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静功人元阶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1:09:10
伍止渊 张剑鸣

  一、虚实静功理论

  道家气功原本无派,到了唐宋以后,才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派;东派陆潜虚,从意守后丹田(夹脊)入手;西派吕纯阳,从意守外丹田(体前膻中到神阙之间一尺五到两尺的地方)入手;南派张紫阳,从意守中丹田(脐内前七后三,亦即中宫)入手;北派王重阳,从意守上丹田(即眉心)入手。他们以入手方法不同而分为四大派。

  道家气功虽分为四派,但它不是派系的分裂,而是为了普及。因为它们都是以老子的“清静、无为、自然”和“毋忘毋助,若存若亡”作为功法的要领的。所以“三千六百门”、“七十二种道”都不出四大派的范围,也都是从意守四个丹田人手的。四派功法虽异,但一旦入门,功夫渐长渐进,后来都会相继贯通。“神气合一”,便是这贯通的开始。因此,四派都有“得一万事毕”的说法。

  五十年代中期,经由上海市卫生局陈涛同志的介绍,我与其他七位同志到黄岩向伍止渊大师学气功。伍止渊是南派张紫阳的嫡系后裔,他传授的气功,即虚实静功。关于我练功的经验和心得,详见“练气功二十八年”一文。

  (一)虚实静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天之先”阶段,就是未始之始、未身之身的阶段。什么叫未始之始、未身之身?就是当母亲怀孕前的一刹那,也叫“父母之于穆初”或“无极生”,它无形无质,所以也称为“天元阶段”。这阶段是比较渺茫的。

  第二阶段:“先天”阶段,就是母亲怀孕后的阶段。这阶段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乾坤坎离)”的阶段。当人的生命开始时,即生八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中所说“八脉者,大道之根,先天一气之祖”,就是指的这个理论。这胎儿阶段,也就是先天。

  胎儿在腹胞内,靠母体血液营养,以母息为息(胎息),渐长渐大,十月期满出生。这就是先天阶段,也叫做“地元阶段”。

  第三阶段;“后天中的先天”阶段,即男16岁、女14岁前的这一阶段,也叫做“人元阶段”。

  第四阶段:“后天”阶段,也就是“后天中的后夭”阶段,即男16岁、女14岁以后的阶段。

  虚实静功这派气功,就是要从“后天中的后天”返还到“后天中的先天”阶段,也就是返还到男16、女14的年龄阶段。这个返还,不是生理上真地返还到那个年龄阶段,而是在气血上、阴阳上返还到那个阶段。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切生物不可抗拒的新陈代谢的规律。人要健康延年,就要与自然作斗争,却病却老。气功,就是我们祖先向疾病作斗争而取得的丰富经验,是人类抗拒老病的有效手段。

  (二)虚实静功中的清静、无为、自然

  虚实静功是南派张紫阳传留下来的一部功法,它主要以虚为主。虚,就意味着“无为”,“无为”,才能达到静。

  虚实静功从下手到大成,都是以虚实的变化来体现的。但是,它的各个过程也各有侧重。如下手功夫以守实为主,即从意守丹田、听息法、听音法开始。然后是虚实相间,即毋忘毋助,若存若亡。接着就是以虚为主,就是知而不守。再下去,就是全虚,就是坐忘,但要掌握虚而不虚,即要做到“一觉独存”。这个“觉’不能灭,否则就落于顽空,就会“空空如也”,一无所有。

  此功分为天元、地元、人元三部分。在整个人元部分,都以实为主,以虚为辅。随着功夫的深入,虚实的程度也继之深入,但不管怎样,总不出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的境界。这是一个总诀,切不可忘。

  “清静,无为,自然”,这三者是老子的整个学术思想,在静功里则作为练功的指导思想。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侧重。

  清是对浊而言的。古人说“清者浊之源,浊者清之用”,又说“在山泉,清出山浊”,意即泉水是源于地下水的,地下水又是源于地上水的,这就是它们之间周而复始的因果关系。眼耳鼻舌身在尚未与外接触时,心可无念。但作为一个活人,不与外界接触是不可能的,因而也就不可能无念。有念就生浊,但浊还源于清,练功就是要溯这个源。

  静是对动而言的,动极则思静,静极则思动,因此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动与静。事物的发展是物极必反。练功时,就是要由动而返静。

  “无为”是对“有为”而言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无为”就是顺乎客观自然的实在,练功时就是要返回自然。“有为”则是遵循客观规律,要改变自然,使之符合于人的意志。所以“无为”是无条件的,是永久自在生化的;“有为”是有条件的,是暂时自身进退的。练功就是要使机体和意念返回“无为”。

  自然是对人为而言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如宇宙的变化、气候的转变、生物的生死等等,都有它一定的发展规律。静功就是要根据人的自然生长规律,顺其自然之道(不是听其臼然)达到返本还原的目的。

  人到中年以后,动极而衰,就不能顺乎自然了。静极生动,动极生静,自己已不能当家作主了。练气功,就能找到止动生静的方法。这方法就是:“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因此,首先要收心,灭妄念。妄念灭,则心自清。心清,则意静。意静,则气生。这样,就能做到“意无为而气有为’。这个过程只有顺乎自然规律才能实现。

  (三)虚实静功中的“性命双修”

  性,在这里是指人的精神、性格而言的。例如人的气质的性分急躁、温和、开朗、忧郁、内向、外向等,体质的性分寒性、热性、阴平、阳旺等。但总的说来,人类特有的性就是指能思维,有思想,能改造自然,有主观能动性。

  命,是指人的身体而言的。所谓身,是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谓体,是指皮毛发、筋骨血等。

  性命虽各有体系,但两者又是有分有合的。性要以命为物质基础,命要以性为行动的指南。性是灵魂,是统帅,因此性占主导地位,是人身的主人。

  道家传授性命双修是“明传命,默言性”的。因此,有“单修命来不修性,此是修行一大病”的说法。一般是命功由师传,性功由臼悟,即所谓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道家的动静两功,有一系列完整的多种形式的功法,都是从命功着手的。这是道家功法的特点。这些功法也是我国医学文化的宝贵遗产。

  性与命是人生理上两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它是人的生命的根本,一身的纲维。单有命功,就好比是没有生命的躯壳,好比是行尸走向。单有性功,就好比是无实体的幻影,无从固着。性命就是一阴一阳的扩大。一阴一阳谓之道。古人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性不能离命,命也不能离性,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四)虚实静功中的虚实动静

  虚实静功是从守实(即意守)入手的,是用“有为’来引出“无为”和从“无为”生“有为”的,亦即古人所说的“自有入无,从无生有,有无相间,无无亦无”,是由浅入深,循序前进的。单有实,就会执着,导致臃肿失灵,停滞不前,就是偏。单有虚,功夫做不进去,就会落空,就是顽空,这也是偏。所以,必须有实有虚,一切功夫都在虚实相应中体现,发展,前进。

  “气功的气是客观存在的,是活泼善动有变化的。这变化不管它是先天的或后天的,总是有规律的。虚实的变化就意味着阴阳,意味着动静,是符合自然的、生理的客观现实的。因此,既要务实,又要务虚。务实,就已开辟一个基地(即意守丹田),以产生内气。务虚就是要使气活活泼泼地循人体经络依次前进,分布于全身。气,不能用神来限制它,管死它,否则必定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出偏差。

  所谓虚实,实就是动,虚就是静。所谓动中静,就是气动意静,知而不守。所谓静中动,就是“虚无生妙有’,就是“意气俱静,无无亦无,一灵独觉”的境界。因此,虚实静功是无止境的,它可以步步深入。

  虚实静功无论在静功或动功方面都有其特点。例如,其静功总的理论根据是老子的“清静、无为、自然”,认为要清才能静,静才能更清,并认为要做到意无为而气有为,才能“无为无不为,有为无所为”,亦即意守丹田时似守非守,若即若离才能收到好效果。

  又如,其动功系来源于自发动功。这种自发的动作多类似各种动物的形态,又能使人的内脏、经络、营卫气血得到调整,从而起到却病延年的作用。

  二、虚实静功的练法

  虚实静功根据自己的理论,目的是要把体弱多病、年迈衰老的人从气血上、阴阳上回复到男16、女14岁前的人生阶段,在练功方法上则分为人元阶段与地元阶段。一般人只练人元阶段的功法,即人元功法,就足以保健养生了。

  人元功法分收心功、合一功、桃康功、入中功等四套功法。

  收心功——顾名思义仅是收心,是预备阶段,尚未正式入门,其目的是通过“三关分渡”稳步前进,打稳基础。这时还不会出偏差。

  合一功——要练到神气合一,也分三个步骤:心息相依,意气相随,神气合一。这是逐步入门,防止出偏差的功法。

  桃康功、入中功难度较大,也不宜一般人练。一般人练好收心功、合一功就可以做到却病延年了。

  (一)收心功

  练功前,静思片刻,回忆一下自己在社会道德、个人道德方面有何不足之处,不符合道德的言语与行为必须改正;其次回想是否做到清心寡欲,素餐淡食,戒绝烟酒。之后,开始练功。

  收心功是人元阶段的下手功夫,以清静为主。正如古人所说“能遗其欲,则心自静,能澄其心,则神自清”。南派气功是从下元着手的。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心不尽虚,真气就没有统帅,要想练功,便无补益。腹不实,则先天真一之气无处收贮。

  初学与功的人,对干练气功的初步原则,不可能一下子领会,因而对调身、调心、调息要分阶段练。调身是容易的,只要把身体的姿势摆好,按坐、卧、躺等要求练功就可以了。调心(就是放下一切念头)。就比调身难了。若说调息,就更难了。因为初练功的人,什么是“心”,什么是“息”,都还不懂,要调是无从调起的。加之,一切偏差往往都是由于弄不清心与息的意义关系及其分寸等才产生的,所以心、息不能掌握,要想调动内气,就更难捉摸了。这是出偏的主要原因。所以出偏大多数是在初练功的阶段。

  1.收心功练法

  收心功分默念数字、意守外丹田、守虚三个步骤,故称之为“三关分渡”。

  “三关分渡”就是心、息、气三关分渡。此法比较妥当,可以防止出偏差,又易于掌握。“三关分渡”实际上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种较好的下手功。具体练法如下。

  (1)默念数字

  (1)调身——姿态随意,可坐,可卧,可躺。两手心互搓到发热,然后两手相互交叉,一手心搭在另一手背上放在丹田处,或两手放大腿上。面带微笑,两眼轻闭或垂睑,不要舌舔上颚,不管息,要自然呼吸。眼观鼻,鼻观心(就是对正脐的部位)。

  (2)默念——先反复默念“1、2、3、4”,用两耳“听”默念的字声,似听非听,不要硬听。目的是使万念归一,这就是收心法。这样约练一个月,就能初步掌握。是否掌握了方法,应看是否产生了效应:如手心发热,全身微有热感,心定意静等。一个月后,便可进入意守丹田。

  (3)意送丹田(也可视为“守”)——仍旧默念“1、2、3、4”,用意送到丹田,似守非守,不要硬守。阴虚阳旺的病人,则可以在意送丹田的基础上再转向意送“新涌泉穴”(在两脚内侧然谷穴后一点)。依上述要求意送丹田后,就把思想放到两脚内侧新涌泉穴处,似守非守,到收功时再回丹田。这样练到阴阳平衡后就开始练下一动法。

  (2)意守外丹田

  所谓“外丹田”,是指由“膻中”、“外膻中”、“神阙”、“外神阙”四点所构成的一个体外空间。意守外丹田就是将意念注射于这个区域(图2)。阴虚阳旺的人,则可只想着靠近神阙的前面,能守多长就守多长,或想象在区域内有着自己心爱的东西,如颜色、花草、树木等。这样守一个月。

  练一个月后,就可以从意守外丹田逐渐转入意守中丹田(即脐与命门之间、前七后三的地方)。方法是,先在外丹田意守一分钟,随后过渡到意守中丹田(仍旧是从下元着手)。三个月后,就可以在一开始就直接意守中丹田。如果一时改不过来,就依然先意守外丹田再移向意守脐内丹田。阴虚阳旺的病人要等阳平后才能意守中丹田。

  (3)守虚

  守虚,就是什么地方都不守,适用于对身内身外都守不住的人(这种人是极少数)。

  另外,也可以酌情选择惯用的方法,用各种导引功作为下手功,结合治病导引行气,但要有针对性,即什么病就用什么导引功。

  2.收心功理论

  古人认为动法源于心理,心理又会随功法而应变。所以古人说“法因心起,心随法生”,又说“一法有一障”。若能使“法”归于无,则“障”亦无从生,所以自古静功最高的方法叫“无法”,就是“自有入无,从无生有,无无亦无’,即所谓“虚无生妙有”。练功达到“虚无境界”,才能妙趣横生。

  下手功主要是使人从纷乱繁杂的动荡起伏的思潮中稳定下来,用内听、守虚、守身外等的方法入门,从而得到神凝、气聚、精生的效果。神一凝,就能“歇妄心”。烦恼多出自妄想,妄想出自贪求,所以练功人要特别注意戒七情六欲。妄心死,则神话。神活,则易于集中。神一注,则气就聚。气一聚,则精(血、内分泌等)就会增生,新陈代谢功能加强。这时练功人就会感到口中津波增多。古人说“惟灭妄心,不灭照心”,意即练这时妄心灭掉,但要一灵独觉。

  伍止渊大师曾说:“神凝即气聚,气聚则精生”,“神不外驰气自定,神返身中气自还”。这就是返观(意守)内照(内观)的作用。

  3.关于动静兼修

  所谓动中静,是指气动意静。气动又分二种。第一种是气动身亦随之而动,如前俯后仰,左右摇摆,四肢运动等。第二种是气在体内循着经络路线而行动。

  所谓静中动,是指在神铜合一的境界里“虚无生妙有”的动。这是练气化神的神化境界,可能是生物电活动的境界。

  关于动静兼修,也有两个讲法:一个是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如因是子静坐法,另一个是以动为主,以静为辅,如五禽戏。动静兼修已被各方面所采用。各派气功功法虽有不同,但动静兼修的原则还是一致的。而虚实静功是专练外静内动的,在今天还比较陌生,其实古气功一贯是按着这条道路实践过来的。

  4.注意事项

  (1)不可有心求,有心求,则着象。但也不可无心守,无心守,则落空。正确做法是毋忘毋助,若存若亡。

  (2)练功要取得心平气和、全身松暖、心情愉快舒畅的效果。如能这样,就是功练得对头了。反之,如果练得全身僵冷,心猿意马,就是练得不对头了。此时,不要硬练,可以散散步,过了这个时候再练。

  (3)气功不是万能的,不是万灵药。有病要配合医药采用综合疗法,等病情稳定了,确实是好了,再根据情况逐步减少药物到停止不用药。凡器质性病患者,必须备一点常用药,以防万一,根据情况,可以吃吃停停,停停吃吃。

  (4)练功的地方空气要清新,不能有脑后风与直接风,否则会影响静功所达到的神气合一。练功后也不宜马上就到室外,要等浑身的温度正常了,汗收了,再活动。

  (5)受惊受震动后不宜马上停止不练,应该稍稍镇静后再继续练功,等到全身又达到松、暖、软时才可收功。收功时,如果感到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就要用手去按摩,如此数次,就能恢复正常。切忌惊惶失措,立即下功。万一有了出偏的情况,也不要紧张,多做按摩,。过些时候自然会好。

  练功人必须懂得身和心的关系,必须懂得心理领先的作用。气是受意指挥的,怒则气升,喜则气降,惊恐则气散。同样,意乱,则气行亦乱,就不能循经络常规运行:意定,则气亦定,便按经络常规运行。纵然因受惊而有所干扰,那仅仅是局部的一点影响,只要经过按摩,慢慢地自然会恢复正常。

  练功者还要懂得意是气的统帅,不能随便动七情,所以要戒七情六欲,要防微杜渐。

  (6)练静功者只要练一种功能够了。如果是从练导引功下手的,以后再练合一功就可以了。要知道一法有一障,功法太多,障也太多,反会相互抵消,不得入门。所以有的人练了几十年还不能入门,练得出了偏差,还不知其所以,这就是不得要领、盲修瞎练的结果。

  (7)动功也不要多练,多练反而耗气,只在每天早上练一次就够了。一般,练一种动功,如太极拳或其它动动等,就可以了。总之,练功者必须懂得“消长盈亏”的道理。

  (8)切忌一意追求速效,“拔苗助长”。古人说”欲速则不达”。但也不可听其自然,“守株待兔”以免枯坐无得。

  (9)练功中出现昏沉,即一练功就打瞌睡,功夫无法练。这是抑制太过所致,可在练功前先用手该命门穴(命门是兴奋穴),使之发烫再练功。万一有人擦了命门穴还是昏沉,这就是属于练功无效的人。

  (10)散乱,就是静不下来,念头多,意马心猿。这样的人,只要有耐心,就能逐渐掌握,渐长渐凝,慢慢地就能入静。

  (11)初练功者不可追求效应。初学者由于对方法不能、一下子就领会掌握,热感、气感当然也不能一下子就产生,这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对练下手功夫的人来说,一般反应是不大的,除了有热感、气感、一气如游丝、穴位的跳动等外,感觉是比较少的,却病的效果当然也就不大。胃口会有所好转,但也不是大好转。血压或能降低一些,但也不巩固。睡眠、大小便等也可能稍稍转向正常,但也不会显著。时有反复。

  练功到60天左右,一般可能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但功夫慢的人还不会有。正因为这一阶段反应不大,所以也不大会出偏差,但也不能大意,仍要防微杜渐,以免内气发动快而出偏。

  练功要注意入各有异,同样是意守丹田,而内气发动与发展的速度并不一样,有人快,有人慢,须及时注意。

  (二)合一功

  合一功是人元阶段的第二步功法,称为中级功。这一步功法就是入门功。

  合一功这个名称在古书里并未出现过。只古人有一句话说“得一万事毕”,意思是说功夫练到“得一”就万事大吉了。但如何“得一”只有让学功人自己去体会,就不再写下去了。合一功是参照古书的记载。结合练功实践经验给它命名的,意即到了“得一”这个境地后,基本上就可以自己独立行功而不会出大偏差了。

  1.合一功的练法

  姿势不拘,坐、卧、躺或站都可以,也不舌舔上颚。但随着功法的深入。姿式可以相应变化,不能始终如一。如以坐式为例,可以要求身体做到身体正直,百会朝天,虚领顶劲,合胸拔背,松肩垂肘,下颔微收,坐凳子的三分之一,小腿和大腿成直角。盘坐可以随意自然等。

  合一功分三步骤进行。

  (1)心息相依

  眼观鼻,鼻观心(对正脐位),即先意守鼻尖,不用内视,而用内听(用耳听鼻息的出入,不是听鼻息的声音,否则便易出偏)。

  心依鼻——在听到鼻息出入之时,就把意念放到各自所守的丹田部位(见图3)。此时,练功者要注意什么病应守前七后三,什么病宜守前三后七等等。高血压病人应先守新涌泉穴。要强调,在中丹田内听鼻息的出入,不是听鼻息的声音,似听非听,不是硬听。这样约听一分钟后,就要开始“毋忘毋助,若存若亡”。“毋忘”老乃是在中丹田让,守其清静自然。“毋助”者,乃是在中丹田处,顺其清静自然。“若存”者,乃是在中丹田处知其清静自然。“若亡”者,乃是在中丹田处任其清静自然。倘若在脐内微知鼻息的出入了,不久就会出现鼻联脐的现象,这便是心依息了。

  另外,对不同的疾病应守不同的部位。

  患高血压、风心病、肝肿、肝炎、血管性头痛、糖尿病、甲亢、气喘等阴虚阳旺的病人,宜意守脐下一寸三分处,即关无、气海二穴之间(见图3)。

  患神经衰弱、贫血、慢性肠胃炎、低血糖、冠心病、白血病、内脏下垂、慢性肾炎等阳虚阴旺的病人,意意守脐内前七后三处的中丹田,就是中宫(见图3)。

  手术后气血两亏、神亏、虚肿等阴阳两虚的病人,宜守脐内前三后七处(见图3)。

  有一定功底的人,宜守脐内中央,就是脐与命门的正中处(见图3)。

  血压高比较顽固的人,宜暂先守新涌泉穴。等血压正常后(一般四星期左右可正常),可以守脐下一寸三分处。

  患血压过低(高80、低60以下)这种阳虚过度的病人,宜暂守海底(见图3),就是在会阴穴内(男子在阴囊后谷道前)一寸二、三分的地方。一般这样练二、三个星期,血压即可回升到正常,然后再按阳虚的情况守脐内前七后三处。

  息依心——如此反复练下去,忽然感到鼻尖一呼一吸与脐内之息自下而上地好象是缩短了距离,就是“脐联鼻”了。这就是达到“息依心”了。

  再过一个时候,忽然感到脐息已打成一片,上下缩短了距离,这就是“心息相依与心息合一”了。达到这个要求,就是做到心息相依了。

  上述心依息、息依心、心息相依,这三者情况是不同的,决不能混淆,否则,便是未达到要求。

  达到心依息后一星期,练功就不必再意守鼻尖了,而可开始就意守中丹田,在中丹田处听鼻息的出入。当练到“毋忘毋助,若存若亡”,“似乎有息,似乎无息”时,就是达到了“心息相依”。心息相依是合一功的重点,要练一个多月,然后再练“意气相随”功。

  在心息相依过程中,练功者可能内气通过任督二脉。过任督虽然是人各有异,但多属大同小异(小同大异是极少的)。

  、过任督有顺有逆。顺逆的次序也是人各有异的有的先顺后逆,有的先逆后顺。但是不管怎样,总要经历这个过程(参见图5)。

  (2)意气相随

  神息相依——在心息相依的基础上,似乎听到鼻息的出入,又似乎听不到鼻息的出入,进入“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的境界。此时内气已动,丹田内有气转动。气起伏如浪潮、跳动等情况出现,这就是神息相依了。

  气息合一——两眼轻闭,面带微笑,意守丹田,听鼻息的出入,进一步用意识轻轻地把一呼一吸的出入与丹田的气配合起来;稍微引一引,不要硬配硬引,不要管呼,也不要管吸。这时,呼吸与内气的转动、跳动自然会达到一致,只要略与丹田气合就可以了,否则会出偏。此时,意觉鼻息只需一分钟,随后就用意识将鼻息的出入与丹田气的起伏轻轻地配合起来,如此日子一长,它们自然能配合得好。因为气不能离息,息不能无气,两者就是一阴一阳的配合,就是呼吸之气与内气的相交。古人把这比做是男女,比做夫妇,这就是气息合一。

  意气合一——当一呼一吸与内气合一,就是息中有气,气中有息,分不出是息还是气了。这时,意就不应该跟,也不应守,而应是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知而不守,逐渐便觉气息已到全身,就是气到意到,意到气到,而息亦在其中。不知是意使气,也不知是气使意,这就是意气合一了。

  (3)神气合一

  功夫练到意气相随的境界,就练神气合一。具体练法如下。

  神气乍合——两眼轻闭,面带微笑,意守中丹田,凝神(心止于脐下),调息(使息的出入与丹田内的气出入一致)。调为不调之调,意为不意之意,也就是只要用意稍微管一下,让呼吸与丹田气相配合,不要死盯硬配。这样调一分钟就进入“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知而不守”的境界。不久,就会觉得似有息,而息在气中,似无息,而气在息中。气动意觉,似有气,似无气,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息,似无息,这就是神气乍合。

  一觉独存——神气乍合后,进一步便是神气合一了。这时意虚到无,万念归一,一念归无。虚到无是要自然到无,不是有意识的无,也不是大脑下命令的无,而是“水火既济,神气相抱”的境界。神气相抱,就是神得气有养,气得神有归。神气相抱,就是阴阳合一,乃是身心的第一个阴阳交合,从此可“得一万事毕”,古人称此为“道得”(“道得”,是一阴一阳的开始,“得道”,是一阴一阳的终结)。

  神气合一,人我都忘,致虚极,宁静笃,就是“无无亦无,一觉独存”的觉照,也就是初入禅定的境界。功夫到此,才是达到真静,才能体会清静、无为、自然乃是自然之道,不是任何有为所能达到的。这就是“无为功”的特点,也就是虚实静功的特点。

  (4)收功——上述合一功的三个步骤在练功结束时都要进行收功,收功方法是一样的:先轻轻地将气息配一配,再在中丹田里略用意守一守,最后将气收得小一点,紧一点。这时练功者要在意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不要硬收紧,否则必出偏。

  收功完毕,两手相搓热擦面颊,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如此数次,身上的温度正常了,汗收了,再行动。

  2.合一功理论

  (1)息与气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不呼不吸也谓之一息(这时呼吸有转化)。不知有呼吸的出入,就是得息。所谓“息”,就是风,风一鼓动,就是气。因此,气包涵于风,此气叫口鼻之气,也叫外气。外气可以调动内气。

  一般所说的气,就是呼吸之气与丹田之气相结合而产生的气。呼吸之气叫外气,丹田之气叫内气。此两气相合,就是气息合一。一般,练静功所称的气,就是指气与息合一的气。

  气还有先天气、后天气之别:以意行气的气就是后天气,以气使意的气就是先天气,也就是气息合一的气。

  不知“息之所从起,遂昧于息之所从归”。倘若不将息与气合,就在精、气、神上分而练之,则非但不能相资相养,而且正要互相为盗,就会变生为克,反益为损。

  古人对人的生死自然之道研究得很精辟,认为人要却病延年,健康长寿,必须先把意、气、息三者统一起来。而统一的办法就是先从收心着手,再练心息相依,从而再使气息合一,意气合一,最后达到神气合一。这样,精、气、神在意、气、息三者统一之后就可得来。这也就是人的性与命、身与心的物质的重要基础。所以,合一功是静动中的基本功,而心息相依又是合一功的基本功。

  关于听息法——息的起灭,既是人的生死关头,所以人要入静首先应使念头从息上起灭。若上不能止念,下不能留精,总属徒然。止念,先从听默念起,继而听息,垂帘塞兑(两眼轻闻或垂睑),耳听呼吸。这种听是不听之听,可使喘息渐微,气归元海。如念复起,再照再凝,这就是听息法。

  人身都有二鹊桥,一在上,一在下。但此二桥在人生下后就都已断没,故人都有闭而不开的八脉。练功人欲将阳气冲开,必须先搭此二桥。上鹊桥,在人中与龈交的交接处。在鼻端听呼吸的出入,就是搭上鹊桥。下鹊桥在意守中丹田后是不搭而自搭的。因此,综心息相依,大多数练功者都能水到渠成,不通自通,不过自过,顺利地通小周天。

  关于调息法——凡息有四:一曰风、二曰喘、三曰气、四曰息。坐时鼻中有声为风;往来频促为喘;出入不细为气;绵绵密密为息。风则散,喘则促,气则劳,息则定。所调者,就是不要散,不要促,不要劳,而只要定。调为不调之调,绵绵密密,或忘或存,而神自归根。这时会觉着息在丹田之中,往来微达于鼻息,渐至息住,气住,乘虚直达清微境界。

  (2)心、意、神三者的区别

  心——心指人的意念,古人将此心比做“心猿”,意即心是好动的,一念复一念,念念不已。心劳而神疲,神疲则气败,因此练功必须收心。心息相依,就是以息来锁“心猿”。心息相依后,则心就可以不动了。

  意——意就是认识,就是逻辑思维,是包含在心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收心以后的功能。意不象心的欲念那样好动,但却是行而不止的,亦即其认识是发展不止的,所以古人把它比做“意马”。练到意气相随,便是用气来拴“意马”,使气与意合,意与气随,从而使认识走向发展,神亦随意而行。

  神——古人认为神是心之灵明,只有在心歇妄念时才能活跃,所以神之用,在于不用之用(如水清澈平静,方能照物)。由于心是神、意的总代表,所以心不动,意不行,神才能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古人认为心是动,意是识,神是觉,三者有区别但有联系。因为它们都是意识领域里的思维活动,属于性功范畴。总的说来,意与神还是统属于心的。初学者不易理解,待到有一定功底时自然便能区别。因此不要追求,只略加注意即可。

  (3)关于“得一”

  什么叫得一?“得一”就是得到阴阳合一,得到“神气合一”。

  古人认为神为阴,气为阳,阴阳合一即为生,阴阳分离即为克。练到神气合一,只是“得一”的开始,随着练功的深入,“一”有多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一”:如有气息合一的一、神气合一的一等。神气合一,又有元神与真神的区别,因此“一”的性质也就不同了。合一功,只是开始第一次把神气练到合一,但从此却能入静了。

  古人说;“神得气有养,气得神有归”。伍止渊大师也认为必须“以神驭气,以气养神”。古人把神与气比做母与子。“母子眷恋”,意为神与气是息息相关的。倘神一用,就耗气,神与气便分家,各自为政。所以人到了老病,神就不能管气,终自两败俱伤而导致死亡。

  古代练功家在与自然做斗争,与疾病与死亡做斗争中找到了人体的关键,这就是性、命、神、气。抓住这个关键,即可达到性不离命,命不离性,神与气合,从而能延缓老、病、死的发展,减轻老、病、死的痛苦。所以道家把练内功叫“返还”,叫“逆取”。合一功就是为了返还,为了逆取而创造了条件的。因此,它是继下手功后的入门功,也是练静功的初步基本功。练功者只要掌握了合一功,即使没有老师指导,也能自力更生,稳步前进,却病延年,健康长寿。所以练好合一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4)合一功中的自然现象

  在心息相依、意气相随、神气合一的三个阶段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自然现象,现分述于下。

  心息相依阶段——这阶段所谓的听,其实只是觉,是意识上微微觉得有鼻息。如此天天觉,久之即心息相依,真气逐渐随鼻息而生,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反应。

  ①外动——自发地手舞足蹈。这时要镇静,要看着它动,知道它动,要用意略加控制,更不能心慌意乱,否则会出偏差。这动有的是循经给路线动,有的形如虎、鹿、猿、鸟等动作,有的是哪里有病灶就向哪里动。动后觉得病情逐渐减轻就是适度。

  ②内动——感觉身体在变化,或高,或向下长,或胖大,一张一弛,气在腹内转动,全身有气跳动等,或看到五彩颜色的光、各种人物、动物、飞禽、山水、树木或花草等。

  ③出现各种感觉,如酸、麻、胀、庸、冷、热、轻、重、汗、痒、虫爬、虫咬、跳动、抽筋、多念多梦、七情重(如哭、笑等),或发宿疾,算旧帐。总之,在通过任督二脉前后,各种反应都会集中表现出来。但是不管怎样变化,总不出人体内外的范围。这些就是练心息相依后的反应,也是锁心猿的反应。动权正是生静的前兆,大动之后便能出现大静。所以到了神息相依后便逐渐地没有这种反应了。

  意气相随阶段

  ①气由外动转为内动——练功到意气相随阶段,过了小周天,外动的情况就逐步减少了,转化为循经络路线运行了。这时与就由散乱而逐渐成形,就会感到气是有路可循了。这是可喜的现象,因为这正好说明经络气已经形成,不大会出偏了。

  ②气循经络路线运行——经络气产生后,气由小周天(任督线)向全身发展。古人说“任督两通八脉通,八脉通了百脉通”,因此,有的人就会觉得脐与命门相联了,命门与脐相联了(一个由前向后靠,一个由后向前靠)。这就是任督两脉合一了。

  ③气到全身——有的人感到呼吸到了腿上,到了手上,到了头上;有的人觉得呼吸好象停止了;有的人觉得手足没有了;有的人觉得气向头顶冲;气向胃部中脘冲;有的人觉得心脏内在气爆;有的人泪多,鼻涕多,痰多,耳鸣,耳中有气向外钻,嗤嗤有声;还有的人觉得在腹部开出大红牡丹花等。这些就都是气到全身的反应。

  ④得周天息——在小周天通了的基础上,很快又能通大周天,就是“大任督”,循人体一圈。在通了大周天后,有的人就感到在身体外围有一个大光环;有的人呼吸能随内气一张一弛、一开一合而合拍起来,在与内气一起循任督运行。这就是气息合一的周天息。得了周天息,个别人就进一步有了初步的“fa lun”(图4)。

  神气合一阶段——练功到神气合一后,反应逐渐减少,只觉得全身松软,圆暖,非常舒服,但酸、麻、胀、痛却是长期存在的。

  到达这个境界,就红光满面,光彩色泽都很好,形神俱妙,有些宿疾不药而愈,身体与精神都能自觉健康与旺盛,初步达到了练功治病强身的目的。

  5.注意事项

  (1)合一功练到心息相依后,真气就开始发动,变化逐渐加大。很多人在这一阶段就酝酿着通任督(小周天)。这时,自已的躯体就会“清算自己的旧帐”,思想上的旧帐、身体上的旧帐都要算,连娘胎里的先天不足也要算,因此就会发生宿疾,就会想到陈年宿事,就会看到许多人物、山水、花草或树木,最喜欢的和最憎恶的事都会来找你,酒色财气、喜怒哀乐也都会来找你。这时,我们就应该持“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态度,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者是心,是性;变者是气,是幻),意念持恒,则幻变自灭,切不可穷于应付,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否则必会导致出偏。

  (2)正如上述,气功是“逆取”,是“返还”。逆者,是逆生、老、病、死的规律。生死只不过是生命的全部历程,而老病则是由生到死之间的转化过程。气功则是向老、病作斗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一个人练气功,就是向自我疾病做斗争,有斗争就必然有反应,如酸、麻、胀、痛等。这些反应是不可避免的,长期的,但是总会由坏转好的。一个人由老到死,生理上许多细致的神经、经络早就逐渐不通,甚至是死了。练功后,这些神经、经络便又会变活起来,恢复了感觉。在恢复过程中,就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这是好事,而且正是长期练功取得的效果。“群阴剥尽丹成熟”,意即要练到大还丹后,才会没有这些反应。可是,练到大还丹的人,毕竟是极个别的,因此练功的人必须要有与酸、麻、胀、那里痛。这时只须稍作搔拂按摩便可。其实,即使不采取这种措施,也不会导致病变或出偏。因此,对于这种痛痒诸感只要注意保护,正确对待就行了。

    (4)练了气功后也还会生病,因为人有喜怒哀乐,天有风寒暑湿,伤风感冒腹泻以及陈年宿疾都还会来侵袭,只不过是练功人的抵抗力比一般人强,不易受感情以及天气变化的干扰,纵然受了干扰,有病,也比一般人容易痊愈。比如感冒,只要在练功时稍加点意识,出一身汗,汗出透了,感冒他就不药自愈。因此,小病可以不吃药,大病则要注意吃药。所以,练功人的发病率较常人低,而恢复率则较常人高。

  (5)过不过任督M脉都一样:这一阶段,绝大多数人都会通过任督二脉,但也有少数人通不过。练气功只要能却病还年就好,过不过任督都一样,不必一意追求;切忌用意引气,否则必会导致偏差(图5、6)。

  (三)桃康功

  这一功法是在前两功法基础上使年老体弱的人返还到男16、女14年龄之前的具体功法。人所共知,真正的返老还童是没有的,但通过阴阳气血的锻炼,配合生活上清心寡欲、戒烟绝酒等.则能使人推迟衰老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1、桃康功练法

  这一功法是人元功法中的返还功,分男丹功与女丹功,男女练功方法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今分别介绍于后。

  女丹功

  此功法简单,只须每月在经来前3灭、经净后3天和卵子成熟期练斩赤龙功就可以了(据女丹功练就者言,卵子成熟期气即成线直线上升而开关展窍)。斩赤龙功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左右交叉紧覆于双乳上,乳中(乳头)对手掌劳宫穴,意守两乳中与脐中,要似守非守,不可硬守。

  月经来潮时禁忌练此功。

  在心息相依的基础上,每日静坐1—2次,每次30分钟,也可坐1小时。法宜自然,切忌追求,双乳不可摩。

  除此三期外,其它时间仍练收心功与合一功。

  妇女病,如赤白带、痛经、月经不调、不孕、先兆流产和更年期生理变态,练此功大都能得到正常.若为治病而练此功法,可在病愈后不要再练。

  女子炼经化气,经是水,龙生水中,是阴中之阳,经色赤,故名赤龙。断绝经水,故称之为斩赤龙。

  若为斩赤龙而练,久练后月经由红变黄,由黄变白,量也由多而少,直至经绝,约需三年始能功成。此后,就可能做到“地户永闭,天门常开”,亦即所谓阴阳变化,坎离颠倒,气从聪门出入了。

  男丹功

  男子练气功后,阳气发动,容易性冲动。当阳兴时即可练此功。方法有4种,可选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练。

  (1)提肛、吸气——提一次,吸一次,意想吸气到丹田,直至阳平。

  (2)意守丹田——不论何时,阳兴时即快速吸气,意想丹田之气直吸至鼻端,不管线路,不管呼气,只是不停地一气接一气地吸,直至阳平。

  (3)散步法——如以二法不能掌握,可取此法。在阳兴时可起床散步,或坐以待旦,彻夜不眠。

  (4)九九回手法——此法是指平时非练功时,于午夜晨初忽然阳兴,即坐起,将双手搓热,左手掌放在腹部关元穴,向右按摩经大腿腹沟股至会阴穴,再向上由左侧返回腹部关元穴;然后,由原线路返回去。如此一来一去、一返一复各按摩81次,即是“九九回手,真阳不走”。

  平时仍练收心功与合一功。

  男子若患有梦遗、阳阳痿、早泄,练此功法可能治愈。久练之后,如果心理有此要求,生活上又能清心寡欲,则生理上即可引起性腺衰退,阳痿,即所谓“伏白虎”。白虎,系指生殖之精,精满不泄故曰伏。若在生活上不能清心寡欲,生理上即无法引起性腺衰退,阳痿,即使心理上有此要求,练三四十年,白虎也将无法制伏。所以古人说;“降龙容易伏虎难”。其实,一般说来,男子的决心没有女子的大,所以大多劳而无功。

  男子炼精化气,男子为阳,精为阴。虎生于山林,也是阴中之阳,取其色白,名为白虎。精闭为伏,故称伏白虎。

  2、桃康功的作用

  桃康功有绝育的作用,也有治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古人少谈绝育的一面,却强调延年益寿的一面,并用一个”药”字来说明这一功法的过程和它的力量

  一般,练到合一功的后阶段,都能体力健壮,精神旺盛,阳气升发。这时接着再练桃康功,能更加增长功夫,能将阳气升发出现的阳兴转变为“药”,使人体更健,精神更旺盛。

  “药”意为长生之药,分产药、采药两个阶段、气功练到一定程度,丹田之气发动,会产生4种自发动,而且不论哪一种自发动。最后都会自结成丹。道家丹书上说:药就是火,火就是药。火就是引路之光,可以凭借此光的力量开关展窍,从而筑己练己,养已练己,使丹渐凝渐结。这一练丹过程,也是产药的过程。长生之药已经产成,下一步就是采药。采药有一定的线路,要打通大小周天,因为周天能为搬运药物创造条件。

  丹田之气是否能冲过会阴穴而通大小周天,这是练气功的关键。会阴穴是阴跷脉。李时珍说:“阴跷、督脉、冲脉为经脉造化之源。阴跷才动,诸脉齐动”。

  通大小周天的方法很多,各派有各派的方法。南派气功要求自发地通。即使在练合一功时是以意引气通的,在练挑康功时则要下功夫使它自发地通,否则无力冲破“天门”。这里有个火候问题,即文烹武练。

  初结丹者必须注意文烹武练。单有文烹,丹不能熟,丹基不固,没有力量,甚至会熄灭。单有武练,火过旺,容易耗散而落空。古人说“炼丹容易养丹难”,可见结丹之后如何养丹,火候的作用很重要。火候正确,耐心练习,久之,即能自通大小周天。

  在初级功中,男女练功方法基本相同。练桃康功时,则男女练法不同,采药线路也不相同。现将这两者的不同点分别叙述如下。

  (1)女子炼“经”化气,返“经”还脑。

  开始练桃康功时,人的精神已比过去旺盛多了,此时阳气升发,必须有“情来归性”的意志,坚持清心寡欲,不生邪念,准备长期练功。

  女子返经还脑。孙不二诗曰:“山头并海底,普化一声雷”。山头,指两乳及膻中。海底,指月经部位。一声雷,是指阴跷气直冲两乳。阴跷气属阴,阴气动升于印堂(上丹田),属阳,阳气被冲开。此后就会发生风云雷雨。云雨指阴气,风雷指阳气,天体闻雷,百虫苏醒,人体闻雷,百脉兴起,百废俱兴。此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待赤龙斩断后,练功方法即男女明同。

  当“山头并海底,普化一声雷”时,其线路是从腹腔中的中丹田向命门,下降到尾闾,再向前过前后阴,达会阴(女子穴位与男子相同,惟会阴不同,男子的会阴在前后阴之间,女子的会阴在曲骨中);然后,上升至关元。在关元穴一分为三,左右窜到关元穴两侧气门,然后三线同时上冲至两乳及膻中,并会合于膻中,一路上冲至承浆,过口鼻至印堂,而达上星、天星。

  (2)男子炼精化气、还精返脑。

  练桃康功,男女各有功法,但掌握火候相同;要求练练养葬,练养结合。要知道,练已就是练性。练性还仗养已,养已即是养性。如李涵虚说“采为不采之采,练为不练之练,神为不神之神”,意指药物的火候要水到渠成,一切都是自发而成的。

  男子的线路,与一般所说的小周天线路相同。即自阴跷向后至九窍,沿督脉上升过命门、夹脊、玉枕,上头部,经风府达百会,下降到上星、印堂至鼻尖过承浆,沿任脉至天突、膻中达脐,返中宫。督脉上升为阳升,称为“进阳火”。任脉下降为阴降,称“退阴符”。进阳火、退阴符的线路男女一致,女子是在还经返脑之后才出现进阳火、退阴符的自发的通。因此,女子在桃康功练成后,气质即与男子同,古人称此为“没有女人”。

  3.什么是桃康功与桃康之路?

  古人60为下寿,70称中寿,80岁才能称上寿。桃,是寿的象征。康,是健康、康庄之意。桃康功即是长寿健康之意。

  任何生物经过繁殖以后,即走向死亡,人也不能超脱这一规律。但人能运用自己的思维,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推迟自己的衰老期。这就产生了节欲、返还到男16、女14岁前的返还功法,故桃康功也称作返还功。古人由于封建意识,所以不敢公开传授,仅存于秘传。其主要诀窍就是“降龙伏虎”。

  桃康功把气息运行的线路称为桃康之路,也就是长寿之路。这条桃康之路练成,在女子气旺,成于经期前3天或经净后3天,或卵子成熟期。气成如线,成线才有力。此气是阴跷气,是阴中之阳的阳气,也就是从母胎带来的元阳之气也叫元气。此气耗尽,人即死亡。保持此气,人就健康。壮大此气,人就长寿。在男子则不分时日,只要阴跷气开,即筑基练已开始,有了真止的药物。此为小药,也叫玉液。大小周天一通。搬运有道,即可通九窍、尻脉、髓海。这些通道就是桃康之路。

  桃康功也是因人而异的。得阴跷气之后,不一定人人都能通经络气,过八脉,通九窍。其中,除通大小周天外,另有下列几种形式:

  (1)有人走毛窍,通细胞,直通内脏、骨髓,最后通冲脉。冲脉通,则一通百通;

  (2)有人从性功入门,直通冲脉;

  (3)也有人从脚下开始,即所谓自云脚下起,接通地气,亦即所谓“无根树”,脚底生根。

  但总的线路都是一样,最后必须通冲脉。

  4、注意事项

  (1)桃康功的要求是节欲,长寿,离开这点就是偏差。有些心怀不正的左道邪门想利用练功中某些人的情绪引人陷入歧途,这应及时注意。

  (2)桃康功是高级功,必须在初级功基础上开始练。若不练初级功直接练桃康功,必将出现各种不治之症,例如血压升高无法降低,头面通红头痛难忍,头发脱落成为秃顶,耳痛耳聋眼球充血,牙床充血发炎甚至全部拨光。导致这些疾病的是阳气上冲而无法出窍所致,并且使良医束手,药石无效。

  (3)练此功法要胆大心细,时刻留意,保持头脑消醒,不能自以为是,防止出偏。在练功过程中出现轻松愉快和舒适安乐,随功夫深入不断扩大,要掌握自己乐而不乐,不乐而乐,久之唯存一觉。

  (4)老子的《道德经》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说练功要经过兴奋与纷乱阶段。这时要多静少动,不受外界影响,否则喜怒哀乐的感情会引起烦恼,头绪纷乱,甚至对风寒暑湿也会出现异样反映,尤其是要少去阴暗潮湿的地方,不见重病者与死亡者。

  (5)这时胃口特佳,不必少食,蛋则“胃中火烧”,胃口受阻,使胃壁受损。

  (6)吕纯阳说;“得必有失,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有得有失,一得水得”。这说明练功中多反复,因此要有恒心。只要遵照功法练习,不三心二意,不道听途说,不轻率妄动,就会有益。

  (7)练此功法,更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注意练已养已。

  (四)、入中功

  入中功是人元阶段的第四步功法,又称特级功。入中功就是凝神入气穴,为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统一奠定基础,起巩固作用。

  一般练功者在掌握了前三步功法后,功夫已有相当基础,这时就要转入练入中功。

  1.入中功练法

  从总的程序来说,不练好合一功,未达到神气合一,就不能练桃康功;不练好桃康功,未能得“药”,就不能练入中功。从局部步骤来说,入中功与桃康功又有相同之处,就是在练此功之前都先要重复练一段合一功,作为筑基。

  入中功练法如下。

  (1)凝神入气穴

  每次练功都是先在心息相依的基础上,练到恍惚杳冥时就能找到气的核心(气穴)。从这一核心开始,就要凝神调息,凝神入气穴。

  所谓“凝”,就展不暖之凝、所谓“神”,就是不用神之神。所谓“调”,就是不调之调。所谓“息”,就是气息合一之息。所谓“入气穴”,就是略微将注意力集中到核心的中央。这“穴”,就是由气产生的窍的中心,就是在丹田周围一寸二三分的范围之内的中心一点。

  从这一中心点开始,再将气向四周如电波一样地稀释开去。这个稀释是缓慢的(一天、两天、三天,视人而异);是以意为之,不着力的,直至虚到了全身。这稀释的过程便叫做”意虚”。

  虚到了全身,似乎全身都包在一个气圈之内,全身都渐渐空了,空到最后就只剩下核心的一个小点。这个小点就是凝神入于气穴的最深点。这才进入了神被包于气、神入于中的境界。

  (2)虚极境忘

  凝神入气穴之后,继而使觉人我全空,只觉一小黑点似在身前,似在身内,也似乎在身之外,气在是,息在是,而神也在其中。这时恍恍惚惚,唯觉视线所及之处有一小星点,仿佛浮动,有如远帆归舟,万籁俱寂;我与它似一似二,似二似一,一觉而已。这时感到非常舒适。这就是观窍观妙的开始。

  (3)结合前三步功法一齐练

  入中功功法熟练后,即可将人元阶段的四步功法合起来一齐练。可能一下子无法掌握,可以逐步会合。待到四步功法完全掌握,可以一齐练时,功夫也就渐深渐细渐广博了。

  (4)收功

  入中功的收功法与合一功同。

  (5)练入中功的程序

  两眼轻闭,略带微笑,先守虚(就是什么地方都不守),或失吐三口浊气,先从丹田不出声地轻轻地吐,后目改从脚底涌泉吐出全身的浊气。

  意守的部位可因病而异,如前七后三、前三后七等。

  为使人元功法的四步功有练整体的一致性,此时要练收心功,默念一、二、三、四。这样听三通,再按合一功心息相依的功治练听息法,在中丹口里听鼻息的出入(不是听鼻底的声音)。到气息合一了,从丹田里感到有核心气时,就因势利导阿接入中功功法练。练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了意念,再拉回来重练,如此练下去直到收功,着并不感到有核心气,而遇有药时,便再因势利导按桃康功法练,最后结合入中功再用合一功收功法收功。所以,练到入中功时间得在一小时以上,但自己还只觉得是一刹那。

  2.入中功理论

  (1)“中”的作用

  所谓中,就是核心,就是中心。当气功练到神气合一后,人体场就会出现了、这个场就是老子所说的“玄牝之门”,就是窍。而窍的中心,简称为“中”。因此,知中必知窍,窍内藏中,中源于窍。张紫阳说。“玄牝一窍,采取在此,烹练在此,温养在此,结丹在此,……。一切无不在此”。而掌握这一切,全在乎中,无中就不能入窍。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调天地根。这生天生地的根本,就是“中”。因此,这功法名为“入中功。

  古人说:心是人之一身的中心,“中”是练气功的中心。是坚固的堡垒是防线的中心,堡垒的内部被攻破,即能使全线崩溃。入中是气功攻堡垒的方法,也是建设的必要手段,是必然的过程。通过入中,才能深,才能广。气功中的宏观与微观。就是从入中开始的。所谓窍中窍,妙中妙,深不可测,广不可及,高不可攀.这里面有个非常广宽的天地。入中功只是把“神与气”转向“中”的开始。欲到达真正进入中心之间,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2)“中”与各方面的关系

  ①“中”与虚

  虚实静功是以虚实来体现动静关系的。入中功法是需要自发动的。自发动首先要诱动。“意守丹田”就是着实,就是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诱发动。到了自发动,它才能层层深入逐步返还,直返到源(即一阴一阳的起点)。但自发动又易造成盲动,盲动就要出偏差,甚至不可收拾。要防止偏,就要有度。这个度就是要虚与中相结合。由中里虚,虚而有中,中就是虚假后留有的余地。因此,要虚而不虚,虚中有点,以虚包实。要从中开始向外虚,虚了“中”之后才能入“中”。所以炼精化气,就必须要练神还虚,而入中就是为练神还虚刨造了条件。

  ②“中”与丹田

  丹田,即种丹之田。此田是由一横(命门与神阙之间的线)与一直(冲脉的线)相交为“十”字加“口”而成的。十字交叉之间的一点,就是中。中丹田与上丹田的两个点,就是祖窍。第一次的内气,就是从意守丹田发生的。所以古人把丹田比做炉鼎,炉火从此升起。人体生物电也从这里发生,于是就产生了人体场(窍)。

  ③“中”与窍

  窍分死宫与活窍。

  死窍,就是祖窍。祖窍有二:一在中丹田(脐中人一在上丹田(眉心)。这两点古人认为是人生命开始时第一个细胞所分裂而成的两个点,故叫祖窍。

  活窍,就是由大周天光环缩小而成的圆心,就是轴心。由这个圆心而产生的圆体,就是活窍。这个窍是结气而成的。它周流不息,叫“fa lun常转”。从此,人体气机就自动化地转动了。一切自发动功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这个窍才是真窍,才是一切古人所讲的窍。由这个窍的中心产生的气才是真“中”,一切生化都在这里发生、发展。

  ④“中”与“一”

  这里的一,不是指神气合一的一,而是指一阴一阳连起来的一。取一之半径以一端点为圆心,如圆规一样旋转一周,一周之间的圆心就是中心。因此,知一必知中,中出乎一,一能生中。这个圆就是一切物质运动的轨道。所以阴阳合一是合在中心的,中就是一阴一阳的分界线,合则为一,分则为二。

  3、入中功内在的复杂过程

  这部功法是凝神入于气穴,是人元功法的潜藏功,因为它潜藏药物。这些药物是今后练功的基础,须收之入库。入中功便是入药于“中”。“中”即仓库。库分地上、地下,先入“地上库”,再入“地下库,即所谓“潜藏”。潜藏的目的是为了养精蓄锐,练气化神。入中功是为炼气化神到“真中”扫平道路的,以备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丹田)。这部功的时间是较长的,整个人元阶段需花一二十年甚至是终生才能得到,短期之内是难下结论的。

  (1)线上的功夫

  ①引气入虚

  虚到一定程度,只剩下一点点小黑点,使气、息和神都在其中。这个小黑点使精气神进一步统一,为结丹创造条件。

  ②虚与实的关系

  虚与实有一个明显的对照:气,明虚,神,暗实(就是觉照)。没有气的虚极,就没有神的静笃。只有虚极静笃,才能从无中生有。这个有,就是气的变化,从线上功夫逐渐过渡到面上功夫。这个变化有一个较长的时间,从量变到质变,以后还有导致形变,不是一蹴即得的。气从表到里,由此及彼,一个人由衰返盛,由弱还强,要经过无数循环反复,才得实现。

  ③尾开“九窍”

  气田丹田之气转为阴跷之气,由阴跷之气(药)而通于九窍。所谓九窍,即七窍(眼、耳、口、鼻)、顶窍(在前顶,是泥丸宫的外围)与毛窍(毛孔)。这是一路。

  另外,在尾椎上还有一个穴位,名“九窍”。进阳火时,从会阴穴(不经尾椎)转向督脉就经过此九窍,叫“尾开九窍”。此窍通,即入尻脉。尻脉是自阴跷穴开始的,尻脉是周流的,气由尻脉周流全身,螺旋形上升。

  (2)面上的功去

  ①入百脉

  上面讲过祖窍分中丹田与上丹田两路,现在再从上丹田这一路讲起。上丹田之气出于眉心,使入“百脉”。

  百脉,在道家气功中又称“万物”。所谓“万物”,一指实,即指身内的百脉、营卫气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二指虚,即指身外的气化神、神还虚等。实与虚就是老子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覆”中的“万物”二字。

  气由印堂放射而出(放射是自己放的),在道家气功中称此为“其大无外”、然后,气再向印堂收,收到最后成一小点,这在道家气功中称为“其小无内”,直到完全消失了,这就是“人元”,就是“气覆”。

  这放与收,就是孟子所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放之可弥六合,收之退藏于密”。

  整个人元阶段,就是返本还阳的阶段,叫“七返”(亦即返火之意)。到此,“地户永闭,天门常开”,人元功即告结束。

  4、入中功中的自然现象

  练功者在生理、心理上可能出现“脱胎换骨”、“过四关”的感觉,这是必然的自然现象,不要惊恐。这种现象有下列几种。

  (1)过火关

  从肌肉的热感开始,以后便火易上升,易面红耳赤,周身如火烧,骨髓关节似火灼;有时夹杂酸痛,病彻心肝,怕光怕热,易发怒。发怒就会引起头痛耳鸣。

  (2)过水关

  人体内水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进阳火,过漕溪穴后,每练功时,便会内视胸腹部一片汪洋,波浪滔滔。这一阶段小便多,屁多,易哭,易伤心。

  (3)过冷关

  周身发冷,局部放冷气。脊椎如浸在凉水内,时而出现麻木僵直感,易腹痛腹泻,感冒,咳嗽。鼻涕多。

  (4)过惊恐关

  怕听刺耳与噪杂的声音。听到这些声音,好象直刺大脑顶门,立即耳朵闭气(耳嗡嗡响),毛发直坚,浑身肌肉颤动,于足冰凉;常做噩梦,梦见不愉快和惊恐的事,例如竟从高处跌下来,惊出一身冷汗等。

  5.练人元动的几点体会

  (1)练气功的目的要明确,对气功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能道听途说,断章取义,朝三暮四,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练,久之自能有个分晓,得到好处。否则,必自误,欲入门而不得。

  (2)练气功经常不会一帆风顺。整个人元阶段经过的时间较长,其中会有很多反复与曲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努力,而且经历困人而异。新陈代谢本身,就是你死我活中的斗争。练气功要经历许多困难,但一些风险,个别的甚至会生命攸关。功夫越高,越深入,困难和风险也越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执法重于学法,方法很重要,因此要有选择,要有针对性。但方法毕竟是死的,执法是活的,执法的人更为重要,因为掌握方法是靠人。选师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但师传也会有片面与局限性,因此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灵源大道歌》讲“可怜一个华厦里,金马玉堂无主人”。意即自己要能当家作主。在学功初期需要师传,到了功夫逐渐深入而能全面掌握功法后,就要依靠自己。寻师访道,只是为了印证而已。功夫是练出来的,只要精益求精,持而不懈,自能渐长渐进。

  (4)勿为文平所迷惑。虚实静功是以阴阳、动静、有无、虚实来体现的。古人写文章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幻幻。尤其是气功,都借有形来喻无形,更显得有些玄虚。如有些古书上说的“白云上朝,甘露下降”、“虚室生白、“龙、虎”、“日、月”、“乾坤颠倒、“心肾颠倒”等,中心意思都指的是阴阳的变化和气质的变化,并非真有乾坤的颠倒和心肾的颠倒。气功里除了气质的变化与经络路线等外,最后就是有所谓的“特异功能”,别无其它。切勿为文字形容的一切所执著,否则自误误人。

  (5)“大道至简至易,伍止渊等气功家都这样说过。他们是从总体上讲的。若从具体上讲,气功也是极为细微而复杂的,不能粗心大意,否则便会“失之毫厘而谬之千里”,贻患无穷。

  (6)要弃病态,取常态。一个病人或一个老弱者,往往把病态视作常态,而把常态却看做是异态。练了气功后,身体逐渐强健了,但由于思想还停留在病态的规律上,而视常态为病态,转不过来。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因此,必须注意常态与病态,但是人各有异,不能强求一致。

  (7)经得起考验。气功自古以来,就传说纷坛,毁誉各半。真正学气功,要花几十年的功夫。要搞清一个问题,不是简单易行的事,何况气功是看不见、换不着的,是身体内部的活动,要弄清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没有几十年的实践是说不清楚的。

  (本文蒙李廷光老先生和沈鹤年大夫审阅,陈铸同志协助整理,特此一并致谢。1989年10月完稿于上海江宁路1000弄35寓)

  练气功二十八年

  上海卢湾区体育馆老年人协会气功教师张剑鸣

  对于气功和医理,我本来一点也不懂。只因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中医说是虚极症)。终日恍惚,彻夜不眠,药物推拿都无济于事,这才开始学练气功,居然疗效显著。于是,坚持练功二十八年,从中领会了人体经络的路数,熟悉了气在机体内的运行,然后参照了阴阳动静的原理,居然也能绘别人治病了。

  开始,我向蒋维乔老先生学习了“因是子静坐法”,后来又向伍止渊大师学习了“虚实静坐法”,学了不久,果见疗效。这对一个久病无望的人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雨,长夜见曙光。当时我是又疑又惧又惊又喜,而其中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喜,因为恢复健康有望了。

  当然,我也并非全是一帆风顺的,也出过一些偏差,不过顺风还是主要的。我终于得到了“经络气”,即通了八脉十二经络。这就是我结人治病的路线方法、理论基础。现在就将这一得之见拿出来,供大家参考(我练的功法详见“虚实静功”一文)。

  一、我是怎样通了八脉十二经络的?

  我练通八脉和经络气,共花了不到八年的时间,其间也走过一些弯路。练功前,我的身体基础很差。用一位同时练功者的话来说,我就象是棺材里爬出来的人一样。当时,我遵循练功的要求“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端正思想,放下一切,歇心养性,一心练功。因为我知道,只有气功能治我病,舍此无它。

  开始,我学的是“因是子静坐法”。这是“小止观法”中的吐纳功,就是意守脐下一寸三分处,舌舔上颚,自然盘坐,自然呼吸(我不能用逆呼吸法)。练了两个星期,面色开始有了生气,60天通了任督二脉,80天通了大周天。但后来出了偏差,就改用伍止渊大师的“虚实静坐法”,就是意守脐内前七后三处(此处叫做“中官”,亦称“中丹田”)。方法是不拘形式,不舌舔上颚,姿态随意,只要求注意力集中,从有为导无为,由无为生有为,息活泼而心自在。久之,澄之又澄,静之又静,不觉间恍然有一气自阴跷出。这就是阴中之阳的阳气。从此,炼经化气,筑基炼已就开始了。继而,渐长渐进,恍惚杳冥,一灵独觉,终于由任督两通而渐通了八脉十二经络。

  在通任督和八脉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阴阳二气,知道了阴阳二气的变化与相交,共有“四得”、“五交”。

  “四得”,就是得息、得窍、得观和得机。

  得息,就是神息相依之息,到了不知道有呼吸出入时便是得息。

  得窍,就是得阴跷气窍之窍,在恍傀中内视到丹田之象(即玄关)时,便是得窍。

  得观,就是内视返观之观,在内视所观的地方意不复转时,便是得观。

  得机,就是得气息之机,能掌握气和息生灭变化的枢纽时就是得机。

  “五交”,就是任督交,心肾交,手足三阴三阳交,小坎离交,中坎离交。

  得了“四得”、“五交”后,才能贯通八脉,才能弄懂经络气的来龙去脉以及阴阳、虚实、动静的变化。我就是根据这个变化的规律,只用一根艾条来给人治病的,而且疗效较好。

  二、我练功中体会到的经络路线

  1.通任督二脉——我练功60天通了任督二脉。在通任督二脉(小周天)时,气呈线形,有顺有逆。

  据说任督通,八脉即通,八脉通,百脉即通,十二经络也相继而通。但是,这仅是就大体说的,具体说来却又不是必待百脉都通了之后才开始通经络。因为脉和经络的关系,有如湖泊沼泽,大渠小沟交织如网,是互为灌注,互为增损的,所以又不能机械地看成是先脉后经络。不过,总的规律还是有的,就是先通任督而后通十二经络与其它六脉,最后通冲脉而入于“中”。所以“冲脉”又叫做“中脉”。

  任督二脉,一在身前,一在身后,可分可合,合则为一,分则为二。分而称之,以见阴阳,各有注守,各司其职。合而称之,又叫子午线(身前为子,身后为午)。子午线者,意为子午周转,可以畅达全身之线,因此又叫做“子午河车”,意即搬运周转的交通工具。

  一般练功者在通了任督之后,就往往停止不前。而因是子(蒋维乔)则非常重视通小周天与“大周天”。这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2.通大周天——我练通小周天后,又练20天,通了大周天。气功界把人体比做一个小天地,地球的外围有一圈大气层,大周天就好比人体外的一圈气层,对人体起护卫作用。

  3.三焦通——我练功一年半,到了1957年秋,练通了三焦。

  三焦位在人体中段、肋内、膜外。上焦在天突和膻中之间,中焦在膻中和神阙之间,下焦在神阙和会阴之间。命门穴能通三焦,是三焦的主穴。

  关于三焦的位置,还另有一说,即擅中之上为上焦,包括头部与上肢;神阙之下为下焦,包括下肢。因为人体是个整体,气过天突,便会上行到面部,气过印堂,便会上行到头部,气行如闪电,目前条件尚难捉摸,所以对此似亦不可过执。不过,在我通三焦时,却很明显感觉到是循下述三个循环圈(由下而上)进行的。

  ①气自神阙出,分左右二线,各经会阴绕一圈又回到神阙,这便是下焦。这二线就是丹田气的阴阳二线;

  ②上述左右二线回到神阙,并在神阙相交叉,左变右,右变左,向上各绕半圈而达于膻中,略停,这便是中焦。

  ③二线达于膻中后,与上述相同,也是交叉易向,各绕半圈而达于天突,略停,这便是上焦。

  过了三焦,就是八脉十二经络了,从此便能步步康泰。

  4.三阴三阳通——我从1957年秋到1963年秋,约六年才练通了三阴三阳与八脉。

  三阴三阳加上任督(又称第二次通任督),称为十四经络。它是正经,能通达全身,贯穿表里,到半表半里。它是我国数千年来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纲领,也是中医及针灸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

  气功里的三阴三阳,与铜人图中的三阴三阳有性质上的不同。前者是后天中的先天,后者则是纯属后天的。前者是返向胎儿规律的过渡阶段,后者则是生而有之的。

  此二者在作用上也不同。主要的不同是后者仅用以治病,是“顺取”,即所谓“顺以成人”,而前者的一切都是在为“逆取”创造条件,以达到“逆以强身”的目的。其次的不同是前者旨在调整,只讲明阴阳、水火、动静、虚实,重于心意神气,而后者讲阴阳五行、表里虚实寒热,着重生克治化,恬淡无为。

  二者的性质、作用虽有不同,但却又纯属一个体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仙医一脉”,就是这个道理。

  由下丹田、中丹田着手练功的人,一般都要通经络气。由上丹田着手练功的人,就不一定要通经络气,可以直通冲脉(即中脉),一通百通。

  “新涌泉”穴在“然谷”之侧,此穴分三支:一支到大趾尖,一支到原“涌泉”穴,一支到足跟。

  三阴三阳是在任督基础上贯通的,因此它既有独立性,又有依附性。

  5.八脉通——在八脉中,我对冲、任、督、带四脉是比较清楚的。至于“两维两跷“这四脉,我只知道是起于足踝骨的内外两侧,而线路走向就捉摸不清了。这是由于气行如闪电,众线交错,迅不及知的缘故。八脉路线如下。

  ①冲脉:位于体中,主干上从泥丸下至会阴,从腹中、夹脊交割之点,分枝直达上肢的中冲;从会阴处分枝直通下肢的“新涌泉”(在“然谷”侧)。冲脉是八脉之冲,经脉之海,上通下达,四通八达,内外相通,是顶天立地的一脉,丹书内称之为“桃康之路”,也叫“中脉”。从此,线上的功夫结束了,经络气绝迹了,面上的功夫开始了。

  ②任脉:位在体前,是阴脉之海,从龈交起到会阴止。

  ③督脉:位在体后,是阳脉之海,从会阴过尾椎,上升到百会,再经上星止于龈交。

  ④带脉:位在腰围,如人束带而前垂。它的功能是约束诸脉,故又称之为“六合”。

  ⑤阳跷:与足正阳线交汇在腰俞。

  ⑥阴跷:与足正阴线交汇在会阴。

  ⑦阳维:与手正阳线交汇在风池。

  ⑧明维:与手正阴线交汇在迎香。

  阴跷、督脉、冲脉是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在丹经书中名目很多,如天根、死户、复命关、死生根等,它是肾精之源,阴中之阳,每日产铅之地。

  病在十二经络易治,病人八脉就难治了。气伤八脉,必为不治之症,不是金石草木的药力所能愈,必须自身真药才能奏效。这个真药就是阴跷之气。要寻自身真药,只有学练气功,学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得药。

  三、我体会到的阴阳和“五交”情况

  通过练功,我不仅治好了病,对人体阴阳分布也有了理解,特别是我练功达到“五交”以后,更为清楚了。为了更详细地讲讲气在体内是如何行走的,下面就用图(略)来详加解释。

  人体的阴阳分布是有一定的,不变的。气在体内循行,也是不变的,有条理的,不紊乱的。

  这一阶段,气自神阙出,有时是一根线,这根线不是循左行,就是循右行。在任、督线的左右,各有一条线并列着。气则循这一左、右的线路上下左右而行,从来不出界线。有时气从神阙出,一分为二。则两线各自分左右,左在左行,右在右行,从不出界线。倘若两线出了界,就会绞成一条线,上下绞绕。

  气感在面部,长约五寸左右,在七窍内钻进钻出;如从耳进,口出,鼻进,眼出,眼进,耳出,口进,鼻出,有时则相反,互为进出。

  气感在头部,则如探照灯,色、光、角度都*似,有时交叉,有时分开,在头部到处探游。

  此图在黄岩时曾得伍止渊大师印证。他过去也有这个过程,都一样。另外,有个别练功者,也有这一过程。

  濒湖日:“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气功通过入静,人的内视作用显著。功夫至此,就会对于自身的上下、左右、前后、阴阳界限以及五官七窍的内在联系,比较心中有数了。推己及人,则对人体的阴阳分布,也就比较心中有数了,我认为这就是内视解剖。

  下面说明一下“气分阴阳”与“阴阳二气相交”有什么区别。

  “气分阴阳”,就是气本身经过锻炼,经过运动后,便一分为二,由一点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的两线。这两线就是阴阳,例如下为阴,上为阳等。

  “阴阳二气相交”,则是在“气分阴阳”的基础上经过再锻炼,再运动,进一步就能相交。两气相交,与两电相交一样,能产生一个新的大的能量与新的大的动力,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新的体系。

  “阴阳二气相交”的次数,虽人各有异,但也有个固定不变的规津。产生阴阳二气的点和相交的区域(即穴位),人人相同。这些点与区域的前后,按传说共分五大交:第一交——三阴三阳交;第二交——任督交;第三交——心肾交;第四交——坎离交;第五交——乾坤交。

  我在实践中得到的数交,与传说的情况略有不同,今将其实况图解如下。

  第一交——任督交

  按师传,这任督交应为第二交,但我却是发生在第一次,故把它当作第一交。

  气自神阙内、命门前中央一点产生气如线,一分为二:一自前出(即自脐出),一自后出(即自命门出),两气各由前后向上至百会交汇为一,略停;由百会直下至出发点黄庭穴告终。刹时在黄庭穴内产生大热,热量遍及全身,如久旱逢甘霖。

  神阙与命门之中央一点,按传授为黄庭穴。此穴与冲脉相交叉,如十字。黄庭则在十字的中央点。这里也可意守,两孔一穴即指此处,是气机发动的所在。

  自此气转柔软,意略能控制。

  任督交与过任督,有本质的不同。过任督,是通路,为河车搬运创造条件。任督交,是阴阳二气相交,是返还的重要条件。交一次,深入一次,并由此而产生新的动力与力量。

  道家重命功,精、气就是命功的物质基础。以命带性,将性立命,否则命宫不能巩固,这就是所谓性命双修。

  第二交——心肾交

  按师传这是第三交,名心肾交,而在我却是第二次,故以第二交命名。

  气自中央一点(即黄庭)产生二线,向前后相背而行,一自神阙出,一自命门出,二线同时向下飞驰:前自神朔向下,转会阴,至尾推向上,直至百会;后自命门向下,过尾椎,转会阴,向上直至百会;在百会二气相交,略停,直下泻入腹内原出发点黄庭穴。刹时腹内奇热,热量较任督交时为大,有微微振动感,振动遍及全身,入毛发际。

  气自神阙出者为阴,气自命门出者为阳。

  自此神气乍合,由恍惚到杳冥。

  以上两次相交,都是我在伍止渊大师家里练功时所得到的,并且承其印证和指示。他也有这个过程。据他说:“练功者自得心肾交后,就返还到后天中之先天,就是自此可以逅到元精、元气、元神。”

  道家的功夫,一定要得到两气相交,才算真正入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过程,交一次,深入一次。

  我第一次与第二次相交的时间,仅隔60天。

  第三交——手足三阴三阳交

  按传说,这三阴三阳交应为第一交,但在我却是第三交,可能是因人而异。

  自会阴穴内一点约一寸二、三分处产生二气:一向左,与左手五指尖、左脚五趾尖相交;一向右,与右手五指尖、右脚五趾尖相交;同时两手十指尖与两脚十趾尖相交;左手五指尖与右脚五趾尖,右手五指尖与左脚五趾尖交叉相交;一气呵成,挥然一体,全身震动,振动到体之内外,发大热量,热量遍及全身,身心舒畅无比。

  这一阶段,已在“开天门,闭地户”的基础上得药了。所谓得药,就是有了练精(经)化气的“气”。这个气,就是药,就是小药。有了它,才能开关展窍,才有引路之火,才能打通三阴三阳。这就是筑基养性之本。

  “三阴三阳交”与“通三阴三阳”是有区别、有联系的两回事,要在前者相交的基础上才能完全通后者。但是,也不是有了前者,就一定能完全通后者。因此,“三阴三阳交”不等于就是完全通了“三阴三阳”,只是为三阴三阳准备了条件。这就是物质基础。

  一切事物,要前进,都必须具备足够的物质条件,否则只是炉火掣空铛,等于零,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人体也是如此。

  第四交——小坎离交

  气由会阴穴内一寸二、三分处产生气,自曲骨分二线,由两胯内向下到两足中趾尖,转后,向上至尾推合一。气化为水,水声振响,波浪滔滔,似黄河奔流,直上到百会,至泥丸穴;顿时穴内有沉重感,在泥丸穴稍停(时间无法估计),水声也停;自泥丸穴内有一滴滴的水珠,大如黄豆,一滴—滴地滴入心房侧的华池穴内。刹时心地清凉,头脑清醒。《灵源大道歌》云“华池神水识者稀”,意即指此。

  几分钟后,穴内似有流体(不像气)的东西,流入黄庭穴内。顿时,黄庭穴内产生大热,遍体振动,热量也遍及全身。振动及热量比前3次都大。

  这就是《丹书》所说的以坎填离,将离补坎。坎为水,属肾。离为火,属心。这也就是坎离颠倒的开始。清咸丰年间涵虚子著的《三车秘旨》中的第二件河车,讲的就是此段功夫。

  功夫至此,一灵独觉,虚极,静笃,初定。

  练精(经)化气,从此步入高潮。

  第五交——中坎离交

  我练得第四交、第五交都曾得伍止渊大师书面指教,但与李廷光老先生所印证的略有区别。李老认为:“第四交是坎离交,第五交是乾坤交”。究属何如,尚待同道指正。我认为乾坤交是先天性的,是神与光的交合。

  气自会阴出,线形为阳(约一、二分粗),上升到龈交,略停。忽然从上面下来一条线,此线为阳(也约有一、二分粗),但知从上而来,不知从何而来。二线在龈交碰头,到膻中相交。由膻中分上下、左右:上至龈交,下至会阴,左到左乳中,右到右乳中。这五点刹时融为一体,产生大振动,太热量。振动的时间和热量,都比前4次大若干倍。

  从此,“练精(经)化气”转入后期,“练气化神”继而代之,步步趋升,也是“明心见性”的开始。一切功法,各门各派,都统一在明心见性,这就是不二法门。至于明的什么心,见的什么性,这里不赘叙了。

  自得此交后,人的精神、气力、记亿、理解都和过去判若两人。

  四、我是怎样给人治病的?

  我学练气功三年后,得到了“小坎离交”,就开始试着为人治病了。原先,我用艾条为自己灸穴时,先是以我自己探知的经络与规律为依据的,后来又用铜人图的经络线路两相参验。参验结果发现,前者的反应与我所做的气功是一样的,疗效也显著,而后者就反应不一样,疗效不显著,甚至会有反效果。因而我就决定用我自己探知的经络气规律来为别人治病了。二十余年来,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还有一些气质性的病和个别实质性的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的甚至还能断根。

  我为人治病的理论基础就是“练精化气”。线路是以阴跷之气为却病保健的物质基础,结合任督、带脉、冲脉带动十二经络,导引行气,因势利导,最后意守中官归源。这既有气功导引的作用,又有艾灸的作用。方法是以艾条灸穴,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有病却病,无病保健,常熏可以益寿延年。这样,病人一无痛苦,二无流弊,很受病人欢迎。

  我也用此法来作为教人练气功的辅助手段。实践证明,使用此法可以帮助通任督和经络,可以帮助缩短得气的时间,可以帮助练功者开关展窍,防止偏差。到目前为止,我在教人练功中,还未出过偏。

  我用的穴位主要有40个;1.上星、2.印堂、3.鼻甲骨、4.迎香、5.颊车、6.天突、7.华盖、8.膻中、9.期门、10.上脘、11.中脘、12.下脘、13.神阙、14.天枢、15.关无、16.会阴、17.海泉、18.百会、19.风池、20.风府、21.肩井、22.大椎、23.陶道、24.夹脊、25.肺俞、26.膏俞、27.心俞、28.肝俞、29.胆俞、30.胃俞、31.肾俞、32.命门、33.腰俞、34.尾椎、35.环跳、36.委中、37.合谷、38.手掌、39.足三里、40.涌泉(然谷侧)。其中,涌泉穴在气功里的位置与铜人图上的位置不同,此穴在然谷侧。

  这40个穴是主要的穴位,它可以通达全身,以“任督”为主干,阴跷为物质基础。此脉一动,诸脉齐动。手足是人体气的归宿。普通人的气,静则散于手足,而练功人的气,静则聚于丹田。所以,把常人的气归于手足,就能起到抑制的作用了。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练功后的效应也不同。我练功的体会只能供大家参考,研究。我的具体练法,可参见“虚实静功”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