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见闻:耒≠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7:41:52
故乡见闻:耒≠来  

前不久,偶尔回了一趟故乡——陕西关中,当汽车经过渭南向大荔进发,路过渭南的耒化村时,我一下子傻了眼,只见路边的过路指示牌上标注的不是“耒化”,而成了“来化”,于是老朽便更加留意,心想是否这一个路牌搞错了,可接下来再仔细看去,接二连三地几过指示牌皆是“来化”而非“耒化”。这就怪了,这地方名称说变就变了。

是的,前多年,从上到下乱简化我们的汉字,第二批简化的早已停止使用,于是有人就将“來”简化成“来”或“耒”。其实这个“耒”字不读lái,而是读lěi,这个“耒”不是简化字,它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家具,形状像木杈。

 

“耒化”这个村名的来历,老朽得知,至今路过此村,旁边有一倾斜之塔——耒化塔,那可是有着美丽的传说的。据说这塔在当地人们习惯叫做雷峰塔,传说是道教祖师张三丰为了镇风借用神力用周围村子的牛魂,从山西拉到此处的。原塔共有十三层,由于牛力有限,拉到半路时,张三丰听到鸡叫,中途留下四层,刚好把剩余九层拉到此处时天就亮了。现代关于这个塔的最大的价值时,在塔的一层南门洞上方刻有对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的真实记录,也许它才是建此塔的真实历史原因吧!

 

相传不知是距今有多远的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居民们为了地界闹起了别扭,先是邻里间的纠纷——因为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的村庄里、不同的乡闾间、不同的县治下,再加上两边的执事人员,都想从对方那里占些许的便宜,于是乎邻里间的事就闹腾到了族里,族里又闹腾到村里,村里又闹腾到了乡里,事态在不断地扩大,纠纷一发的不可收拾,慢慢地发展成了族里的纠纷、村里的纠纷、乡里的纠纷,事态越闹越大发,纠纷也越闹越激烈,最后不仅惊动了各自的县太爷,还惊动了辖制这两个县的同州知府大老爷。在知府面前这两个县太爷竟然也还是不肯让出半步,争执起来比起他们的下属来毫不逊色,小小的一个邻里地界,不但可以变成族群间的地界,村庄间的地界,乡闾间的地界,竟也能发展成一个县治下的地缘大纠纷——竟然成了县治下的地界争夺了,真可谓世事无奇不有啊!官司到了知府大老爷这里算是打住了,因为再没有一个州在这里与他相邻了,虽然用不着他去与谁再争,但他的治下这两个县太爷谁也不想失去一丁点的地缘,理由却都是这里离他的治下近,应该由他去治理——这也是他们的下属们一直僵持不下的理由和纠纷所在,到了他这里自然也是绝不让得半步。

 

知府大老爷无奈之下,采取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解决办法,别说还真让他成功了。面对两个争得红头涨脸的下属,知府大人发话了:你们不都说这里离你的县治近一些吗?现在就给你们一个机会验证一下,你们两个同时从你的县衙出发,向这里跑步前进,看到底那一个离得近一些。两个县太爷那敢怠慢,拼了命地向这里奔来,在他俩同时抵达某一地界时,知府大人就断定其为两县的分界线,并命人立塔为证——是为界塔,即今日的耒化塔,这场不明不白的官司也就此落下了帷幕,其实那个倒霉蛋到底谁吃了亏,他们自己心里面再明白不过了,但也是哑巴吃黄琏,再无处述说了。

但可惜的是,如今这个富有这么多的的美丽故事主和神话传说的村子,却被他们的后人给遗忘了。我想,这个村的先人们若地下有灵,必定会骂他们的后人忘祖,忘本,忘了母语,忘了传统。

 

在此同时,我还想奉劝那些不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传统,不尊重文化,不尊重母语,不尊重文字的人,手下留情,口下留情,不要再任意毁坏以至毁灭他们了。

 

偶尔返故乡, 心绪好舒畅;

时令为初夏, 道路换新装;

忽过耒化镇, 顿为路牌挡;

“耒化”变“来化”,深为乡党伤。

http://bbs.soxu.cn/showtopic-457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