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借“国际惯例”来唬中国老百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01:09

不要借“国际惯例”来唬中国老百姓

 
    有的地方的电信部门规定:电信充值卡余额如果在3个月内不充,就完全取消。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他们搬出来“国际惯例”,堵住别人的嘴。可是,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有人专门为此研究了一下其他国家的做法:在韩国,充值期限长达5年;在德国,你只需用一个很小的金额就可以激活;很多国家则根本就没有规定期限。看来,电信部门的说法,完全是骗人的。
    再比如银行卡收年费10元,钱虽不多,可老百姓的气不顺。听银行说,是“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么大的名头压下来,还真是吓人。银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老百姓“不服不行”。但是,银行找出来的这个借口,“国际惯例”,真的就是如此吗?人们的心中难免会打上一个问号。
    有的人到国外走了一圈,专门问了人家的银行,发现借记卡收年费的的确有,但还真不多。在他们那里,银行大小不同,经营范围不同,收与不收也不相同。全国性大银行有收费的,也有不收费的;地方性银行可能收,也可能不收。总体而言,不收的居多。这只是人家的银行与消费者达成的一种协议,“国际惯例”从何而来?可能是发达国家的银行,“国际惯例”学得还没有我们的银行好吧,是不是该请“中国师傅”去给他们补补课?“做人要厚道”,银行抓住根鸡毛当令箭,振振有辞地来骗老百姓,这事做得真不地道。
    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可悲的是,影响所及,一些明明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也学了一身坏毛病。比如说,中国旅游饭店行业协会规定:饭店可以谢绝顾客自带酒水,也说这是与国际接轨。这件事,就先别说国际上怎样了,就连我们老祖宗的轨,它也没接上。中国的史料上好像也未见有记载酒家有过类似的规定吧。不过,像《水湖》中蒋门神把持的快活林黑店,自带酒水恐怕不行。
    还是专家说得明白:现在不少所谓的“国际惯例”,许多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有的完全是子虚乌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有的只在极少数国家或地区实行,根本就缺乏代表性。
    稍好一点的“国际惯例”,国外过去曾经有过,现在早已被淘汰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有关部门捡了“洋垃圾”回来。下面就“洋垃圾”,也试举一例。
    19世纪中后期的时候,大英帝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当时城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马车,但是此时,汽车已经出现,并对传统的马车生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1865年英国出台了一部赫赫有名的“红旗法”。这部法律在近现代经济史上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先进多么的好,恰恰相反,它因其规定的无稽而成为历史上的笑柄。该法规定,为了不使汽车快过马车,每辆汽车行驶时前边必须有一个人举着红旗步行。类似的事情在美国也发生过。火车刚出来的时候,铁路修了起来,但早期的火车速度还很慢,可靠性也低,维护费用高,于是美国有的地方硬是让马拉着火车车厢在铁轨上跑。慈禧太后也坐过马拉的火车,清末开平矿务局开办时,为免运煤的机车“震动皇陵”,朝廷勒令以驴马牵引运煤车。看来“马拉火车”也曾经堂而皇之的是一个“国际惯例”呢。好在像这种贻笑大方的历史产物,也没见有太多的其他国家模仿,先进国家也很快将其弃之如敝屣,这才使汽车、火车存活至今,为人类的文明做着贡献。难以想像,当时的这种“国际惯例”如果流行起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美国1964年《民权法》通过之前,在几个最落后的南方州,黑人不得与白人同乘公共汽车,黑人小孩不能上白人学校,黑人被限制出入公共场合,黑人与白人实行种族隔离。1946年,美国管制过房租,很多人租不到房子;1971年,尼克松管制过价格,物价涨势却愈发不可收拾。
    无需多举例了,在发达国家这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生产过的“洋垃圾”着实不少,他们之所以能够进步,就在于他们很快就把这些垃圾扔了。
    没想到,洋人穿过的二手西服、用过的废旧电脑有人走私进来,“国际惯例”中的洋垃圾也有人像宝一样引进了过来。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原本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可就是有些人要搅乱国际惯例这汪清水来浑水摸鱼,来败坏国际惯例的名声。
    国际惯例被一些部门用得多了,用得滥了,原本多么好的东西被强奸、糟蹋了,唬不住老百姓了,有关部门就换了个说法。
    世界文化遗产门票涨价,就不敢再说“国际惯例”了。
    2004年 11月 30日,北京市发改委就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定陵、长陵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调整门票价格举行了听证会。故宫门票价格淡季涨到80元、旺季涨到100元,原来分别为40元和60元,涨幅一倍;颐和园门票价格淡季涨到60元、旺季涨到80元,原来分别为20元和30元,涨幅近3倍……
    这一次,有关部门不敢再拉“国际惯例”的虎皮来做大旗了,因为他们也明白,很多人都知道,国外许多著名的文化景点,包括世界遗产,是根本不收费的,或只是象征性的收费。DISCOVERY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带人们游览世界名城。到伦敦的时候,主持人以“穷游客”的身份,要找一个可以搭帐篷的公园露宿过夜。片中多次出现外地游客,以及本地伦敦人报怨:伦敦什么都贵!可是镜头一转,主持人已安静地坐在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里,对着镜头高兴地说:“这里真好,最重要的是——这儿是免费的。”意大利的世界遗产也很丰富,旅游收入对这个国家也非常重要,但是他们的文化遗产通常不收费,就算收了,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足其国内人均月收入的1%。
    有的人分析,北京这几大景点涨价,负担其实大部分都压在了外地游客的身上。因为北京人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年票,但外地人就没有这个方便了。显然,北京的这6个文化遗产,是全中国人的文化历史财富,并非北京人的专利,为何拿外地人开刀呢?
    这一回,有关部门的说法是:“不能盲目和国外攀比。”反正怎么说都是他有理,你没理。这让笔者想起来前几年固定电话通话费明降暗升,当时的信息产业部部长教育我们打电话要“长话短说”。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消费者总是“盲目的”、“喜欢攀比”,甚至连话都不会说了。
    笔者最后算是明白了,你就算把真的国际惯例找出来跟他对质,你就算把他驳得体无完肤,他今天这个说法不行了,明天又可以换个说法,总之是他牵着你的鼻子走。在我们的垄断企业和强势部门的眼里,“我的地盘听我的”,国际惯例不管真假,不理是否普遍,对我有利,我就赶快“接轨”;对我不利,我就藏起来不告诉你,“国情”啊、“中国特色”啊这些东西就搬出来抵挡一阵,甚至还要敦敦告诫你不要盲目攀比。
    看来垄断不破、强势不改,体制不变,扭曲“国际惯例”的闹剧还是要一直上演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