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文献研究》课程推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08:43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育技术学文献研究》课程推荐文献
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特别声明:

           本文档编写目标是为学习《教育技术学文献研究》课程的同学提供一个阅读指引,可供选修本课程的同学在课程学习期间以及后续学习过程中研读,也可供其他任何感兴趣人士阅读。

           本文档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焦建利教授。文档本身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本人阅读视野和眼界的限制与制约,因此,本文档只具有参考意义。

           刘良华教授曾将研究生阅读的文献分为三类,即“学科文献”、“专业文献”和“领域文献”。以我们教育技术学为例,“学科文献”是大学科的,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二级学科,因此,在“学科文献”中,我将重点开列我所认为的对教育技术学比较重要的教育科学文献。甚至我会将一些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东西囊括到“学科文献”之中。相对于“专业文献”和“领域文献”,这些文献可以简称为“上位文献”。

           再说“专业文献”。因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学科,对于学科边界以及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在不同人眼里可能会不同。在本文档中,我计划开列的“专业文献”是我自己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内的文献。这些文献,大体上可以称为“中位文献”。

           而“领域文献”相对就比较复杂一些,因为不同的人,关注的“领域”或者“研究方向”不尽相同,甚至差别极大。所以,在本文档中,我计划开列一些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向密切相关的文献。

           无论是“学科文献”、“专业文献”、还是“领域文献”,从文献形态上来分,又可以按照不同的文献分类标准,做出不同的划分。在本文档中,我计划将其分为“图书”、“刊物文献”、“网络文献”三类。

学科文献

图书文献

1.    艾伦•查尔默斯 著 《科学究竟是什么》 (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版。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学学专业的人应该读的,其实任何从事所谓“科学”研究的人,都应该看看。因为不知道“科学究竟是什么”,如何去从事科学研究,就变得难以想象了。

           如果缺乏一定地科学哲学、思想史和科学史相关知识,读这本书还是不少困难的。这本书我先后买过三本。基本上都被朋友们“掠夺”走了。因为喜欢,总爱向人推荐,结果被“借”去之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2.    【美】 埃伦•拉格曼著《一门琢磨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这本书是目前就职于南京大学的我的导师桑新民教授推荐给我的。在收到他的推荐短信的时候,我感动不已。他的这种不断奖掖后进的精神,实在是值得学习。

           和这本同属一套的,还有一本是【美国研究理事会】编辑的《教育的科学研究》一书。这两都属于“哈佛教育名著译丛”中的头两本。

3.    【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3第1版

           本书自1949年初版以来已重印40余次,并以多种文字翻译出版,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范式!

4.    【美】杜威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

           本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共称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书中作者对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几乎所有英、法、德等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如J.洛克、J.-J.卢梭、J.H.裴斯泰洛齐、J.F.赫尔巴特、F.W.A.福禄贝尔、H.斯宾塞等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讨论;同时吸取现代哲学、 社会学、生物学、 心理学上的成就,作了综合和概括,形成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5.    陶行知著 《陶行知教育文集》

           最好能阅读《陶行知全集》。但是篇幅实在太大了。可以用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作为一个快速了解和把握陶先生思想的入门读物。

6.    美国心理协会 编,陈玉玲,王明杰 译 《美国心理学会写作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

           一本重要的工具书,可以说是百年经典了。研究生不可不读。

7.    (法)戈菲著,董茂永译  《技术哲学》 商务印书馆 1995年第1版

           一本很薄很薄而内容却极为丰富的小册子。读起来并不像一般的哲学书那么痛苦,可以作为技术哲学的入门读物。

8.    黄光国 著 《社会科学的理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

           黄光国教授是台北人,在美国哈瓦伊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并发展本土社会心理学。

           阅读基础需要有一些科学史和思想史的背景,否则阅读会比较痛苦。必要时,应该进一步阅读上位原著。如果与艾伦•查尔默斯的那本《科学究竟是什么》结合起来阅读,相信会有较大启发。

9.    (加拿大) 迈克尔•富兰著 赵中建译 《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本

           迈克尔•富兰所在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OISE),OISE牛人云集,是世界上最响当当的五大教育学院之一,富兰是OISE的院长。国内教育学界熟知的、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许美德教授(Ruth Hayhoe)以及在知识建构共同体研究方面著名的Marlene Scardamalia教授,都是来自OISE。

           中国读者很幸运,这本《教育变革的意义》(第三版)几年之前,就已经由赵中建教授翻译成了中文。去年春天,我在瑞典访问的时候,SIDA给我们赠送了富兰这本书的最新版本,第四版。

专业文献

1.    [美] 巴巴拉 •西尔斯 丽塔 •里齐著,乌美娜 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这本书就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1994年定义文本。

2.    [美] R•A•瑞译,J•V•邓普西 主编;王为杰 等译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在美国是教育技术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经典教材。内容深入浅出,比较容易阅读。

3.    [美] 乔纳森 等著,任友群,李妍,施彬飞 译 《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二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这本书我很喜欢,已经作为研究生必读书两届,也曾向一线教育硕士推介过。乔纳森是我敬仰的学者之一,他的书我基本上都很喜欢。这本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和一线教师而言,都非常重要。不过,我一直建议研究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扩展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这本书本身,这本书中提到的资料、网站、项目、人物,其实都应该进一步查阅,相信会有很大收获的。

4.    Jonassen, David H. (Ed.) (2003).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Inc.

           早在八、九年前,当我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版(1996)的一些章节时,就深深地被吸引。后来,在我开列的教育技术学十大名著中,这本书被列为首部。后来在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我曾这样说,“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你说你是教育技术学的博士或硕士,俺是不相信你的”。这难免有夸大其辞的意味在里面,但是,这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工具书。

           第三版的翻译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希望能在2010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不过,说实话,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前2个版本。第一版的PDF版在网络上应该可以找到。

5.    [美]R•M•加涅著,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可以结合加涅之大作《教学设计原理》一起阅读。可惜加涅的《学习研究五十年》没有中文版本可以阅读,否则真的就会是学习科学的鼎盛大餐了。


领域文献

未完待续

教育技术哲学建议阅读书目

            08年7月份,由李美凤起草,颜士刚等人参与了意见,起草了一个教育技术哲学小组的必读书目。起先一下子搞了四十来本,李艺教授恐怕把后来者吓着了,让李美凤和颜士刚改成基础组和拓展组。意思是给入门者一个台阶,先读基础组的十来本,缓冲一下,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读拓展组。这样,从陈昌曙的《技术哲学引论》和许良的《技术哲学》开始,必读书目共39本,基础组16本,拓展组23本。

基础组:

            1.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       [德]冈特·绍伊博尔德著,宋祖良译.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        [美]安德鲁·芬伯格著,韩连庆,曹观法译.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       肖峰.哲学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1.    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12.    王永昌.实践活动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3.    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该书为一套)
            14.    王树松.技术价值论[M].哈尔滨 :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不好买,颜老师有一本)
            15.    [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国家图书馆可弄到)
            16.    [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拓展组:

            17.    [德]海德格尔,孙周兴译.追问技术[A].演讲与论文集[C].北京:三联书店,2005.
            18.    [德]阿诺德?盖伦著,何兆武,何冰译.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19.    [法]让-雅克·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商务印书馆,1963.
            20.    [美]安德鲁·芬伯格著,陆俊,严耕等译.可选择的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1.    [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等译.第三次浪潮[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
            22.    [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3.    陈其荣,自然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4.    段伟文.被捆绑的时间——技术与人的生活世界[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5.    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学林出版社,2001.
            26.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7.    冯建军等.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1.
            28.    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9.    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0.    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1.    林德宏.人与机器——高科技的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复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2.    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3.    吴国盛.现代化之忧思[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9.
            34.    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5.    肖峰.高技术时代的人文忧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6.    杨庆峰.技术现象学初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7.    张成岗.现代技术问题研究——技术、现代性与人类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8.    张有奎.现代性的哲学批判—从马克思生存论角度的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9.    赵建军.追问技术悲观主义[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