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弟子規》不如看《大長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00:35
背《弟子規》不如看《大長今》2009年02月18日 16:12  來源:中國僑網   發表評論

    中國僑網消息: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18日刊文,對是否讓孩子重新接受《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並以此作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發表評論。文章認為,要孩子去背誦一部《弟子規》,那倒不如看一部像《大長今》那樣饒有趣味又充滿正面道德價值的電視劇更容易接受熏陶。

  文章摘錄如下:

  有人終於能以坦然及誠懇的態度出來對《弟子規》及類似啟蒙讀物的價值置評,這是一件可喜的事,也表現出一份對新一代德育視角的清醒。

  當然這並不等於就此否定《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曾擁有過的歷史價值。畢竟它們表徵著某特定時代的啟蒙方式,它們既是幾百年前某類型社會的德育風氣反映,也記錄著適用於當時的教育心態。

  但是,人的生活價值與心態需要,是在與社會的轉型不斷相互抗衡及不斷相互適應中而演變的。而任何社會的新一代人們,都會因為種種社會價值的逐漸改變而作出適應性調整。

   須讓小孩在生活中作出判斷

  世上沒有絕對的價值。比如數千年前奴隸社會,恩澤天下的“仁政”或真有其積極性,但今天也就難說,搞不好“仁政”只會養出一群慣性依賴、主見軟弱、因循茍且的百姓。

  又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愛你的敵人”、“明哲保身”等等,這些在某時代某社會裏的思想教條,放在今天已不一樣的社會裏,不見得就真的具有現實意義。

  或許,當初有人重倡《弟子規》及類似的過往啟蒙價值,是看到我們社會在逐漸物化的風氣中許多傳統道德價值也隨之失落了,情急之下,才會翻箱倒籠找出一條舊鞭子來。

  這份將憂患訴諸力挽狂瀾的行動,本意是好的。但這做法,對這條舊鞭子如何就能有力量去更改道德逐漸疲弱的現實欠缺考量,以為只要刷上傳統重量,就能止住道德萎靡的塌方,這卻是不現實的。

  說白了,任何社會的道德與不道德,該社會對兩者的鼓勵及抑制,在實施上都有著與時代關連價值的對應性。人類的社會與生活一直在改變,這個與時代關連價值的對應性,也必須隨著改變。

  小孩子背誦《弟子規》時或許得到一個道德認識,但放學後他面對的是另一套價值環境,能不能對得上還是另回事,他如何能把學到的道德認識在自己生活種種裏作出判斷,那才是問題。

   道德模塑要靠有效溝通

  所幸是,無論哪類型社會或哪種人際關係生活,在人性裏始終墊支著一份能辨別真善美的良知。這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人類這個物種能超乎其他而組成社會以至國家的特有條件。

  無論是哪個種族哪個文化,真正的人倫價值都會在其社會經過群體的適應、群體的相處、群體的辨識中得到共識。

  雖然各個社會文化有別,其道德觀念或行為呈現出來也有所分別,但從人類文明的宏觀角度上看,歷史證實了傾向追求美好仍是世上處處人性道德的基本主題。

  除了不能避免道德價值在時空改易而須要經過一番相對應的適應、厘清、通融與沉澱之外,另個問題還在於灌輸的方式。

  究竟要通過何種適用於其本身社會現狀的方式去進行道德模塑,絕非放諸四海能夠一刀切的事,也許還得像各處不同的流行感冒那樣,不能用同一種抗生素來作治療。

  而“溝通”的有效性,更是首要考慮到的。

  假如我是個孩子,要我去背誦一部《弟子規》,那倒不如讓我看一部像《大長今》那樣饒有趣味又充滿正面道德價值的電視劇更容易接受熏陶。

  要達到更有效的溝通,就是要在教育上找出哪種能更舒暢交流的對話方式。其中要關切到的,還包括對內容的興趣、傳遞的手段、參與的熱情,鼓勵的積極性,以及對平等及友善的尊重。

  筆者認為這才是跟上時代的教育方式。

  人類的生活謂之“生活”,就因為生命是活的。活的意義更包括轉變及不斷去適應這個轉變,並且,各個文化及各個社會如何去適應這個轉變,就是全人類不斷向前發展的大教育。(吳韋材)

編輯: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