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图关”溯源及其古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5:15:23

 

              “佛图关”溯源及其古迹

                            林永蔚    

 

《说文》释曰:“立于此,交于彼,曰关”;孟子有句云:“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也。” 关,指的是边境上的门户,既是境上之门,乃用其防守外侵之敌所用也。  

佛图关,位于现重庆主城区西南,与鹅岭公园仅箭余之隔。

鹅岭佛图关一脉是全渝中半岛的“脊梁”。佛图关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宽约120米,海拔最高处394米,整个面积约为0.7平方公里,属渝中区最高点。我们在飞机上俯瞰两江,狭长的山崖就象重庆主城的“龙脉”。

公元227年,三国蜀将李严为大都护屯兵江州时,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凿岩筑城。李严所筑的佛图关,是用条石叠砌而成的,城墙高达10米,厚约5米,辟有迎庆、泰安、顺风、大城四座城门,城内驻扎重兵把守。打这以后,浮图关便成为重庆陆路的门户,西上成都的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关口耸峙于长江与嘉陵江之间的山脊上,三面悬岩,极为险峻。椐《巴县志》记载:“渝城三面抱江,陆路惟浮图关一线壁立万仞,磴曲千层,两江虹束如带,实为咽喉扼要之区,能守全城可保无恙。”旧时出古巴县城,沿中大路上川西川北,这里是唯一的陆上道口关隘,出了佛图关就算出了古县城。

古巴县春秋时为巴国,宋时置渝州后方名重庆。巴渝之地,先民勤劳,民风淳朴,爽朗火爆,白虎剽悍,巴蛇食象;试看群山耸翠,两江环抱,楼宇参差,星月映照,实为灵秀所钟,繁华形胜之地。清乾隆十年,县令王尔鉴将旧传巴渝八景增删为十二景,(即金碧流香、洪崖滴翠、龙门浩月、桶井峡猿、字水宵灯、黄葛晚渡、海棠烟雨、缙岭云霞、云篆风清、华蓥雪霁、佛图夜雨、歌乐灵音。)此十二景中之“佛图夜雨” 即此古关所在矣!

关于此地关名由来渊源传说甚多,谨录于下,以为诸君考鉴。

《宋史》中有:“大兵会重庆,驻佛图关。”《元史》中也有:“十四年(1277年)从围泸州,攻神臂门,先登拔之,从行枢密副使布哈攻重庆,屯佛图关。” 可见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作战时,重庆已有了叫作佛图关的关隘。

古代战争、自然灾害、瘟疫流行等因素导致民族四方迁移,许多民族文化因子可能会迁移、新生、消失或混融,古代生活于长江中下游的三苗,与华夏等族发生战争,一支遁入江淮湘楚等地深山野岭,一支就地臣服,一支溯长江及沿两岸西进到达今重庆地区。

该支三苗到达此地后,因见山岭脊梁,悬崖绝壁,易守难攻,形似老虎把守,因此以"於菟"命名此地。“於菟”关即浮图关——虎关。命名"於菟",意为"虎牢关"。

另鹅岭居浮图关内箭余之地,其山岭非似“鹅”也, 实乃巴族土家古语“峨且列”谐音。土家语峨,蛇近似,曰“且列或列且”,“列”兼有“虎”意,汉译音读“岭”,意为“脚踩”。“峨岭”、“峨力”音近, 即为“蛇虎横行、草树丛生的潮湿坡地,随处脚可踩到蛇”之意也。

又一说是:因此地形胜,南俯长江,北临嘉陵,身居高处,扼控两江,地势险要。且关下林木葱郁,烟云缭绕,子夜时分,云雾乍起,关隘要塞恍如悬浮于两江之上,云雾之巅,犹蜃楼仙苑灵图浮现,因此关又谓曰“浮图”。

还有一说言“佛陀”乃梵文译音,意指宝塔。宝塔乃佛门收藏舍利和经卷之所,俗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之说。佛教是宣扬笃信因果报应的,《大乘造像功德经》和诸多佛教经典中对此均有入微阐述,其意在既有功德,就有福报。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有这样的记载:三国时蜀江州都护李严修筑江州(巴州)城池时,见关上石壁多有摩岩佛像,便随手拈来,得名“佛图关”。

据传李严亦曾打算把佛图关凿断,让长江的水从这里流到嘉陵江里去,使江州城变成四面环水的江中之州。那到底李严实施过这一凿山计划没有呢?明·曹学佺在《蜀中广记》说:“欲凿处,斧迹犹存”。看来李严还真的有此壮举,就是诸葛亮没同意才悻然放弃,难怪有人说“蜀人崇亮” ,巴人对孔明则多有微词。

清咸丰时,曾任川东兵备的巴渝名士姚觐元,驻扎关上,倡导农耕,植桑养蚕。光绪二年,为纪念姚之业绩,浮图关乡场更名为“姚公场”。

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一些重要军政机关就设在佛图关。时任三青团江西支部筹备处主任的蒋经国,在佛图关办了个“青干班”,此中学员后来都成了蒋经国“赣南帮”的嫡系。

佛图关和糊涂官谐音相近,当时言禁不严,一时“佛图关训练糊涂官”之谑语流溢茶馆酒肆,一时间成为陪都市井妇姑孺叟的口头禅。

“佛图关与糊涂官” 之说不径而走,甚至国府老蒋亦有所闻。1939年,蒋介石夫妇乘滑竿御临佛图关。言及关名,中正大怒,詈骂不绝:“娘希匹!我蒋委员长亲自办的训练团,栽培党国栋梁,岂是糊涂?” 言毕,委员长提笔挥毫将佛图关更名为“复兴关”,取其“抗日救亡,民族复兴”之意,也难为他老先生身为抗战统帅之良苦用心。

1943年,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召开,蒋经国当选为三青团中央干事。会议期间,蒋经国提议,将原在复兴关的“三青团中央干部训练班”升格为“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作为三青团训练干部的团校,以与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决一雌雄。蒋经国的意见被通过,于是在此成立了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

“青年朋友们,这里是革命的学校,想升官的莫进来,想发财的请出去。” 经国草拟的标语赫然书写在学校大门。他把“赤株岭精神”和“虎冈精神”全部带到复兴关。三青团中央干校不但有国民党党校、军校、特工学校的共同点,更具有赣南帮的特色,深深地打上了“太子”蒋经国的烙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1949年11月29日傍晚,解放大军兵不血刃,夺取了浮图关。蒋氏父子悻悻飞逝,“复兴关”又成笑谈。1950年,邓小平一声令下,复兴关恢复旧名。

 浩劫中,民族历史文化遭到毁灭性扫荡,“佛图”亦“怀壁其罪”,不仅古名弃用,改名为不伦不类的"八一村",而且该地许多文物古迹亦命丧灭顶。今日故地重游,目睹创痕累累,旧物不存,不觉怅然之感,油然而生。

  早年佛图关上,巨岩壁立,便于摩崖镌刻。既然叫佛图关,说明宋朝时关上应有佛教造像,但宋代造像现在已不存在了。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记载:“治西十里,有石壁绘佛像,一径仅容舆马,此即佛图关也。”这说明,在明代,佛图关上绘的是佛像,而不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斑驳石刻。

巴县城之四周,明、清两代建有各式牌坊百余座,其中不外歌功颂德和旌表节孝贞烈,后来时移势易,牌坊相继拆除殆尽。旧时牌坊造型雄伟,雕刻精细,坊上题额工整,对联文笔精美,从历史文物古迹的角度来看,实有研究和欣赏的价值。如现存巴县佛图关茶亭前之“乐施坊”,即系彰显诰封二品夫人巴职妇金淘氏。金淘氏仗义疏财,曾捐银两千两创立全节院以收养邑中孀寡,光绪十三年(1887年)地方奉旨建坊。 坊之两面题镌“维风励俗”和 “乐善好施”各四字。联额意深旨远,可见此关前道上非只输东达西,竞也是教化黎庶之地。难怪“钦贤亭”上道左佛龛匾曰:“教演三乘广摄万类证菩提,法佑千古普渡众生登彼岸” 。由此可见,古人对宗教的巨大社会调节功能的认识是很到位的。

关南石壁上刻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佛图雄关”四个大字,以及《佛图关铭》、《佛图关》、《清正廉明》、《西枕双江》、《恩周存殁》、《廉明慈爱》等多种功德、节孝碑铭。其它还有“愿吾民,敦孝弟,勤职业,崇简朴,息争讼” 等名言警句类题刻,这些文物结合园内唐、宋、明、清时的石刻、佛像、佛洞及观景亭阁构成了该处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上历代题刻甚多,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题刻,多为晚清、民国间所成,可惜清代前的十余处,文字风化不辨,题刻大都剥蚀不清了。

 “佛图关”三字题刻成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行书,该三字是佛图关诸题刻中唯一的“阳刻”。

    此外,“学成须报国,临难且忘家”和“兴亡皆有责,敌我不俱生”石刻,传为抗战期间冯玉祥所书。 

    旧有“挺起胸膛,竖起脊梁” 的石刻传为蒋介石所书,因加固石壁,现仅存“竖起脊梁”四字的半边。

七牌坊古石碑位于重庆至成都的古驿道大坪段。石碑最早立于清道光年间,最晚则立于民国初年。原本共有25块,其中5块因修建大坪环道搬迁到湖广会馆,目前尚存20块。碑刻行文多楷体,阴刻,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书法价值。

一座石碑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纵观佛图山隘,卒发思古幽情,慎终追远,自感列祖列宗创业济世之艰,肃然敬仰之中,韵自心生——


关山多峻险,        

  两江潺潺。

攀壁犹听圣贤言。      

如梭轿舆今不在,

幽思怅然。           

 顶礼躬凭吊,

意想翩翩,

后生怯怯生赧颜。

惊心动魄菩提在——

古往今来。

                   ———调寄《浪淘沙》


 

                                        2009.3.6于聚贤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