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中国无近忧有远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51:05

        金融危机,中国无近忧有远虑

                                                   王达三

         中国并不是一个“例外”的国家———美国人则一直坚信“美国例外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同样给中国带来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但中国又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很难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从而使中国大体上可以做到有惊无险、危而无虞。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国,五六千年来,中国遭遇的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不胜枚举,所以中国文化积淀了诸如“生于忧患”、“多难兴邦”、“福祸相倚”、“自强不息”等大量应对危机的智慧和经验,并逐渐演化成中国人的一种成熟稳定的心理结构。调查数据显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们要乐观得多,这固然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但也与中国人应对危机的积极心态有关。


  有位朋友曾说:“中国人过惯苦日子了,这点小小的危机算什么!”这一说法看似玩笑,却不无道理,因为它揭示出中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境遇与欧美发达国家确乎有所不同。比如,据说目前中国有2300万失业农民工———比整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还要多。然而,2300万失业农民工还不到13亿人口的1.8%、7.5亿就业人口的3.1%。即使加上4%左右的城镇失业人口,中国的失业率也要比西班牙的15.5%、美国的8.5%、德国的8.6%等低不少。


  与此同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也不应完全被视为负面的东西。比如,农民工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产物。2300万农民工,就其在城镇而言,可视为失业人口;就其在乡村而言,则不宜简单视为失业人口。事实上,大多农民工在乡村有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不会像发达国家的失业人口一样为衣食不保不得不走上街头抗议示威,从而引发危机。


  2009年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同样值得玩味。600万大学生毕业待工作,其中大约150万有可能找不到工作,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然而,囿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很多大学生的预期工作岗位往往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至少是薪水高、较体面的大型国企或外资企业,因此就出现了“有岗位无人做,有闲人不工作”的现象。所以,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是大学生要“放下身段”。


  即使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中国还有一个很好的缓冲器来纾解其就业压力。众所周知,与西方有所不同的是,家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经济单位,而且还是家庭成员最后的避难所。目前,中国的家庭正在从过去的“宽大型”(或家族型),向“瘦长型”(即家庭成员寿命延长)和“金字塔型”(即独生子女现象)的“核心家庭”转变,所以父母、祖父母甚至是外祖父母等会从情感上和经济上支持待工作的大学生子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学生将愤懑发泄至社会和政府的现象。


  通过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国人所担心和西方人所乐见的一种结果,即中国会因此次金融危机而引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信的。中国正经历着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和转型的历史时期,因此传统和现代、落后和发达等多种问题纠缠在一起,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或多面性特征,而单一的尤其是以西律中的视角,根本不足以阐释和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申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绝不是在为回避问题寻找借口,因为它只是暂时为中国安然渡过此次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避风港。事实上,诸如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正在使中国特殊的避风港慢慢丧失优势,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的负担。所以,花费心思和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远比沉浸在“平安无事”中重要得多。▲(本文作者是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