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亲密的主客体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21:43
舒庆娥

  最早的亲密关系可以追述到胎儿在母体中的阶段。

  有一次,在我去南方某市的火车上,遇到一位27岁的女子,她给我讲述了她重复做的一个梦:一只强大的心脏在她的头顶上方,红红的一跳一跳的,她感到非常地恐惧。我又询问了她几个问题,原来当时她已经有一个哥哥了,母亲又没空儿带她,所以母亲在怀了她之后曾经考虑过不要她。恐惧来自于她将被抛弃而失去生的机会。这个梦一直跟随了她很多年,直到那天我给她解开这个梦。

  婴儿出生之后有个非常关键的依恋关系需要建立,假如说这个关系的缺失,或者是没有很好的建立,对婴儿亲密关系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影响。

  所谓依恋关系,既是母亲(或者养育孩子的人)要对出生的孩子进行抚摸、对话,喂他(她)吃的,给他(她)换洗,陪他(她)玩耍等等。当孩子哭泣时,要及时来到他(她)的身边,看看是否不舒服了,是否是饿了,是否是拉了尿了,是否需要有人陪他玩了,总之,就是陪伴他,给他舒适感,给他安全感。

  婴儿出生后的一年里,母亲与这个孩子的关系处于共生状态。就如一个鸡蛋,母亲是外面的蛋壳加之蛋清,孩子就如蛋黄。孩子象蛋黄一样被母亲包裹在其中,因为没有母亲的照料,孩子就无法生存下去。据说婴儿出生时脑重量约为400克,6个月为出生时的2倍,两岁末大脑的重量已经达到约1200克了(成年人的大脑重量为1500克)。一岁以后,孩子逐渐地与母亲分离,就如那蛋黄慢慢地游走到靠近蛋壳,然后慢慢地跑出蛋壳外。在三岁时,母亲与孩子就正式完全地分离了。这时候的孩子,走、跑、跳都不成问题了,可以送到幼儿园里去啦。

  三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认识了小朋友,他的交际圈子也在不断地扩大,他的大脑和思维都在进一步地提高。孩子们之间建立了朋友的关系。

  五、六岁的孩子们,男孩子跟母亲关系亲密一些;女孩子与父亲关系亲密一些。

  七、八岁的孩子,开始进学校了,开始了学习知识的旅程。

   十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跟同性别的父母亲学习。既女孩子跟妈妈学习怎么样做女人,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女孩都会有所影响;男孩子开始跟父亲学习如何做男人,如何交际如何进行社会活动等等技能。

  十二、三岁,孩子们开始了情感的萌动。害怕靠近异性,又很想靠近异性。

  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身体以及性特征的发育,有的孩子开始了异性间的交往。

  上了大学的孩子们,现在已经不把谈恋爱当成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了。这在80年代初在学校里谈恋爱是要被处分的。

  毕业后的孩子们,可以结婚成家了。夫妻开始亲密的相处。

  然后,爱情的小结晶就会自然的出生了。一家三口享受着天伦之乐。

  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正常地出生、慢慢成长,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因为你可以享受这份亲密关系,享受人生的这份爱恋。

  假如这个发展过程中哪一个环节过程发生一点问题,而且越早期的问题对后来的影响会越大。就如“摞币效应”,既一个人摞一叠硬币,越底下的发生歪斜,对上部的影响会越大,直至有一天会崩塌掉。并且,越早期发生的问题,越容易发生固着在那个时期的现象,当然这也与当事人个人本身的遗传特点、性格、以及他所处的文化和生存环境有关。

  偏偏很多人,都会在他人生当中有所缺失。而且,他们的父母亲有的也不知道还有“依恋关系”这么个事情,自己随心所欲地带着他自己的孩子,当然有的或许是生活所迫,或者说是不得已,有的则认为孩子怎么样都可以长大。

  当一个人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的时候,这个人幼年会很悲观,觉得家人不爱他,感觉孤独,没有安全感,他会永远背着这份感觉在生活。有的人会变得沉默,觉得抑郁,我哪里不好呢?认为自己不好,老在找自己的毛病;有的人会多动,多动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即使被家人骂也好过被家人漠视。被人漠视是很悲哀的一种感觉。他与他人之间会产生距离感,无法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即使与妻子(或丈夫)也无法建立这种亲密关系。

  那么,没有建立依恋关系的人,就不能发展亲密关系了吗?不是这样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就可以采取应对措施,我们可以首先意识到我们到底哪里缺失了,然后,看看如何修正那些缺失,即使不能修补完全,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建立新的平衡关系,慢慢地学习如何去信任他人,如何去发展亲密关系。

  首先,要学会去倾诉,建立了信任才能建立朋友圈子;其次,寻找到知心朋友,包括异性;第三,对于你喜欢的人,你要学会怎么样去与之交往,然后再继续发展下去。

  最亲密的关系是爱情,这也是历来文学为什么那么多歌颂爱情的诗篇和作品。因为人们需要亲密、需要爱。爱是人们能量来源的自留地。为了爱的人,可以奉献出你的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