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萦西域之絲路漫漫2---【哈密】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2:30:18
    
     由武威向西直到哈密是绵延不绝的沙漠戈壁,河西四郡是甘肃的四块绿洲,而哈密则是进入新疆的第一块绿洲。。。
古代旅行者们穿过死寂、干竭的沙漠、走到这里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哈密的瓜和吐鲁番的葡萄。行路的人留下的足迹早就被风沙掩埋,惟有这片绿洲依旧是旅者的港湾。。。
[哈密]---古称“伊吾卢”,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迄今已有3000多年。
[哈密]---回鹘语---[大门]之意。。。 

    

 

 

 

 

 


上趟子行遍疆北、疆南、疆西,就是疆东未有谋面一番,故今次乃特意为之。

因其既有雄伟的雪峰,茂密的松林,又有辽阔的草原,神秘的湖泊,西域独具的雄浑、高远、辽阔,令俺痴迷。。。
[哈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被称作“西域襟喉,中华拱衙”。
曾为乌孙王昆莫游牧地,后演变为昆吾。汉时称伊吾或伊吾卢,为匈奴呼衍王现部牧地。
公元前60年,哈密内属中央王朝(西汉),归西域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唐时设置西伊州(后改为伊州),明朝设哈密卫,清朝册封哈密回王。。。

 

  

 

 

 

回顾历史吧:《哈密回王史料》中的记载,传说在公元1605年,阿拉伯的伊斯兰最高组织第三次派出先驱者(前两次都失败了)木罕买提夏和加(和加按照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的解释,是指波斯文“Khwaja”的音译,也叫“和卓”、“火者”、“霍扎”等,意思是“显贵”或“富有者”,也是伊斯兰教对圣裔和学者的一种尊称。)
率领维吾尔族教兵1千多人在哈密五堡的布古尔桥附近同当时的蒙古族统治者卡兵进行了战争,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双方都有很大的死伤。
在一次蒙古头目带领部分卫兵到布古尔桥西的杜湾井观察战情的时候,木罕买提夏和加事先知道了消息,于是派兵埋伏在桥下和附近的山洞,等蒙古人来到桥上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当场击毙蒙古头目,其余的蒙古兵一部分投降,一部分逃往西藏。
投降的蒙古人在二堡的阿克乔卡衣地方举行集会,欢迎木罕买提夏和加,皈依伊斯兰教。之后蒙古人和维吾尔人会合,拥护木罕买提夏和加进入哈密城,推举他为哈密的“阿奇木伯克”。。。

下载次数:178

2006-11-28 00:29

 

 

下载次数:158

2006-11-28 00:29

 

 

 

 
额贝都拉继位后十年,即公元1678年,叶尔羌汗国被准噶尔汗国所灭,哈密地区转属于准噶尔汗国所统治。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噶尔丹派属下侵占哈密。由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比较残暴,剥削严重,激起了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的强烈怨恨和反抗。当时入主中原地区的清朝还未能统一全国,新疆还处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之下,
这两大势力之间已经开始冲突。公元1696年的昭莫多大战,准噶尔的噶尔丹大败,清朝的实力开始强过准噶尔蒙古。这时候,额贝都拉见噶尔丹已势穷力竭,行将败亡,审时度势,决定倒向清朝。。。

 

 

 

  

 

 

  

 

 

 
据《清圣祖实录》载,昭莫多战役后,额贝都拉“遣人进贡来降”。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中载当时的清朝川陕总督吴赫的奏折说:“哈密回子头目额贝都拉达尔汗白克,差回子阿林伯克,赍奏章及进贡独峰驼一头,马二匹、骆驼八头、小刀一柄,
诚心归投皇上等因到臣……诚心向化来降……”。额贝都拉给清朝的上书,措辞极为恭敬,说“臣等白帽之族,自古以来,皆系皇上之人,向来进贡受赏”。
针对当时清朝和准噶尔汗国之间的争斗,他在看到噶尔丹的日益穷蹙后积极向清朝表白“若噶尔丹来,臣等相机竭力擒之;若闻声息,陆续奏闻”。当时清朝康熙帝见其诚心内附,特赐给蟒袍、貂帽、金带等物。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初,额贝都拉向清朝报告噶尔丹的动态。在噶尔丹食物断绝派遣其子塞卜腾巴尔珠尔掳掠巴里坤的时候,额贝都拉立即派遣长子郭帕白克带领三百兵生擒噶尔丹之子及其部属,押送北京。
康熙对此大为高兴,认为是“天之所赐”(《清圣祖实录》)。
但此时,额贝都拉的哈密受到了准噶尔的策妄阿喇布坦的威胁与压力,为此,额贝都拉上书请求“请敕理藩院,移文青海诸台吉及策妄阿喇布坦,
谕以哈密既已归诚,勿得侵拢”。
在策妄阿喇布坦的威胁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清朝的有力保护,额贝都拉上书清朝“祈皇上降敕,使勿害臣,给臣敕印……更恳移回子屯于肃州……使臣地声息,得时至圣上之前”(《清圣祖实录》)。

 

 

 

 

  

 

 

  

 

 

  大小和卓木叛乱被平定后,玉素甫去北京朝觐,清廷招待优厚,
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三月便三次赏赐,
而且他的弟弟阿布都拉也被授为乌什阿奇木伯克(是伯克制中各伯克中权位最高的管理政府事务的伯克)。
回到哈密后,休息了一段时间,玉素甫即被派往喀什噶尔,授为参赞大臣。
乾隆帝对玉素甫的信任可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对驻南疆大臣奏请因灾豁免缓征维民钱粮和补授伯克两折中的御批中略知,乾隆帝认为“玉素甫,乃朕旧仆,且现为参赞大臣,非他人可比,理应会同办理……嗣后一切事件,俱会同办理,无庸回避”

 

 

 

  

 

 

  

 


 

      对玉素甫,清政府给以很高的评价,并绘像紫光阁,列五十功臣中,

据《西域图志》载给其赞语为:“领队大臣哈密郡王品级贝勒玉素甫:筠中望族
作藩伊昔,以通回情,军咨是择。六城既纳,二竖焉逃。共镇乌什,犬不夜嗥。”

玉素甫死后,次子伊萨克因年富力强,而被清廷着意培养,
于次年承袭郡王级札萨克多罗贝勒,在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
携带眷属被清廷派往伊犁跟随伊犁将军舒赫德学习,
授职为领队大臣,管辖伊犁维吾尔人屯田事务,哈密交由他的弟弟厄默特管理。

伊萨克在伊犁学习了三年,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返回哈密。

四年后他也染上了天花病故,清廷着意培养他一番,他还没来得及施展报答清廷的栽培。乾隆帝评价他“老成谨慎”,
并赏银3百两治丧。

伊萨克死后,长子额尔德锡尔承袭郡王级札萨克多罗贝勒,
清廷专门下谕旨说:“哈密皆国家世仆如哈密郡王品级贝勒额尔德锡尔之始祖额贝都拉,
归诚以来已历数世,额尔德锡尔之祖玉素甫,
在军营勤劳懋著……著加恩将额尔德锡尔……现袭之……封爵,出缺时不必降等,
俱著世袭罔替,以示朕优恤回部世仆之至意”。


额尔德锡尔在其在位期间,先后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
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四次入京朝觐,每次都受到优待,
乾隆帝赏赐给他黄马褂和双眼花翎,还特旨加恩在按成规需减其护卫官员的时候命令保留他的护卫官员数目。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额尔德锡尔病故,清廷赏银3百两治丧。
他死后,其子伯锡尔承袭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