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声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3:22:09

我是“会替”
一天,路遇原来单位的同事老张,他在某局任副处级调研员,也就是只享受处级待遇而没有实际职务。因为久未谋面我们就多聊了一会儿。我问他具体负责什么工作,他说:“我是我们单位的“会替”。也就是专门替领导开会的。
原来,老张他们局每天要接到若干会议通知,除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会议,还有精神文明、统战、捐款、献血、交通安全、环境卫生等各主管部门发来的会议通知,甚至他们局所在地的街道居委会也要开会,还都要求领导参加,领导缺席或是随便打发个没有职务的“白丁”去替会,人家就会不高兴,弄不好还要被上级点名批评。
我奇怪地问:“就算你们局长忙不过来,还有副局长啊!”老张说:“派副局长们去开会倒也可以,但是他们每人负责一摊具体事务,都没时间。只有我比较特殊,论级别和副局长们一样,替领导开会不失身份,又不负责具体事务有的是时间,于是我就成了单位专门开会的,现在几乎天天在开会,有时还要“赶场”,同时跑几个会呢。我听说有“武替”,有“裸替”,于是就给自己起了个名叫做“会替”。□韩雪(北京 市民)
如此招商
近日,笔者出差到河北某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正在广泛招商引资。在上海某公司的牵头下,一批来自于京沪两地的所谓投资商们便到了该县。
投资商们在该县考察了多久,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赶上了他们其中的一个讲座,一个洽谈会———从这两个会议来看,投资商们对当地至少没有过深入的了解。讲座的主讲人是美国某著名大学的一个系主任,讲的内容不着边际(但我当时跟身旁的人说了句很气愤的话,这在大学里还不被轰下台去),用听过讲座的该县某机关退休人员的话说,他在讲什么,跟我们这里的情况一点都不相符,一点用处都没有。
该县为了招待这些投资商,是花费了不少的。别的不说,光住这酒店,该县唯一一家四星级酒店,那几天就让这些投资商们住下了。而一起出差的朋友则打趣地解释说,“走吧,好吃好喝地招待着,还有土特产呢!哪天我们也冒充一回去!”
在这件事上,或许很多人会嘲笑当地政府的愚蠢,正如我刚开始也嘲笑他们一样。可反过来想,如果不做这,官员还做什么呢?当招商引资成为一种时尚或者是政治任务,当地官员明明知道自己是“裸奔”,他们也得做做样子吧,那么是做给谁看呢?□肖运华(江西 记者)
生日礼物
生日那天,女儿送我一个特殊的生日礼物———1952年3月19日的《人民日报》,给我一个惊喜。
报纸已经发黄了,却依然透露着当年的气息。我的小名叫“三反”,因为我出生时正在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所以当天的《人民日报》有一定篇幅是关于三反运动的,例如:“北京解放织布工厂女工写信给彭真市长,报告她们在反贪污运动中进一步肃清了腐化堕落思想。”文章标题就让人回忆起当年的运动中人人过关的场面。因为当时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所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反对细菌战的内容。
社论的题目是:“坚决斩断美国侵略者散布细菌的罪恶血手。”时间荏苒,转眼57年过去了。时代变了,人变了,与美国也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报纸的风格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战争的语言,大批判的语言都没有了,贴近生活的东西多了。虽然变化很大,总感到还不够,57年呀,生活的变化应该更大一些,更好一些,社会应该更公平一些,农村应该发展得更快一些……
一张发黄的报纸,引起一段联想,多耐人寻味呀!□伊铭(北京 市民)
反对公务员经商
日前,《人民论坛》杂志进行了“您如何看待‘公务员做生意’现象”的网络调查。作为一名县级行政机关的小小公务员,我本人也反对公务员做生意。
实事求是地说,在我们这个不到三十人的小单位里面,就有四五个人做着不同的生意,有的是与人合伙开店,有的是自己独资办公司,还有几个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生意掮客,从中提成。与靠工资生活的公务员相比,他们的生活滋润得多。
我有一个同事,一到办公室就拿起办公电话联系自己生意上的事儿,搞得周围人一片怨言。还有一个同事,生意上一有事儿,就赶紧撂下自己手头儿上的活儿,忙自己的生意去了,好像工作反倒成了他们的副业。这样,他们的工作成效也就显而易见了。虽然自己的生意一片辉煌,单位的事儿就苦了那些与他搭班共事的人。一心不能二用,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到了我们这些“红顶商人”的同事这里,不但一心能够二用,还能够一心多用,但实际上却是怨声载道一片。□安博(河南 公务员)
法令遭遇口令
清明节前两天我就跟大哥联系好,清明节一起回家祭拜父母。不料清明节前一天上午,校长却说上级还没有通知放假,清明节是否放假还不一定。
虽然每次法定假日前校长都会说等上级通知再安排,但这次我忽然觉得奇怪了,清明节或者其他节假日都是国务院的法令所规定的法定假日,国务院这个最高的行政机关算不算“上级”?为什么不准大家自觉遵守法令,偏偏还要等着所谓的“上级”通知?也许需要换个说法,我等平头百姓都十分愿意自觉遵守法令,但某些“上级”偏偏总是喜欢截留法令,一贯爱好把法令变成口令再传下去,以示“威严”。
比如,本县教育局置省“计划生育条例”而不顾,另发文件截留了晚婚晚育的产假、护理假;很多地方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都把法律束之高阁,而对违法企业网开一面;各种乱收费都有规定禁止,但某些地方总是“暂不执行”;等等。放着现成的法令不理,自己出台所谓“政策”,大搞“县官不如现管”,这类早已叫人反应变迟钝乃至麻木的“新闻”,哪里没有?何时销声匿迹?
某些地方依法行政依然只是空头支票,法令总遭口令拦,叫人不免对法令也失去信心。那些多余的以及跟法令有冲突的使大家不便自觉遵守法令的“政策”、“通知”之类“口令”,会自觉退位让路吗?□先勇(河南 教师)
该信谁
前段时间,我70岁的农村大伯因为头晕,在家人的陪伴下进市里看了次病。怕开贵药,一见医生大伯就告诉人家“我是农村老头”。医生说,“那也有医保,是吧?”接着就开了两个检查单,220元做脑电图,80元做脑CT。结果出来,医生说,还没法确诊,要再做个脑部核磁共振。又花600元钱检查完毕,医生说:“脑栓塞。住院吧?这病发展下去很危险的!”住院虽说能报一点药费,但自己花的更多,况且要先预付2000元钱。因此大伯说“我住不起院啊!开点针我回去打吧。”“那就先吃点好药吧”,医生说着就开了三个处方:两瓶西药加10天血栓通针,在医院药房取,1300元;4盒银杏叶做的保健品,在院外一个指定药房买,200多元。
拿到药,堂妹总觉得大伯的头晕是换季病,没那么严重,于是拿着脑CT片找了同院的另一个专家,专家一看,很肯定地说:“没啥事的。血管轻微硬化,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很正常。”“用不用做个核磁共振?”堂妹问,医生微笑着说:“没必要花那个钱。”后给大伯量了量血压,开了点药,才几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