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経河上公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3:32:29

老子道德経河上公注

    先据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録原文,再据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経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8月版)録校语,但王氏所校并未全録,仅録有关文义者。王氏所用底本为影宋本。即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剣楼藏宋建安虞氏刊本。此本注中原含有王弼注与唐玄宗注,王氏校理时除去。 
王氏校雠所据本 
广明本,唐广明元年刻老子道德経幢,原在江苏泰州,后移置镇江焦山定慧寺。 
敦煌唐写本,S477号。 
敦煌唐写本,S4681,P2639号。本为同一卷子撕裂为二。 
敦煌唐写本,S3926号。 
敦煌唐写本,日本四天王寺大学藏本,西域考古図谱收録本。 
四部丛刊影印本。 
天禄本,天禄琳琅丛书影印宋刘氏刻本。 
道藏本,道藏所收。避宋太祖讳。 
顾本,道藏顾欢道德真经注疏。 
强本,道藏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集注本,道藏中道德真经集注,题[唐明皇,河上公,王弼,王方(加雨头)注]。 
刘本,道藏刘惟永道德真经集注。 
范应元本,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续古逸丛书影宋本。 
取善集,道藏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彭耜本,道藏彭耜道德真经集注释文。 
陈景元本,道藏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危大有本,道藏危大有道德真经集注。 

老子道德经序 

太极左仙公葛玄造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歴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伦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渊乎其不可量,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运以吐精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覆载无穷,阐教八方,诸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万物,不言我为,玄之德也,故众圣所共尊,道尊德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时,复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谓,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甚,窈窈冥冥,眇邈久远矣。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曰,大道将隠乎,愿为我著书,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経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経也。余先师有言,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高上遥唱,诸天歓楽,则携契玄人,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観形影,则神气长存,体洽道德,则万神震伏,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无为之文,夸之不辱,饰之不荣,挠之不浊,澄之不清,自然也,应道而见,传告无穷,常者也。故知常曰明,大道何为哉,弘之由人,斯文尊妙,可不极精乎。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宝之焉。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众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裴楷说河上公诵老子,乃遣诏使,赍所不了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须臾河上公即拊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于玄虚,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之,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则幽夕睹太阳之曜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敦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上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曰河上公焉。 
(刘按,关于此序,日人多有研究) 

老子道经 

体道第一(唐以前本无此章名) 
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1,刘本当以作常以。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1,刘本高世作万世。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闲,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1,道藏本道本作道之本。顾本,强本无[本也]二字。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1,有阴阳的有字,据顾本补。2,道藏其有名作其名。3,强本天地含气作天地合气。4,道藏成熟作成就。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也。1,道藏作[则以观道之要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1,同出人心,道藏作[谓同于人心],顾本作[同出人之心也]。2,所名各异,道藏作所名曰异。3,名无欲,名有欲,顾本作无欲,有欲。4,强本此段作[有欲无欲,同出人心。无欲长存,有欲亡身,故异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1,污辱,道藏本作浊辱,顾本作浊厚。 
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戸也。1,除情去欲,道藏无去字。2,是谓一句,道藏本作[是谓知道要妙之门也],顾本作[是谓知道之门也。] 

养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显彰也。1,集注本使作便。 
斯恶已。――有危亡也。1,集注本作[有粗玉也]。 
皆知善之为美。――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相形。――见短而为长也。1,道藏本作见短之相形也。 
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上行下必随之也。1,刘本随作倾。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率导之也。 
万物作焉而不辞。――各自动作,不辞谢而逆止。1,影宋本原作动也。道藏本作动作。 
生而不有。――元气生万物而不有。1,意林和强本此句作元気万物而不有也。 
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强本作不恃其报,道藏本作不望其报,意林作不求其报。 
功成而弗居。――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1,弗居,道藏作不居。 
夫惟不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矣。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1,矣,只有刘本作矣,影宋本等作疾。2,君,道藏本作若。 

安民第三 
不尚贤。――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 
使民不争。――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不贵难得之货。――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也。 
使民不为盗。――上化清静,下无贪人。 
不见可欲。――放郑声,远佞人。 
使心不乱。――不邪淫,不惑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说圣人治国与治身也。 
虚其心,――除嗜欲,去烦乱也。 
实其腹,――怀道抱一,守五神也。 
弱其志,――和柔谦虚,不处权也。 
强其骨,――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常使民无知无欲,――反朴守淳。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思虑深,不轻言。 
为无为,――不造作,动因循。 
则无不治。――德化厚,百姓安。 

无源第四 
道冲而用之。――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 
或不盈。――或,常也。道常谦虚,不盈满。 
渊乎似万物之宗。――道渊深不可知也、似为万物之宗祖。 
挫其鋭。――鋭、进也。人欲鋭精进取功名、当挫上之法道不自也。 
解其纷。――纷、结根也。当念道无为以解释。 
和其光。――言虽有独见之明、当知闇昧、不当以擢乱人也。 
同其尘。――常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 
湛兮似若存。――言当湛然安静故能长存不亡。 
吾不知谁之子。――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 
象帝之先。――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 

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圣人不仁。――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以百姓为刍狗。――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礼意。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藏,则神明居之也。 
其犹橐钥乎。――橐钥中空虚,人能有声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多言数穷。――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中。――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是谓玄牝。――言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性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于口与天地通,故口为牝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 
绵绵若存。――鼻口呼翕(加口旁在左)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 
用之不勤。――用气常宽舒不当急疾勤(下加心)劳也。 

韬光第七 
天长地久。――说天地长生久寿以谕(改言为口)教人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荣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 
故能长生。――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先人而后己者也。 
而身先。――天下敬之先以为长。 
外其身。――薄己而厚人也。 
而身存。――百姓爱之如父母神明佑(改示旁)之若赤子,故身常存。 
非以其无私邪。――圣人为人所爱神明所佑(改示旁)非以其公正无私所致乎。 
故能成其私。――人以为私者欲以厚己也,圣人无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易性第八 
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水善利万物。――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也。 
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众人恶卑湿垢浊,水独静流居之也。 
故几于道。――水性几于与道同。 
居善地。――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于牝动而下人也。 
心善渊。――水深空虚,渊深清明。 
与善仁。――万物得水以生与虚不与盈也。 
言善信。――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 
正善治。――无有不洗,清且平也。 
事善能。――能方能圆,曲直随形。 
动善时。――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 
夫唯不争。――壅之则止,决之则流,听从人也。 
故无尤。――水性如是,故天下无有怨尤水者也。
 
运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满也。已,止也。持满必倾,不如止也。 
揣而鋭之,不可长保。――揣,治也。先揣之后必弃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嗜欲伤神,财多累身。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大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能为第十 
载营魄。――营魄,魂魄也。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座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韦(左加月)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 
抱一能无离。――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大和之精气也。故曰一布名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 
专气致柔。――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 
能婴儿。――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 
涤除玄览。――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 
能无疵。――不淫邪也。净能无疵病乎。 
爱民治国。――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能无知。――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也。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 
天门开阖。――天门谓北极紫微宫。开阖谓终始五际也。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 
能无雌。――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应变和而不唱。 
明白四达。――言达明白如日月四通满于天下八极之外,故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彰布之于十方焕焕煌煌也。 
能无知。――无有能知道满于天下者。 
生之畜之。――道生万物而畜养之。 
生而不有。――道生万物无所取有。 
为而不恃。―― 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长而不宰。――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 
是谓玄德。――言道行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如道也。 

无用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古者车三十辐法月数也。共一毂者,毂中有孔故众辐共凑之。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也。治国者寡能总众弱共使强。 
当其无有车之用。――无谓空虚。毂中空虚车得去行轝中空虚人能载其上也。 
埏埴以为器。――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 
凿戸牅以为室。――谓作屋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言戸牅空虚人得以出入观视室中空虚人得以居处是其用。 
故有之以为利。――利物也利于形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壊腹中有神畏形之消亡也。 
无之以为用。――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
 
检欲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也。 
五音令人耳聋。――好聴五音则和気去心不能聴无声之声。 
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人嗜五味于口则口亡言失于道味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妨,伤也。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 
是以圣人为腹。――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 
不为目。――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 
故去彼取此。――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厌耻第十三 
宠辱若惊。――身宠亦惊,身辱亦惊。 
贵大患若身。――贵,畏也。若,至也。畏大患至身也。故皆惊。 
何谓宠辱。――问何为宠何为辱。宠者尊荣辱者耻辱及身还自问者以晓人也。 
辱为下。――辱为下贱。 
得之若惊。――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失之若惊。――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 
是谓宠辱若惊。――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复还自问何故畏人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有身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従欲则遇祸患也。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立不可以久也。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 

赞玄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曰夷。言一无采色不可得视而见之。 
聴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曰希。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 
抟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不可抟持而得之。 
此三者不可致诘。――三者谓夷希微也。不可致诘者,夫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诘问而得之也。 
故混而为一。――混合也。故合于三名之而为一。 
其上不皦。――言一在天下不皦光明。 
其下不昧。――言一天下不昧昧有所闇冥。 
绳绳不可名。――绳绳者,动行无穷极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白黑别非一声也,不可以宫商角征羽听,非一形也,不可以长短大小度之也。 
复归于无物。――物,质也。复当归之于无质。 
是谓无状之状。――言一无形状而能为万物作形状也。 
无物之象。――一无物质而为万物设形象也。 
是为忽恍。――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迎之不见其首。――一无端末不可预待也。除情去欲,一自归之也。 
随之不见其后。――言一无影迹不可得而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圣人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当有一也。 
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谓知道纲纪也。
 
显德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谓得道之群也。 
微妙玄通。――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也。 
深不可识。――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谓下句也。 
与兮若冬渉川。――举事辄加重慎与与兮若冬渉川,心犹难之也。 
犹兮若畏四邻。――其进退犹犹如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知之也。 
俨兮其若客。――如客畏主人俨然无所造作也。 
涣兮若冰之将释。――涣者解散,释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以空虚。 
敦兮其若朴。――孰者质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也。 
旷兮其若谷。――旷者宽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 
浑兮其若浊。――浑者守举真浊者不照然也。与众合同不自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谁也。谁能知水之浊止而净之,徐徐自清也。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也。新成者贵功名。 

归根第十六 
至虚极。――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净,至于虚极。 
守静笃。――守清净,行笃厚。 
万物并作。――作,生也。万物并生也。 
吾以观其复。――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人当念重本也。 
夫物芸芸。――芸芸者,华叶盛。 
各复归其根。――言万物无不枯落各复反其根而更生也。 
归根曰静。――静谓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 
是谓复命。――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也。 
复命曰常。――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知常曰明。――能知道之所常行,则为明。 
不知常,萎作凶。――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诈则失神明故凶也。 
知常容。――能知道之所常行去情忘欲无所不包容也。 
容乃公。――无所不包容则公正无私众邪莫当。 
公乃王。――公正无私可以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神明千万共凑己躬也。 
王乃天。――能王德合神明乃与天子。 
天乃道。――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 
道乃久。――与道合同乃能长久。 
没身不殆。――能公能天通天合道四者纯备道德弘远无殃无咎乃与天地倶没不危殆也。 

淳风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 
其次亲之誉之。――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 
其次畏之。――设刑法以治之。 
其次侮之。――禁多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 
信不足焉。――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犹兮其贵言。――说太上之君举事犹贵重于言恐离道失自然。 
功成事遂。――谓天下太平也。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只自当然也。 

俗薄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戸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大道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也。 
知惠出有大伪。――智惠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絶絶亲戚不和乃有孝慈相牧养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尽无欲,不知廉,各洁己,不知贞。大道之君,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时众星失光。 

还淳第十九 
絶圣。――絶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垂象苍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 
弃智。――弃智惠反无为。 
民利百倍。――农事修公无私。 
絶仁弃义。――絶仁之见恩惠,弃义之尚华信。 
民复孝慈。――德化淳也。 
絶巧弃利。――絶巧者诈伪乱真也。弃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 
盗贼无有。――上化公政下无邪私。 
此三者。――谓上三事所弃絶也。 
以为文不足。――以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 
故令有所属。――当如下句。 
见素抱朴。――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见其笃朴以示下,故可法则。 
少私寡欲。――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异俗第二十 
絶学。――絶学不真不合道文。 
无忧。――除浮华则无忧患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善者和誉,恶者谏争,能相去何如,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谓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絶学之君也。不可不畏,近令色,杀仁贤。 
荒兮其未央哉。――或言世俗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 
众人熙熙。――熙熙,淫放多情欲也。 
如享太牢。――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也。 
如春登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 
我独怕兮其未兆。――我独怕然安静未有情欲之形兆也。 
如婴児之未孩。――如小儿未能答偶人时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我乘乘如穷鄙无所归就。 
众人皆有余。――众人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 
而我独若遗。――我独如遗弃似于不足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 
沌沌兮。――无所分别。 
俗人昭昭。――明且达也。 
我独若昏。――如闇昧也。 
俗人察察。――察察急且疾也。 
我独闷闷。――闷闷无所割截。 
忽兮若海。――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也。 
漂兮若无所止。――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 
众人皆有以。――以有为也。 
而我独顽。――我独无为也。 
似鄙。――鄙似若不逮也。 
我独异于人。――我独与人异也。 
而贵食母。――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 

虚心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 
唯道是从。――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 
道之为物唯怳唯忽。――道之于万物独怳忽往来于其无所定也。 
忽兮怳兮其中有像。――道唯忽怳无形之中独为万物法像。 
怳兮忽兮,其中有物。――道唯怳忽其中有一经营主化因气立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也。 
其精甚真。――言存精气其妙甚真非有饰也。 
其中有信。――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自,从也。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以阅众甫。――阅,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从道受气。 
以此。――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动作起居非道不然。 

益谦第二十二 
曲则全。――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 
枉则直。――枉屈己而申人久久自得直也。 
洼则盈。――地洼下水流之人则下德归之也。 
弊则新。――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 
少则得。――自受取少则得多也。天道佑谦神明托虚。 
多则惑。――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惑于所闻。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守法式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式也。 
不自见故明。――圣人不以其目视千里之外也。乃因天下之目以视故能明达也。 
不自是故彰。――圣人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于世。 
不自伐故有功。――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 
不自矜故长。――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久不危。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传古言曲从则全身正言非虚妄也。 
诚全而归之。――诚,实也。能行曲从者实其饥体归之于父母,无有伤害也。 

虚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希言者是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 
孰为此者,天地。――谁为此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 
天地尚不能久。――不终于朝暮也。 
而况于人乎。――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使终朝至暮何况人欲为暴卒乎。 
故从事于道者。――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骤雨。 
道者同于道。――道者谓好道人也同于道者所谓与道同。 
德者同于德。――德谓好德人也。同于德者所谓与德同也。 
失者同于失。――失谓任己失人也。同于失者所谓与失同也。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与道同者道亦乐得之也。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与德同者德亦乐得之也。 
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与失同者失亦乐失之也。 
信不足焉。――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君以不足也。 
有不信焉。――此言物类相归同声相应云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类也。 

苦恩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也。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 
跨者不行。――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蔽之使不得行。 
自见者不明。――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所行以为应道殊不自知其形丑操行之鄙。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蔽之使不得彰明。 
自伐者无功。――所谓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也。 
自矜者不长。――好自矜大者不可以长久。 
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赘,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曰然敛余禄食为贪行赘。 
物或恶之。――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有不畏恶地。 
故有道者不处也。――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象元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 
周行而不殆。――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殆。 
可以为天下母。――道育养万物物精气如母之养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不见道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也。 
强为之名曰大。――不知其名强曰大者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曰大也。 
大曰逝。――其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复逝去无常处所也。 
逝曰远。――言远者穷乎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也。 
远曰反。――言其远不越絶乃复在人身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道大者包罗诸天地无所不容也。天大者无所不盖也。地大者无所不载也。王大者无所不制也。 
域中有四大。――四大,道天地王也。凡有称有名,则非其极也。言道则有所由,有所由然后谓之为道,然则是道称中之大也。不若无称之大也。无称不可得而名曰域也。天地王皆在乎无称之内也。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居一作处。 
人法地。――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 
地法天。――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天法道。――道清净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 
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重德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华轻故零落,根重故长存也。 
静为躁君。――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荣观谓宫卦(上加门),燕处后妃所居也。超然远避而不处也。 
奈何万乘之主。――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万乘之主谓王。 
而以身轻天下。――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淫也。 
轻则失臣。――王者轻滔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 
躁则失君。――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也。 

巧用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言谓择言而出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 
善计不用筹策。――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戸有关键可得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以道结事者乃可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在命。 
故无弃人。――使贵贱各得其所也。 
常善救物。――圣人所以教民顺四时以救万物之残伤。 
故无弃物。――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 
是谓袭明。――圣人善救人物谓袭明大道也。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 
不贵其师。――独无辅也。 
不爱其资。――无所使也。 
虽智大迷。――虽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 
是谓要妙。――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 

反朴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以谕尊雌以谕卑人虽知自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去如水流入深溪也。 
为天下溪、常徳不离。--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徳常在不复离于己。 
复帰于子婴児。--常复帰志于婴児蠢然而无所知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以谕昭昭,黑以谕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复守之以默默如闇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则得常在。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人能为天下法则德常在于己不复差忒。 
复归于无极。――德不差忒、则长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以谕尊贵辱以谕污浊知己之有荣贵当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德乃止于己。 
复归于朴。――复当归身于质朴不复为文饰。 
朴散则为器。――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也。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也。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也。 
故大制不割。――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割。治身则以天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 

无为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欲为天下主也。 
而为之。----欲以有为治民。 
吾见其不得已。----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 
为者败之。----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性。 
执者失之。----强执教之人则失其情实生于诈伪也。 
故物或行或随。----上所行下必随之也。 
或呴或吹。-----呴,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也。 
或强或羸。----有所强大必有所羸弱也。 
或载或隳。----载,安也。隳,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 

俭武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 
不以兵强天下。----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顺天任德敌人自服。 
其事好还。----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于人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农事廃田不修。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应之以悪气即害五榖五榖尽伤人也。 
善者果而已。----善兵者当果敢而已不休。 
不敢以取强。----不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 
果而勿矜。----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也。 
果而勿伐。----当果敢推譲乃自伐取其美也。 
果而勿骄。----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 
果而不得已。----当果敢至诚不当迫不得已也。 
果而勿强。----果敢勿以为强兵坚甲以侵凌人也。 
物壮则老。----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强者不可以壮。 
是谓不道。----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不道早已。----不行道者早死。 

偃武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 
物或悪之。----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悪之。 
故有道者不处。----有道之人不处其国。 
君子居则贵左。----贵柔弱也。 
用兵则贵右。----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者异也。 
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 
非君子之器也。――非君子所贵重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谓遭衰逆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 
恬惔为上。――不贪土地利人财宝。惔一本作然。 
胜而不美。――虽得胜而不以为利己也。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美得胜者是为喜乐杀人者也。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为人君而乐杀人此不可使得志于天下为人主心专制人命妄行刑诛。 
吉事尚左。――左生位也。 
凶事尚右。――阴道杀人。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专杀也。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尊而居右者言其主杀也。 
言以丧礼处之。――上将军于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 
战胜以丧礼处之。――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知后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
 
圣德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道能阴能阳能施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侯王动作能与天相应合天即下甘露善瑞也。 
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 
始制有名。――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于有名,无形能制于有形也。 
名亦既有。――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故身毁辱也。 
天亦将知之。――人能去道行德天亦将自知之。 
知之所以不殆。――天知之则神灵佑助不复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言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也。 

辩德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恶是为智。 
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贤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 
胜人者有力。――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 
自胜者强。――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 
知足者富。――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 
强行者有志。――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 
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 
死而不亡者寿。――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任成第三十四 
大道汜兮。――言道汜汜若浮若沈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 
其可左右。――道可左右无所不宜。 
万物恃之而生。――恃,待也。万物皆恃道而生。 
而不辞。――道不辞谢而逆止也。 
功成不名有。――有道不名其有功也。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放取。 
常无欲可名于小。――道匿德藏名恒然无为似若微小也。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可名为大。――万物横来横去使名自在故不若于大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故能成其大。――圣人以身师导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 

仁德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已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万物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也。 
乐与饵,过客止。――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于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出入于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 
视之不足见。――足,德也。道无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 
听之不足闻。――道非若五音有宫商角征羽可得听闻也。 
用之不可既。――用道治国则国安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时也。 

微明第三十六 
将欲翕(加口旁)必固张之。――先开张之者欲极其奢淫。 
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患。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先兴之者欲使其骄危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也。 
是谓微明。――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 
柔弱胜刚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也。 
鱼不可脱于渊。――鱼脱于渊为去刚得柔不可复制也。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 

为政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道以无为为常也。 
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言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于己也。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吾,身也。无名之朴道也。万物以化效于己也。复欲作巧伪者侯王当身镇抚以道德。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言侯王镇抚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改当以清静导化之也。 
天下将自定。――能如是者天下将自正定也。 

老子德经下 

论德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全也。 
下德不失德。――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 
是以无德。――以有名号及其身故。 
上德无为。――谓法道安静无所改为也。 
而无以为。――言无以名号为。 
下德为之。――言为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为。――言以为已取名号也。 
上仁为之。――上仁谓行仁之君其仁为上故言上仁也。为之者,为仁恩。 
而无以为。――功成事立,无以执为。 
上义为之。――为义以断割也。 
而有以为。――动作以为已杀人以成威赋下以自奉也。 
上礼为之。――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故言上礼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 
而莫之应。――言礼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则离道不可应也。 
则攘臂而仍之。――言烦多不可应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 
故失道而后德。――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失德而后仁。――言德衰而仁爱见也。 
失仁而后义。――言仁衰而分义明也。 
失义而后礼。――言义衰则施礼聘行玉帛。 
夫礼者忠信之薄。――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乱之首。――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 
前识者道之华。――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 
而愚之始。――言前识之人愚闇之倡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厚者处身于敦朴。 
不居其薄。――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 
处其实。――处忠信也。 
不居其华。――不尚言也。 
故去彼取此。――去彼华薄,取此厚实。 

法本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昔,往也。一无为道之子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静为动揺。 
神得一以灵。――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 
谷得一以盈。――言谷得一故能盈满而不絶也。 
万物得一以生。――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天下为正。――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 
其致之。――致诫也,谓下五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言天当有阴阳施张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 
地无以宁将恐发。――言地当有高下刚柔气节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 
神无以灵将恐歇。――言神当有王相囚死休废不可但欲灵无已时将恐虚歇不为神也。 
谷无以将恐竭。――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言万物当随时生死不可但欲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也。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高于人将恐颠蹶失其位也。 
故贵以贱为本。――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 
高必以下为基。――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犹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孤寡谕孤独不毂谕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 
此非以贱为本耶。――言侯王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以晓人。 
非乎。――嗟叹之辞。 
故致数车无车。――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轝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谕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琭琭谕少。落落谕多。玉少故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也。 

去用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反本也本者道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也。 
弱者道之用。――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长久。 
天下万物生于有。――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 
有生于无。――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此言本胜于华,弱胜于强。谦虚胜盈满也。 

同异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闻道自勤若竭力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或于情欲而复亡之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贪狼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 
故建言有之。――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 
明道若昧。――明道之人若闇昧无所见。 
进道若退。――进取道者若退不及。 
夷道若类。――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 
上德若谷。――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辱也。 
大白若辱。――大洁白之人若汗辱不自彰显。 
广德若不足。――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顽不足也。 
建德若偷。――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 
质真若渝。――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明。 
大方无隅。――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廉隅。 
大器晩成。――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 
大音希声。――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谕常爱气希言也。 
大象无形。――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 
道隐无名。――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 
夫唯道善贷且成。――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
 
道化第四十二 
道生一。――道始所生者。 
一生二。――一生阴与阳也。 
二生三。――阴阳生和气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三生万物。――天地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 
冲气以为和。――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孤寡不毂者不祥之名而王公以为称者,处谦卑法虚空和柔。 
故物或损之而益。――引之不得推之必还。 
或益之而损。――夫增高者崩贪富者致患。 
人之所教。――谓众人所以教去弱为强去柔为刚。 
我亦教之。――言我教众人使去强为弱,去刚为柔。 
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谓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所絶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也。 
吾将以为教父。――父始也。老子以强梁之人为教戒之始也。 

遍用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者水,至坚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无有入无间。――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群生也。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吾见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成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于人也。 
不言之教。――法道不言师之以身。 
无为之益。――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不劳烦也。 
天下希及之。――天下人主也。希能有及道无为之治身治国也。 

立戒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名遂则身退也。 
身与货孰多。――财多则害身也。 
得与亡孰病。――好得利则病于行也。 
甚爱必大费。――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 
多藏必厚亡。――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功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 
知足不辱。――知足之人絶利去欲不辱于身。 
知止不殆。――知可止则财利不累身声色不乱于耳目则身不危殆也。 
可以长久。――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
 
洪德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 
其用不弊。――其用心如是则无弊尽时。 
大盈若冲。――谓道德大盈满之君也如冲者贵不敢骄也。富不敢奢也。 
其用不穷。――其用心如是则无穷尽时也。 
大直若屈。――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 
大巧若拙。――大巧谓多才术也。如拙者,亦不敢见其能。 
大辩若讷。――大辩者智无疑如讷者口尤辞。 
躁胜寒。――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于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 
静胜热。――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 
清静为天下正。――能清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 

俭欲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谓人主有道也。 
却走马以粪。――粪者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治农田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 
天下无道。――谓人主无道也。 
戎马生于郊。――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还也。 
罪莫大于可欲。――好淫色也。 
祸莫大于不知足。――富贵不能自禁止也。 
咎莫大于欲得。――欲得人物利且贪也。 
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 
常足。――无欲心也。
 
鉴远第四十七 
不出戸知天下。――圣人不出戸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 
不窥牖见天道。――天道与人道同大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净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于己。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见益少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地以心知之。 
不见而名。――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知大,察内知外。 
无为而成。――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就也。 

忘知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 
为道日损。――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 
损之又损。――损情欲又损之所以渐去。 
以至于无为。――当恬淡(改心旁)如婴儿无所造为。 
无为而无不为。――情欲断絶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当烦劳也。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任德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 
善者吾善之。――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 
德善。――百姓德化圣人为善。 
信者吾信之。――百姓为信圣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百姓德化圣人为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圣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贵不敢骄奢。 
为天下浑其心。――言圣人为天下百姓浑浊其心若愚闇不通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也。 
圣人皆孩之。――圣人爱念百姓如孩婴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 

贵生第五十 
出生入死。――出生谓情欲出无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神劳惑故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香死(上加日)口不妄言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及是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人之求生动作反之十三死也。 
夫何故。――问何故动之死地也。 
以其生生之厚。――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忤天妄行失纪。 
盖闻善摄生者。――摄,养也。 
陆行不遇兕虎。――自然远避害不干也。 
入军不避甲兵。――不好战以杀人。 
兕无投其角,虎无所措爪,兵无所容其刃。――养生之人虎兕无由伤兵刃无从加之也。 
夫何故。――问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 
以其无死地。――以其不犯十三之死地言神明营护之此物不敢害。 

养德第五十一 
道生之。――道生万物。 
德畜之。――德一也。一主布气而畜养。 
物形之。――一为万物设形象也。 
势成之。――一为万物作寒暑之势以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所为无不尽惊动而尊敬。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道之于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孰覆育全于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是也。 
生而不有。――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也。 
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长而不宰。――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也。 
是谓玄德。――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见。 

归元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始有道也。 
以为天下母。――道为天下万物之母。 
既知其母复知其子。――子,一也。既知道已当复知一也。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已知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也。 
没身不殆。――不危殆也。 
塞其兑。――兑,目也。目不妄视也。 
闭其门。――门,口也。使口不妄言。 
终身不勤。――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身不勤苦。 
开其兑。――开目视情欲也。 
济其事。――济,益也。益情欲之事。 
终身不救。――祸乱成也。 
见小曰明。――萌牙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 
守柔曰强。――守柔弱日以强大也。 
用其光。――用其目光于外视时世之利害。 
复归其明。――复当反其光明于内无使精神泄也。 
无遗身殃。――内视存神不为漏失。 
是谓习常。――人能行此是谓习修常道。 

益证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无为之化。 
唯施是畏。――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 
大道甚夷。――夷,平易也。 
而民好径。――径,邪不平正也。大道世平易而民好从邪径也。 
朝甚除。――高台谢(加木旁),宫室修。 
田甚芜。――农事废不耕治。 
仓甚虚。――五谷伤害国无储也。 
服文采(加丝旁)――好饰伪贵内华。 
带利剑。――尚刚强武且奢。 
厌饮食,财货有余。――多嗜欲无足时。 
是谓盗夸。――百姓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也。 
非道哉。――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 

修观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也。 
善抱者不脱。――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 
子孙祭祀不辍。――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絶时。 
修之于身,其乃德真。――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 
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于来世子孙。 
修之于郷,其德乃长。――修道于郷,尊敬长老爱养幼小教诲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祀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存也。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传。 
故以身观身,――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观家,――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也。 
以郷观郷、――以修道之郷观不修道之郷也。 
以国观国,――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 
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观而知之也。 

玄符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谓含怀道德之厚也。 
比于赤子。――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 
毒虫不螫,――蜂虿蛇虺不螫。 
猛兽不据,玃鸟不搏。――赤鸟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仁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于人。 
骨弱筋柔而握固、――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心不移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俊(改血旁),精之至也。――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 
终日号而不唖,和之至也。――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气多之所致。 
知和曰常,――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于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 
知常曰明,――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曰以明达于玄妙也。 
益生日祥,――祥,长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 
心使气日强。――心当专一和柔而气实内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为,和气去于中,故形体日以刚强也。 
物壮则老,――万物壮极则枯老也。 
谓之不道,――老不得道。 
不道早已。――不得道者,早已死也。 

玄徳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言者不知。――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塞其兑,闭其门,――塞门之者欲絶其源。 
挫其鋭,――情欲有所鋭为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 
解其忿、――纷结恨不休,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 
和其光,――虽有独见之明当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乱。 
同其尘,――不当自别殊也。 
是谓玄同。――玄,天也。人能行上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 
故不可得而亲,――不以荣誉为乐独立为哀。 
亦不可得而疏、――志静无故与人无怨。 
不可得而利,――身不欲富贵口不欲五味。 
亦不可得而害,――不与贪争利,不与勇争气。 
不可得而贵,――不为乱世主,不处暗君位。 
亦不可得而贱。――不以乘权故骄不以失志故屈。 
故为天下贵。――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屈,与世沈浮容身避害故为天下贵也。 

淳风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至有国也。 
以奇用兵,――奇,诈也。天使诈为之人使用兵也。 
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事无为之人使取天下为之主。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见知。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谓人主也。忌讳者防禁也。令烦则奸生,禁多则下诈相殆故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利器者权也。民多权则视者眩于目听者惑于耳,上下不亲故国家昏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谓人君百里诸侯也。多知伎巧谓刻画宫观雕琢服章奇物滋起下则化上饰金镂玉文绣采色日以滋甚。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着则农事废饥寒并至故盗贼多有也。 
故圣人云、――谓下事也。 
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 
我好静而民自正、――圣人言我好静不言不教民皆自忠正也。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徭役征召之事民安其业故皆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常无欲去华文征服饰民则随我为多质朴也。
 
顺化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也。 
其民醇醇、――政教宽大故民醇醇富厚相亲睦也。 
其政察察,――其政教急疾言决于口听决于耳也。 
其民缺缺。――政教急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疏薄。 
祸兮福之所倚、――倚,因也。夫祸因福而生,天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而福来。 
福兮祸之所伏。――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 
孰知其极。――祸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极时。 
其无正、――无,不也。谓人君不正其身,其无国也。 
正复为奇,――奇,诈也。人君不正下虽正复化上为诈也。 
善复为妖――善人皆复化上为妖祥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言人君迷惑失正以来其日已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圣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 
廉而不害,――圣人廉清欲以化民不以伤害人也。今则不然正己以害人也。 
直而不肆,―肆,申也。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之也。 
光而不曜。――圣人虽有独知之明常如闇昧不以曜乱人也。 

守道第五十九 
治人――谓人君欲治理人民。 
事天,――事,用也。当用天道顺四时。 
莫若啬――啬,贪也。治国者当爱民则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精气不放逸。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先也。服,得也。夫独爱民财爱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先得天道是谓重积德于己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克,胜也。重积德于己则无不胜。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无不克胜则莫有知己德之穷极也。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莫知己德有极则可以有社稷为民致福。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国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蔕、――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枝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 
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 

居位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其鬼非无精神也。非不八正不能伤自然之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非鬼神不能伤害人,以圣人在位不伤害人故鬼不敢干之也。 
夫两不相伤,――鬼与圣人倶两不相伤也。 
故徳交归焉。――夫两不相伤人得治于阳,鬼得治于阴,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 

谦徳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治大国当如居下流不逆细微。 
天下之交,――大国天下士民之所交会。 
天下之牝。――牝者阴类也。柔谦和而不昌也。 
牝常以静胜牡,――女所以胜屈于男,阴胜阳以安尽不先求之也。 
以静为下。――阴道以安静为谦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能谦下之则常有之。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此言国无大小能执谦畜人则无过失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下者谓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更以义相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可失则兼并人国而牧畜之。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使为臣仆。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小国各欲得其所大国又宜为谦下。 

为道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 
善人之宝。――善人以道为身宝不敢违。 
不善人之所不保。――道者不善人之保倚也。遭患逢急犹自知悔卑下。 
美言可以市、――美言者独可于市耳,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语,求者欲疾得,卖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人。――加,别也。人有尊贵之行可以凡异于凡人未足以尊道。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人虽不善当以道化之盖三皇之前无有弃民德化淳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欲使教化不善之人。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虽有美璧先驷马而至故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日日远行求索近得之于身。 
有罪以勉耶,――有罪谓遭乱世闇君妄行刑诛修道则可以解死免于众耶也。 
故为天下贵。――道德洞远无不覆济全身治国恬然无为故可为天下贵也。
 
恩始第六十三 
为无为,――因成修故无所造作。 
事无事,――豫有备除烦省事也。 
味无味。――深思远虑,味道意也。 
大小多少,――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报怨以德。――修道行善絶祸于未生也。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 
为大于其细。――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处谦虚也。 
故能成其大。――天下共归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难,――不慎患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 
故终无难。――圣人终身无患难之事犹避害深也。 

守微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谋,――情欲祸患未有形兆时易谋正也。 
其脆易破,――祸乱未动于朝情欲未见于色如脆弱易破除。 
其微易散。――其未彰着微小易散去也。 
为之于未有,――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牙之时塞其端也。 
治之于未乱。――治身治国于未乱之时当豫闭其门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小成大。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卑至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近至远。 
为者败之,――有为于事废于自然有为于义反于仁有为于色废于精神也。 
执者失之。――执利遇患执道全身坚持不得推让反还。 
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不为华文不为色利不为残贼无坏败。 
无执故无失。――圣人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无所执藏故无所失于人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从,为也。民人为事常于功德几成而贪位好名奢泰盈满而自败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终当如始不当懈怠。 
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欲人所不不欲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色圣人欲于德也。 
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眩为服不贱石而贵玉。 
学不学,――圣人学人所不能学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 
复众人之所过。――众人学问反过本为末过实为华复之者使反本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 
而不敢为。――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远本也。 

淳徳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治古之善以道治及治国者。 
非以明民,――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诈也。 
将以愚之。――将以道德教民使朴质不诈伪。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其智多故为巧伪。 
以智治国,国之贼。――使智惠之人治国之政事必远道德妄作威福为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不使智惠之人知国之政事则民守正直不为邪饰上下相亲君臣同力故为国之福也。 
知此两者,亦楷式。――两者谓智与不智者常能智者为贼不智者能为福是治身治国之法式也。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天也。能知治身及治国之法式,是谓与天同德也。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之人深不可则远不可极也。 
与物反矣,――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施与人也。 
乃至于大顺。――玄德与万物反异故能至大顺顺天理也。 

后己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以卑故众流归之若民归就王。 
故能为百谷王。――以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 
是以圣人欲上民,――欲在民上。 
必以言下之。――法江海处谦虚。 
欲先民、――欲在民之前也。 
必以身后之。――先人而后己也。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圣人在民上为主不以尊贵虚下故民戴而不为重。 
处前而民不害,――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亲之若无有欲害之心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恩深爱厚视民如赤子,故天下乐推进以为主,无有厌也。 
以其不争,――天下无厌圣人时是由圣人不与人争先后也。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言人皆有为无争与吾争无为。 

三宝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老子言天下谓我德大我则佯愚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唯独名德大者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无所分别无所割截不贱人而自贵。 
若肖久矣――肖,善也。谓辨惠也。若大辨惠之人身高自贵行察察之政所从来久矣。 
其细。――言辨惠者唯如小人也非长者。 
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 
一曰慈,――爱百姓若赤子。 
二曰俭,――赋俭若取之于己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执谦退不为倡始也。 
慈故能勇,――以为仁故能勇于忠孝也。 
俭故能广,――天子身能节俭故民日用广矣。 
不敢为天下先,――不为天下首先。 
故能成器长。――成器长谓得道人也。我能为道人之长也。 
今舍慈且勇,――今世人舍慈仁但为勇武也。 
舍俭且广,――舍其俭约但为奢泰。 
舍后且先,――舍其后己但为人先。 
死矣。――所行如此动入死地。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夫慈仁者百姓亲附并心一意故以战则胜敌以守卫则坚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将救助善人必与慈仁之性使能自当助也。
 
配天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言贵道德不好武力。 
善战者不怒,――善以道战者禁邪于胸心絶祸于未萌无所诛怒也。 
善胜战者不与,――善以道胜敌者附近以仁来远以德不与敌争而敌自服也。 
善用人者为下。――善用人自辅佐者常为人执谦下也。 
是谓不争之德,――谓上为之下也。是乃不与人争之道德也。 
是谓用人之力,――能身为人下是谓用人臣之力。 
是谓配天――能行此者德配天也。 
古之极。――是乃古之极要道也。 

玄用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陈用兵之道老子疾时用兵故托己设其义也。 
吾不敢为主――主先也,不敢先举兵。 
而为客,――客者和而不倡用兵当承天而后动。 
不敢进寸而退尺。――侵人境界利人财宝为进闭门守城为退。 
是谓行无行,――彼遂不止为天下贼虽行诛之不行执也。 
攘无臂,――虽欲大怒若无臂可攘也。 
仍无敌,――虽欲仍引之心若无敌可仍也。 
执无兵。――虽欲执持之若无兵刃可持用也。何者伤彼之民罹罪于天遭不道之君愍忍丧之痛也。 
祸莫大于轻敌,――夫祸乱之害莫大于欺轻敌家侵取不休轻战贪财。 
轻敌几丧吾宝。――几,近也。宝,身也。欺轻敌者近丧身也。 
故抗兵相加,――两敌战也。 
哀者胜矣。――哀者慈仁士卒不远于死。 

知难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约而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人恶柔弱好刚强也。 
言有宗,事有君。――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天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无德不与我反。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夫惟圣人也是我德之暗不见于外穷极微妙故无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希少也。惟达道者乃能知我故为贵也。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匿宝藏怀不以示人也。 

知病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知道言不不知是乃德之上。 
不知知,病。――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夫唯能病苦众人有强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无此强知之病者以其常苦众人有此病。 
是以不病。――以比非人也。故不自病。夫圣人怀通达之知托于不知者欲使天下质朴忠正各守纯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争以自显著内伤精神减寿消年也。 

爱己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则大害至,谓死亡也。畏之者当爱精神承天顺地也。 
无狭其所居,――谓心居神当宽柔不当急狭也。 
无厌其所生。――人所以生者为有精神托空虚喜清净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伐本厌神。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夫唯独不厌精神之人洗心濯垢恬泊无欲则精神居之不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见,――不自显见德美于外藏之于内。 
自爱――自爱其身以保精气也。 
不自贵。――不自贵高荣名于世。 
故去彼取此。――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 

任为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敢有为即杀身也。 
勇于不敢则活,――勇于不敢有为则活其身。 
此两者――谓敢与不敢也。 
或利或害。――活身为利,杀身为害。 
天之所恶,――恶有为也。 
孰知其故,――谁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 
是以圣人犹难之――言圣人之明德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德而欲行之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自畏之。 
不言而善应,――天不言万物自动应以时。 
不召而自来,――天不呼召万物皆负阴而向阳。 
弹(改丝旁)然而善谋。――弹(改丝旁),宽也。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所网罗恢恢甚大,虽疏远司察人善恶无有所失。
 
制惑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民不知畏之也。 
奈何以死惧之。――人君不宽刑罚教民去情欲奈何设刑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当除己之所残克教民去利欲也。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以道教化而民不从反为奇巧乃应王法执而杀之谁敢有犯者老子伤时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罚。 
常有司杀者――司杀者天居高临下司察人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 
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斲。――天道至明司杀者常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斗杓运移以节度行之人君欲代杀之是犹拙夫代大匠斲木而无功也。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手矣。――人君行刑罚犹拙人代大匠斲则方圆不得其理还自伤代天杀者失纪纲不得其纪纲还受其殃也。 

贪损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人民所以饥深者以其君上税食下太多。 
是以饥。――民皆化上为矣叛道违德故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民之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为也。 
是以难治。――是以其民化上有为情伪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人民轻犯者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贪利以自危。 
是以轻死。――以求生太厚之故轻入死地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夫唯独无以生为务者爵禄不干于意财利不入于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使则贤于贵生也。 

戒强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坚强。――人死和气竭精神亡欲坚强也。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气存也。 
其死也枯槁。――和气去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以其上二事观知之知坚强者死柔弱者生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强大之兵轻战乐杀毒流怨结众弱为一强故不胜。 
木强则共。――木强大枝弱共生其上也。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兴物造功大木处下小物处上大道抑强扶弱自然之效。
 
天道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天道暗昧举物类以为谕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言张弓和调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举下损强益弱天之道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损有余而益谦常以中和为上。 
人之道则不然,――人道则与天道反也。 
损不足以奉有余。――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也。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言谁能居有余之位自省爵禄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圣人为德施不恃其报也。 
功成而不处,――功成事就不处其位。 
其不欲见贤。――不欲使人知己之贤匿功不居荣畏天损有余也。 

任信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圆中则圆方中则方拥之则止决之则行。 
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 
其无以易之。――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 
弱之胜强,――水能灭火,阴阳消阳。 
柔之胜刚,――舌柔齿刚齿先舌亡。 
天下莫能知,――知柔弱者长久刚强者折伤也。 
莫能行。――耻谦卑好强梁。 
故圣人云、――谓下事也。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君能爱国垢浊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其社稷为一国君主也。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君能引过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则可以王有天下。 
正言若反。――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 

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 
必有余怨,――任刑者失人情必有怨及于良人也。 
安可以为善。――言一人吁嗟则失天心安可以和怨为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也。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 
而不责于人。――但刻契之信不责人以他事也。 
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无德司彻。――无德之君背其契言司人所失。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者也。 

独立第八十 
小国寡民,――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 
使有什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 
人之器而不用,――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不征召夺人良时也。 
使民重死――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 
而不远徙。――政令不烦则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 
虽有舟轝,无所乘之、――清静无为不作烦华不好出入游娯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无怨恶于天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去文反质信无欺也。 
甘其食,――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 
美其服,――美其恶衣不贵五色。 
安其居,――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 
乐其俗,――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相去近也。 
民至老,不相往来。――其无情欲。 

显质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信者如其实不美者朴且质也。 
美言不信。――滋美之言者孳孳华词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 
善者不辩,――善者以道修身不采文也。 
辩者不善。――辩者谓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辩口多言亡其身。 
知者不博,――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博者多见闻不知者失要真也。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也。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施设德化己愈有德。 
既以与人己愈多。――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而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 


河上公注终。

 

 

老子道德経河上公注

先据四部叢刊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楼藏宋刊本録原文,再据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経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1993年8月版)録校語,但王氏所校並未全録,僅録有関文義者。王氏所用底本為影宋本。即四部叢刊影印常熟瞿氏鉄琴銅剣楼藏宋建安虞氏刊本。此本注中原含有王弼注与唐玄宗注,王氏校理時除去。 
王氏校讎所据本 
广明本,唐广明元年刻老子道德経幢,原在江蘇泰州,后移置鎮江焦山定慧寺。 
敦煌唐写本,S477号。 
敦煌唐写本,S4681,P2639号。本為同一卷子撕裂為二。 
敦煌唐写本,S3926号。 
敦煌唐写本,日本四天王寺大学藏本,西域考古図譜收録本。 
四部叢刊影印本。 
天禄本,天禄琳琅叢書影印宋劉氏刻本。 
道藏本,道藏所收。避宋太祖諱。 
顧本,道藏顧歡道德真經注疏。 
強本,道藏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 
集注本,道藏中道德真經集注,題[唐明皇,河上公,王弼,王方(加雨頭)注]。 
劉本,道藏劉惟永道德真經集注。 
范應元本,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續古逸叢書影宋本。 
取善集,道藏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 
彭耜本,道藏彭耜道德真經集注釋文。 
陳景元本,道藏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危大有本,道藏危大有道德真經集注。 

老子道德經序 

太極左仙公葛玄造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歴天地,終始不可称載,終乎无終,窮乎无窮,極乎无極,故无極也。与大道而倫化爲天地而立根,布气於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蕩蕩不可名也。煥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渊乎其不可量,堂堂乎爲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運以吐精高而无民,貴而无位,覆載无窮,闡教八方,諸教八方諸天,普弘大道,開闢以前,復下為国師,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万物,不言我為,玄之德也,故衆聖所共尊,道尊德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時,復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謂,老子当始於周代,老子之号,始於無数之劫甚,窈窈冥冥,眇邈久遠矣。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關令尹喜曰,大道将隠乎,愿為我著書,於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経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天人之自然経也。余先師有言,精進研之,則声参太極,高上遥唱,諸天歓楽,則携契玄人,静思期真,則衆妙感会,内観形影,則神气長存,体洽道德,則萬神震伏,禍滅九陰,福生十方,安国寧家,孰能知乎。無為之文,誇之不辱,飾之不榮,撓之不濁,澄之不清,自然也,應道而見,傳告無窮,常者也。故知常曰明,大道何爲哉,弘之由人,斯文尊妙,可不極精乎。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宝之焉。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孝文皇帝時,結草爲庵于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文帝好老子之言,詔命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衆官,皆令誦之,有所不解数句,天下莫能通者,聞侍郎裴楷説河上公誦老子,乃遣詔使,齎所不了義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遥問也。文帝即駕从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雖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貴貧賤。須臾河上公即拊掌坐躍,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於玄虚,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貴貧賤乎。帝乃悟之,知是神人,方下輦稽首礼謝曰,朕以不德,忝統先業,才不任大,憂於不堪,雖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則幽夕睹太陽之曜光。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謂帝曰,敦研此則所疑自解,余注是經以来,千七百余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經,言畢,失公所在。論者以爲,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義,而精思遐感,上徹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純信,故示神變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時人因号曰河上公焉。 
(劉按,關於此序,日人多有研究) 

老子道經 

体道第一(唐以前本無此章名) 
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非自然長生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爲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迹匿端,不可称道。1,劉本當以作常以。 
名可名。――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1,劉本高世作萬世。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當如嬰儿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閒,内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天地之始。――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於虚無,爲天地本始也。1,道藏本道本作道之本。顧本,強本无[本也]二字。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1,有陰陽的有字,据顧本補。2,道藏其有名作其名。3,強本天地含气作天地合气。4,道藏成熟作成就。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一出布名道,讚叙明是非也。1,道藏作[則以觀道之要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1,同出人心,道藏作[謂同於人心],顧本作[同出人之心也]。2,所名各異,道藏作所名曰異。3,名無欲,名有欲,顧本作无欲,有欲。4,強本此段作[有欲無欲,同出人心。無欲長存,有欲亡身,故異也。] 
同謂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無欲之人同受气於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復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乱汚辱則生貪淫也。1,汚辱,道藏本作濁辱,顧本作濁厚。 
衆妙之門。――能知天中復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戸也。1,除情去欲,道藏無去字。2,是謂一句,道藏本作[是謂知道要妙之門也],顧本作[是謂知道之門也。] 

養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自揚己美,使顯彰也。1,集注本使作便。 
斯惡已。――有危亡也。1,集注本作[有粗玉也]。 
皆知善之為美。――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人所争也。 
故有無相生。――見有而爲無也。 
難易相成。――見難而為易也。 
長短相形。――見短而為長也。1,道藏本作見短之相形也。 
高下相傾、――見高而為下也。 
音聲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後相隨。――上行下必隨之也。1,劉本随作傾。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率導之也。 
萬物作焉而不辭。――各自動作,不辭謝而逆止。1,影宋本原作動也。道藏本作動作。 
生而不有。――元氣生萬物而不有。1,意林和強本此句作元気萬物而不有也。 
為而不恃。――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強本作不恃其報,道藏本作不望其報,意林作不求其報。 
功成而弗居。――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1,弗居,道藏作不居。 
夫惟不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矣。上六句有高下長短,君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1,矣,只有劉本作矣,影宋本等作疾。2,君,道藏本作若。 

安民第三 
不尚賢。――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爲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 
使民不争。――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不貴難得之貨。――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渊也。 
使民不爲盗。――上化清静,下無貪人。 
不見可欲。――放鄭声,遠佞人。 
使心不亂。――不邪淫,不惑亂也。 
是以聖人之治,――説聖人治国与治身也。 
虚其心,――除嗜欲,去煩亂也。 
實其腹,――懷道抱一,守五神也。 
弱其志,――和柔謙虚,不處權也。 
強其骨,――愛精重施,髓滿骨堅。 
常使民無知無欲,――反朴守淳。 
使夫智者不敢爲也。――思慮深,不輕言。 
爲無爲,――不造作,動因循。 
則無不治。――德化厚,百姓安。 

無源第四 
道沖而用之。――沖,中也。道匿名藏譽,其用在中。 
或不盈。――或,常也。道常謙虚,不盈滿。 
淵乎似萬物之宗。――道淵深不可知也、似為萬物之宗祖。 
挫其鋭。――鋭、進也。人欲鋭精進取功名、當挫上之法道不自也。 
解其紛。――紛、結根也。當念道無為以解釋。 
和其光。――言雖有獨見之明、當知闇昧、不當以擢亂人也。 
同其塵。――常與衆庶同垢塵不当自別殊。 
湛兮似若存。――言当湛然安静故能長存不亡。 
吾不知誰之子。――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 
象帝之先。――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勞煩欲使人修身法道。 

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以萬物爲芻狗。――天地生万物人最爲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 
聖人不仁。――聖人愛養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以百姓爲芻狗。――聖人視百姓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礼意。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節滋味,清五藏,則神明居之也。 
其猶橐籥乎。――橐籥中空虚,人能有声气。 
虚而不屈,動而愈出。――言空虚无有屈竭時動搖之益出声气也。 
多言数窮。――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開舌舉,必有禍患。 
不如守中。――不如守德於中育養精神愛气希言。 

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也。神謂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尽傷則五神去矣。 
是謂玄牝。――言不死之有在於玄牝。玄,天也。於人爲鼻,入藏於心,五气清微,爲精神聰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爲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於胃,五性濁辱,爲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於口与天地通,故口爲牝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門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 
綿綿若存。――鼻口呼翕(加口旁在左)喘息当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无有。 
用之不勤。――用气常寬舒不当急疾勤(下加心)勞也。 

韜光第七 
天長地久。――説天地長生久寿以諭(改言爲口)教人也。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所以独長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榮報不如人居處汲汲求自饒之利奪人以自与。 
故能長生。――以其不求生故能長生不終也。 
是以聖人後其身。――先人而後己者也。 
而身先。――天下敬之先以爲長。 
外其身。――薄己而厚人也。 
而身存。――百姓愛之如父母神明佑(改示旁)之若赤子,故身常存。 
非以其無私邪。――聖人爲人所愛神明所佑(改示旁)非以其公正无私所致乎。 
故能成其私。――人以爲私者欲以厚己也,聖人无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易性第八 
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水善利万物。――水在天爲霧露,在地爲泉源也。 
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衆人惡卑湿垢濁,水独静流居之也。 
故幾於道。――水性幾於与道同。 
居善地。――水性善喜於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於牝動而下人也。 
心善渊。――水深空虚,渊深清明。 
与善仁。――万物得水以生与虚不与盈也。 
言善信。――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 
正善治。――无有不洗,清且平也。 
事善能。――能方能圓,曲直随形。 
動善時。――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 
夫唯不争。――壅之則止,决之則流,听从人也。 
故無尤。――水性如是,故天下无有怨尤水者也。
 
運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滿也。已,止也。持滿必傾,不如止也。 
揣而鋭之,不可長保。――揣,治也。先揣之後必弃捐。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嗜欲傷神,財多累身。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大富当賑貧貴当怜賤而反驕恣必被禍患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言人所爲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則遇於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譬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樂極則哀。 

能爲第十 
載營魄。――營魄,魂魄也。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当愛養之,喜怒亡魂座驚傷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韋(左加月)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 
抱一能無離。――言人能抱一使不離於身則長存一者道始所生大和之精气也。故曰一布名於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爲正平。入爲心,出爲行,布施爲德,總名爲一。一之爲言志一无二也。 
專气致柔。――專守精气使不乱則形体能應之而柔順。 
能嬰儿。――能如嬰儿内无思慮外无政事,則精神不去也。 
滌除玄覽。――当洗其心使潔淨也。心居玄冥之處,覽知万事,故謂之玄覽也。 
能無疵。――不淫邪也。淨能无疵病乎。 
愛民治国。――治身者愛气,則身全。治国者愛民則国安。 
能無知。――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聞也。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 
天門開闔。――天門謂北極紫微宮。開闔謂終始五際也。治身天門謂鼻孔,開謂喘息,闔謂呼吸也。 
能無雌。――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應變和而不唱。 
明白四達。――言達明白如日月四通滿於天下八極之外,故曰視之不見听之不聞,彰布之於十方煥煥煌煌也。 
能无知。――无有能知道滿於天下者。 
生之畜之。――道生万物而畜養之。 
生而不有。――道生万物无所取有。 
爲而不恃。―― 道所施爲不恃望其報也。 
長而不宰。――道長養万物不宰割以爲器用。 
是謂玄德。――言道行德玄冥不可得見欲使人如道也。 

无用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古者車三十輻法月数也。共一轂者,轂中有孔故衆輻共湊之。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歸之也。治国者寡能總衆弱共使強。 
当其無有車之用。――无謂空虚。轂中空虚車得去行轝中空虚人能載其上也。 
埏埴以爲器。――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 
鑿戸牅以爲室。――謂作屋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言戸牅空虚人得以出入觀視室中空虚人得以居處是其用。 
故有之以爲利。――利物也利於形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壊腹中有神畏形之消亡也。 
無之以爲用。――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
 
檢欲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也。 
五音令人耳聾。――好聴五音則和気去心不能聴無声之声。 
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人嗜五味於口則口亡言失於道味也。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人精神好安静馳騁呼吸精神散亡故發狂也。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妨,傷也。難得之貨謂金銀珠玉心貪意欲不知厭足則行傷身辱也。 
是以聖人爲腹。――守五性去六情,節志气養神明。 
不爲目。――目不妄視,妄視泄精於外。 
故去彼取此。――去彼目之妄視,取此腹之養性。 

厭耻第十三 
寵辱若驚。――身寵亦驚,身辱亦驚。 
貴大患若身。――貴,畏也。若,至也。畏大患至身也。故皆驚。 
何謂寵辱。――問何爲寵何爲辱。寵者尊榮辱者耻辱及身還自問者以曉人也。 
辱爲下。――辱爲下賤。 
得之若驚。――得寵榮驚者,處高位如臨深危也。貴不敢驕,富不敢奢。 
失之若驚。――失者失寵處辱也。驚者恐禍重来也。 
是謂寵辱若驚。――解上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復還自問何故畏人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有身憂其勤勞,念其饑寒触情従欲則遇禍患也。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輕舉升云出入无間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故貴以身爲天下者,則可寄於天下。――言人君貴其身而賤人欲爲天下主者則可寄立不可以久也。 
愛以身爲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言人君能愛其身非爲己也乃欲爲万民之父母以此得爲天下主者乃可以託其身於万民之上長无咎也。 

贊玄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无色曰夷。言一无采色不可得視而見之。 
聴之不聞名曰希。――无声曰希。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聞之。 
摶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不可摶持而得之。 
此三者不可致詰。――三者謂夷希微也。不可致詰者,夫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書不能傳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詰問而得之也。 
故混而爲一。――混合也。故合於三名之而爲一。 
其上不皦。――言一在天下不皦光明。 
其下不昧。――言一天下不昧昧有所闇冥。 
繩繩不可名。――繩繩者,動行无窮極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白黑別非一声也,不可以宮商角徴羽听,非一形也,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也。 
復歸於无物。――物,質也。復当歸之於无質。 
是謂無状之状。――言一无形状而能爲万物作形状也。 
無物之象。――一无物質而爲万物設形象也。 
是爲忽恍。――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 
迎之不見其首。――一无端末不可預待也。除情去欲,一自歸之也。 
随之不見其後。――言一无影迹不可得而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聖人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当有一也。 
以知古始是謂道紀。――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謂知道綱紀也。
 
顯德第十五 
古之善爲士者。――謂得道之群也。 
微妙玄通。――玄,天也,言其志節玄妙精与天通也。 
深不可識。――道德深遠不可識知内視若盲反听若聾莫知所長。 
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謂下句也。 
与兮若冬渉川。――舉事輒加重慎与与兮若冬渉川,心犹難之也。 
猶兮若畏四鄰。――其進退犹犹如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鄰知之也。 
儼兮其若客。――如客畏主人儼然无所造作也。 
渙兮若冰之将釋。――渙者解散,釋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以空虚。 
敦兮其若朴。――孰者質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也。 
曠兮其若谷。――曠者寬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 
渾兮其若濁。――渾者守舉真濁者不照然也。与衆合同不自尊。 
孰能濁以静之徐清。――孰誰也。誰能知水之濁止而淨之,徐徐自清也。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誰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長生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夫唯不盈滿之人能守蔽不爲新成蔽者匿光榮也。新成者貴功名。 

歸根第十六 
至虚極。――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淨,至於虚極。 
守静篤。――守清淨,行篤厚。 
万物并作。――作,生也。万物并生也。 
吾以觀其復。――言吾以觀見万物无不皆歸其本也。人当念重本也。 
夫物芸芸。――芸芸者,華葉盛。 
各復歸其根。――言万物无不枯落各復反其根而更生也。 
歸根曰静。――静謂根也。根安静柔弱謙卑處下,故不復死也。 
是謂復命。――言安静者是爲復還性命使不死也。 
復命曰常。――復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知常曰明。――能知道之所常行,則爲明。 
不知常,萎作凶。――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詐則失神明故凶也。 
知常容。――能知道之所常行去情忘欲无所不包容也。 
容乃公。――无所不包容則公正无私衆邪莫当。 
公乃王。――公正无私可以爲天下王治身正則形一神明千万共凑己躬也。 
王乃天。――能王德合神明乃与天子。 
天乃道。――德与天通則与道合同也。 
道乃久。――与道合同乃能長久。 
没身不殆。――能公能天通天合道四者純備道德弘遠无殃无咎乃与天地倶没不危殆也。 

淳風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謂太古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質朴也。 
其次親之誉之。――其德可見恩惠可称,故親愛而誉之。 
其次畏之。――設刑法以治之。 
其次侮之。――禁多令煩不可歸誠故欺侮之。 
信不足焉。――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犹兮其貴言。――説太上之君舉事犹貴重於言恐離道失自然。 
功成事遂。――謂天下太平也。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爲只自当然也。 

俗薄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時家有孝子,戸有忠信仁義不見也。大道廢不用惡逆生乃有仁義可傳道也。 
知惠出有大僞。――智惠之君賤德而貴言賤質而貴文下則應之以爲大僞姦詐。 
六親不和有孝慈。――六絶絶親戚不和乃有孝慈相牧養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權,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尽无欲,不知廉,各潔己,不知貞。大道之君,仁義没,孝慈滅,犹日中盛時衆星失光。 

還淳第十九 
絶聖。――絶聖制作反初守元五帝垂象蒼頡作書不如三皇結繩无文。 
棄智。――弃智惠反无爲。 
民利百倍。――農事修公无私。 
絶仁棄義。――絶仁之見恩惠,弃義之尚華信。 
民復孝慈。――德化淳也。 
絶巧棄利。――絶巧者詐僞乱真也。弃利者,塞貪路閉權門也。 
盗賊無有。――上化公政下无邪私。 
此三者。――謂上三事所弃絶也。 
以爲文不足。――以爲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 
故令有所属。――当如下句。 
見素抱朴。――見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飾也。抱朴者当見其篤朴以示下,故可法則。 
少私寡欲。――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異俗第二十 
絶学。――絶学不真不合道文。 
無憂。――除浮華則无憂患也。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同爲應對而相去幾何疾時賤質而貴文。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善者和誉,惡者諫争,能相去何如,疾時惡忠直用邪佞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謂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絶学之君也。不可不畏,近令色,殺仁賢。 
荒兮其未央哉。――或言世俗人荒乱欲進学爲文未央止也。 
衆人熙熙。――熙熙,淫放多情欲也。 
如享太牢。――如饑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時也。 
如春登臺。――春陰陽交通万物感動登臺觀之意志淫淫然。 
我獨怕兮其未兆。――我獨怕然安静未有情欲之形兆也。 
如嬰児之未孩。――如小儿未能答偶人時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我乘乘如窮鄙无所歸就。 
衆人皆有餘。――衆人餘財以爲奢餘智以爲詐。 
而我獨若遺。――我獨如遺弃似於不足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 
沌沌兮。――无所分別。 
俗人昭昭。――明且達也。 
我獨若昏。――如闇昧也。 
俗人察察。――察察急且疾也。 
我獨悶悶。――悶悶无所割截。 
忽兮若海。――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窮極也。 
漂兮若無所止。――我独漂漂若飛若揚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 
衆人皆有以。――以有爲也。 
而我獨頑。――我独无爲也。 
似鄙。――鄙似若不逮也。 
我獨異於人。――我独与人異也。 
而貴食母。――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貴用道也。 

虚心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濁處謙卑也。 
唯道是从。――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於道也。 
道之爲物唯怳唯忽。――道之於万物独怳忽往来於其无所定也。 
忽兮怳兮其中有像。――道唯忽怳无形之中独爲万物法像。 
怳兮忽兮,其中有物。――道唯怳忽其中有一經營主化因气立質。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薄陰陽交会也。 
其精甚真。――言存精气其妙甚真非有飾也。 
其中有信。――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自,从也。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以閲衆甫。――閲,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我何以知从道受气。 
以此。――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動作起居非道不然。 

益謙第二十二 
曲則全。――曲己从衆不自專則全其身也。 
枉則直。――枉屈己而申人久久自得直也。 
窪則盈。――地窪下水流之人則下德歸之也。 
弊則新。――自受弊薄後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 
少則得。――自受取少則得多也。天道佑謙神明托虚。 
多則惑。――財多者惑於所守,学多者惑於所聞。 
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抱守法式也。聖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爲式也。 
不自見故明。――聖人不以其目視千里之外也。乃因天下之目以視故能明達也。 
不自是故彰。――聖人不自以爲是而非人故能彰顯於世。 
不自伐故有功。――伐,取也。聖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於天下。 
不自矜故長。――矜,大也。聖人不自貴大,故能久不危。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此言天下賢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虚言哉。――傳古言曲从則全身正言非虚妄也。 
誠全而歸之。――誠,實也。能行曲从者實其饑体歸之於父母,无有傷害也。 

虚無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希言者是愛言也。愛言者自然之道。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疾風也。驟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長,暴不能久也。 
孰爲此者,天地。――誰爲此飄風暴雨者乎,天地所爲。 
天地尚不能久。――不終於朝暮也。 
而況於人乎。――天地至神合為飄風暴雨尚不能使終朝至暮何況人欲為暴卒乎。 
故從事於道者。――從為也。人爲事當如道安靜不當如飄風驟雨。 
道者同於道。――道者謂好道人也同於道者所謂與道同。 
德者同於德。――德謂好德人也。同於德者所謂與德同也。 
失者同於失。――失謂任己失人也。同於失者所謂与失同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与道同者道亦樂得之也。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与德同者德亦樂得之也。 
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与失同者失亦樂失之也。 
信不足焉。――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君以不足也。 
有不信焉。――此言物類相歸同声相應云从龍,風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類也。 

苦恩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跂,進也。謂貪權慕名進取功榮也。則不可久立身行道也。 
跨者不行。――自以爲貴而跨於人衆共蔽之使不得行。 
自見者不明。――人自見其形容以爲好自見所行以爲應道殊不自知其形醜操行之鄙。 
自是者不彰。――自以爲是而非人衆共蔽之使不得彰明。 
自伐者无功。――所謂輒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於人也。 
自矜者不長。――好自矜大者不可以長久。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贅,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曰然斂餘禄食爲貪行贅。 
物或惡之。――此人在位動欲傷害故物无有不畏惡地。 
故有道者不處也。――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象元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謂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獨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 
周行而不殆。――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陽不焦托陰不腐,无不貫穿不危殆。 
可以爲天下母。――道育養万物物精气如母之養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不見道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見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也。 
強爲之名曰大。――不知其名強曰大者高而无上,羅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曰大也。 
大曰逝。――其爲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復逝去无常處所也。 
逝曰遠。――言遠者窮乎无窮,布气天地无所不通也。 
遠曰反。――言其遠不越絶乃復在人身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道大者包羅諸天地无所不容也。天大者无所不盖也。地大者无所不載也。王大者无所不制也。 
域中有四大。――四大,道天地王也。凡有称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爲道,然則是道称中之大也。不若无称之大也。无称不可得而名曰域也。天地王皆在乎无称之内也。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八極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居一作處。 
人法地。――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勞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 
地法天。――天湛泊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万物无所收取。 
天法道。――道清淨不言陰行精气万物自成也。 
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重德第二十六 
重爲輕根。――人君不重則不尊治身不重則失神草木之華輕故零落,根重故長存也。 
静爲躁君。――人君不静則失威,治身不静則身危。龍静故能變化,虎躁故夭虧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輜,静也。聖人終日行道不離其静与重也。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榮觀謂宮卦(上加門),燕處后妃所居也。超然遠避而不處也。 
奈何万乘之主。――奈何者,疾時主傷痛之辞。万乘之主謂王。 
而以身輕天下。――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輕躁乎。疾時王奢恣輕淫也。 
輕則失臣。――王者輕滔則失其臣,治身輕淫則失其精。 
躁則失君。――王者行躁疾則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則失其精神也。 

巧用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迹。――善行道者求之於身不下堂不出門故无轍迹。 
善言無瑕讁。――善言謂擇言而出則无瑕疵讁過於天下。 
善計不用籌策。――善以道計事者則守一不移所計不多則不用籌策而可知也。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以道閉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門戸有關鍵可得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以道結事者乃可結其心不如繩索可得解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在命。 
故無棄人。――使貴賤各得其所也。 
常善救物。――聖人所以教民順四時以救万物之残傷。 
故無棄物。――聖人不賤石而貴玉,視之如一。 
是謂襲明。――聖人善救人物謂襲明大道也。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人之行善者聖人即以爲人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資,用也。人行不善,聖人犹教導使爲善得以給用也。 
不貴其師。――独无輔也。 
不愛其資。――无所使也。 
雖智大迷。――雖自以爲智,言此人乃大迷惑。 
是謂要妙。――能通此意,是謂知微妙要道也。 

反朴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雄以諭尊雌以諭卑人雖知自尊顯當復守之以卑微去之強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去如水流入深溪也。 
為天下谿、常徳不離。--人能謙下如深谿則徳常在不復離於己。 
復帰於子嬰児。--常復帰志於嬰児蠢然而无所知也。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白以諭昭昭,黑以諭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当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无所見如是則可爲天下法式,則得常在。 
爲天下式,常德不忒――人能爲天下法則德常在於己不復差忒。 
復歸於無極。――德不差忒、則長生久寿歸身於无窮極也。 
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榮以諭尊貴辱以諭汚濁知己之有榮貴当守之以汚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爲天下谷,常德乃足。――足,止也。人能爲天下谷德乃止於己。 
復歸於朴。――復当歸身於質朴不復爲文飾。 
朴散則爲器。――万物之朴散則爲器用也。若道散則爲神明流爲日月分爲五行也。 
聖人用之則爲官長。――聖人升用則爲百官之元長也。 
故大制不割。――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傷割。治身則以天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 

無爲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欲為天下主也。 
而為之。----欲以有為治民。 
吾見其不得已。----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惡煩濁人心惡多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為治。 
為者敗之。----以有為治之則敗其質性。 
執者失之。----強執教之人則失其情實生於詐偽也。 
故物或行或随。----上所行下必随之也。 
或呴或吹。-----呴,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也。 
或強或羸。----有所強大必有所羸弱也。 
或載或隳。----載,安也。隳,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君不可以有為治国与治身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甚謂貪淫声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台榭去此三者處中和行无為則天下自化。 

儉武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謂人主能以道自輔佐也。 
不以兵強天下。----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順天任德敵人自服。 
其事好還。----其舉事好還自責不怨於人也。 
師之所処,荊棘生焉。----農事廃田不修。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天應之以悪气即害五榖五榖尽傷人也。 
善者果而已。----善兵者当果敢而已不休。 
不敢以取強。----不以果敢取強大之名也。 
果而勿矜。----当果敢謙卑勿自矜大也。 
果而勿伐。----当果敢推譲乃自伐取其美也。 
果而勿驕。----驕,欺也。果敢勿以驕欺人。 
果而不得已。----当果敢至誠不当迫不得已也。 
果而勿強。----果敢勿以為強兵堅甲以侵凌人也。 
物壮則老。----草木壮極則枯落人壮極則衰老也。言強者不可以壮。 
是謂不道。----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不道早已。----不行道者早死。 

偃武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祥,善也。兵者驚精神濁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飾之。 
物或悪之。----兵動則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悪之。 
故有道者不処。----有道之人不処其国。 
君子居則貴左。----貴柔弱也。 
用兵則貴右。----貴剛強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貴者異也。 
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 
非君子之器也。――非君子所貴重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謂遭衰逆乱禍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 
恬惔爲上。――不貪土地利人財宝。惔一本作然。 
勝而不美。――雖得勝而不以爲利己也。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美得勝者是爲喜樂殺人者也。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爲人君而樂殺人此不可使得志於天下爲人主心專制人命妄行刑誅。 
吉事尚左。――左生位也。 
凶事尚右。――陰道殺人。 
偏将軍居左。――偏将軍卑而居陽者以其不專殺也。 
上将軍居右。――上将軍尊而居右者言其主殺也。 
言以喪礼處之。――上将軍於右喪礼尚右死人貴陰也。 
殺人之衆以悲哀泣之。――傷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 
戰勝以喪礼處之。――古者戰勝将軍居喪主礼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貴德而賤兵不得已誅不祥心不樂之,比於喪也。知後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
 
聖德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道能陰能陽能施能張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 
朴雖小天下不敢臣。――道朴雖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賓。――侯王若能守道无爲万物将自賓服从於德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侯王動作能与天相應合天即下甘露善瑞也。 
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善瑞則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調若一也。 
始制有名。――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於有名,无形能制於有形也。 
名亦既有。――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離德,故身毀辱也。 
天亦将知之。――人能去道行德天亦将自知之。 
知之所以不殆。――天知之則神靈佑助不復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言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應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也。 

辯德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惡是爲智。 
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賢肖是爲反听无声内視无形,故爲明。 
勝人者有力。――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也。 
自勝者強。――人能自勝己情欲則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爲強。 
知足者富。――人能知足之爲足則長保福禄故爲富也。 
強行者有志。――人能強力行善則爲有意於道道亦有意於人。 
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則可以久。 
死而不亡者寿。――目不妄視,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則无怨惡於天下,故長寿。 

任成第三十四 
大道汜兮。――言道汜汜若浮若沈若有若无視之不見,説之難殊。 
其可左右。――道可左右无所不宜。 
萬物恃之而生。――恃,待也。万物皆恃道而生。 
而不辭。――道不辞謝而逆止也。 
功成不名有。――有道不名其有功也。 
愛養萬物而不爲主。――道雖愛養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放取。 
常無欲可名於小。――道匿德藏名恒然无爲似若微小也。 
萬物歸焉而不爲主。――万物皆歸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可名爲大。――万物横来横去使名自在故不若於大也。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聖人法道匿德藏名,不爲滿大。 
故能成其大。――聖人以身師導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 

仁德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執,守也。象,道也。聖人守大道則天下万民移心歸往之也。治身則天降神明往来於已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万物歸往而不傷害則国安家寧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則身安而大寿也。 
樂与餌,過客止。――餌,美也。過客一也。人能樂美於道則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處虚忽忽如過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出入於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 
視之不足見。――足,德也。道无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見也。 
听之不足聞。――道非若五音有宮商角徴羽可得听聞也。 
用之不可既。――用道治国則国安民昌,治身則寿命延長,无有既尽時也。 

微明第三十六 
将欲翕(加口旁)必固張之。――先開張之者欲極其奢淫。 
将使弱之,必固強之。――先強大之者欲使遇禍患。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先興之者欲使其驕危也。 
将欲奪之,必固与之。――先与之者欲極其貪心也。 
是謂微明。――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 
柔弱勝剛強。――柔弱者久長剛強者先亡也。 
魚不可脱於渊。――魚脱於渊爲去剛得柔不可復制也。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權道也。治国權者不可以示執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 

爲政第三十七 
道常無爲。――道以无爲爲常也。 
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言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於己也。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朴。――吾,身也。无名之朴道也。万物以化效於己也。復欲作巧僞者侯王当身鎮撫以道德。 
無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言侯王鎮撫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改当以清静導化之也。 
天下将自定。――能如是者天下将自正定也。 

老子德經下 

論德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上德謂太古無名号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言其德合於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全也。 
下德不失德。――下德謂号謚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見其功可称也。 
是以無德。――以有名号及其身故。 
上德無爲。――謂法道安静无所改爲也。 
而無以爲。――言无以名号爲。 
下德爲之。――言爲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爲。――言以爲已取名号也。 
上仁爲之。――上仁謂行仁之君其仁爲上故言上仁也。爲之者,爲仁恩。 
而無以爲。――功成事立,无以執爲。 
上義爲之。――爲義以断割也。 
而有以爲。――動作以爲已殺人以成威賦下以自奉也。 
上礼爲之。――謂上礼之君其礼无上故言上礼爲之者言爲礼制度序威儀。 
而莫之應。――言礼華盛實衰飾僞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也。 
則攘臂而仍之。――言煩多不可應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 
故失道而後德。――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失德而後仁。――言德衰而仁愛見也。 
失仁而後義。――言仁衰而分義明也。 
失義而後礼。――言義衰則施礼聘行玉帛。 
夫礼者忠信之薄。――言礼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乱之首。――礼者賤質而貴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 
前識者道之華。――不知而言知爲前識,此人失道之實得道之華。 
而愚之始。――言前識之人愚闇之倡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大丈夫謂得道之君也。處其厚者處身於敦朴。 
不居其薄。――不處身違道爲世煩乱也。 
處其實。――處忠信也。 
不居其華。――不尚言也。 
故去彼取此。――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法本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昔,往也。一无爲道之子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静爲動揺。 
神得一以靈。――言神得一故能變化无形。 
谷得一以盈。――言谷得一故能盈滿而不絶也。 
万物得一以生。――言万物皆須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天下爲正。――言侯王得一故能爲天下平正。 
其致之。――致誡也,謂下五事也。 
天無以清将恐裂。――言天当有陰陽施張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時将恐分裂不爲天。 
地無以寧将恐發。――言地当有高下剛柔气節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時将恐發泄不爲地。 
神無以靈将恐歇。――言神当有王相囚死休廢不可但欲靈无已時将恐虚歇不爲神也。 
谷無以将恐竭。――言谷当有盈縮虚實不可但欲盈滿无已時将恐枯竭不爲谷。 
万物無以生将恐滅。――言万物当随時生死不可但欲生无已時将恐滅亡不爲物也。 
侯王無以貴高将恐蹶。――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賢不可但欲高於人将恐顛蹶失其位也。 
故貴以賤爲本。――言必欲尊貴当以薄賤爲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濱周公下白屋也。 
高必以下爲基。――言必欲尊貴当以下爲本基犹筑墻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堅固後必傾危。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孤寡諭孤独不轂諭不能如車轂爲衆輻所湊。 
此非以賤爲本耶。――言侯王至尊貴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賤爲本乎。以曉人。 
非乎。――嗟嘆之辞。 
故致数車無車。――致就也。言人就車数之爲輻爲輪爲轂爲衡爲轝无有名爲車者故成爲車以諭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貴。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琭琭諭少。落落諭多。玉少故見貴,石多故見賤。言不欲如玉爲人所貴,如石爲人所賤,当處其中也。 

去用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反本也本者道所以動。動生万物背之則亡也。 
弱者道之用。――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長久。 
天下萬物生於有。――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也。 
有生於無。――天地神明蜎飛蠕動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於无。此言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謙虚勝盈滿也。 

同異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聞道自勤若竭力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聞道治身以長存,治国以太平欣欣然而存之退見財色榮誉或於情欲而復亡之也。 
下士聞道大笑之。――下士貪狼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惧見道質朴謂之鄙陋故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爲道。――不爲下士所笑不足以名爲道。 
故建言有之。――建,設也。設言以有道当如下句。 
明道若昧。――明道之人若闇昧无所見。 
進道若退。――進取道者若退不及。 
夷道若類。――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別殊若多比類也。 
上德若谷。――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辱也。 
大白若辱。――大潔白之人若汗辱不自彰顯。 
广德若不足。――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頑不足也。 
建德若偸。――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偸引使空虚也。 
質真若渝。――質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明。 
大方無隅。――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廉隅。 
大器晩成。――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璉不可卒成也。 
大音希声。――大音犹雷霆待時而動諭常愛气希言也。 
大象無形。――大法象之人質朴无形容。 
道隱無名。――道潜隱使人无能指名也。 
夫唯道善貸且成。――成就也。言道善禀貸人精气且成就之也。
 
道化第四十二 
道生一。――道始所生者。 
一生二。――一生陰与陽也。 
二生三。――陰陽生和气濁三气分爲天地人也。 
三生萬物。――天地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万物无不負陰而向陽回心而就日。 
冲气以爲和。――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爲称。――孤寡不轂者不祥之名而王公以爲称者,處謙卑法虚空和柔。 
故物或損之而益。――引之不得推之必還。 
或益之而損。――夫增高者崩貪富者致患。 
人之所教。――謂衆人所以教去弱爲強去柔爲剛。 
我亦教之。――言我教衆人使去強爲弱,去剛爲柔。 
強梁者不得其死。――強梁謂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从經教尚勢任力也。不得其死者,爲天所絶兵刃所伐王法所殺不得以寿命死也。 
吾将以爲教父。――父始也。老子以強梁之人爲教戒之始也。 

遍用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至柔者水,至堅金石水能貫堅入剛无所不通。 
無有入無間。――无有謂道也。道无形質故能出入无間通神群生也。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吾見道无爲而万物自化成是以知无爲之有益於人也。 
不言之教。――法道不言師之以身。 
無爲之益。――法道无爲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国則有益万民不勞煩也。 
天下希及之。――天下人主也。希能有及道无爲之治身治国也。 

立戒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親。――名遂則身退也。 
身与貨孰多。――財多則害身也。 
得与亡孰病。――好得利則病於行也。 
甚愛必大費。――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財遇禍患所愛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費。 
多藏必厚亡。――生多藏於府庫死多藏於丘墓生有功劫之憂,死有掘塚探柩之患。 
知足不辱。――知足之人絶利去欲不辱於身。 
知止不殆。――知可止則財利不累身声色不乱於耳目則身不危殆也。 
可以長久。――人能知止足則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勞治国者民不擾故可長久。
 
洪德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謂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滅名藏誉如毀缺不備也。 
其用不弊。――其用心如是則无弊尽時。 
大盈若冲。――謂道德大盈滿之君也如冲者貴不敢驕也。富不敢奢也。 
其用不窮。――其用心如是則无窮尽時也。 
大直若屈。――大直謂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 
大巧若拙。――大巧謂多才術也。如拙者,亦不敢見其能。 
大辯若訥。――大辯者智無疑如訥者口尤辞。 
躁勝寒。――勝,極也。春夏陽气躁疾於上万物盛大極則寒寒則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剛躁也。 
静勝熱。――秋冬万物静於黄泉之下極則熱熱者生之源。 
清静爲天下正。――能清静則爲天下長持正則無終已時也。 

儉欲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謂人主有道也。 
却走馬以糞。――糞者糞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馬治農田治身者却陽精以糞其身。 
天下無道。――謂人主無道也。 
戎馬生於郊。――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 
罪莫大於可欲。――好淫色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富貴不能自禁止也。 
咎莫大於欲得。――欲得人物利且貪也。 
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 
常足。――无欲心也。
 
鑒遠第四十七 
不出戸知天下。――聖人不出戸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 
不窺牖見天道。――天道与人道同大人相通精气相貫人君清淨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煩濁吉凶利害皆由於己。 
其出弥遠,其知弥少。――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見益少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聖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地以心知之。 
不見而名。――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聖人原小知大,察内知外。 
無爲而成。――上无所爲則下无事家給人足万物自化就也。 

忘知第四十八 
爲学日益。――学謂政教礼樂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 
爲道日損。――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 
損之又損。――損情欲又損之所以漸去。 
以至於無爲。――当恬淡(改心旁)如嬰儿无所造爲。 
無爲而無不爲。――情欲断絶德与道合則无所不施无所不爲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当煩勞也。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任德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无心。 
以百姓心爲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 
善者吾善之。――百姓爲善聖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善也。 
德善。――百姓德化聖人爲善。 
信者吾信之。――百姓爲信聖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百姓爲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百姓德化聖人爲信。 
聖人在天下怵怵。――聖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貴不敢驕奢。 
爲天下渾其心。――言聖人爲天下百姓渾濁其心若愚闇不通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爲聖人視听也。 
聖人皆孩之。――聖人愛念百姓如孩嬰赤子長養之而不責望其報。 

貴生第五十 
出生入死。――出生謂情欲出无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神勞惑故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听鼻不妄香死(上加日)口不妄言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及是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人之求生動作反之十三死也。 
夫何故。――問何故動之死地也。 
以其生生之厚。――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違道忤天妄行失紀。 
盖聞善攝生者。――攝,養也。 
陸行不遇兕虎。――自然遠避害不干也。 
入軍不避甲兵。――不好戰以殺人。 
兕無投其角,虎無所措爪,兵無所容其刃。――養生之人虎兕無由傷兵刃無从加之也。 
夫何故。――問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 
以其無死地。――以其不犯十三之死地言神明營護之此物不敢害。 

養德第五十一 
道生之。――道生万物。 
德畜之。――德一也。一主布气而畜養。 
物形之。――一爲万物設形象也。 
勢成之。――一爲万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德所爲無不尽驚動而尊敬。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之覆之。――道之於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孰覆育全於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是也。 
生而不有。――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爲利也。 
爲而不恃。――道所施爲不恃望其報也。 
長而不宰。――道長養万物不宰割以爲利也。 
是謂玄德。――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 

歸元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始有道也。 
以爲天下母。――道爲天下万物之母。 
既知其母復知其子。――子,一也。既知道已当復知一也。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已知一当復守道反無爲也。 
没身不殆。――不危殆也。 
塞其兌。――兌,目也。目不妄視也。 
閉其門。――門,口也。使口不妄言。 
終身不勤。――人当塞目不妄視閉口不妄言則終身不勤苦。 
開其兌。――開目視情欲也。 
濟其事。――濟,益也。益情欲之事。 
終身不救。――禍乱成也。 
見小曰明。――萌牙未動禍乱未見爲小昭然独見爲明。 
守柔曰強。――守柔弱日以強大也。 
用其光。――用其目光於外視時世之利害。 
復歸其明。――復当反其光明於内無使精神泄也。 
無遺身殃。――内視存神不爲漏失。 
是謂習常。――人能行此是謂習修常道。 

益證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介,大也。老子疾時王不行大道,故設此言,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則行於大道躬无爲之化。 
唯施是畏。――唯,独也。独畏有所施爲失道意,欲賞善恐僞善生,欲信忠恐詐忠起。 
大道甚夷。――夷,平易也。 
而民好径。――径,邪不平正也。大道世平易而民好从邪径也。 
朝甚除。――高臺謝(加木旁),宮室修。 
田甚蕪。――農事廢不耕治。 
倉甚虚。――五穀傷害国無儲也。 
服文采(加絲旁)――好飾僞貴内華。 
帶利劍。――尚剛強武且奢。 
厭飲食,財貨有餘。――多嗜欲無足時。 
是謂盗夸。――百姓而君有餘者是由劫盗以爲服飾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親戚并随也。 
非道哉。――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復言也哉者,痛傷之辞。 

修觀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也。 
善抱者不脱。――善以道抱精神者終不可拔引解脱。 
子孫祭祀不輟。――爲人子孫能修道如是長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廟无絶時。 
脩之於身,其乃德真。――修道於身愛气養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爲真人。 
脩之於家,其德有餘。――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来世子孫。 
脩之於郷,其德乃長。――修道於郷,尊敬長老愛養幼小教誨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脩之於國,其德乃豐。――修道於国,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祀樂自興,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爲豐存也。 
脩之於天下,其德乃普。――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其德如是乃爲普傳。 
故以身觀身,――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觀家,――以修道之家觀不修道之家也。 
以郷觀郷、――以修道之郷觀不修道之郷也。 
以國觀國,――以修道之国觀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觀天下。――以修道之主觀不修道之主也。 
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觀而知之也。 

玄符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謂含懷道德之厚也。 
比於赤子。――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於赤子也。 
毒蟲不螫,――蜂蠆蛇虺不螫。 
猛獸不據,玃鳥不搏。――赤鳥不害於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貴賤仁心,有刺之物還反其本,有毒之虫,不傷於人。 
骨弱筋柔而握固、――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堅固以其意心不移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俊(改血旁),精之至也。――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陰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 
終日號而不唖,和之至也。――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變易者,和气多之所致。 
知和曰常,――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於人者,則爲知道之常也。 
知常曰明,――人能知道之常行則曰以明達於玄妙也。 
益生日祥,――祥,長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長大。 
心使氣日強。――心当專一和柔而气實内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爲,和气去於中,故形体日以剛強也。 
物壯則老,――万物壮極則枯老也。 
謂之不道,――老不得道。 
不道早已。――不得道者,早已死也。 

玄徳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知者貴行,不貴言也。 
言者不知。――駟不及舌,多言多患。 
塞其兌,閉其門,――塞門之者欲絶其源。 
挫其鋭,――情欲有所鋭爲当念道无爲以挫止之。 
解其忿、――紛結恨不休,当念道无爲以挫止之。 
和其光,――雖有独見之明当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乱。 
同其塵,――不当自別殊也。 
是謂玄同。――玄,天也。人能行上上事是謂与天同道也。 
故不可得而親,――不以榮誉爲樂独立爲哀。 
亦不可得而疏、――志静无故与人无怨。 
不可得而利,――身不欲富貴口不欲五味。 
亦不可得而害,――不与貪争利,不与勇争气。 
不可得而貴,――不爲乱世主,不處暗君位。 
亦不可得而賤。――不以乘權故驕不以失志故屈。 
故為天下貴。――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屈,与世沈浮容身避害故爲天下貴也。 

淳風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至有国也。 
以奇用兵,――奇,詐也。天使詐爲之人使用兵也。 
以無事取天下。――以无事无爲之人使取天下爲之主。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見知。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天下謂人主也。忌諱者防禁也。令煩則奸生,禁多則下詐相殆故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利器者權也。民多權則視者眩於目听者惑於耳,上下不親故国家昏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謂人君百里諸侯也。多知伎巧謂刻画宮觀雕琢服章奇物滋起下則化上飾金鏤玉文綉采色日以滋甚。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則農事廢饑寒并至故盗賊多有也。 
故聖人云、――謂下事也。 
我無為而民自化、――聖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 
我好靜而民自正、――聖人言我好静不言不教民皆自忠正也。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无徭役征召之事民安其業故皆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朴。――我常无欲去華文征服飾民則随我爲多質朴也。
 
順化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政教寬大悶悶昧昧似若不明也。 
其民醇醇、――政教寬大故民醇醇富厚相親睦也。 
其政察察,――其政教急疾言决於口听决於耳也。 
其民缺缺。――政教急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疏薄。 
禍兮福之所倚、――倚,因也。夫禍因福而生,天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善行道則禍去而福来。 
福兮禍之所伏。――禍伏匿於福中人得福而爲驕恣則福去禍来。 
孰知其極。――禍福更相生誰能知其窮極時。 
其無正、――无,不也。謂人君不正其身,其无国也。 
正復為奇,――奇,詐也。人君不正下雖正復化上爲詐也。 
善復為妖――善人皆復化上爲妖祥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言人君迷惑失正以来其日已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聖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 
廉而不害,――聖人廉清欲以化民不以傷害人也。今則不然正己以害人也。 
直而不肆,―肆,申也。聖人雖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之也。 
光而不曜。――聖人雖有独知之明常如闇昧不以曜乱人也。 

守道第五十九 
治人――謂人君欲治理人民。 
事天,――事,用也。当用天道順四時。 
莫若嗇――嗇,貪也。治国者当愛民則不爲奢泰,治身者当愛精气不放逸。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先也。服,得也。夫独愛民財愛精气則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德於己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无不勝。 
無不剋則莫知其極。――无不剋勝則莫有知己德之窮極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莫知己德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爲民致福。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国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蔕、――人能以气爲根以精爲蒂,如樹根不深則枝蒂不堅則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 
長生久視之道。――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 

居位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鮮,魚。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治国煩則下乱,治身煩則精散。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則鬼不敢見其精神以犯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其鬼非无精神也。非不八正不能傷自然之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非鬼神不能傷害人,以聖人在位不傷害人故鬼不敢干之也。 
夫兩不相傷,――鬼与聖人倶兩不相傷也。 
故徳交歸焉。――夫兩不相傷人得治於陽,鬼得治於陰,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歸焉。 

謙徳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治大国当如居下流不逆細微。 
天下之交,――大国天下士民之所交会。 
天下之牝。――牝者陰類也。柔謙和而不昌也。 
牝常以靜勝牡,――女所以勝屈於男,陰勝陽以安尽不先求之也。 
以靜為下。――陰道以安静爲謙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能謙下之則常有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此言国无大小能執謙畜人則无過失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下者謂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更以義相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大国不可失則兼并人国而牧畜之。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使爲臣仆。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大国小国各欲得其所大国又宜爲謙下。 

為道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奥,藏也。道爲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 
善人之寶。――善人以道爲身宝不敢違。 
不善人之所不保。――道者不善人之保倚也。遭患逢急犹自知悔卑下。 
美言可以市、――美言者独可於市耳,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語,求者欲疾得,賣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人。――加,別也。人有尊貴之行可以凡異於凡人未足以尊道。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人雖不善当以道化之盖三皇之前无有弃民德化淳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欲使教化不善之人。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雖有美璧先駟馬而至故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日日遠行求索近得之於身。 
有罪以勉耶,――有罪謂遭乱世闇君妄行刑誅修道則可以解死免於衆耶也。 
故為天下貴。――道德洞遠无不覆濟全身治国恬然无爲故可爲天下貴也。
 
恩始第六十三 
為無為,――因成修故无所造作。 
事無事,――豫有備除煩省事也。 
味無味。――深思遠慮,味道意也。 
大小多少,――陳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報怨以德。――修道行善絶禍於未生也。 
圖難於其易,――欲圖難事当於易時未及成也。 
為大於其細。――欲爲大事必作於小禍乱从小来也。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處謙虚也。 
故能成其大。――天下共歸之也。 
夫輕諾必寡信,――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難,――不慎患也。 
是以聖人猶難之,――聖人動作舉事犹進退重難之,欲塞其源。 
故終無難。――聖人終身无患難之事犹避害深也。 

守微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謀,――情欲禍患未有形兆時易謀正也。 
其脆易破,――禍乱未動於朝情欲未見於色如脆弱易破除。 
其微易散。――其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 
為之於未有,――欲有所爲当於未有萌牙之時塞其端也。 
治之於未亂。――治身治国於未乱之時当豫閉其門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从小成大。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从卑至高。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从近至遠。 
為者敗之,――有爲於事廢於自然有爲於義反於仁有爲於色廢於精神也。 
執者失之。――執利遇患執道全身堅持不得推讓反還。 
聖人無為故無敗、――聖人不爲華文不爲色利不爲残賊无坏敗。 
無執故無失。――聖人有德以教愚有財以与貧无所執藏故无所失於人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从,爲也。民人爲事常於功德几成而貪位好名奢泰盈滿而自敗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終当如始不当懈怠。 
是以聖人欲不欲,――聖人欲人所不不欲人欲彰顯聖人欲伏光人欲文飾聖人欲質朴人欲色聖人欲於德也。 
不貴難得之貨、――聖人不眩爲服不賤石而貴玉。 
學不學,――聖人学人所不能学人学智詐聖人学自然人学治世聖人学治身守道真也。 
復衆人之所過。――衆人学問反過本爲末過實爲華復之者使反本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助万物自然之性也。 
而不敢為。――聖人動作因循不敢有所造爲恐遠本也。 

淳徳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治古之善以道治及治国者。 
非以明民,――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詐也。 
將以愚之。――将以道德教民使朴質不詐僞。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其智多故爲巧僞。 
以智治國,國之賊。――使智惠之人治国之政事必遠道德妄作威福爲国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不使智惠之人知国之政事則民守正直不爲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故爲国之福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兩者謂智与不智者常能智者爲賊不智者能爲福是治身治国之法式也。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天也。能知治身及治国之法式,是謂与天同德也。 
玄德深矣遠矣,――玄德之人深不可則遠不可極也。 
與物反矣,――玄德之人与万物反異万物欲益己玄德施与人也。 
乃至於大順。――玄德与万物反異故能至大順順天理也。 

後己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以卑故衆流歸之若民歸就王。 
故能為百谷王。――以卑下故能爲百谷王也。 
是以聖人欲上民,――欲在民上。 
必以言下之。――法江海處謙虚。 
欲先民、――欲在民之前也。 
必以身後之。――先人而後己也。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聖人在民上爲主不以尊貴虚下故民戴而不爲重。 
處前而民不害,――聖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後民親之若无有欲害之心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聖人恩深愛厚視民如赤子,故天下樂推進以爲主,无有厭也。 
以其不爭,――天下无厭聖人時是由聖人不与人争先後也。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言人皆有爲无争与吾争无爲。 

三寶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老子言天下謂我德大我則佯愚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唯独名德大者爲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无所分別无所割截不賤人而自貴。 
若肖久矣――肖,善也。謂辨惠也。若大辨惠之人身高自貴行察察之政所从来久矣。 
其細。――言辨惠者唯如小人也非長者。 
夫我有三寶,持而寶之。――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 
一曰慈,――愛百姓若赤子。 
二曰儉,――賦儉若取之於己也。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執謙退不爲倡始也。 
慈故能勇,――以爲仁故能勇於忠孝也。 
儉故能廣,――天子身能節儉故民日用广矣。 
不敢為天下先,――不爲天下首先。 
故能成器長。――成器長謂得道人也。我能爲道人之長也。 
今捨慈且勇,――今世人舍慈仁但爲勇武也。 
捨儉且廣,――舍其儉約但爲奢泰。 
捨後且先,――舍其後己但爲人先。 
死矣。――所行如此動入死地。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夫慈仁者百姓親附并心一意故以戰則勝敵以守衛則堅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天将救助善人必与慈仁之性使能自当助也。
 
配天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言貴道德不好武力。 
善戰者不怒,――善以道戰者禁邪於胸心絶禍於未萌无所誅怒也。 
善勝戰者不与,――善以道勝敵者附近以仁来遠以德不与敵争而敵自服也。 
善用人者為下。――善用人自輔佐者常爲人執謙下也。 
是謂不爭之德,――謂上爲之下也。是乃不与人争之道德也。 
是謂用人之力,――能身爲人下是謂用人臣之力。 
是謂配天――能行此者德配天也。 
古之極。――是乃古之極要道也。 

玄用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陳用兵之道老子疾時用兵故托己設其義也。 
吾不敢為主――主先也,不敢先舉兵。 
而為客,――客者和而不倡用兵当承天而後動。 
不敢進寸而退尺。――侵人境界利人財宝爲進閉門守城爲退。 
是謂行無行,――彼遂不止爲天下賊雖行誅之不行執也。 
攘無臂,――雖欲大怒若无臂可攘也。 
仍無敵,――雖欲仍引之心若无敵可仍也。 
執無兵。――雖欲執持之若无兵刃可持用也。何者傷彼之民罹罪於天遭不道之君愍忍喪之痛也。 
禍莫大於輕敵,――夫禍乱之害莫大於欺輕敵家侵取不休輕戰貪財。 
輕敵幾喪吾寶。――幾,近也。宝,身也。欺輕敵者近喪身也。 
故抗兵相加,――兩敵戰也。 
哀者勝矣。――哀者慈仁士卒不遠於死。 

知難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人惡柔弱好剛強也。 
言有宗,事有君。――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天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无德不与我反。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夫惟聖人也是我德之暗不見於外窮極微妙故无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希少也。惟達道者乃能知我故爲貴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内匿宝藏懷不以示人也。 

知病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知道言不不知是乃德之上。 
不知知,病。――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夫唯能病苦衆人有強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聖人无此強知之病者以其常苦衆人有此病。 
是以不病。――以比非人也。故不自病。夫聖人懷通達之知托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質朴忠正各守純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強知之争以自顯著内傷精神減寿消年也。 

愛己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則大害至,謂死亡也。畏之者当愛精神承天順地也。 
無狹其所居,――謂心居神当寬柔不当急狭也。 
無厭其所生。――人所以生者爲有精神托空虚喜清淨飲食不節忽道念色邪僻滿腹爲伐本厭神。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夫唯独不厭精神之人洗心濯垢恬泊无欲則精神居之不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見,――不自顯見德美於外藏之於内。 
自愛――自愛其身以保精气也。 
不自貴。――不自貴高榮名於世。 
故去彼取此。――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 

任爲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敢有爲即殺身也。 
勇於不敢則活,――勇於不敢有爲則活其身。 
此兩者――謂敢与不敢也。 
或利或害。――活身爲利,殺身爲害。 
天之所惡,――惡有爲也。 
孰知其故,――誰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 
是以聖人犹難之――言聖人之明德犹難於勇敢况无聖人之德而欲行之乎。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天不与人争貴賤而人自畏之。 
不言而善應,――天不言万物自動應以時。 
不召而自來,――天不呼召万物皆負陰而向陽。 
彈(改絲旁)然而善謀。――彈(改絲旁),寬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所网羅恢恢甚大,雖疏遠司察人善惡无有所失。
 
制惑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治国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 
奈何以死懼之。――人君不寬刑罰教民去情欲奈何設刑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当除己之所残剋教民去利欲也。 
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以道教化而民不从反爲奇巧乃應王法執而殺之誰敢有犯者老子傷時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 
常有司殺者――司殺者天居高臨下司察人過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 
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天道至明司殺者常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斗杓運移以節度行之人君欲代殺之是犹拙夫代大匠斲木而无功也。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人君行刑罰犹拙人代大匠斲則方圓不得其理還自傷代天殺者失紀綱不得其紀綱還受其殃也。 

貪損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人民所以饑深者以其君上税食下太多。 
是以飢。――民皆化上爲矣叛道違德故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民之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爲也。 
是以難治。――是以其民化上有爲情僞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人民輕犯者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貪利以自危。 
是以輕死。――以求生太厚之故輕入死地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夫唯独无以生爲務者爵禄不干於意財利不入於身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使則賢於貴生也。 

戒強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堅強。――人死和气竭精神亡欲堅強也。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气存也。 
其死也枯槁。――和气去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以其上二事觀知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衆弱爲一強故不勝。 
木強則共。――木強大枝弱共生其上也。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大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
 
天道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天道暗昧舉物類以爲諭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道損有餘而益謙常以中和爲上。 
人之道則不然,――人道則与天道反也。 
損不足以奉有餘。――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禄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聖人爲德施不恃其報也。 
功成而不處,――功成事就不處其位。 
其不欲見賢。――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榮畏天損有餘也。 

任信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圓中則圓方中則方擁之則止决之則行。 
而攻堅強者莫知能勝。――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 
其無以易之。――夫攻堅強者无以易於水。 
弱之勝強,――水能滅火,陰陽消陽。 
柔之勝剛,――舌柔齒剛齒先舌亡。 
天下莫能知,――知柔弱者長久剛強者折傷也。 
莫能行。――耻謙卑好強梁。 
故聖人云、――謂下事也。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君能愛国垢濁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則能長保其社稷爲一国君主也。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君能引過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則可以王有天下。 
正言若反。――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爲反言。 

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 
必有餘怨,――任刑者失人情必有怨及於良人也。 
安可以為善。――言一人吁嗟則失天心安可以和怨爲善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无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爲信也。 
而不責於人。――但刻契之信不責人以他事也。 
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無德司徹。――无德之君背其契言司人所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无有親疏唯与善人則与司契者也。 

独立第八十 
小國寡民,――聖人雖治大国犹以爲小儉約不奢泰民雖衆犹若寡少不敢勞之也。 
使有什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 
人之器而不用,――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不征召奪人良時也。 
使民重死――君能爲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貪生也。 
而不遠徙。――政令不煩則安其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 
雖有舟轝,無所乘之、――清静无爲不作煩華不好出入游娯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无怨惡於天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去文反質信无欺也。 
甘其食,――甘其蔬食不漁食百姓也。 
美其服,――美其惡衣不貴五色。 
安其居,――安其茅茨不好文飾之屋。 
樂其俗,――樂其質朴之俗不轉移也。 
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相去近也。 
民至老,不相往來。――其无情欲。 

顯質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朴且質也。 
美言不信。――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詞不信者飾僞多空虚也。 
善者不辯,――善者以道修身不采文也。 
辯者不善。――辯者謂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渊辯口多言亡其身。 
知者不博,――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要真也。 
聖人不積,――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与貧也。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爲人施設德化己愈有德。 
既以與人己愈多。――既以財賄布施与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時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愛育之令長大无所傷害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法天所施爲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 


河上公注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