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5:56:03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李文 ( 2000年02月25日 )
  作物也有个信息系统,而且可以通过化学手段进行调控,这个理论,对于我们不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新的领域。近一两年来,人们对于农业高新技术的了解,多限于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如转基因的研究等,对于信息技术在我国宏观农业、栽培信息管理和微观的生育信息调控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了解甚少。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化控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苏省农药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1999年12月12日,全国作物化控技术第九次研讨会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一,来自全国各地的栽培学家和化控专家汇聚一堂,就如何迎接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及对作物生育信息(主要是激素系统)规律、调控技术与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交流,会议提出:21世纪作物管理需要建立高效益与低风险最佳结合的新技术体系;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发展作物生长发育的“双重调控”理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作物安全高效化学控制栽培工程。
  作物高产优质与高风险是永远相伴的,因此实现高产、超高产与降低风险系数是作物管理科无止境的研究课题。中国农业大学何钟佩教授发言指出:21世纪的作物高产、超高产技术体系,应充分保障在弯化的群体条件下,个体植株生命活动有最优化的表现,可见,调整植株体内信息系统的化学控制栽培工程具有以下功能:促进品种优良的遗传性状充分表达;弥补优良品种的遗传缺陷;启动作物抵抗生物非生物逆境潜以的充分发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使改善环境的技术高效益发挥。作物高产化控栽培工程是栽培技术体系的重大变革,它的理论基础是对作物内部激素信息系统和外啊某培环境进行“双重”调控。
  要想使作物获得最高效益,必须良种良法配套,换句话说有了良种还必须配有最佳的栽培手段,才能使良种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在重选用良种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了科学配套的栽培措施。例如,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了农作物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达到增产的新技术,其中尤以三唑类植物长调节剂多效唑的促根、促蘖、控生长培育壮秧的化学调控技术为突出。90年代张家港联合化工厂和江苏省农药研究所首家在国内推出的烯效唑产品在许多方面优于多效唑,它所具有的更强的活性、更广的使用范围、用量少、残留量少等特性,用于水稻培育壮秧上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又如由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并推广的缩节安化控技术,1986年至今全国棉区应用已占年种植面积的70%以上,平均增产幅度在12%左右。应用壮丰安处理小麦后,促使小麦1-3节间的长度减少、穗下节间变长,不便有效地增强了高产小麦的抗倒伏性,且由于穗下节间长度的增加,有利于产量潜力的充分发挥。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高效二元植物生长调节剂粒粒饱,用于水稻直观效应及增产效果显著,解决了杂交稳稳尤其亚种杂交稻结实率偏低的生理障碍,一般结实率可提高6-8个百分点,增加千粒重0.5-1.0克,增产6%。以上研究成果表明,生物信息调控在作物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专家在报告中指出:揭示生物细胞信号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20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植物的遍传属性与生命活动需要有适当环境供应的物质与能量,并且还有环境变化中发出的信息的启动才能得以表达。因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时,不但有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还存在信息的变化。植物体内的激素物质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化学信使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以激素类为主。在植物的个体发育中,植株的全部生命活动包括了物质的、能量的与形态的三种转变,这三种转变的形式、内容与进程都要从属于信息的转变。也就是说从种子休眠与萌发、根、茎、叶的生长与伸展,生殖器官的发生与发育,种子与果实的形成与成熟等生育过程,以及对逆境的响应,无一不是在多种激素的动态平衡中调控进行的。可见有目的的调控植物内源激素系统的技术如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手段的化学控制技术,必将成为逐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定向诱导、不断改善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技术资源。 查看次数: 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