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石人像的服饰形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3:57:50
 
  宋镇豪 服饰品类的两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1]
商代玉石人像雕刻,可资以了解当时的服饰形态。服饰款式、衣料质地、做工考究与否,衣饰纹样、头饰冠饰的简繁,及与之相繫联的履制,是商代服饰等级分层的基本内容。无论中原王朝,抑或林立各地的大小国族,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同衣服”倾向,当然在许多方面尚是相当粗疏简约的。“同衣服”,并非不分贵贱长幼男女,强调齐整一律,实质意义恰恰相反,是紧紧伴随着“明贵贱、序等列”的“礼”制生成过程,得以逐渐形成的一套“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规范而呈封闭呆板色调的服饰制度。“同衣服”和“不易其俗”,是夏商服饰“礼”制系统内、外调整的两大要质。 关键词 商代 玉石人像 服饰 头饰 冠饰 说明:本文插图太多,无法在此提供,请读者谅解。 服饰者,乃人体衣着兼及人体装饰品,属于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2] 的重要一项。《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风俗通义·愆礼》云:“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白虎通·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甲骨文中有云:“癸丑卜,贞,我……”,(《合集》14316)为依字,像人裹衣蔽形或人裹厚衣芘寒之意。大体说来,服饰有避寒暑、禦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知礼仪、塑仪态乃至别尊卑等一系列实用功能。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陈诉着相应时代的文明程度,服饰又是一种有形的写照,不啻在直观上反映出人们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能力,而且每以人的心态、个性、意识、思想和情感的表露为其品位。 服饰因地因俗因时而異,不同时代,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等级,不同阶层,有其不同的装束款式。中国古代,服饰虽有开放性的一面,但其中注入的意识,注入的观念,却常常是压抑的和内向的。《礼记·王制》强调的是“禁異服”。《周礼·地官·大司徒》倡导要用“同衣服”的风尚认同来安定万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3],尤为历代统治者所提倡,构成中国古代服饰演进的制约力。重共性而压抑个性发挥,求精神气质而轻款式繁化,长期自然不自然地束缚着中国古代服饰开发的施展天地。封闭型而略显呆板的服饰之制,其产生的滥觞,实可上推到商代。 商代服饰已不可避免被拉入“礼”制范畴,为後世贵族服饰制度奠定了基调。《左传》昭公九年:“服以旌礼”。《管子·君臣下》:“旌之以衣服”,旧注:“衣服所以表贵贱”。明贵贱之别,序等级之分,“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4],早在商代就已渗透于人事、神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时过境迁,消逝的毕竟难再现,今欲了解商代人的服饰形态,好在还有当时的玉石人像雕刻品,也是最真切不过的考察实物 一 玉石人像雕刻的服饰装束 商代玉石人像雕刻,地下考古发掘及传世品甚多,大致有跪坐、蹲居、箕踞、立式和人头像五种,可资以考察三千多年前商代人的服饰款式和貌态。 其一,跪坐像 一般作双手抚膝,两膝着地,小腿与地面齐平,臀部垫坐脚跟上。 1、1935年殷墟第12次发掘,西北岗1004和1217号大墓翻葬坑出土大理石圆雕人像之残右半身。(图9)人像“身着大领衣,衣长盖臀,右衽,腰束宽带,下身外着裙,长似过膝。胫扎裹腿,足穿翘尖之鞋。衣之领口、襟缘、下缘、袖口缘有似刺绣之花边,腰带上亦有刺绣之缘。裙似百褶,亦有绣纹。”[5]衣饰回纹、方胜纹等。为一贵族男子形象。 2、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编号为371的圆雕玉人[6]。(图1)头编一长辫,辫根在右耳後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後,辫稍回接辫根。戴一“頍”形冠,冠前有横式筒状卷饰,冠顶露髮,冠之左右有对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可能为插笄固冠之用。《礼记·玉藻》云:“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郑注:“武,冠卷也。”这里说的子姓殷人之冠,或即指此类带有横筒状卷饰之冠。穿交领窄长袖衣,衣长及足踝,束宽腰带,左腰插一卷云形宽柄器,腹前悬一过膝长的条形“蔽膝”,着鞋。衣饰华丽,神态倨傲。为一贵族妇人形象。
3、妇好墓出土编号为372号圆雕玉人。(图8)头顶心梳编一短辫,垂及脑後。穿窄长袖衣,圆领稍高,衣长及小腿。衣饰蛇纹和云纹,同上例。跣足。 4.妇好墓出土编号为375圆雕猴脸玉人。(图6)头上截留短髮一周,着衣,长袖窄口,衣襟不显,後领较高,衣下缘垂及臀部,背部衣饰云纹。似着鞋。 5、妇好墓出土编号为376圆雕石人。(图14)髮式同上第2例,唯辫梢塞入右耳後辫根下。头戴一圆箍形“頍”。,仅腹前悬一“蔽膝”。 6.妇好墓出土编号为377号的圆雕孔雀石妇人。(图4)脑後梳一下垂髮髻,有上下相通小孔,似插笄之饰。髮髻上又有一半圆形饰物。,跣足。 7.传安阳出土圆雕玉人。(图7)造型与上举第4例圆雕玉人接近,也是猴脸,但为平顶头, [7]。 8.浮雕跪坐侧面人形玉饰。(图29)出土地不明。髮式高耸呈尖状,十分奇特,沈从文先生认为其髮可能用某种胶类胶固成型,或许是商代敌对西羌人形象,也可能是东夷人形象 [8]。这种尖状高耸髮型,亦见诸江苏吴县张陵山M5出土良渚文化时期透雕人形玉觿 。[9](图174)不过,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蹲居人形玉饰品上也可见到。(图28)《古玉精英》著录一件商代人像玉佩,[10](图26)浓髮高耸而向後卷,髮巅点缀小玉饰品。由此推知,把茂密的头髮高高固定成型,在中原人群中也有好之者。再者,这一件跪坐人形玉饰,上衣下裳,遍饰云纹,臀部饰一大⊕纹,也是殷墟出土玉石人像上常见纹样,所饰部位也相一致。 9.传安阳出土圆雕跪坐玉人。[11](图3)玉人跪坐,身体前倾,双手撑地,头朝前方。短髮後梳至颈部往内卷,头顶中 央至背脊臀部一线有扉棱饰品。穿紧身长袖花衣,衣长及足。着低帮平底翘头履,似革制。为中下层贵族、一般臣属或亲信近侍形象。 此外,1983一1984年四川成都方池街出土青石圆雕人像。双手交叉于身後,作被捆缚状,面部粗犷,颧高额突,尖下巴,高鼻梁,瘦长脸,大嘴。头髮由中间分开,向左右披下。身上无衣饰纹样。石志廉先生以为是商代羌人奴隶形象。[12] 近年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出土跪坐石人,,双手反缚,“臣”字目平视。颧骨突出,阔嘴,高鼻,高鼻梁。耳垂上有穿孔。小分头髮式披向头两边翘起,脑後编一粗短辫垂至颈部。[13](附图5) 此种人体妆束不见于中原商人,与成都方池街青石圆雕人像接近,可能为西南地区人的形象。 其二,蹲居像 《说文》段注居字条引曹宪说:“足底著地而下其()耸其膝曰蹲。”知蹲居是曲膝,脚掌着地而股不着地。这类人像一般作侧面形,曲臂于胸前,也有手置于腰部者。 10、1935年殷墟西北岗1550号大墓出土浮雕人形玉饰[14]。(图27)头戴高冠,冠顶前高後低呈斜面,冠上镂空,周边有扉棱,意在表现冠上所附装饰品。礼书称周代有玄冠、缁布冠、皮弁、爵弁四种冠饰,疑此玉人的高冠为玄冠之前身,《仪礼·士冠礼》云:“主人玄冠”,郑注:“玄冠,委貌也。”又云:“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後氏之道也。”殷之“章甫”,章者,璋也,可能以玄冠上有玉石等装饰品类为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商代兽首玉佩,[15](图101)高冠透雕镂空,冠上玉石等装饰品意象明显,属于同一类冠。最为形象者,是1937年殷墟第15次发掘,于小屯M331出土的一件高冠人首玉雕笄头,[16](图31)脑後髮髻如虿尾上勾,扁平冠的顶上别饰一倒立鱼龙形饰物,高高耸起,有一种华贵之气。 11、传小屯出土浮雕璜形玉人[17]。(图24)石璋如先生认为此玉人“头上戴有高冠,冠向後背,且向下卷,周边有扉棱突出。头之後脑部有向上弯曲之突出如虿尾者,可能象征髮髻。” [18] 观此冠近似上述第10例之冠,但不缕空。玉人穿长袖窄袖口衣,下着紧身裤,均饰云纹。跣足。 12、黄濬《古玉图录初集》著录一件人像玉佩[19]。(图25)也是冠向後翻卷,周边点缀一些小扉棱,後脑部髮髻如虿尾。日本林巳奈夫教授定为商代二里冈期[20]。美国Alfred Salmony《古代中国的玉雕》一书著录一商代玉鬼神面,[21](图58)今藏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博物馆(The Sackler Art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頭上就是这种冠形与髮式,唯其冠比较低平,可能为皮弁之属。 13.法国布法罗科学博物馆(Buffalo Museum of Science)藏商代浮雕人形玉饰[22]。(图15)长袖窄袖口衣,下着紧身裤,遍饰云纹,臀部有一⊕纹。曲臂,手置胸前,跣足。头髮上束成前後双髻,前髻高而向後下卷,後髻略小而突起。按髮式作前後双髻者,似为商代北方民族之贵族形象。内蒙巴林右旗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石雕蹲居人像,(图195)早有类似此种前後双髻的髮型。 14、傅熹年《古玉掇英》图13著录一殷代浮雕人形玉饰。(图13)髮型与上揭布法罗浮雕玉人同。 15、美国Alfred Salmony《古代中国的玉雕》一书著录一件商代浮雕龙噬人形玉佩[23]。(图107)人形头髮後梳呈波浪形,臀部有一⊕纹,衣着款式和纹样略同上揭布法罗浮雕玉人。 16、妇好墓出土原编号为470号浮雕人形玉饰。(图18)冠型高耸,周边有突棱,冠向後卷,身着长袖窄袖口衣,紧身裤,遍饰云纹,臀部也有一⊕纹,又戴一臂环。 17、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浮雕人形玉饰。[24](图23)头戴华冠,冠向後卷,周边有突棱,冠型略同上例,但冠的高度比前例低,且後脑部没有上突的虿尾。衣着及纹样全同上例。 18、《古玉精英》插图11收录的一例商代浮雕玉人。(图16)其後卷式冠显得更高。 19、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两件商代浮雕玉人,[25] 其中一件华冠周边有突棱,冠前後作直角式,与上例異,紧身衣裤饰云纹,臀部也有一⊕纹(图22)。 20、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的另一件商代浮雕玉人。(图17)服饰与上例同,而其华冠比上例高出一倍左右。 21、妇好墓出土原编号为518号浮雕人形玉饰。(图19)头戴冠,冠型前高後卑,前面和上侧有扉棱,後侧平滑,冠身不透空,与上第10例稍異,疑礼书中之皮弁冠属此。《後汉书·舆服志》谓皮弁冠前高广,後卑锐,为执事者之冠。商代之“皮弁冠”,其扉棱似表示冠上有饰物。玉人衣着颇华丽,衣饰云纹。 22、妇好墓出土原编号为987号半成品浮雕人形玉饰。(图20)造形几同上例。 23、妇好墓出土原编号为357号浮雕人形玉饰。(图21)头戴帽冠,其冠型前低後高,类于《後汉书·舆服制》所说翘舞乐人戴的一种前卑後高而无饰物的革制之爵弁冠。玉人素而无饰,屈臂手指外张,似在表示某种动作,其身份恐较卑贱。 24、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藏浮雕人形玉饰,(图117)出土地不详。脑後长髮披垂到颈肩部,被加工成朝外上卷,头顶则绞成上冲短髮,束一帽箍,帽箍前方有扉棱及一环饰,带耳珥,腆胸,。沈从文先生定为商代西部戎羌、东南淮夷或荆蛮男性人形象。[26]林巳奈夫先生则认为是龙山时期长江流域一带人的形象。[27] 今按,头绞上冲短髮,用箍束顶,脑後长髮披肩上卷,在龙山时期人像玉雕品中出现较多,就我们所知,有以下十件: a、台北养德堂藏龙山阴线刻虎噬人首玉圭。(图118) b、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龙山人面浅浮雕玉饰。(图119) c、上海博物馆藏龙山剔地阳纹人首玉斧。(图135) d、山西黎城後庄广志山出土龙山阴线刻人首玉戚1。[28](图136) e、山西黎城後庄广志山出土龙山玉戚2。(图137)抽象化的人首侧面几何形线条。 f、美国圣路易美术馆藏龙山阴线刻人首玉刀。(图138)抽象化的人首侧面几何形线条。 g、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龙山阴线刻虎噬人首玉刀。(图139) h、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山阴线刻人首残玉戚。(图140) i、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龙山透雕鹰攫人首玉佩。(图169) j、上海博物院藏龙山透雕鹰攫人首玉佩。(图170) 从d、e两例玉戚出土地山西黎城来看,显然将这类髮型妆束的玉雕人像,与其视为龙山时期长江流域一带人的形象,不如说是北方黄河流域先民形象似更确切些。我们只要看1981年长江中游地区湖北天门肖家屋脊出土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图155)双耳佩环,头戴一平顶角形冠,髮式为脑後髮髻如虿尾,[29]即《诗·小雅·彼都人士》说的“卷髮如虿”,与头绞上冲短髮,用箍束顶,脑後披髮上卷,两者髮型绝不类。天门肖家屋脊出土的另三件石家河文化玉雕玉人头和人面玉饰,[30](图160-162)以头戴扁平圆冠为常式,也均非上冲短髮及脑後长披髮上卷。长江流域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两件龙山圆雕玉人,[31](图166、167)均一律作头戴扁平圆冠,可见,那才是史前长江流域先民所流行的髮型妆束。《淮南子·齐俗训》说的“胡貉匈奴之国,纵体拖髮”,可能属于上冲短髮及脑後长髮垂披上卷妆束的文字描绘。上举(g)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龙山阴线刻虎噬人首玉刀,刀上刻有三组人像,杨美莉女士指出,其中一组“窄端器面上所刻饰之人侧面像的轮廓,随著人面的冠、额头、鼻、双唇、下颔的轮廓,凹凸起伏出现在器侧缘”,“属龙山晚期的风格”;另两组是虎与人首纹,在宽边的一组,“宽侧缘的牙,稍带规律性,然也略嫌杂乱,推测是因应其旁的虎与人首纹而起的牙饰”,琢刻时间“可能晚至商代”,而在刃侧的一组,完全是仿自宽边的一组,刻工较粗糙,“推测是更晚近之作”。[32] 值得注意者,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一把周初铜刀,三十年代传出河南濬县辛村,刀背饰龙噬人首图形,龙口中露出的人头,脑後长髮披肩上卷。(附图4)再如河南信阳光山春秋时期黄君孟墓出土人首蛇身玉饰一对,分别为男女侧面形,或谓是伏羲、女娲神像,(图165)人首竟然也是上冲短髮而脑後长髮垂披上卷。这类髮型与上揭龙山人首像之间有鲜明的共性,打破历史时空,从史前经三代,直到春秋时期,时间距离如此悬隔,而髮型妆束如此相似,显示了黄河流域先民服饰文化所持传承性的一面,以及其中反映的若干民族观念意识之保守性成分。 25、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9出土浮雕人像握玉。(图110)或定为西周墓中的商代遗物。[33] 与前揭妇好墓出土470号浮雕人形相似,头戴高冠,冠向後卷,周边有突棱。 26、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9出土另一件浮雕人像握玉。(图111)臀部有一⊕纹,头戴前卑後平形似倒爵底的革制帽冠,盖爵弁冠之一类,与前揭第23例妇好墓357号浮雕人形玉饰的帽冠接近,或也可定为西周墓中的商代遗物。但应指出的是,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出土的一批人形玉觿及人像玉饰,[34](图110-116)虽有殷式玉雕风格,如其中玉觿人形头戴高冠是向前卷,或人目视向恰与殷式造型相反,均当属周人模仿殷玉的制品。 其三,箕踞像 《说文》段注居字引曹宪说:“著席而伸其脚于前,是曰箕踞。”股坐地上是箕踞的特征,唯殷人均作曲膝前张坐于地。 27、1929年殷墟第3次发掘,小屯大连坑出土抱腿石雕人像残块。[35](图10)直领对襟衣,长袖窄袖口,衣饰云纹和目雷纹。腹胯间有一大兽面纹,足有履。 28、1943年传安阳四盘磨出土圆雕石人。[36](图11)双手後支地,头上仰。戴圆箍形“頍”,直领对襟衣,衣饰云纹和目雷纹。下着分裆裤,腹胯间有一大牛面纹。足穿高帮鞋。 29、江西新淦大洋洲商代墓出土玉人。[37](图109)头戴鸟形羽冠,冠後拖一链环。臂部及腕部戴环,着羽衣羽裤,跣足。 跪坐和蹲居是商周时代起居和社交生活中较为流行的举止俗尚,贵贱无别,由上揭玉雕人像可见,既有表现衣冠讲究、神态倨傲而穿着雍容华贵的统治阶级高级权贵与贵妇,如第1、2例跪坐像,第10、11、16、18、20例蹲居像;又有普通贵族或亲信近臣,如第3、4、8、9例跪坐像,第12、13、14、15、17、19、21、22例蹲居像;还有身份低卑、衣着粗疏甚至赤身露体的家奴或贱民,如第5、6、7例跪坐像,第24例蹲居像。 至于箕踞,在商代可能是贵族间放浪不羁的行为举止,大概一般不见于礼仪社交场合。李济先生曾称之为“是一种放肆的姿态。” [38] 沈从文先生则说这类人“身穿精美花衣,头戴花帽,如不是奴隶主本人,即是身边的弄臣或‘亡国丧邦’有所鉴戒的古人,三者都有可能作成酗酒不节、放纵享乐的形象。” [39] 其四,立像 商代立式人像大抵本之写实,夸张成分不多,有男女成人,也有孩童,包括中小贵族、平民乃至罪隶或战俘,基本属于中下层社会成员。如1996年夏山东青州高柳东水曲村出土8个商代玉立人(附4),出土时装在两个方形陶盒内,每盒4个,两男两女,男性头梳长辫,盘于头顶,头戴圆箍形“頍”,[40]与上揭跪坐像第5例妇好墓376圆雕石人(图14)髪式相仿,女性则均披肩髪垂于後背,都是属于写实的。下面再举例分述。 30、传安阳殷墓出土圆雕玉立人。[41](图30)发式高高耸起,发梢外勾,可能是用某种胶类固定成型。穿对襟华饰长袖短衣,束腰,花长裤,着花鞋,似为布帛制品。为中下层贵族或近臣亲信形象。这种以胶类固定成型的高耸发式,与后文介绍的所谓“鬼神面”的玉雕人头像,头戴雀屏式筒形高冠,似有异曲同工的构思意境。 31、传安阳殷墓出土圆雕石人立像。[42] (图12)後流落美国,先归温斯洛普(G. L. Winthrop),现藏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Fogg Art Museum,Harvard University)。头戴高巾帽蒙覆其髮,似用巾帻摞卷头部,绕积至四层高,呈前高广、後低卑、帽顶作斜面形。当如郑注《仪礼·士冠礼》所云:“未冠笄者著卷帻,頍象之所生也”,巾帻乃由额带或圆箍形“頍”衍演而出。玉人双手拱置腰前,身穿长袍,交领右衽,前襟过膝,後裾齐足,近似文献说的“深衣”。内裤稍露,足著平底无跟圆口屦。腹下悬一斧式“蔽膝”。这种“蔽膝”,若以皮革为之,可称“韍”、“韠”或“鞸”,若以锦绣为之,则一称“黻”。玉人衣素而无华,神态虔恭,当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形象。 32、《古玉精英》收进一件圆雕立人的玉器柄,时代定为商代。[43](图102)玉人双手拱置细腰前,双肩披格子长条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装束,下穿格子条纹长裙,腹下悬一斧式“蔽膝”。头戴布质格子条纹帽冠,齐齐罩覆额头髮际及後脑,冠顶四周有缀物固冠。这类帽冠可能类于礼书中说的“缁布冠”。《礼记·王藻》云:“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郑注:“尊者饰也。”此件圆雕立人似为中上层贵族或近臣亲信形象。 33、A.Sa1mony《古代中国的玉雕》IX.2著录一商代浮雕立式玉人像。(图106)头顶左右双髻,双手拱抱腰前,作鞠躬状,穿对襟长袍,宽长袖,衣长及足,足似穿高帮鞋。 34、上海博物馆藏圆雕玉人立像。[44](图168)时代为商代或龙山晚期。头戴扁平圆冠,双耳佩环,两手拱放腰前,赤身跣足,腹部绕弦纹三匝,似简单带类饰物。身份大概为近侍下人,或东方夷人形象。 35、1996年夏山东青州高柳东水曲村出土8个商代玉立人,出土时装在两个方形陶盒内,每盒4个,两男两女,男性头梳长辫,盘于头顶,头戴圆箍形“頍”,[45]与上揭跪坐像第5例妇好墓376圆雕石人(图14)髪式相仿,女性则均披肩髪垂于后背,都是属于写实的。 36、妇好墓出土编号为373号圆雕男女合体玉人。(图2),跣足,有文身之饰。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可能为某种生命信仰观念的象征物,但当本之男女孩童的形象。头上束左右总角,丫角作蝶形,上有划线,似表现丝绳和布条束结之形。《诗·齐风·田甫》云:“总角丱兮”,毛传:“总角,聚两髦也;丱,幼稚也。”《礼记·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者,……总角,则无以笄,直结其髮,聚之为两角”,郑注:“总角,收髮结之。”总角有以朱锦束结者,如《礼记·玉藻》云:“童子之节也,……锦束髮,皆朱锦也”,孔疏:“锦束髮者,以锦为总而束髮也。”《礼记·内则》有“男角女羁,男左女右”之说,然商代未必如此,男女孩童皆可束左右总角。 37、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博物馆(The Sackler Art Museum,Harvard University)藏商代圆雕玉女立像,(图5)原系温斯洛普(Grenville L. Winthrop)馈赠品。[46]头上束髮作左右双牛角形,赤身,乳房和阴户等女性性征明显,臂、腿部有文身之饰,双手被枷于腹前。似属異族女俘或罪隶。 38、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博物馆陈列温斯洛普氏馈赠之商代圆雕玉质女奴立像。[47](图105)形制略同上例,唯髮式作左右两大髻,在头上部,而无文身之饰,双手亦被枷于前。 39、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商代圆雕石质男性罪隶立像,传安阳出土。双手被桎梏。瘦长脸,尖下颌,高颧骨,粗眉大眼,蒜头鼻,大嘴,髮後梳,贴垂脑後,以頍束髮,,仅腹前有蔽膝。[48] 40、60年代安阳大司空村出土一件晚商残陶人像,作站立状,腹部悬一长条形蔽膝,身上刻有“小子”二字。[49] 41、1937年殷墟第15次发掘,在小屯358号深窖中出土一批殷代陶俑,大都残碎,此举完整者四例,可分两类:一类头顶秃光,臂被缚于背後,为男性罪隶;另一类头上盘髮或束单髻,有的戴额带,臂被缚于前,双手均桎梏于拲中,是为女性罪隶。[50] 其中三例身着圆领窄长袖连袴衣,下摆垂地,腰束索。(附图1)但有二女俑,头顶收髮束单髻,浑身一丝不挂,跣足,双手被枷于前,形象近于上述第38例。这些玉、石、陶人像,再现了商代社会最低阶层的衣着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至西汉广为流行的所谓“深衣",在商代亦已出现。《礼记·深衣》云:“古者深衣,盖有制度”,孔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古人说的衣裳,指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身不相连属的服制,新石器时代出土陶、石雕刻人像即可见到这种古老款式,深衣则比较後起。据有的学者研究,深衣的特点,是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便于举步又不致内裤外露。[51]上举第31例立像,右衽交领长袍,前襟短于後裾,呈曲裾式,前露出内裤胫下一部,正是比较标准的“深衣”服式,唯服此衣装者,社会身份地位并不高,主要见于中下层社会阶层。《礼记·内则》有云:“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後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镐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看来“深衣”的出现并不太晚,只是未被列入贵人服式之列,当然也不能用于重要的祭礼场合,比起冠饰的讲究大逊一截。恐怕“深衣”是由低层社会那种缝制简单的连袴衣——如第41例男女罪隶之服——直接改进而来。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服饰至少有十二种形态以上: 一是交领右衽短衣,有华饰,衣长及臀,袖长及腕,窄袖口,配以带褶短裙,宽腰带,裹腿,翘尖鞋(第1例)。是为高级权贵衣着。 二是交领右衽素长衣,长袖,窄袖口,前襟过膝,後裾齐足。配以宽裤,宽腰带,鞋履,腹悬一斧式蔽膝,头戴高巾帽(第12例)。是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所服。此类带後裾的交领长衣,即“深衣”的先例。 三是交领长袖有华饰大衣,衣长及足踝。配以宽腰带,上窄下宽形蔽膝,鞋履,头戴頍形冠卷(第2例)。是为高级贵妇之服。 四是肩背部披格子长条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装束,下穿格子条纹长裙,腹下悬一斧式“蔽膝”。头戴格子条纹布帽冠蒙覆其髮(第32例)。为贵族服饰。 五是直领对襟有华饰短衣,长袖,衣长及臀。配花长裤,鞋履,头带頍形冠(第28例)。是为贵族衣装。 六是对襟长袍,宽长袖,衣长及足(第33例)。为贵族衣装。 七是对襟华饰长袖短衣,束腰,花长裤,配花鞋。头髮用某种胶类固定成高高耸起型,髮梢外勾。为中下层贵族或近臣亲信形象。(第30例) 八是高後领敞襟长袖花短衣(第4例)。是为亲信贵族之衣。 九是圆领长袖花短衣。配紧身花裤,帽冠(第8、11、13、15-17、19-22例)。是为中上层贵族衣装。 十圆领窄长袖花大衣,衣长及小腿(第3、9例)。是为中下层贵族衣装。 十一是圆领细长袖连袴衣,下摆垂地,束腰索,衣式简而无华(第41例)。是为罪隶服。 十二是赤身露体或仅于腹前束一窄蔽膝,以及头部戴圆箍形“頍”,或戴一扁平圆冠。(第5例)乃贱民家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