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价值观是认同感的基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6:56:14

 

 近期来,移民融入与国人接纳的问题又再成为热门话题。在全球化急速进程的今天,各国无不想方设法吸取外来人才,移民问题的突显与讨论事属平常,但众人的论点仍需关注。毕竟移民从不同的国度来这里从事不同的行业,当然多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果有关难题无法化解,这对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都会带来直接间接的不良影响。

 

  移民问题不是个一刀切的问题,其间的复杂性一言难尽。有人急切地说:必须摒弃原有文化,拥抱本土文化,让自己成为地道的新加坡人。这想法非常不实际,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与文化的国家,你要拥抱哪个?你放弃原有步法,跟随本地人亦步亦趋,得到的可能是邯郸学步的惨痛后果。

 

应秉持休戚与共的思想

 

  新加坡文化贵在多元,不同文化互相激荡而发出火花,互相借鉴汲取而丰富多彩。相处时日久了,自然可以左右逢源,譬如你看到饭盛在碗里,自然用筷子解决;食物放在盘中,动刀用叉是最好的选择,这时的你已经做到随时运用适当的工具完成享受美食的目的。所以,有关融入或融合和接纳方面,通过时间的磨合可以水到渠成,比较不成问题。

 

  实际上,移民所遭遇的有些问题与本地人并没有两样,诸如生活压力、工作上的失落感、对前途的担忧、对新事物感到茫然等。与国人较为明显不同的是,移民处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的适应性与认同感问题。

 

  总而言之,外来移民与本地人都同处一个岛国,秉持休戚与共的思想以谋求国泰民安才是关键所在。如果要达到这个理想目标,全体国人包括移民都非得认真实现共同价值观的思想要求不可。

 

  共同价值观的概念是在新加坡建国后的23年(1988年)后由当时第一副总理吴作栋提出的。经过几年广泛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最终达到共识而制定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在1991年初的国会上辩论修订通过。

 

社会安定是价值观的效应

 

《白皮书》指出:作为年轻国家,各族人民仍未有共同独特文化,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步骤来发展共同价值观,那就无法肯定国家的认同感会出现。政府于是提出各种族和各宗教信仰的人们都能接受的五个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共同价值观提出之初,确有不少人感到疑虑,有者怀疑这是政治意识形态,意图钳制人民思想,有者担忧政府排斥西方文化,意图把儒家思想强灌给包括非华族的国人等。但是,《白皮书》的辩论与公布,基本上消除了人们的疑虑。它明确地指出:西方化已帮助新加坡现代化,不是所有的西方价值观是坏的,也不是所有的东方价值观是好的。共同价值观的概念,完全是为了保存新加坡社会的精髓,传给后人。

  《白皮书》有二大特色。其一,它是以个人与群体关系为基础而制定的,没把政治价值包括在内。

 

  其二,新加坡是个世俗国家,对宗教事务保持绝对中立的立场,所以它是一份世俗文件,不包括任何宗教价值观念。

 

  它的价值体系基本上是“以人为本”、“群体价值”的道德取向为主,加之以“关怀”“尊重”“和谐”“宽容”的德行方式运作,使整个共同价值观显得实际可行,既不枯燥乏味也不流于空洞无物的口号。

 

  自从推行共同价值观迄今已18个年。这些年里,尽管新加坡曾面临1997年的区域金融危机,2001年911的恐怖事件,2002年印尼峇里岛的爆炸惨祸,2003年的沙斯肆虐以及目前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新加坡与周遭区域国家比较,却相对安定。原因是共同价值观已经产生了效应。

 

  移民接受与通过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与实践,对所居地理应滋生认同感。有了认同感,一些适应性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移民与本地人在这方面有共识,凝聚力肯定因而加强,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对于移民与生活了长时间的本土人,各国其实都有自己的要求与期待。20年前,我在波士顿移民厅读到一排金光耀眼引人注目的文字,那是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的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不就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含义?把这名言嵌在移民厅墙上,不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忠诚奉献,这确是令人激赏的高招。

 

  所以,把金光耀眼的共同价值观文字安放在移民厅令人注目的地方,应该是个不错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