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决定油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26:01
 
 
无论是现货工具的外汇、债券、股票,还是双边合约的期货交易、对冲基金等衍生工具,都与石油市场有着“亲密接触”,把原本预测性高、波动小的石油市场卷入一次次石油风暴的漩涡。
“今天金融市场所起的作用,比石油市场本身可能还要大。”BP中国公司副总裁陈新华一语道破。
如今讨论能源安全,除了石油问题政治化之外,需要看到金融市场对于石油市场的影响,也就是石油金融化更加明显。
石油市场与金融资本高度一体化,是21世纪的石油市场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最大不同之处。1970年代的石油市场大多为双边贸易与长期合约,金融市场的作用微乎其微;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标志是石油市场完全置身于金融市场中。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大起大落,油价从20多美元跌到9美元一桶就是一个案例。
金融市场的融入,把原本预测性高、波动小的石油市场卷入一次次石油风暴的漩涡。
石油市场的发展转折
近代石油市场的发展可以从国际石油公司的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英国石油公司本只是一家上游生产公司。然而在1970年代,伊朗政府把BP在伊朗的资产收归国有,BP给客户的供应合同无法兑现。那时开始在市场购买石油供应客户。这就是BP石油贸易业务的开始。
1980年代末期,新的科技和技术的应用,纸面合同产生了期货交易。1987年BP成为布兰特石油期货交易的第一人,布兰特市场60%的石油为期货交易;1990年代,能源市场的发展更进一层,油品交易开始与一般商品贸易等同,而“置换”方式的兴起,按照经济的可行性向全球市场提供原油。北海的石油供给非洲,非洲的石油供给美国,美国的石油可以供给欧洲。
BP集团副总裁BrianGilvary介绍,“由此带来1990年代油品期货交易的兴起,期货交易量可以达到实际货物买卖的十倍。”也就是说,假设今天只有50万吨的真正原油产量,贸易量可以达到500万吨。
期货的买卖使得那些买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油的投机商参与到石油市场中,大的投资机构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开始进入到油品的期货交易中。这一点被我们忽略了。1970年代谁听说过“华尔街炼油商”?如今,几乎所有的投资银行(公司)都在从事石油纸货交易、贸易,期货套利成为大石油公司、投资银行一个新的竞赛领域。投资公司与石油公司,还有对冲基金联手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大部分交易。
看看原油市场价格(布兰特原油价格)的曲线图,可能更清楚地看清这一点:只要石油价格下跌的时候,这些投行一定抽身转头。
曲线图显示,自1986年到目前为止,有四个平台期:1986年到1999年第一个平台期(15年),石油价格在15-20美元/桶,其间,1990年海湾战争导致油价涨约40美元/桶,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后回落到20美元以下;1998年油价进一步下降到10美元左右,那些投资公司或者投行,比如JP摩根们都撤离了石油市场,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之后油价再次回升。
2000年到2003年的4年间是第二个平台期,油价在25-30美元/桶左右,导致油价上升主要原因之一是投行、投资公司又参与到油品的买卖当中,2000年一度上升到38美元/桶。
2004年到2006年3年间,出现了两个平台,分别在40美元和70美元这两个高位。
曲线图告诉我们,投行与投资公司在石油市场“趋利而行”的轨迹。
能源交易三足鼎立
如果仅仅认为只是对冲基金抬高了油价,那就错了。
事实是,新的交易三角早已形成,他们是能源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跨国石油公司。
按照相关性的逻辑,对冲基金更大程度上只是潮流的跟随者,投资银行“趋利而行”。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却是那些大石油公司。
排除能源对冲基金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主要石油期货市场会员的构成中,涵盖了世界主要的银行、投资公司和石油公司: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法国兴业银行;JP摩根、美林、摩根士丹利、兰德公司、BP、雪佛龙、埃克森等等。
世界最大石油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参与者的构成中,交易商占39.9%,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占31.2%,石油生产、加工、消费及运输企业只占28.9%。
所以,过去认为是OPEC操纵了石油价格,而如今是石油交易商、投资机构与对冲基金共同制定油价市场的“游戏规则”。
投资银行的贸易行为是为了获利,他们没有基础设施,做油品贸易却不知道物流的真正去向,所以他们不得不花钱向大石油公司购买信息以及制造模拟物流。
除此之外也行使其社会影响力,公布研究报告,收取服务性的收益。高盛去年一份分析报告中预计,三年内油价将上涨到96美元一桶,今年的预测修正为108美元一桶。由此,有人指责投资公司的研究报告,推卸不掉推高油价获利的责任。
实际上,石油贸易市场最有实力的是跨国公司,但是他们与投行有些区别。
他们有上游、中游、下游三个业务,既可以玩虚的,也可以玩实的。假设一个公司每天原油产量是210万桶,炼油量310万桶,市场销售每天410万桶,那么,开采的原油不够炼油,炼出来的油又不够市场供应,中间的差量就是通过贸易买进卖出。有如此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什么还看着投行、对冲基金们“坐收渔利”?他们可以利用控制着信息源头的优势,使得自己的业务获得利润最大化。
而摩根士丹利、高盛这些投行只有油品采购和第三方油品销售环节,在市场中他们卖油或者是买油,市场一清二楚,因为他们没有采油与炼油的源头。
可以厘清的是,市场信息链是这样循环的:跨国石油公司掌控权威数据,投行购买信息除了自己使用外,再把信息卖出,对冲基金就是一个“跟班儿”。在某种程度上,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是那些投资银行,而不是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到底是价格波动引起期货交易的频繁,还是期货交易推动石油价格的升蹿?
某个投资基金使用几十亿美金购买了一份期货合同,购买量相当一个大的油田的产量!在市场供应平稳情况下需求突然增加,敏感的石油市场立即响应,致使当今的石油价格已经不是石油的真正价格。
这是华尔街所希望的,石油价格越不稳定,就越可以从中获利。原本石油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保护的工具,时下却被认为是推动油价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对冲基金,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名声一直不好。
究竟有多少能源对冲基金活跃在华尔街?
根据华尔街的一位能源分析师彼得·弗特的研究,“现在有超过两百个在能源板块活跃的对冲基金,更多的则正在形成中。”而华尔街拉莱对冲基金高级副总裁刘武则认为,“在能源领域内共有400多个已知对冲基金。”
能源专业对冲基金的生成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尽管相对大量的大型通用基金而言多数还比较小,但是,新的能源对冲基金运用他们先前在能源市场吸引投资的经验,在能源现货和其衍生品的交易中积极活动。
他们通过买卖与能源密切相关公司的股票和债券,间接从油价上涨获利,这些公司包括油资源、油区开发、油产品提炼、新能源研发的公司。目前在美国比较活跃的是索罗斯基金、SAC、复兴技术公司以及英国石油资本。
为什么现在能源吸引了对冲基金?
近年来,传统资产回报平平,许多基金没有在这类投资上得到期待的利润。而且,许多退休基金和其它机构资金,现在都力图通过其它投资策略找到高收益的避风港。目前新的资金正疯狂涌入对冲基金,而此时能源联合体已经呈现出更高的价格,“升高的波动性和更大的交易量对于资金具有吸引力”。彼得·弗特认为。
能源市场将表现出比以往都更加剧烈的波动,也缘于过去20年OPEC对于生产上游的投资持续不足,而石油业内人士也在投资问题上迟疑,因为他们对石油价格下跌的痛苦还记忆犹新。
也就是说,除一些不足以平息需求增长的独立钻探商外,世界广泛地缺乏新投资。
很多因素共同形成了今天的高油价。今天,纽约商品交易所更大程度上确定着石油价格,与之相比的OPEC却成为高油价获益者。
今天,在所有能源产品的交易中,概念价值仅仅2万亿美元。相比之下,全球实物能源市场为4万亿美元。
“能源仍然处在其市场成熟过程的初级阶段,因为一个成熟的期货市场交易量通常是潜在实物市场的6-12倍。这显示能源联合体的交易量应该在2010年达到至少每年10万亿美元。”彼得·弗特认为。
对冲基金将会提供其中大部分的交易流动性,不过投资银行和能源产业也会这样做。对于参与能源交易的人来说,现在,能源交易的黄金年份正在到来,它将给他们带来更高的能源价格,波动性和更大的利润。
期盼中国石油交易中心
国际的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是紧密相连。而反观中国的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两者分离已经有十年之久。
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虽然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无论是在伦敦商品交易所,还是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结算会员与非结算会员的名单中,找不到“中国”的名字。
中国每年进口约1.23亿吨石油,其中86%是按现货市场价格交易的,在油价动荡的年代里,中国一次次地受到石油价格波动性的伤害,如此大的市场需求却在国际原油套期保值市场上“失语”,什么原因?
中国尚缺乏成熟的金融市场及其衍生工具可以对冲平滑支出,中国的生产商与政府还不能使用简单的套期保值技术与操作,缓解高油价风险,也缺乏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深度了解。
在国内石油公司、尝试对冲市场风险以及发挥中国决定石油价格的市场力量的三重压力下,中央政府决定重新开放石油期货市场。原来的石油期货市场曾在短短的两年运营后于1995年关闭。
与上一次同时在北京和上海期货交易市场交易原油、汽油、柴油和燃料油不同,这次只在上海期货交易市场交易燃料油。不过专家认为,燃料油期货市场的开张将为其他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和原油的期货交易铺平道路。
政府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与世界其他市场结合在一起的石油期货市场,发挥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决定上的作用,从而提高石油安全,从目前的被动接受型体系向主动主导型体系转变。
“无论花多长时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上海一定会成为一个世界能源的贸易中心,因为上海有这样的条件。”BrianGilvary说。
但是他提出两个问题:其一,布兰特石油(Brent)是伦敦石油贸易所的标杆石油,中国的上海需要哪种原油?第二,建立贸易中心最重要的是要有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新加坡数据安全的问题解决得很好,但上海呢?
“但是无论怎么样,我是非常乐观的。”BrianGilvary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