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序之断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50:26
 

  读任何一本新书,读序是跳不过去的。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说,序是书的眼睛和窗户,从中可以窥见全书的概貌,包括书的重点、特点、亮点,以至结构方式、语言特色。诚如宋代学者王应麟在《辞学指南》中所指出的:“序者,叙典籍之所以作。”好的序,自可以让读者由此登堂入室,使阅读更为流畅,加深对书的理解。

 

  在我所读序中,真正的好序,有但不多。尽管不少序还是由名人、大家所写,可也难免落入“序”不副实的俗套。有时由名人、大家写序的一些书,其实并没有像序文所说的那样好。于是,个别书,便有了“绣花枕头稻草芯”之嫌。

  如此,那么这些名人、大家又何以愿“放下架子”替人“贴金”呢?恕笔者直言,除了钱,怕更是为人情所动。名人、大家也是人,他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在朋友的“盛情相邀”里,有时他们也不得不给朋友一点面子。而通常的操作方法,便是由书稿作者自己或请人先起草好序文草稿,接着,便通过朋友关系交与名人、大家签名。试想,名人、大家这般作序─连书稿都没有看上一眼,又怎能保证其货真价实的质量呢?说得难听点,与“闭着眼睛说瞎话”何异?

  然而,对书作者来说,恰恰是为了求得这种效果。不都说“佛靠金装,人靠衣妆”吗?有了名人、大家相捧的序文,自己还怕这书不被人看好?还怕这书销不动?其实,不必说书作者如此而想,就连一些出版社亦难免有这样的愿望─毕竟作者和出版社有时是在同一条船上的。不知某些名人、大家想过没有,当你碍于情面而随便签上大名之时,你是不是有受骗上当被“强奸”的感觉呢?你是不是正在被朋友被作者“藉名人、大家之名而吃自己”呢?如此下去,你就不担心哪一天被吃得光光?你经常做不负责任的“虚假广告”,到时谁还信你?

  要让名人、大家不给人写序,有时怕勉为其难。但写序终须慎而又慎,尤其不能碍于朋友情面替人写序,否则,便会折损自我形象。要知道,掺入情面因素,这太不可靠。真要替人写序,就不要看人“脸色”而要看书的“货色”。书真有货,有真货、实货、好货,读过后,有感而发──好处说好,差处说差,再签名不迟。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应邀为人写序时,虽已是八十三岁老人,仍然一丝不苟审读全部书稿,还要求作者再查找相关著述和基础资料供其细读。四个月后,才将序文交与作者。这般严谨,自耐人寻味。

  对书作者,笔者好心劝上一句:别去糟蹋名人、大家。糟蹋别人,不厚道,不道德。其实,读者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有思想有见地的读者,并不会完全拜倒在名人、大家的序文之下。他们自能“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我甄别高低优劣。而对于出版社来讲,则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即便对由名人、大家作序的书,凡质量不过关的,也要拒绝之,千万莫要为了几个钱而去制造“文字垃圾”。否则,便是对读者的最大的不负责任。

  让名人、大家写序,也还是因为自吹自擂的话作者自己说不出口。说了,读者也不信,故而才出此招。其实,这样做大可不必。书不合出版要求,就不要硬出,出钱买“骂名”,何必呢?所写的书如真够档次的话,序言有时也不妨自己动手来写。事实上,最了解书的内容和写作特点的还是作者自己,作者自己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也是有把握来写好序的。要提醒的是:不要写满了,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因为让读者通过读书来叫好,远比作者自我吆喝更显得明智。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赵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