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44:32

马克垚

相关图片 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 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 中国历史学家 各职业中国人 山西人

马克垚 马克垚,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世界中古史权威。曾任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人文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目录

[显示全部]

马克垚-生平简介

 

1932年生,山西文水人。 马克垚

195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

1956年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

1985年起任历史系教授。

1986-199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1982年,马克垚作为中国世界史代表团成员访问英国和希腊,1990年和1995年,作为中国史学代表团成员,出席在西班牙马德里和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17、18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还曾在英国、丹麦、德国、韩国、印度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马克垚长期从事本科生基础课世界中古史的教学,还讲授有关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如世界中古史学史和史料学、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等,并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曾多次参加高校世界史教材的编写工作,上世纪60年代参加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70年代参加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80年代参加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正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校教材《世界文明史》(已付印)。由于在教育方面的贡献,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的科学研究领域是西欧封建经济史和古代社会比较研究,提倡从全世界的历史实际出发,重新审视西方的世界史理论和方法,综合多学科成果进行研究,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史体系。

任职情况: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所属机构:世界古代史教研室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封建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西封建社会发展比较研究

担任本科教学:世界中古史,亚欧封建社会比较,西欧中古史料及史学

马克垚-学术思想

 

马克垚是长期从事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学者,在长期的历史研究中,坚持运用比较的方法。他认为:古代各国、各个社会千差万别,但在大致相同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它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形态的结构是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也应是类似的。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应该透过这些特点,看出其本质的相似之处。

毕业于北京大学

马克垚对历史比较研究问题提出过独到的见解,马克垚在为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中译本写序言时,特别提到中国学者所十分关注的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的问题。可见,中西比较的思考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性思维方式。马克垚对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历史较长,而且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历史比较,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

马克垚的历史比较研究不像一般学者所进行的那样,说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走的是两条道路,两种类型,两种结果;而是在寻找东西方之间共同的东西。马克垚认为:“在对几大文明的封建社会进行综合考察的过程中,我的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倾向,主要是基于这种认识,即认为古代各国、各个社会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大致相同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它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形态的结构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它们的发展趋向也应该是类似的;当然,这种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应该透过这些特点,看出其本质的相似之处。”

马克垚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常被认为与西方封建社会大不相同。一方面,西方学者的封建概念是指封君封臣制,所以西方的封建社会只是指9—13世纪,甚至只是11—13世纪这么短的一段时间;当时日耳曼人建立国家不久,生产落后、文化荒芜、政治原始,于是出现通过依附关系进行统治、农奴制、庄同制、自然经济、中央权力微弱甚至没有国家等现象,这些被看作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实际上,这段时问大概只能说是一个过渡阶段。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历史没有做出社会史的总结,只是王朝循环史。所以两者比较,自然是南辕北辙。这种差别只是方法论不同造成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历史的实际进程。

马克垚提出,可以拿城市问题来分析一下。西欧封建城市一直被看成是经济中心,是进步和自由的发源地;而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则被说成是政治中心,是专制帝王统治的场所。其实西欧封建城市的自由、自治,是适应于西欧当时王权微弱、封建主割据独立这样的政治结构出现的,当以后王权强化时,城市的自治也就随之消失了。中国的城市也不都是政治中心,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早在唐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以至有些日本和美国学者把宋代称为城市革命的时代。但由于整个国家中央集权比较明显,所以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城市自治的时期,这就属于历史的特殊性了。 马克垚著作

马克垚的历史比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不是简单的、微观的对一些个别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而是一种宏观视野的历史比较,是为了搞清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些规律性问题而去进行的整体的、系统的比较。

马克垚认为,就他所研究的封建社会来说,起码应该综合三大文明的结构与规律,这就是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和欧洲文明,这样才能形成真正世界性的封建社会模式。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进行比较研究的。但是伊斯兰文明材料较少,语言困难较大,而中华文明对于一个中国学者来说是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的。虽然作深入细微的分析和比较也许有困难,但是进行客观性的概括应该说是有可能的。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垚也遇到一些困难。他发现中国史的研究方式与西方史家的研究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突出表现在社会史研究方面。由于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缺乏社会史的概括,观察问题、研究问题都是以王朝为中心。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兴衰、人口升降、政治治乱得失、文化昌明式微,都是以王朝命运为转移的,几乎都是王朝前期一切皆好,王朝后期一切皆坏。对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些形态、结构,如农民、庄园、城市、市场、王权等等都没有概括性的、综合性的结论意见,更不要说结合经济形态、法权形式、习俗规范以及其他因素作出的深入研究了。

马克垚指出:西方的社会概念也是后来的。主要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以第三等级的名义,以社会的名义,反对暴政,反对国家,这样才把社会的思考、社会的概念引发出来,以后逐渐形成社会学、社会史等学科。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由于缺乏这样的发展阶段,所以也就没有这方面的概括和研究。前辈学人如陶希圣、瞿同祖、何炳棣、张仲礼等学习西方的理论与方法,用来研究中国的社会史,作出许多可贵的成绩,但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性的结论,即使有也处于比较初始阶段。80年代他遇到研究中国史的专家姜伯勤教授,受到很大启发和帮助。由于姜伯勤在中国社会经济史方面作了许多综合性的工作,启发了马克垚,使他有勇气把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继续进行下去。从马克垚《论地主经济》的论文中,就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利用姜先生的成果的。 马克垚著作

马克垚是从全球的整体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问题的。他对比较方法的运用就是从全球史观的理念出发来思考历史问题的手段。他在研究世界中世纪史的时候,往往是把中国的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参照系,来认识西欧的封建社会;在谈到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的时候,又建议中国学者以西欧的历史来作为参照反观中国当时的社会应该是什么社会。2004年,法国年鉴派大师布洛赫的《封建社会》译成中文出版,马克垚撰写相关文章,大谈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的问题,希望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读一读这本书。马克垚认为:“西方历史学家虽然视封建为一种政治、法律体系,可是也得承认还有广义的封建主义,而这是和土地制度、农民生产、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布洛赫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是也使用封建社会一词。无论你对历史发展阶段采取什么分法:三分法,五分法,还是传统一现代两分法,都得承认在工业社会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溯多远,涉及是否有奴隶社会的问题,暂不讨论),在亚欧大陆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社会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针对国内有些史学家主张放弃“封建社会”的概念,他明确指出:“近代以来,从西方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接受了封建社会的概念,现在可以说已是约定俗成,社会上也时常拿封建来形容落后的过时的东西,为什么要放弃它呢。”他强调,使用封建社会的概念,主要还是它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承认历史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序列。当然,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并不意味着否认历史的独特性;而历史研究正是要研究这种独特性。

马克垚-获奖情况

 

罗马和汉代奴隶制比较研究(论文,《历史研究》1981年3期)获《历史研究》1984年优秀论文奖。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着作,人民出版社1985年)获198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着作,朱寰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8年)。

马克垚-主要论著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2001 马克垚著作

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两主编之一《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朱寰主编,个人参加1/4内容,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

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

主编《世界文明史》(三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