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细节:四要四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6:04:21
不能忽略的课堂细节

目前,虽然不提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分门别类各自为阵来组织开展,但以其中某一领域为主而将其它各领域进行有机融合的实施方式还是切实可行的。不久前,笔者担任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优课评比的评委,比赛围绕“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展开,教材蓝本为江苏科学科技出版社的《劳动与技术》,也可使用学校自己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观这些参赛活动,基本上都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在活动教学的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推敲的地方,整理成文,供大家讨论:

一、学生需要技能的指导,但不要“无微不至”。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其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个目标,活动中就需要教师作关于“技能”方面的指导。在技能指导策略上,教师们一般采用多种指导方法,有先看书上图例示范再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制作方法的;有选择一个特定的作品,用PPT课件形式按步骤分解、配合教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制作方法的;有通过实物投影仪直接让学生按步骤跟着做的;也有请学生先看书,让个别学生把制作步骤再介绍一遍的。这些技能指导的形式可以说丰富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就是指导过于详细全面,简直“无微不至”,把学生当作襁褓中的婴儿,照料得密不透风,学生被限定在框框里,只能一步步踏着老师踩出的脚印往前走。

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特定的优课评比情境中,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甚至把学生放在了零起点上,忽视学生曾受过的相关基础训练;在教学评比情境中,教师不敢“沉默”,甚至比平时还更喜欢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把学生当成什么都不会的等待浇灌水分和养料的温室里的花朵。这是教学设计的纰漏,也是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和理念的暴露。实质上,对学生技能的指导,不能“万众一律”,更不能“统一模具”,理想的指导方式应当是“弹性式”,既让学生明确技能操作的目的,又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既有一定难度的新方法的集体指导,又有针对个别差异的单独辅导,真正做到指导有方,又留有创新余地。活动中,学生希望得到来自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但更愿意、更喜欢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改进,教师应尽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时空。

二、学生需要评价的激励,但不是“众星捧月”。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手段,能让学生知不足而改进,同时来自各方面的认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几个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多种评价激励手段:有采用全体学生为最中意的作品帖星评选“巧夺天工”奖的;有为第一个学会制作方法成功做出“万字结”而赠送“吉祥中国结”的;有通过小组填写评价表进行自评、他评,评出“最佳创意奖”的;也有请小组学生直接介绍自己获得成功或失败原因的。然而,在引入评价机制的同时,要避免“众星捧月”现象。集体创作的作品,派其中一位学生代表上台介绍,而恰巧作品又被评到“巧夺天工”奖,教师就把一顶美丽的塑料编制的“桂冠”戴在这个学生的头上。以操作性学习为主的课堂中,更讲究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作品从构思到成型,都是全小组学生集体劳动的结晶,教师要深喑这一点,评价中,既评价作品的质量,也要对学生间的合作进行适当的阐述,重结果,也重过程,这样,对于其他更多学生来说,才是“公平”的。同时,学生的劳动成果,既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又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更高的要求和更好的建议,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明白已经成功了什么,还需要作哪些努力。“重星捧月”式的奖励有碍教育的公平和民主,有碍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的形成;有碍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范围要尽量地扩展,而不是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另外,教师要树立这样观念,在有限的课堂中,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对于蹒跚走步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涵养,要有得当的指导策略,很多时候,请学生讲述为什么失败比讲述为什么成功更有意义。

三、学生需要材料的保障,但不是“铺张浪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开展“劳动与技术”的基础,也是保障。课堂中,因教学内容的需要,用到很多材料,如塑料瓶、KT板、吹塑纸、泡沫板、塑料绳等。现代材料的极大丰富,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这又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劳动与技术”的背后,潜藏的应该是对材料、能源的节约。课上,为了制作的需要,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新的辅助材料,但仍应当以使用废旧材料为主。如果课中所创作物品,都以装饰性为主,而非实用性,那样,材料的使用更应该注意环保和节约。在这些课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崭新的塑料材料,整块的KT板、整块的泡沫板、整张的吹塑纸,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制作技巧进行了详细指导,却没有关注材料本身,学生往往为了一小块材料而在整块的材料的任意部位随意挖取,及其浪费。本来,对材料的节约是“技术性”的一项指标,而现在,为了制作,却浪费大量材料,技术体现在什么地方,岂不是舍本逐末?

因此,教师要跳出为上课而上课的圈子,在关注教学步骤、环节和艺术性的同时,把视野放宽一些,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要为了追求眼前的而放弃长远的,跳出课本身来执教课,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目的。

四、学生需要实践和体验,但不是“为了眼前”。

 “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进行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以获得劳动体验。”因此,不能把它等同于一门学科,更不能以知识传授的形式来展开,它着眼于眼前,但不是“为了眼前”。

活动中,尽管各自的课题内容都相同,但设计时不同的着眼点不同的落脚点导致活动目标各不相同。有的活动仅仅是为了会做塑料制品,有的活动把做塑料制品与日常的装饰联系到了一起,有的活动把制作作品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活动,是可以有不同的归宿的。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中,学生快乐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体验着动手做的快乐。他们的眼神时而专注,时而流露出疑惑,时而绽放惊喜的光芒,他们是那么容易沉醉于眼前的工作。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正在做的事情,不是“为了眼前”,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通过眼前的、当下的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了解和掌握过去的和将来的,通过此事知晓彼事,让更广阔的世界多元文化在学生心灵从小就播下生命的种子。

总之,在教学比赛活动中,活动设计者、执教者有时会在教学的技术性方面考虑过多,而忽略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要义,使活动华而不实。关注活动的细节问题,虽不能对活动成功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但能帮助我们审视教学行为,不致偏离教育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