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的为什么行与为什么不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1:41:35
译自:http://c2.com/cgi/wiki?WhyWikiWorksNotWiki能行,因为:
任何人都能做贡献,因此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责任感 任何人都能修改或删除任何内容。Wiki上的内容代表了一种共识,因为删除侮蔑和垃圾内容比纵容它们更简单,留下的自然是有意义的内容 任何人都能参与。这可能是对付内容贫瘠的一个药方 - Wiki和其它网站一样被大量的人访问,但是要想有所影响,你需要写出真正的内容,其它的都会被删除。因此,人人都能参与,但只有优秀的留存 Wiki群体内有一种很强的共识去保持Wiki干净、漂亮 - 我们都用它,因此我们都努力保持它处在可用的状态。参与其中也很有趣,当游戏有趣时,人们也会玩得很好 Wiki不是实时的。思考需要时间,有时要几天或几星期,人们才能做些补充和修改。这样,人们所写的通常是经过仔细考虑过了的东西 Wiki就象一根坐标轴,上面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纵向链接。虽然维客建立的是一个公共空间,但它并不抹杀创造性,只是最後在集思广益之下走向"共和",而正因为维客的平等性原则,使它集中了平凡与不平凡人的思想,在不断增删与提炼中,纵向式到达金字塔的顶端,获取思想的精粹,而维客们正是这一"造金术"的使用者与受益者。
关于所见即所得:
Wiki能行,因为它简单易用。在你编辑时,很少有什么会妨碍你清晰地思考和写作。虽然需要学习一些格式标记,但是不多。我们把Wiki做得越简单,就越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系统的价值就会越大。如果我们能把Wiki做得再简单一些,例如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界面,就会有更多有绝妙思想的人参与进来。
那样反而会害了Wiki。它显然已经害死了UseNet……
我认为,害了UseNet的不是易于使用,而是对内容缺乏约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检查和约束来使信噪比达到最高。通常,使用的人越多,需要的检查也越多。UseNet是被成几何级数增长的互联网用户所淹没的,这些用户没经过那些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的人的指导(虽然有些人努力过)。 上面是一种非常幼稚的看法和解释。没有必要进行内容约束。谁能决定什么内容是对的/好的,什么不是呢?这显然又是一个自说自话的人。我就见惯了这类事情:一些帖子被删掉了,不是因为它们很粗鲁或冒犯了什么人,而仅仅是因为那些权威不喜欢它们。重要的是言论自由。
TODO:(此处6段未翻译)
或者对照下面的说法:
Wiki能行,因为:
Wiki不是所见即所得的。它是对一个人能否编辑Wiki上的内容的一个智力测验。(它可能不讨看录像成瘾的人喜欢,但是文字爱好者却可以进入,改变一些东西,然後离开)(这一句不好译)。其他象我们这样的人只要把Wiki弄得超出一般水平就行了。
Wiki吸引人,是因为自从收音机被发明以来,在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就有了一道鸿沟。任何有点文学修养的人都能写一本书、一篇散文、文章或一则故事。但电影、电视、互联网以及其它媒体却是被少数人控制的,由他们来决定哪些内容对大众是好的(如果你想说任何人都能建一个网页,你可以试试在专科学校里上一堂这样的课)。
参与Wiki写作的人天生就是谦虚、讲理的一类人。他们害怕惹是生非。他们动手修改一篇文章时可能很大胆,但他们是按照一般的审美标准去修改的,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好恶。
(略两段)
有什么办法能组织无礼的人删除页面?被删除的页面能被恢复吗?
每个页面都有一个上一版本,并且同一个IP地址所做的修改都被汇总到一个单一的变更之中,因此一个人通过一个IP地址是无法完全删除一段内容的。系统也有备份,但很少会用到。这个问题在Wiki上到处都有讨论,你可以在其它地方找到更多的详细内容。参见“Wiki删除”,“为什么没人删除Wiki”。
删除有自动保护装置的页面是徒劳的。一些个人或作者群体独立地建立起保护装置,来保护他们想长久保留的页面。这些页面只能被补充、修改,或是进行其它运行保护装置的组织所期望的操作。删除一个有保护装置保护的页面只会使该页面在“最近编辑”页面上获得更高的排名,因此“用删除来反对”反而是一种计数上的贡献。
你忘了IP阻拦是很容易实现的。大多数Wiki,包括这一个,都用这种机制来对付那些坚持要搞破坏的人。这些阻拦机制中有一些非常聪明。例如,GreenCheese的人不禁止任何人读取内容,但那些从不良IP地址来访问的人想要修改的话,就会被导向到相应的c2网站编辑页面,这样如果他们变得聪明一些的话,仍然有发言的机会。
(略1段)
可喜的是,大多数在这儿的人都觉得为Wiki做贡献的好处要远远超过破坏一个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系统所带来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刺激。
我觉得这一点说得非常好,象一个傻瓜一样删除Wiki上的内容对任何人都没什么刺激,而一些人对通过破坏安全软硬件设施,以表现他们比发明或安装这些设施的人更聪明的事却非常有兴趣(尽管,那些以清洁公共场所为职业的人会说,仍有一些人不需要任何刺激,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
(略1段)
Wiki是传统开源/BBS模式的更进一步。在通常的模式下,你必须经过一套冗长的注册或申请手续以成为开发者,才能做一点贡献。这种方式抑制了贡献,造就了一个“成员”或是“开发者”的小圈子。另一方面,在Wiki这里,你可以马上修改你的小错误,并且增加新内容,就和打字一样容易。
它天生就是无结构的。我最近试图重新找到我和我妹妹小时候玩我写的电脑游戏时曾有的乐趣。随着我们在盒子中玩耍时间的增长,我们玩的游戏变得越来越有结构,越来越有对抗性,也越来越没有乐趣。我们曾经通过词汇和想象创造了一个世界,但我後来发觉需要添加秩序:双线代表墙,单线代表窗户。做一个我自己的游戏曾经很容易,但现在它不那么容易了。Wiki有助于还给你创建规则并遵守它们的自由。Wiki是一个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的世界,Wiki可能的用途在它诞生时并没有被限定死。
下面一段是从”作为质量中心的Wiki“移过来的。
Wiki为什么能行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能通过共同编辑来提高各人想法的质量。遗憾的是,至少在c2,这从来没有被明确地提为一条原则。因此,人们陷入了”线索混乱“,使得这个地方闹哄哄的,不友好。翻译的不错
Wiki不是一个自己就能产生价值的神奇工具。Wiki仅仅提供了用相同的输入(当被正确使用时)产生更高价值的方法。Wiki的竞争对手(论坛和邮件列表)有与其完全相同的使用模式。当仅仅使用这些使用模式(并忽略更高级的使用模式)时,Wiki与其竞争对手的“效率”相同 - 就是说,“不行”。 TODO:修改
内容很难被删除,但也很难被重构。关心Wiki的人会来把噪音清除掉,但Wiki不是因为噪音而崩溃,而是因为内容而崩溃,它需要进行一次完全、仔细、彻底的重构
线索模式: 难以重构,因为分割线索後它们就不见了。将众多线索合为一个单一线索会改变众多作者的原义。 作者们把内容看作是讨论而不是协作,即便是把线索模式的页面重构为文档模式,那些对进行交谈感兴趣的人还是会继续使用线索模式 TODO(这里缺一段) 由于这些原因,线索模式会使Wiki变成混乱的Wiki
随着回溯链接的取消,分类也消失了,这增强了巴别塔效应。或许Wiki类别应该更像新闻组那样,应该能够把文章划分到各自的命名空间中去。是的,(象)新闻组(那样)Wiki大师们给我们下了个套儿。他们都走了,消失了,无影无踪了。真正的Wiki大师们有更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而不是在这里浪费时间做没人会感激的工作,并且很快就被人抨击 主要的,或许是唯一真正成问题的是,人们(惯于)把混乱留在身後。你无法阻止他们这么做,但你自己可以不这么做。管好你自己的Wiki! 新来者很难适应这种导航方式,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导航
Wiki只在一定程度上能行:
重构後的内容不会比重构它们的人更聪明 彬彬有礼和讲究风度(或者说守规矩)是Wiki能行的基本要求 - 但有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礼貌的概念不同 如果大家不同意,你怎么用文档模式呢?
Wiki不象其它网页、论坛或邮件组,它需要学习。大多数访问这个站点或其它网站的人通常只是“消费者”,他们唯一的贡献就是评论,例如SlashDot。
这个Wiki不仅是一个Wiki的典范(有好有坏),也是一个关于人的Wiki,还有一点是关于编程的历史的,它在提供内容上做得非常好(虽然有争议)。
另外,使用它的人在增加内容时不会被告之这个Wiki的目标,不象WikiPedia那样,俨然要做一个百科全书,而Ward认为它永远只会是一个Wiki。没有确定的目标,是这个Wiki的特点,并且Ward认为WikiPedia也应该是这样。
很难就这个Wiki的内容和范围有一个界定。由于内容是动态的,这将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即使是基本的目录工具也比没有强。然而,可视化导航机制是一个新奇、有力的工具,或许它比一个“目录页”更有效。
如果我们把Wiki当作一个新闻组,而不是把整个Wiki看作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东西,Wiki将不能很好地运作。
Wiki在任何时候都不行,如果:
线索模式持续的时间太长 没有人重构Wiki 有人在重构时有意或无意地毁掉了重要的内容或观点 缺乏可视的结构,对内容的价值造成了负面影响
从管理的角度看,Wiki不行,因为:
如果没有检查的话,那些故意破坏的人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即使是署名的评论也可以被篡改甚至伪造
Wiki很适于做一个快速试验想法的温床,但由于它本来不是为了做这个用的,其他的Wiki使用者很可能很快就会把它们擦掉。那些想试验新想法的新人们应该被很快地、并且是有礼貌地引导到能这么做的更安全的地方。这样做不是太好:试图引起更多人对新沟通方式(例如Wiki)的兴趣,而当他们尝试使用这些工具时,又公然把他们踢到一边。
虽然通过使用者对不良页面的修复,Wik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垃圾内容、广告和 trolls,但原始的内容也可能被丢掉。
TODO:(WikiWipeout一段)
当有一个破坏分子时,Wiki就不行了。目前,这儿有一个群体,但很久以前TheWell的一项试验表明,群体是靠信任造就而成的。当信任被破坏时,群体也就成了跛子。
最後,但不是最小的(一个原因是),有大量的人永远不会使用它,因为它不是所见即所得的。这一点确实妨碍了它被更大的群体接受。但是,HTML通常也不是所见即所得的。Wiki至少是“所见差不多是你想要的”。(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特性:所见即所得是表现形式,它对协作没什么帮助。)
这一点引出了所见即所得为什么不行
第一次进入Wiki时,你会对这里缺少象其它网站那样的花里胡梢的东西非常震惊。对一个不愿意参与其中的人来说这儿是一个沉闷乏味的世界。
...
只有存在一个群体,Wiki采能行。这个Wiki有一个群体,这是Wiki为什么能行的原因。
但是那些Wiki破坏者们怎么办?这个站点是如何抵御自动化脚本的攻击的呢?
没有太多的Wiki破坏者;他们只是时不时蹦出来,又很快消失了而已。除了对关键页面进行备份,这个站点没有预防自动化脚本的措施,这有多少技术含量呢?参考删除Wiki关于这一点的争论,但是注意,Wiki始于1994年,至今还没有被自动化脚本攻击过,尽管有许多长期的论战和激烈的辩论。
就像大多数情况一样,Wiki越流行,遭受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只允许注册的Wiki居民更改或删除已有的内容(仍保留历史记录),而一般人只能添加内容。要这么做,一页的内容可能必须被分成几个片段,这些片段不一定对阅读者可见,除非他们打开特定的开关。(可以用一个小图标指示那些分隔并可以插入内容的点。)
请参阅PerpetualNow。
真正妨碍人们使用Wiki的是语法。所见即所得并不是问题所在,使用Wiki标记进行编辑才是真正的问题。人们不想再学习一种语法或用某种语法写作,哪怕它很简单。我不知道为什么——是懒得动脑子还是他们不关心语法。语法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抽象了。甚至是对和我一起工作的软件工程师,他们喜欢Wiki,但不喜欢Wiki的语法(虽然他们甚至能用C++语言编程——想想看)。这是人类的本性。
我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做一个客户端软件(Java小程序、.net控件、JavaScript,等等),用来进行编辑,不一定非要所见即所得,但要有某种格式化编辑器的样子。另外,很多人都熟悉HTML,因此,如果要使用标记的话,他们宁可用XML或HTML。显示文章时,可以只处理基本的HTML元素,忽略颜色等其它标记。
Sox可是也是一种有趣的,并且比Wiki更好用的标记。
http://www.emacswiki.org/cgi-bin/wiki.pl?SoxFormat
Wiki也受害于复杂的标记杂烩——所有的标记都是为了展现。
(省略DocBook一段)
关键字和分类应该能用属性标记来表示,这样显示文章时可以把它们放在页面底部,也便于建立索引。我觉得这会远远胜过目前的Wiki类别。
重申:对那些不想用XML或Wiki语法,想以可视化方式编辑的人来说,用Java小程序会比较好。
啊,但是Wiki在设计上通常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做到大概能用就好。
Wiki(至少这一个)在生成的HTML页面中不指明内容的编码方式。因此,不能输入一些重要的字符。有用UTF-8的(Wiki)吗?
有没有一个讨论Wiki未来发展的Wiki网站呢?
(此处略一段)
MeatballWiki和CommunityWiki的任务之一就是讨论Wiki。
对于这整个Wiki世界,我完全是个新来者,它看起来棒极了。我迫不及待地把它装在了我的网站上。然而,浏览这个网站20分钟後,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缺陷:导航。至少是这个网站,实在糟透了。没有成体系的导航,页面上甚至连一个菜单都没有!(让我停顿一下)在这片混乱中,连一个网站地图都没有,而且也许没可能有,只有一个扁平(且未分类)的所有页面的链接清单。(这段话想删就删吧,我可能找不回这里自己把它删掉了)-- Larry Israel
再花20分钟,你就会发现这个Wiki就是一个网站地图。导航容易得不能再容易了。如果你对一个链接的话题感兴趣,点击一下就行。另外,你还可以在查找页输入单词(进行查找)。
上面的态度再一次说明:为什么Wiki只是在一个有充裕时间的群体里才真正可行。网站地图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尤其是对于查找隐藏在一串很长链接末尾的信息。当你不知道你希望查找的内容在这个网站上用什么关键字表示时,在查找页输入关键词,比起一个菜单或网站地图来说就差多了。-- LAKen
我在一个外来者对Wiki的看法中写了更多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导航的)-- Larry Israel
(略去若干段)
我刚刚接触Wiki,但我记Blog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Blog从审美角度看更吸引人,但Wiki对发展一个群体似乎更有效。就像任何事情一样,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我喜欢这种沟通媒介。Wiki显露出的缺点正是使它独特、有趣的原因。
-- Glenn K. Garnes
(以下内容不再翻译)
(译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