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德波顿经典小说改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57:18
旅行的艺术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
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
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
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幸福的建筑》和《身份的焦虑》。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他通晓英、法、德、西班牙数种语言,深得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他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同样喜欢旅游、购物和谈情说爱他左手小说,右手散文,在文学、艺术、哲学、评论中自由进退、恣意穿插他的小说思想丰瞻、才情纵横;他的散文和评论又意象丰沛、妙笔生花。
阿兰·德波顿8岁就被送到伦敦上寄宿学校,四年后全家人移居伦敦。他最早学的是法语,现在写作以英语为主,同时通晓法、德、西班牙语。18岁入剑桥大学,正式学历为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他自称大学时代只有两样追求:爱情和创作。前者很不成功,促成了后者的成功,因而他深信失恋与文学是并行的。对学校的课程他一点也不感兴趣,好在学业比较宽松,他有足够的时间随心所欲地博览群书,自学成才。整个大学期间他主要依靠大学图书馆和附近一家书店,在那里他父母给他开了一个账户,随他自由买书(后来他买书之多令他父母后悔当初的慷慨)。
他读书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为寻找一种表达方式,为此徜徉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之间,上下古今求索,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在跨越千年的著作家那里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标。这样,上大学不是为求学位,只不过提供他一个读书的氛围;而读书不是为了日后求职,只是帮他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所以,他不愿把他的写作归入任何一类:小说、历史、哲学……最多能称之为“随笔”,以个人的声音谈人生的重大题材。
德波顿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很多,23岁开始出版第一部作品,是小说体裁,以后两部也是小说。但他写小说力求打破讲故事和表现情景的传统模式,希望探索的是情景背后的所以然,要弄明白各种人际关系后面的动力是什么。他最喜爱的、能引起共鸣的作家之一是普鲁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拥抱逝水年华》是从文学通向哲学的桥梁,这本书使他名声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学的慰藉》。
如果说他的小说是寓哲学探索于文学创作之中;那么在这本书则是用文学笔法写哲学。他以自己驾驭文字的才华把通常是枯燥晦涩的哲学思想写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学从高头讲章拉下来,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迄今为止,德波顿才华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旅行的艺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何况你的导游是德波顿。全世界的人都在翘首期待这位当代英伦第一才子何时踏上新的旅程,又会是何等新奇的经历。
======================================
同名电影《旅行的艺术》2008年
名称:旅行的艺术
外文名称:The Art of Travel
导演: Thomas Whelan
编剧:
Brian LaBelle ....writer
Thomas Whelan ....writer
主演:
克里斯托弗·马斯特森 Christopher Masterson ....Conner Layne
布鲁克·伯恩斯 Brooke Burns ....Darlene Loren
约翰尼·梅辛纳 Johnny Messner ....Christopher Loren
影片类型: 冒险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色彩: 彩色
MPAA评级:Rated R for language and some nudity.
级别:USA:R
制作成本:$2,000,000/estimated
版权所有:(Brenster Productions, LLC.)
拍摄日期: 2006年6月1日 - 2006年7月16日
制作周期: 2006年8月5日 - 2006年9月13日
上映:2008年
老外网友说这部片子是《摩托日记》和《Into the Wild》的合体,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是一部如同它的独立制片一样具有独立精神的电影。
虽然影片的镜头让我感觉是全程用手提摄像机+35mm定焦拍的,但是它有着精妙而幽默的台词,平淡中饱含激情的叙述,对旅行与爱情的理解又是非常的独到,不似《Into the Wild》那样极端。我相信,这绝对应该是一部驴友必看之片。
主人公Conner刚毕业就要结婚了,在婚礼上他突然打断神父的话,长长地表达了对新娘的爱意(该处台词值得所有要结婚的男生记录和背诵),然后说要送给每个在座嘉宾一个礼物,当宾客们看到礼物时都惊呆了。Conner趾高气扬的离开了现场,一个人去度他的蜜月去了。
他去了尼加拉瓜,与途中偶遇的荷兰女孩们狂欢;同时,也遭到被偷窃和被抢劫的命运。他遇到了一对云游的夫妻,他们把他带到一个热带雨林darien里 hiking,在这个地方他遇到了四个驴友,包括捷克美女Anna。完成了雨林探险后,Anna成了他的女友,他们又开始云游四方。有一天,Anna想家了,要把他带回布拉格见父母,Conner同意了。在等车的酒吧里,Conner忽然在纸巾上写下一行字,那就是他对The art of travel的解释,那是关于旅行的真谛。
Conner又开始在世界各地游览,他一个人体味着大自然的单纯的快乐。唯一可惜的是,他的手中从来没有一架相机。
这里,文字难以描述观看这部影片的感觉,这是一个只有真正热爱旅行的人才能看懂的片子。我相信,导演和编剧等一干人员都是怀着巨大的热情,他们自己也是爱好者。不推荐非驴观看此片,因为肯定会觉得乏味。前车之鉴是当年我惊呼《Into the Wild》实在太震撼太感动了,而几个同事却不屑一顾的把它贬为垃圾片。
很可惜,该片因为有两个荷兰姑娘的裸露镜头,被评为R级,加上小成本独立制片,注定不能引起业界的注目;而又由于0day组织关注不多,也没有中文字幕,甚至连Mtime到2008年12月5日才刚刚收录。我只有很珍惜的把它刻了下来收藏好。
前几天看了《旅行的艺术》后有了些许的感悟,有了些许的冲动,或许不能实现,但是想象是没有限制的!
片中最能吸引我的不是马丘比丘遗迹带来的震撼,不是巴拿马迷人的粉红,不是哥伦比亚神秘的原始森林;不是男主角行走中遇到的荷兰美女,不是与布拉格美女收获的没有的结果的爱情。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穿越原始森林后一个月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这一个月以来是我十几年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的若干倍!”
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识人间味,还须路上行!”人生的短暂会在旅途中,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陌生的事件之中放大,变长!这不仅仅是旅行的艺术,也能放大为人生的艺术,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的追求有所不同,在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旅游的时候,如何能够追寻旅行的本质?或许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旅行的真正的意义,不是单纯的欣赏风景,而是把每次旅行变成一种艺术,一种自己的艺术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更多,更多的感动,更多的回忆!
仅此期许自己随后的尼泊尔之行,可以让自己得到这样的更多!
[按单图方式浏览]

第 1 幅
The art of travel

第 2 幅
The art of travel
德波顿作品系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册数:8
按收藏人数排序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6672人想读 / 4460人读过
旅行的艺术译者: 南治国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4-4-1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
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
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收起)
2773人想读 / 1886人读过
身份的焦虑译者: 陈广兴
作者: 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7-03-01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一枝生花妙笔,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壁障,让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解开心结,感悟人生更加丰盈适意的含义。(收起)
1749人想读 / 2475人读过
哲学的慰藉译者: 资中筠
作者: (英)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4-4-1
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顿的哲学心灵良方,六个哲学家的智能解决六种人生问题!英伦才子艾伦?德波顿了解现实人生的苦难,深深体会到这些苦难引起的伤痛;他认为哲学不应只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而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痛的良方。因此,他回到... 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顿的哲学心灵良方,六个哲学家的智能解决六种人生问题!
英伦才子艾伦?德波顿了解现实人生的苦难,深深体会到这些苦难引起的伤痛;他认为哲学不应只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而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痛的良方。因此,他回到伟大哲学家身上,探索这些哲学家的智能,为我们提供舒缓现实生活郁闷的慰藉。
针对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认为有缺陷、心碎、困顿──德波顿分别向苏格拉底、伊比鸠鲁、塞内卡、蒙田、叔本华、尼采这六位哲学家取经,希望这些哲学家的个人体验与思想学说能够在我们饱受痛苦时,舒缓我们的症状,甚至根治我们的问题。
(收起)
1699人想读 / 1936人读过
爱情笔记译者: 孟丽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4-04-01
这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其间,才子德波顿细述一段情缘的邂逅,迷恋,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为过去。他认真思辩自己的感觉,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 这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其间,才子德波顿细述一段情缘的邂逅,迷恋,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为过去。他认真思辩自己的感觉,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来吧,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读者诸君,来看看作者谈的那场恋爱是怎么回事。(收起)
1969人想读 / 1114人读过
幸福的建筑译者: 冯涛
作者: 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7-3-1
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 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收起)
1086人想读 / 1388人读过
拥抱逝水年华译者: 余斌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4-04-01
本书是“德波顿作品系列”之一。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的书。但在德波顿的这本结合了文学传记和实用、励志手册的书里,作者以他严正详实的专业学识为根基,用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娓娓道出《追忆》的... 本书是“德波顿作品系列”之一。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的书。但在德波顿的这本结合了文学传记和实用、励志手册的书里,作者以他严正详实的专业学识为根基,用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娓娓道出《追忆》的真正妙处,描绘出普鲁斯特真实而又生动的精神肖像;同时他又把圣典拉到人间,从巨著和大师身上寻觅到改变我们每个普通人谷世人生的妙招法门,指点我们如何珍惜时光、体验人生的真谛、学会调整人生的轻生缓急。(收起)
786人想读 / 1127人读过
爱上浪漫译者: 刘凯芳
作者: 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4-04
当女人爱上男人,爱上的往往不是男人,而是爱情。伴随埃里克的出现,爱情击中艾丽丝,她抛却独立,拥抱激情,甜蜜,和爱;她委屈自己,无视埃里克贪享受怯承诺的自我中心。可是爱情依旧,浪漫却终有透支的一天,这时,菲利普的出现又让她心荡神移……所以,爱上爱情,不如... 当女人爱上男人,爱上的往往不是男人,而是爱情。伴随埃里克的出现,爱情击中艾丽丝,她抛却独立,拥抱激情,甜蜜,和爱;她委屈自己,无视埃里克贪享受怯承诺的自我中心。可是爱情依旧,浪漫却终有透支的一天,这时,菲利普的出现又让她心荡神移……所以,爱上爱情,不如说爱上浪漫;这是每个女人的故事。《爱上浪漫》是阿兰·德波顿继爱情笔记》后发表的第二部小说。它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新颖之处。全书写的是一个名叫艾丽丝的英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情节围绕她同男友埃里克相识.相爱直至最后分手而展开。与通常的爱情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以哲学、心理学的观点对女主人公的想法和做法。对她和男友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例如“你怎样才能了解对方?”“爱情、性和血拼有什么关系?”“你让我成为怎样的人?” 等等。(收起)
570人想读 / 754人读过
亲吻与诉说译者: 刘云波
作者: 德波顿 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4-4-1
偌大的伦敦城,他和她,本来只是两个渺小得几乎没有可能相交的点。他突发奇想,想白描一个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她渴望倾诉,愿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欢。原来,再琐碎的生活里也有惊心动魄,再激烈的情感到头... 偌大的伦敦城,他和她,本来只是两个渺小得几乎没有可能相交的点。
他突发奇想,想白描一个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她渴望倾诉,愿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欢。原来,再琐碎的生活里也有惊心动魄,再激烈的情感到头来也只会愈嚼愈淡。凡人传记?爱情故事?人生漫谈?
读阿兰?德波顿的小说《亲吻与诉说》,总是匪夷所思地被他触到了痒穴和痛处,眼前却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