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0:33:58

   李开复一直被传言包围着。关于离职的传言,自从他两年前就任Google中国总裁那一天起,就没有间断过。  从2005年9月回到中国至今,李开复已经度过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日子,然而,外界对他的新角色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依然还是那个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形象,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所以,大家更愿意见到那个教导大家《做最好的自己》的李开复,更喜欢出现在“开复学生网”里的李开复。  而现在,大家不得不接受一个“商人”的李开复。这种角色的错位,让人不得不怀疑他能否完全转换。  传言始于怀疑。专家们似乎早早就对李开复开出了“门诊单”:他是技术型专家,他组建和领导微软亚洲研究院确有功劳,但是他过于理想化,对于市场和营销不在行。自然语言搜索是李开复的强项,却不是搜索的主流。  一句话,李开复从来没有用业绩证明自己在经营上的能力。他曾领导200多人的团队作出很好看的技术,却没有换来钱。  就连李开复自己也承认,“营销方面我不擅长做市场,技术方面我不擅长搜索。”可是,现在他是Google中国的“一把手”了,他身上背着Google对中国市场厚厚的期望,这个期望需要用扎实的数据去兑现。  从技术到营销,从成果考核到业绩考核,李开复在这个商业社会里能实现完美转身吗?除了李开复和Google,似  乎没有人会相信。  怀疑越积越大。大到李开复做什么似乎都是错。举几个例子吧:Google取了个中国名字“谷歌”,李开复还没来得及表扬自己,批评声便如潮水般涌来,外界怎么看怎么觉得它不如“狗狗”、“古狗”顺眼……就连Google在中国没有拿到新闻牌照,也被外界批评这是因为李开复不懂得怎么做政府公关。  说多错多,做多错多。不知当时李开复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及至连续几次市场调查结果显示,他领导下的Google中国与百度的市场份额差距越来越大,对他的怀疑也达到了顶点。“也许过不了多久,他就该离职了吧!”媒体像做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计算着李开复的前程。  Google的CEO施密特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方,挽救了四面楚歌的李开复。  那是2007年5月。施密特访华。“李开复会不会离职”的问题被媒体直接抛给了他。  大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施密特向李开复伸去了有力的肩膀。“如果总分是20分的话,我得打18分到19分。这样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李开复博士的领导。”  施密特甚至不容外人作任何猜测,“中国只有一个总裁,那就是李开复博士!”“我不会离职!”有了施密特的力挺,李开复底气足了许多。  是的,是时候重新审视“商人”李开复了。他不再是那个研究院里的专家,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学者。他已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一个Google重金请来的“打工皇帝”。  李开复的价格并不便宜。资料显示,两年前Google一次性提供奖金1000万美元,其中250万美元是即付现金,一年后再支付150万美元,而李开复的年薪  为25万美元,还包括1万股Google股票期权。  如果仅就这一部分计算,迄今为止,李开复所得的总报酬约为1450万美元,相当于1.08亿元人民币。而如果他能供职满4年,李开复还可以额外得到2万股Google股票,这些股票即便是现在的市值也已达到1400万美元。  这只是根据透露信息的一个估算。而美国权威机构认为,如果把股票期权、年薪、奖金、津贴等福利待遇加到一起,李开复身价至少3.9亿美元。四年下来平均每日进账200万元人民币,直逼卫哲和唐骏,绝对不可小视。“我和Google说得很简单,我说我在微软几年赚这么多钱。我希望在Google也能赚一样多或者更多,然后他们说好。”他与Google之间关于报酬的谈判竟然如此简单。  简单的背后,自然有着双方各自的目的。李开复得到了理想的薪水和在中国工作的机会,而Google在与微软的竞争中,也赢尽了先机。  当然,李开复也明白,这笔薪水不是白拿的。施密特的知遇之恩更是需要报答的。  于是,“学者”李开复开始用“打工皇帝”李开复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进入2007年,他开始“大干快上”了。  他把自己的精力从学校移开,更多地瞄准了企业。一年来,Google在中国先后结盟新浪、天涯、3G门户。就像“包围圈”一样开始与百度对峙。“Google最终会在中国胜出。”“打工皇帝”李开复显得雄心勃勃  。  开始商业化思考问题的李开复,对个人财务也明显有了更多关注。当记者问到有没有卖掉Google股票时,他悄悄地说:“当然卖掉部分啦,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据说,这个教训是他在微软得来的。当年,微软股价一度上到50美元,“当年之前的15年,微软股价一直在升,很多人以为这种势头还会继续,便举债持有微软股票。”李开复回忆说,结果紧接下来,微软股价掉到了20多美元,“没有人认为它还能回到30美元,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  他不希望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宁可选择在Google势头正好时套现部分现金。“不过,我坚信Google前景无限。”临了,李开复补充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