“专业”二字的含金量已经大大降低了,专业不“专”了!就拿我们学校的中文系说,现代文学史的教授他在90年代初时,只“鲁迅”这一章就得讲一个学期,而且当时每课时时间比现在长。古代文学的教授也流露出同样的无奈,当时他自己读大学时,老师就说专业课时不够了,更甭提现在了,一代不如一代!中文系的课时是这样的,专业课: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写作,每周各一次课3课时(每科150分钟)。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每周两次课,总共4课时200分钟;英语课每周两次课,总共5课时250分钟;另外还有形式与政策、体育课各3课时150分钟。这还只是就大一上期来说,从我们所发的教材看,还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计算机、书法、心理学等等一大堆课程排着队。
当然,读书的专与博是两方面,学习是立体的而非直线的。但现实的状况却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鼓动下,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旗帜下,专业课被大量意识形态性功利性形式化“考试及格万岁”化的公共课夺去了大量时间,甚至浪费在了应付考试上。既没学专,也未学博。不成专才,更不是通才,却是千人一面的庸才。最后,大学4年毕业找工作,专业不比人家专多少,而英语计算机又是个“公共级别”,人人都有那几张证书,人人都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过的,人人都是背过“马政经”“马哲”“马原”“中国化马原”“北京化马原”“重庆化马原”“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化马原”的好党员。怎么办?于是大家又都彻悟还是要专!又都一窝蜂涌向考研大军。说不定几年后连研究生也不专了,又都去读博吧!要那样的话,大学就干脆改名叫“无业青年收容所”得了。
教育普及,诚然,是好事。现在本科生越来越多,却没几个弄通了本行的;考研的越来越多,却没几个做研究的,还是抱着“好找工作”的本科生理想去读研。现在高中扩招高校扩招的教育普及的“虚假繁荣”背后,又有多少水分呢?金子是更多了,含金量却是越来越少了。于是越垒越高,垒向硕士,垒向博士。然而另一方面看,教育普及又确确实实给了更多的人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确确实实在一片金沙中,淘到了不少金子。
这正是尴尬之所在,就像伏尔泰《如此世界》中柏塞波里斯城的人一样,好坏都兼而有之,让巴浦克矛盾不已。但最终,“还是让世界如此这般的下去”,“即使不是一切皆善,一切都还过得去”。只不过,“一个人在鱼腹中待了三天,当然不会像看看歌剧戏剧,跟风雅人士一同吃饭那么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