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中国中产阶级调查》系列之一:“我怎么能算中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55:28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 魏城 2006-07-11  

上一期《远观中国》专栏,我一不小心,间接地把“收入一般的人”与 “中产阶级” 划了等号。很快,我就收到了一位读者的质疑:“收入一般的人怎么能算中产呢?”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想搞清的问题: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 呢?

今年5月,我去中国跑了一个月,去了北京、上海、重庆、青岛、济南等几个大中城市,专门调查中国的中产阶级问题。但一个月下来,在与50多位至少在我看来属于“ 中产” 的白领、杂领或金领人士交谈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反而越来越糊涂了。  

我甚至发现,这次调查的隐含前提──中国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似乎都成了疑问。

“中产”是个伪命题?

重庆希尔顿酒店。王孟龙敲开我房间的门之后,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中国中产阶级?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王孟龙学医,毕业后却从业传媒,现为《中国商业评论》资深编辑,言谈之中常常甩出一些艰深名词,但我后来终于搞明白了,他甩给我的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国并不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

王孟龙的意思是,中国一直是一个“ 中层缺失”的社会,现今亦然,即使完全从经济层面来讲也是如此,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中等收入者随时面临跌入下层的可能。

他的这种观点,在网上同道者颇众。例如,一位署名“一条菜”的网友也认为,“中产”在中国是个伪命题,因为中国“只有财富的一极和贫困的一极,他们直接面对面,中间没有中产阶级。”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一个国家只有达到某些宏观社会经济条件之后才会出现中产阶级,例如,城市化程度超过50%,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一半等。他们指出,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比率低于 40%,而第一和第二产业还在主导整个经济。

当然,我这次中国之行接触到的大多数采访对象都不像王孟龙那么极端,他们似乎都接受了我调查的隐含前提:中国的确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但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阶级的人数极少,少到了几乎无法构成一个阶级,至少他们自己不在其内。

“别开玩笑了,我怎么能算中产? ” ──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一个年薪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外企中层管理人员满脸疑惑地望着我,厚厚的镜片反射着强光。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这样的反问我听得太多了。我还记得,临行前,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者,热心为我推荐采访对象,他推荐了一对在北京工作的夫妻,并告诉我说:这对夫妇中,先生在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工作,太太在中国名所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高职高薪,有房有车,绝对属于“ 中产”。

但对方仍然很不自信,来信问:“我能算中产吗?”

推荐者马上回信,给对方打气:“厉以宁说过,有两套房子的就属于中产阶级。 ”

重庆天域园林艺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灵灵也不认为自己是“中产”。她的 “中产”标准,在中国人中也许很有代表性:“城里有公寓,郊区有别墅,开车要开奔驰、宝马,旅游要去北美、西欧。” 

“中层意识”占主流?

符合张灵灵标准的中国“中产 ”当然少得可怜。但颇为矛盾的是,据中国传媒报道,一项大型调查发现,85.5%的中国城市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 ”。

我找到了主持这项调查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虹。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他领导的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进行了这次有关中国中产阶层的大型调查。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周晓虹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矛盾现象。 

周晓虹认为,传媒在报道此事时所使用的 “中产阶级”一词并不严谨,他们那项有关自我认同的调查结果,也许更多地反映出,当前中国的“中层意识”占据了社会主流,也就是说,多数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结构的中层,但在中国人心目中, “中层” 与“中产” 这两个词并不相同。

“中国的白领可以自称‘小资 ’,但并不认同‘中产’, ” 周晓虹笑着对我说,“你要说他是 ‘中产’,他就跟你急! ”

据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中产阶级国家。早在1940 年,《财富》杂志在美国作过一项调查,就有 8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但《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一书作者理查德·隆沃思指出:“这些声称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人不一定拥有相当的财富……餐厅服务员、工厂工人、企业主管、股票经纪人等都坦然以中产阶级自居。”

周晓虹说,大部分美国人将自己定位为中产阶级,部分上与美国对“中产阶级 ”的文化定义有关。在美国,“中产阶级”一词就是“普通族 ”的同义词,相当于中国人说的“ 老百姓”或“收入一般的人 ”,是富豪和穷人之间的一个庞大的 “中间阶层”。

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产阶级 ”,却绝对不是“收入一般的人 ”,而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阶层,几乎是“大款”、“富人” 的同义词。尽管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曾把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到50万元人民币之间定为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准,但仍有许多中国人,包括收入在这个标准之内的中国人,并不认同这个标准。

“家庭年收入6万?如果是双职工,那才人均月薪2500,那算什么中产?! ”这是许多采访对象听完我引述这个标准后的“标准” 反应。

网友“曾是知青”索性在网上开出了他自己的标准:“如果你有一套房子,但你仍然有银行贷款,我看不能算作是中产阶级。如果你月入8000,但租房住,我看也不能算是中产阶级。真正的中产阶级应该是:有自己的产权房,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相当于自己月收入6倍的存款。按这个标准你去衡量吧。”

其他中国人也许有着各自不同的标准,但不论如何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中产 ”家庭年收入起点,大概都远远超过中国国家统计局说的6万。

周晓虹告诉我,巧得很,美国衡量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的起点也是6万。但那是美元。

也许中国人眼界高,自己主动乘了8,与美国的标准看齐了? 

但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以美国标准来定义本国“中产”的发展中国家,似乎并不多。

周晓虹给我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去年11月,他去印度开会,讨论中印中产阶级的对比。赴印度的飞机上,他看到一份新加坡的报纸,称印度中产阶级阵容庞大,成员有7 亿之众,他吃了一惊。会议结束后,他去孟买,在一家三星酒店的酒吧中饮酒,大概出于职业好奇,随口询问一位酒吧侍者: “ 你是中产阶级吗?”

那位侍者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 

随后,这位侍者又颇为自豪地说:“ 我们印度是一个中产阶级国家!”

“印度是一个使用英语的国家, ” 周晓虹后来对我说,“这位侍者说的也是英文。英文的middle class,照字面翻译,就是‘中间阶层’,没有 ‘产’ 字,但我们现在沿用的译法,却加了一个 ‘产’字。问题就出在这个‘产’字上,造成了种种混乱。”

“提低,扩中,调高 ”

但“中产” 与“中间 ”这两个词的区别,真有那么重要吗?

至少,在中国高层决策者看来,这个区别很重要。

又是一个“巧得很”:5月26 日,也就是在我结束中国中产阶级调查的同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这次会议的核心精神后来被媒体总结为六个字: “提低,扩中,调高”,其中的“扩中”,就是扩大 “中间阶层”。

这次会议有关 “提低,扩中,调高 ”的具体表述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

当然,如果85.5%的具有强烈“中间意识”的中国城市居民,都把“中产阶级”这个词完全甩给了少数的富豪,那不是一件挺危险的事吗?

看来,中国决策者非常担心、并力图避免的东西,恰恰就是网友“一条菜” 所说的现象──财富一极和贫困一极直接面对面,中间没有中产阶级。   链接:

“中国中产阶级”讨论

先富、后富与思想
财产不是衡量中产的唯一标准
中产阶级仍缺“阶级归属感”
我也趟一趟中产讨论的浑水
中产:上不着天,下不落地
谁不怕“枪打出头鸟”?
“中产阶级”的误译
从中产阶层到法治社会
最近杂感:盒子人生
中国中产阶级与世界资源
中产阶级不能单从收入上划分
他者建构与自我认同
政府不能光重视中产阶级
应保护中产阶级的合法权益
中产阶级仍缺“阶级归属感”
中国中产阶级的悲哀
讨论中产阶级的意义何在?
别提了,中国富人的素质
困窘的中国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在崛起?
我不赞同萧功秦教授的观点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中产与中国农民意识
读者薛兆丰:
推荐搭档文章
经济学仅仅是一门学科
80年代以来的变化
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圈子的力量
创建合理的中产阶级产生机制
中产阶级,因地而异
公平竞争与贫富差距
区分贫富差距与贫富差异
贫富差距与社会动荡
经济学是干什么的?
贫富差距下的穷人和富人
也谈中国中产阶级
我也是八十年代生人


支持公平竞争下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前进
小额信贷和劫富济贫
冀志罡先生立论漏洞百出
你有资格谈论“感谢”吗?
贫富差距,拜托你不要长大
贫富差距:感谢就不必了
读者陈学玲偷换了概念
希望FT中文网多关心公平
贫富差距导致多少政权更替
因为受害而感谢?
老百姓反对的是为富不仁
《中国中产阶级调查》

我们应该感谢贫富差距
我们抱怨的是贫富差距过大
人有差距是正常的
不能让贫富差距固定化
贫富不均必将激化社会矛盾
凭什么让我感谢贫富差距?
关于那几种自由
衡量中产的标准不止一个

《读者有话说》

贫富差距过大会拖累经济
中产阶级讨论很有意义
中产阶级文化缺失的北京
中产其实就是寻找归属
中产阶级是稳固税源
驳薛君太平盛世论
中产阶级有三个关键词
别指望劫富济贫
中国只有富人穷人普通人
中产阶级之争是一种反思
原本可以成为中产一族
诸位,推荐一篇奇文
中国中产阶级存在于公务员中
现在是实行公平原则的好时机
读了两封读者来信,爽!
中国缺乏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
中产阶级应是社会中坚
中国人有财产,无资本
中产阶级更多涉及社会标准
以“富农”类比中产阶级
中国中产阶级吃不起KFC
对“劫富济贫”的另类解读
“劫富济贫”怎么了?
中国特色的狭义中产
我的中产阶级定义
贫富差距应由市场去调节
哪里都有中产
中国中产阶级日益壮大
希望不要“人以群分”
中国人虚伪的谦虚
我的中产标准
中国:房屋存款并非“产”
中产不仅仅关乎“产”
不要偷换坐标系
有钱人并非中产阶级
国家应扶持中层阶级
我心目中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并非伪命题
我同意“伪命题”的说法
我为何同意仇里的观点
中国尚不存在中产阶级
中国50年后才会有中产
我就是中产,这有什么的?
自我认同最关键
中国只有“有钱阶级”
收入、欲望和社会责任
中产与纵比、横比
中产阶级不仅仅是收入概念
不能用“中产”硬套中国社会
中国没有中产阶级
每个社会都会有中产阶级存在
中国存在着“中产阶级”
美国的“中间收入阶层”
中国有中产但无阶层
中国“中产阶级”是伪命题
我反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