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角色分配 中科院拟重构发展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2:00:17
“创新型国家”角色分配 中科院拟重构发展战略
 
 
对于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而言,他们在自主创新中面对的问题是要对自身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自主创新动摇了中科院在传统科技体制中的地位?
这看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不过,5月20~21日,与科技部共建的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简称CISTP)组织了一场题为“大中华区创新能力:进步与挑战”的国际研讨会。在会上CISTP主任薛澜说,对于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而言,他们面对的问题是要对自身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中科院在传统科技体制中的地位被动摇之语,正是出自薛澜。
自主创新的战略要求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扮演第一主角。然而中科院的竞争者并非只有一个———大学科研机构数量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质量与竞争实力未来还将有大的提高;国有大型企业的自主研发力量取得了长足发展,混合所有制和民营企业的研发组织异军突起;国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的研发机构也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
研讨会上,如何促进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创新单元之间竞争合作协同发展成为主要议题。而来自国内外科技创新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对中科院改革的研究和建言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薛澜认为,在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和重要基础研究领域,中科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也正是以此为原则,自1999年“知识创新工程”启动以来,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对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已有1087个应用型科研机构完成企业化转制,研究院所的总数从1995年的5828个减少为2004年的3973个。
据中科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介绍,中科院已成立了430多家科技型企业,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联想等8家上市公司,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也向公益性科研和基础研究倾斜。
相应地,从1997年到2004年,中科院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上研究经费的支出比例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科技问题研究专家、美国俄勒冈大学苏迈德(Suttmeier Richard)教授提供的数据显示:其中基础研究从1997年的30.8%增加到36%;应用研究从54.7%增加到57.3%;而试验发展研究从14.5%下降到6.7%。
“基础研究、高科技、公共物品、教育、智囊。”苏迈德用这五个词汇定位中科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众多创新主体与中科院之间还涉及科技人才的竞争。
专家的估计是,眼下只能提供238万人专业的科技人才,而到2010年对专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将达到285万。
很显然,中科院培养和造就一批“拥有能作出重大科学发现或开创新领域的科学家”的规划是迫切而准确的,而这还意味着形成“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团队”。
今年3月20日,中科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15年中科院的战略走向,通过以基础研究片、战略高技术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片为主要构成的“1+10”计划对中科院资源进行重组,解决国家科技战略需要的问题。
不过,中科院机构过于庞大、战线过长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也是薛澜跟专家们在2004年底对中科院科研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评估的结论之一。
此外,尽管中科院所具备大批专职的科研人员是其他创新主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研究机构的深墙大院将社会需求与学术目标相互隔绝,尚有不少科研人员守着多年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勉力维持,创新能力面临萎缩退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原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冀复生呼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应该重建科技基础设施,政府改变单一的供给方式,逐步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激发科研人员最大的创新热情,培养自主创新的软环境。