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女邻居与嫖宿幼女为何有天壤之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2:30:37
偷窥女邻居与嫖宿幼女为何有天壤之别?!
作者:bigone


家住成都新都区的李某暗恋邻居刘某。2008年4月17日晚他趁刘某丈夫不在,潜入刘某家院落内,爬上一棵树窥探刘某在家的一举一动。李某在树上艰难度过4个多小时后,意外遇到闪电雷雨,刘某察觉到李某的行为并报警。近日,新都法院以强奸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年,并处缓刑1年。 (4-15 半岛都市报)

4月4日,贵州省习水县召开新闻通气会,就该县“8·15”嫖宿幼女案进行通报。在新闻通气会现场,有记者提出:为何不以涉嫌强奸幼女罪起诉,而以嫖宿幼女罪起诉。对此,习水县人民检察院一位姓陈的检察长称,这是为了更严厉打击违法犯罪。陈说,嫖宿幼女罪的量刑起点是5年,相对于强奸罪的3年更高(2009-04-06 杨子晚报)。

偷窥女邻居,顶多处以“扰乱社会秩序罪”被行政拘留15天吧,假如按照刑法也是按流氓罪起诉!怎么会以强奸罪起诉呢?想必是成都李某自愿把屎盆子往自已脑袋上扣,坦白罪行越多,越彻底,得到的从宽道路也就越多越好!果然不出人意外,成都新都检察院以恶性强奸罪起诉,又以公诉人身份,请求法院对其从轻处罚。

假如有一些案件的从重、从严、快而不准的判决,容易使人浮想翩翩,前不久,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庭审9日结束。习水县检察院说,以“嫖宿幼女罪”起诉而不是“强奸幼女罪”是为更严厉地打击犯罪。(4月12日人民网)

说白了;一些官员明明是强迫奸污幼女,却偏偏有官官相护者为其开脱死罪难逃,把案件大包大揽在当地初级法院审理,还美其名曰:嫖宿幼女罪要比强奸幼女罪判刑起点要高……,其实在网络上知法、懂法的人,比比皆是!嫖宿幼女罪可以在初级法院审理,官员强奸幼女罪必须在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一进一出,明眼人也可看出,一个是官官相护,一个是直往黄泉路上送!什么原因,只因为曾是人民的公仆……!

说白了;偷窥女邻居比嫖宿、强奸幼女更严重?!只因为一个普通百姓有着性变态,所以根据口供就可以强奸罪论处!反过来,社会上那么些偷窃女性的乳罩、内衣、内裤的恋物癖、露阴癖、偷窥癖等等性变态,只要是承认有强奸的臆想,是否均可处以强奸论处呢……?!假如某某人每天在银行门口眼盯着行员数钱,只要是承认有偷窃的臆想,就可处以盗窃罪论处呢……?!

说白了;假如是某某移民办主任、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干部、躲在阴暗角落偷窥了某某女子,会遭到刑事拘留、逮捕、法院刑事审判吗?!除非这个法院院长,不想在当地混了……所以中国的法律都是针对普通百姓而写成的!

如果一个人的无耻不足以引起多数人的震撼,那么一群人,一群公职人员的无耻透顶,如论如何也没法避开所有具有良知者的愤怒。偷窥女邻居比嫖宿、强奸幼女更严重,就具备了这重卑劣的、无耻的行径,并激起了神州大地汹涌的怒涛。。。
========================================================================自由的奇点 
[ 数学 ] 于2009-04-18 16:04:04
这是从复变函数理论来的想法。一个复变函数的解析函数,一旦解析,它就随便多少阶导数都存在,就是说,都解析,这就是一种自由。因为解析的意思其实是“可导”,就是你可以做某件事情。而无限可导,当然就是无限的自由。但是,解析函数往往都有奇点,在奇点的那一点,函数是不可导的,也就是不自由。而其实,解析函数构成了一个场,是流场和势场。在这个场中,除了一些奇点外,其它的地方都是自由的。那个别不自由的地方,我称之为自由的奇点。比如说吧,如果我移居到朝鲜去生活,有可能得到要求,就是必须喊金正日万岁。那么我就要了解,一天喊多少次?如果是一个月一次,那我可以按照要求去做。我更关心的是,如果这个要求我做到了,其它方面的自由呢?如果其它方面的自由并无大碍,我可以认为,要求我喊金正日万岁,不过就是一个自由的奇点而已。再比如说,如果我搬到某个穆斯林居住区去生活,可能要求我喊真主万岁。或者,我不喊也可以,但是,我不能够大声喊出对真主不敬的说法。那么,我仍然关心,除了这一点外,其它方面还有什么自由的限制?如果其它方面还好,而且我有机会发财,能够生活得很好。则那个对我的宗教方面的要求,也就成为自由的奇点,我也不太在乎。来说国内,就说香港特别行政区,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去旅游,可以看到许多反共标语,就是说,可以公开地大骂共产党。这一点在内地当然是不允许的。当然,这个不允许,惩罚也不是有多么严重,有可能就是违反社会治安条例而已,或者上了帖被版主木删而已,因此,也可以认为内地在这方面,有一个自由的奇点。因此,任何社会,都有自由的方面,也有自由的奇点。而评价一个社会的自由的多少,当然是要综合来看。如果就是一个对生活并无大碍的奇点,存在着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也许从某种社会的运行原理讲,奇点的存在,是其它的地方的自由的保证。就好比一间房子里面你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但是偏偏有一根柱子,你不可能走进柱子里去,除非你想碰得头破血流。你认为那根柱子妨碍了你的自由?但是如果没有那根柱子,可能房子就会塌下来,那你反而更没有自由了。实际上,反共的和演宣传,长期以来就聚焦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一些自由的奇点方面,以此入手将社会主义国家妖魔化成一个没有自由的国家。其实呢,就说香港吧,香港的几百万市民们,其实日常生活中也并没有特别高的这个需求就要大骂共产党,他们也是忙自己的事情。真正有这个需求的人,当然最好还是换到一个有这种自由的地方去住,但是,通常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的人,通常神经也不正常,因为这个奇点不干你什么事情嘛。如果说到自由,其实也分为特别有本事的人的自由,和基本上是笨蛋,没有什么本事的人的自由。比如说吧,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特别笨蛋的人,家庭出身又是穷人,这样的人如果在蒋介石的时代,通常日子不好过。如果被某个店主聘为店员,有可能被要求从早干到晚,这就没有休息的自由了。但是如果在毛泽东时代,他没有本事,又很懒惰,会怎么样呢?会有可能“二十三年未向国家缴一粒粮且年年吃供应”。因此,我们相信毛泽东时代是没有什么本事且很懒惰的人的天堂。那么,有的人就认为这不合理,一个社会应当成为特别有本事的,特别勤快的人的天堂。这种认为其实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当时代发展到信息社会的时候,就有可能不合理。有可能社会需要更多地为懒惰的,没有什么本事的人服务。为什么?因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趋向于用机器,且是电脑控制的机器来进行了,这个时候如果大量的人还拼命生产,必然导致产品过剩,大自然也受到疯狂破坏。因此这个时候勤快的人有可能破坏大自然更严重,反而懒惰的人对大自然还更友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鼓励社会上的懒人,因为生产出他们的一份吃的并不困难嘛!而懒人,既然懒,尤其不太在乎自由的奇点,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非要去奇点看看的病态要求。 \\\\\\\\\\\\\\\\\\\\\\\\\\\\\\\\\\\\\\\\\\\\\\\\\\\\\\\\\\\\\\\\\\\\\\\\\\\\\\\\\\\\\\\\\\\\\\\\\\\\\\\\\\\\\\\\\\\\\\\\\\\\\\\\\\\\\\\\\\\\\\\\\\\\\\\\\\\\\环球瞭望:西方"人权高于主权"问题丛生宋鲁郑   “人权外交”正式在西方登台亮相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的美国是为了改变美苏争霸不利局面和转移本国尖锐矛盾、政治信任危机。冷战结束后,“人权”便上升为西方最主要的外交工具和价值观,甚至演变成“人权高于主权”。 “科索沃战争”就是在此理念主导下由西方发动的。然而,二十年来,“人权高于主权”在理论的合法性上引发极大的争议。法国是西方最积极主张“人权高于主权”的国家之一,事实上,这一主张有违法国宪法精神。  法国在西方民主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其1958年宪法也堪称样板。这部宪法在序言就开宗明义:“法国人民庄严宣告,他们热爱1789年的《人权宣言》所规定的,并由1946年宪法序言所确认和补充的人权和国家主权的原则。”也即人权和国家主权并列的原则。并进而解释道:“根据这些原则和人民自由决定的原则,共和国对那些表明愿意同共和国结合的海外领地提供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同理想为基础的,并且为其民主发展而设计的新体制。”也即在“人权和国家主权”的原则下,才有“自由、平等、博爱。”  这部宪法第四条还提到一次国家主权,而且这一次是和民主并列的“政党及政治团体自由组织并从事活动,但须恪守国家主权及民主原则。”显然,在法国的宪法中,国家主权与人权、民主至少是并重的。但如果从整个宪法条文来看,主权是放在首章,总统的职责也特意标出“确保国家独立、领土完整”,以此来看,主权重要性要高于人权。  事实上,西方的“人权高于主权”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就是在实践上也问题丛生。比如“科索沃战争”虽然保护了阿尔巴尼亚族,但又造成更多的塞尔维亚人流离失所,产生了更大的人道灾难。除了科索沃,2003年,美国高举人权大旗出兵伊拉克的后果却是把该国变成全球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倒退,而美国也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而更令西方尴尬的是,当俄罗斯效仿西方以相同的理念(制止种族清洗)、相同的手法(承认南奥塞梯独立)来对付西方支持的格鲁吉亚时, 西方回应的武器居然是他们认为早已过时和抛弃的“主权”概念,颇令西方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感。  因此,当2008年底全球都在庆祝联合国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60周年之际,一向以捍卫人权著称的法国却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而更出乎世人意料的是,这个声音居然出自来自高度重视“人权”的法国外交部长、左派库什内。他在法国《巴黎人报》发表的一篇专访中表示,一个国家决定其外交政策时不能仅仅从“人权”考虑出发,治国不能过于“理想化”。 他进而自我批评道:去年出任外长时向总统萨科齐建议设立人权国务秘书一职是“一个错误”,因为一国外交政策和推广“人权”之间有着长期矛盾。他在对当今世界上人权状况退步表示遗憾的同时甚至承认说,虽然人权宣言原则是“普世”的,但其推广过程中带有较多“西方色彩”,有人对其“傲慢方式”与“双重标准”的批评“有一部分是事实”。 应该说库什内这番讲话,不仅是冷战后人权成为西方主要的外交工具和意识形态二十年的总结,更反映了西方这种单边“人权外交”遇到的挑战和困境。  实事求是的讲,人权做为人类进步逐渐积累的文明成果之一,有其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且与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民族特性、传统价值息息相关。比如,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与强调集体主义的东方在人权的认知上肯定会存有众多的差异,这也不妨称为文化的相对性。放眼当今世界,人权状态的国别差异和人权的普遍标准都处在变化当中。尽管自从1948年联合国发表《世界人权宣言》以来,有关人权的普世价值及其政治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已经没有太多原则上的争议。但对“人权外交”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却一直存在巨大的分歧,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现人权的方案和模式。西方如果把自己具体的人权观念强加给全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世界人权状况的倒退”,还有对本国利益的损害。至于美国以人权为手段侵害其他国家主权,进而巩固自身霸权的行径就更不得人心了。  当然,就在法国外交部长库什内发表这通“感言”的同时,欧盟另一大支柱德国依然在强调其“价值外交”,声称“不能因政治利益而做出让步”,但无论如何,西方心中已经明白以自己的人权标准干涉他国主权事务,行谋取国家私利的“人权高于主权”的外交思维,“人权政治化”已经到了难以为继需要改弦易辙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