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康日新中核聚变?100座大亚湾的盛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7:39:53
英才:康日新中核聚变 100座大亚湾的盛宴
贺大卓
 
2009年03月12日08:09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专访康日新:“我当总经理至今,中核没亏过钱”
冰火两重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电力行业全年利润下降84.1%;而中国最大的核电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2008年利润同比增长85%。
涨跌互现的背后,一种强大的商业力量正在蓄势待发。权威人士分析,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能源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革,巨大的投资机会也蛰伏其中。毋庸置疑,长期盘踞市场龙头的火电正日益失宠,而核电作为清洁能源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的领跑者。
当国家产业政策转身,人们始终无法尽情叙说其所带来的市场喧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企业终究要有所作为。只是,当政策调整迎面而来的时候,如何掌握主动?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核电的发展脉络,这一产业有着鲜为人知的曲折。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从1970年2月8日开始筹划,到1985年3月20日在杭州湾畔开工建设,就走了漫长的15年。从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开始并网发电,到如今核电发展才初具规模。2008年全年,核电发电量共计683.94亿千瓦时,仅占总发电量的2%, 而国际上的平均水平为16%,差距巨大。
一场事故推迟了核电的进程。1986年4月26日夜晚,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蒸汽爆炸及核燃料泄漏,旋即成为各国民众对核电挥之不去的梦魇,并直接带来了一股世界反核电的浪潮。核电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国同样受到抵制,譬如正在火热建设中的大亚湾核电站就遭到香港百万人联名请愿,要求停建或缓建。
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说了一句话:“核电还是要发展的。”至此,我国核电发展战略定调为“适度发展核电”。
然而,很少有人料到国家核电战略将会陡然变轨。2004年9月1日,时任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的张华祝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政府对进一步推动核电发展作出了新的决策,将加快核能发展,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
200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当时确定了目标值:“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
这已经是一组令核电相关企业欢欣的数据了,不过,这一目标正酝酿突破。国家能源局正计划于2009年一季度完成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调整工作,并上报国务院决策,单从数据上看,原定4000万千瓦的目标已被悄然放大,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为:建成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也就是说,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将建成的核电总装机容量相当于100座大亚湾那样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政策,一手将核电从冬天直接推到了夏天,这是一次“质”级的跨度飞跃。于是,在核电建设这席饕餮盛宴呈于眼前时,我们追溯到政策最大受益者中核集团——这家“头号央企”,在国资委中央企业名录中排在第一位的集团。
中核集团曾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家和中国核工业共同成长了54年的公司,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以及第一艘核潜艇,是家负有特殊使命的公司。
而现在,中核集团正被这几股思潮裹挟着:作为我国核电站的主要投资方和业主,在重大的政策利好面前如何发挥优势?作为我国唯一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集团,如何完成产业链上的最优配置?作为我国核应用技术的原创企业,如何在市场上找到定位?
坐在《英才》记者面前的康日新首先讲述自己最初始的思路:“为了国家安全去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说自己是一个企业,即使作为企业也是不讲价钱、不讲效益的;当我们把自己当一个企业的时候,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效益,我们任何一个投资都是要效益的,没有效益我不干。”
其实,自2003年9月任中核集团总经理以来,康日新已经努力将中核集团推向市场,只是当时国家的产业政策并不明晰,“原来一个核电项目都批不下来,我们发展就是靠民品。”但康日新所带来的企业战略上的变革和初步积累,或许能让中核集团实现与政策的快速对接。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